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归纳总结,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发展变迁的脉络。
本文将从古代文化的起源、中华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变迁等角度进行论述与分析。
一、古代文化的起源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先民开始进行农耕生活,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如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
这些文化不仅体现在实用工具、陶器等物质文化中,还表现在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方面。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众多的学问和价值观念。
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是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思想体系。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道家主张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佛教则传播了慈悲、舍己为人的信念。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念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中华传统文化还体现在诗词、书画、音乐、戏剧等艺术领域。
例如,唐诗宋词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情感;中国书画在墨韵和构图上独树一帜,具有深厚的审美意境;京剧、昆曲等戏剧形式则传承了千年的传统,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寓意丰富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观众。
三、改革开放下的文化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不断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例如,中国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亚洲文化嘉年华、春节庙会等,吸引了大量海外游客;同时,中华传统节日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现代科技文化的冲击,中国古代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冲击与挑战。
例如,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西方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电影、音乐、时尚等。
中华古典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古典文化发展历程中华古典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这一文化传统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艺术审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中华古典文化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中华古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商朝。
商代的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开端,以甲骨文作为代表,呈现出浓郁的神秘和原始特色。
在商朝末年,出现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古代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华古典文化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一个高峰期,被誉为“百家争鸣”的时代。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相继兴起,各家思想与智慧相互交织,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同时,战国时期还涌现出许多文化名人,如孔子的弟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墨子等等。
这些人的思想和著作为中华古典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到了秦汉时期,中华古典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
秦朝的统一大一统,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体系,文化建设得到了更好的推动。
同时,汉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化巨匠,如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列子》等等,这些著作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随着东汉的衰落,中华古典文化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动荡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思潮多样而复杂,佛教、道教等外来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的文化也有一些杰出的代表,如曹操的《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道家的庄子等等。
到了唐代,中华古典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
唐代以其文化繁荣和开放包容而闻名于世。
文学、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顶峰,唐诗盛行于世。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化巨匠犹如璀璨的星辰,他们的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和传颂。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另一个高峰时期。
北宋时期,举世闻名的文化重镇京师成为了中原文化的中心,陆游、杨万里等文学家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画院也兴盛起来。
南宋时期,文人墨客更是推陈出新,出现了米芾、苏东坡等一批杰出的文化名人。
论述中国文化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历程

论述中国文化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追溯到以河洛文化和商朝文化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随着西周新国的建立而有所发展。
在西周时期,国家经济日趋兴旺,社会安定,文化繁荣,许多重要的文化创造和发展都发生在这个时期。
西周时期标志着中国文化从古代一步步走向进步,使它在成熟和传播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也标志着今天概念从社会、政治、经济等议题上形成初步想法。
秦朝建立后,文化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秦朝的文化仍然影响着今日的文化。
文化发展的领域包括诗歌、文学、哲学、宗教学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秦朝的文字体系正式实施,促进了古代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今后文字体系的统一和不同文化间沟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朝到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汉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高潮。
唐朝也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精神的最高发展,文学、书法、绘画、建筑和布料等文化美术都得到了社会认可,而且文学、音乐和舞蹈等艺术的发展也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
宋朝时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改革精神和宗法体系积极开放,古典音乐、艺术、珠宝、装饰品等传统文化取得了飞跃性发展,拓展了中国文化的范畴,也影响了邻近日本和朝鲜的文化。
明朝到清朝,文化更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法、建筑、绘画、饰品等艺术精神深入民心。
“书圣”王羲之、“文圣”苏轼、“画家”徐悲鸿等人到了传奇地位,特别是明清皇帝文化精通、聪明过人,也让中国文化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一直在持续发展,古至今都有不同的贡献者出现,而这些文化也都为现在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伦理宗法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三、定型期:秦汉如果向前追溯,一统帝国文化的端绪应该溯源至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其时所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已经寓合着政治的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五、强化期:唐中叶至明中叶唐代前后期的转折,规范了中国文化史后半段的大致框架。
唐宋以降的一年间,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总体上已显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韵语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称之为近古文化期。
六、转型期:明末迄今这一阶段,已先期完成现代转型的工业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
中国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过程异常艰难也异常痛苦,中国文化在制度、物质、行为、精神诸层面进入现代转型期。
扩展资料:一、文化起源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云:“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
二、词目译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一、初创时期(约5000年前)中华文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开始使用石器、陶器,并开展了农业活动。
在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初露端倪。
二、夏、商、周时期(约4000年前-256 BC)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对于中华文化的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由大禹建立。
商朝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的文字用于记录商业和宗教事务。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周朝的礼乐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三、春秋战国时期(770 BC-221 BC)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之一,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四、秦汉时期(221 BC-220 A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时期,汉代文化的兴盛,如汉字的发展、古代诗词的繁荣等,为后世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石。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220 AD-589 AD)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但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期。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佛教与传统儒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对后世文化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唐宋元明清时期(618 AD-1912 AD)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个重要朝代,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朝被誉为“盛世”,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成就。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最发达的时期之一,文化繁荣达到高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蒙古族政权,元代中原文化和蒙元文化相互融合。
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明朝的辉煌和后来的清朝的封闭,中国文化在此期间较为保守,但仍有独特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简介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中国文明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和变革,塑造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1.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的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制作工具,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同时,陶器的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如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步。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商朝的统治者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并发展了商代文字,这为后来的文字系统奠定了基础。
商朝还以其独特的青铜器和商代文化而闻名,这些文化遗产成为后来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王通过封建制度将国家分为诸侯国,实行分封制度。
东周时期,周王的权力逐渐削弱,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
周朝的衰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为多个相互对立的诸侯国,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
然而,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繁荣时期。
众多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纷纷涌现,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6.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文化发展历程 历史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文化发展历程是指某个地区或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文化的逐步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下面将以中国为例,介绍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发展历程至少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先民之间已经开始形成一些最初的文化特征,如石器制作、陶瓷制造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的逐渐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定居并形成稳定的社会组织。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商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商朝时期,中国人民开创了早期文字——甲骨文,并且开始进行青铜器的铸造。
