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前唇枪舌战一整天,裕仁天皇一段话所有人悲恸接受战败
末代皇族回忆溥仪 日本投降溥仪跪天皇抽耳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末代皇族回忆溥仪日本投降溥仪跪天皇抽耳光
导语:“知道现在日本完了,溥仪都哭了” 1945年8月8日夜晚十一点多,一阵尖利的防空警报划过长春的夜空。
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赶到伪满皇宫
“知道现在日本完了,溥仪都哭了”
1945年8月8日夜晚十一点多,一阵尖利的防空警报划过长春的夜空。
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赶到伪满皇宫通知溥仪,苏联已经对日本正式宣战,苏军已经全面进入东北。
听到这个消息后,溥仪大惊失色,他匆忙收拾金银细软,准备逃往通化。
毓嶦:那时候伪皇宫里头,汽车已经没有了,司机全都走了,那东西怎么运到车站去呢?最后来的日本关东军,装车运走了。
溥仪带着亲信连夜逃出长春,火车走了两天一夜,终于到达通化郊外的大栗子沟。
原本打算在此休整静观事态发展的溥仪却没有想到,仅仅在两天之后,就传来了日军投降的消息。
1945年8月15日,天皇裕仁发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诏书。
毓嶦:日本天皇广播,后来溥仪就把溥杰找去了。
溥杰他会日语啊,他一边说一边听着,溥杰给他翻。
知道现在日本完了,溥仪都哭了,溥仪、溥杰俩人就哭了,说这回日本也完了,满洲国也完了,怎么办怎么弄等等。
很快关东军军官吉冈代表日本政府,正式向溥仪通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毓嶦:溥仪马上站起来,冲着东北跪下,给日本天皇叩头。
自己还打自己嘴巴子,说我这个满洲国没弄好,没能帮着你打太平洋“圣战”,你也垮台了,这是我的罪孽什么的。
陈晓楠:日本投降,溥仪逃亡。
这中国历史上最为戏剧性的一幕,
生活常识分享。
军史专家揭露日本所谓无条件投降的幕后真相

军史专家揭露日本所谓“无条件投降”的幕后真相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徐焰时间:2015-08-12 21:57:281945年8月15日东京时间中午12时,日本军民都奉命聚集到收音机旁列队,以“收听重要广播”。
在以颂扬天皇为主题的国歌《君之代》响起后,一个发尖的男声从收音机中传来──这就是普通日本人首次听到的被称为“仙鹤之声”的“御音”。
以“朕”自称者用文言体在通篇广播中,都回避了“战败”“投降”字样,只说“饬帝国政府接受”盟国的《波茨坦公告》。
此刻,日本军民虽多不知公告内容,却明白已屈服,顿时抽泣声、号啕声、以头扑地声到处响起。
后来,天皇裕仁这篇广播诏书被日本人称为“终战诏书”,中国有些书籍将其称为“宣布无条件投降”。
此刻,日本天皇事实上表示了降服,不过同时又申明,是以“维护国体”为前提,这在战后酿下为军国主义翻案的隐患。
美日秘密谈判“无条件投降”时,同意保留天皇制1943年以后,以天皇为首的日本上层知道军事上败局已定,一面要求部属以“玉碎”的疯狂尽量给盟军多造成伤亡,另一面也积极寻求进行秘密谈判。
美国为减少损失并摸清对手的底细,派出杜勒斯为首的谈判代表到中立国瑞士,同日本代表藤村义良海军中佐经常在昏暗的酒店角落或无人的树林间,密谈媾和条件。
1945年春天,天皇又要求设法让还未参加对日作战的苏联出来调停,并说明“无条件投降为实现和平的唯一障碍”,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可以有条件投降。
罗斯福总统生前比较倾向于铲除日本“官军财抱合”的侵略势力。
1945年4月他突然去世,以副国务卿、原驻日大使格鲁为首的“日本帮”一批官员,马上积极鼓吹可保留天皇和财团为美国服务,继任总统杜鲁门称赞格鲁的观点是“真知灼见”。
接到美国提出的有松动态度的投降条件,天皇仍寄希望于苏联出面调停,想去掉“投降”字样,改为“体面和平”。
当时,日本陆海军要人大都认为,德国战败后,苏联可能向盟国建议与日本媾和,如接替杉山元任陆相的阿南惟几大将就认为:“苏联由于在战后会和美国对立,不愿意日本太软弱,可以预料,他们会出现有余地的态度。
天皇裕仁心腹日记 日军投降后百姓在皇宫前欢呼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天皇裕仁心腹日记日军投降后百姓在皇宫前欢呼
导语:1945年8月26日的《大公报》有一则报道:《东京皇宫前日人大批切腹》。
《大公报》根据当时的日方广播整理写道,因盟军登陆日本本土为期已
1945年8月26日的《大公报》有一则报道:《东京皇宫前日人大批切腹》。
《大公报》根据当时的日方广播整理写道,因盟军登陆日本本土为期已迫,大批日本人广集皇宫前举行集体切腹。
“据东京评论家谓,称日本传统之自杀精神,绝非盟军所能理解。
”只不过,这种自杀并非忏悔,而是为了逃避战败的耻辱。
切腹自杀
反映出日军凶残顽固
1945年8月15日,当天皇裕仁事先录制的近似哀鸣般的尖细嗓音在日本全国各地响起时,位于东京的皇宫外成百上千的日本人正蜂拥而来,他们在宫门前鞠躬、哭泣。
喧闹的人群中,不断传出枪声,很多军官一个接一个地在皇宫前切腹自杀。
对当时深受“武士道”精神熏陶的军国主义分子来讲,以这种方式自杀可以显示其对天皇的效忠,也是一种精神解脱。
而对深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来讲,“武士道”却是日军凶残顽固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选择“玉碎”的
比预想的要少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约翰·W·道尔在《拥抱战败》一书中写道:“预料大批的日本人可能会选择死亡而不是战败的耻辱,并非不切实际。
在长年的战争中,士兵被禁止投降。
他们被告诫说,没有比投降更可耻的了。
当战火逐渐蔓延到日本本土,平民们也被灌输了要奋战到死的观念,正如谚语所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生活常识分享。
日本天皇《投降诏书》原文

其难而耐负,战忍伤其、难蒙忍战,祸以、为失万家世业开者太之平生之计基,。
亦朕所念也。
惟今后帝国将受之苦难,固非旬常,朕深知尔等臣民之衷情。
然时运之所趋,朕欲耐赤对,于谢始皇终祖与皇帝宗国之共神为灵东乎亚!解此放朕合之作所之以各卒盟至邦饬,帝得政不府表联示合遗公憾告之也。
念及帝国臣民死于战阵,殉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族,五内为裂。
敌新战使已残四虐载炸,弹纵,有频陆杀、无海辜将,士惨之害奋所战及,,百实官难有逆司料之。
奋仍,继一续亦交众战庶,之不奉仅公导,致各我自民克族尽之最灭大亡努,力亦,将战破局人未类好之转文,明世。
界如大斯势,亦朕不何利以于保我亿。
兆加之之,联曩合者公帝告所盖