这两者都是商朝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是中国文化在古代历史中的巅峰时期。
周朝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度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并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在周朝时期,中国的诸多经典文献如《诗经》、《尚书》、《礼记》等得以形成。
同时,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也逐步形成,并对中国的思想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朝代的更替与交替,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也在不断演进。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高峰期,绘画、诗词、戏曲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极致水平。
元明两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开始向世界扩展,如元末明初的明朝首次进行世界性的远洋航海,还有明朝的长城修筑等。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文化也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停滞。
而在清朝末年,中国开始觉醒,并爆发了文化变革运动,这一时期被称为“百年未有之变局”。
梁启超、康有为等人主张变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引入了一系列西方文化与科学知识。
20世纪下半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文化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的现代文化包括了各个方面,如文学、电影、音乐、舞蹈等,充分展示了中国不同区域和民族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总结而言,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历史悠久且充满着丰富的内涵。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延续了数千年的时间。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时期和阶段,每个时期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面貌。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梳理,带领读者一起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风貌。
1.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约21世纪-公元前256年)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传说中的大禹是夏朝的创始人。
商朝则是在夏朝灭亡后兴起,商朝的王朝制度开创了中国王朝制的先例。
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长的一个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动荡和多风格的时期。
这个时期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制向分封制和列国时代的过渡。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家和战国诸侯国家兴起。
孔子、老子和孟子等人的思想为后世影响深远。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由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朝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如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等。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汉朝时期的文化和科技繁荣,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分水岭,这个时期出现了北方和南方政权的分立。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而南北朝时期则是北方和南方政权争霸的时期。
5.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重要的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
隋朝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被誉为"贞观之治"。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疆域扩张到了最大,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6. 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乱时期,出现了许多小的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一、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未形成新的统治权威。
(3)、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思想: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条件。
2、诸子百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1)哲学: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唯心思想。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思想的精华)(2)政治: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3)社会:主张建立“小国寡民”式社会,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
(消极)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人物:庄子主张:(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就是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3)天与人“不相胜”。
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影响:(1)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2)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
(3)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
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影响: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战国时期,一度为显学。
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3、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百家争鸣的影响:(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形成(1)、孔子创立儒学政治:仁: 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 克己复礼“正名”德: 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哲学: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讨论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方法: “因材施教”学习: 实事求是”、“学思相结合”、“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温故而知新影响:①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②后经改造,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孔子思想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对世界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评价:①孔子“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②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和和谐社会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社会同步的精神;但孔子的爱是有阶级差别的爱。
③孔子主张的“礼”是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以后的统治者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的消极性。
(2)、孟子、荀子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孟子主张:政治核心:“仁政学说”,必须重民,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民本思想)伦理人性本善说义利观“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价: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的仁政及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他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民主意识,他的主张只是利用地主阶级长久稳固的统治人民。
荀子主张:政治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伦理性恶论: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哲学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评价: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汉代新儒学(1)汉初的黄老之学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吸取秦亡的教训。
2、主要内容: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2)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①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标志: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4)董仲舒的新儒学①主要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②主要内容:A、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君权神授,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同时主张限制君权实行仁政)B、春秋大一统思想C、提出了被后人称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③“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儒学的新时代——宋明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2)程朱理学:①、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②、主张: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达到最终贯通。
C、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地位:A、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B、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明中期失去“匡时济世”的追求,成为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
(“阳明心学”兴起)(3)、陆王心学:①、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A、“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B、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即通过内心的反省以求理。
②、王阳明A、用心学来更新理学。
B、“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天理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作用: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4)宋明理学的评价:A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B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C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同: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异:①世界观:外在”理”-内在”性”②方法论: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4、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历史背景:①程朱理学占据主导,思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②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商品经济繁荣人们竞相逐利③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制度走向顶峰;商业阶层壮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
(2)代表人物:①、李贽A、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反传统反教条精神。
B、认为人皆有私,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C、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提出男女平等思想。
D、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②、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A、文:倡导经世致用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B、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主张“工商皆本”。
C、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主张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1)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2)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3)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补充:疑难点突破1、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继承、发展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最终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
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发展: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1)、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两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其分歧只是理学范围内的分歧,其在基本思想主张方面有一致性,其思路也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
其区别之处在于求理的方式不同,分别是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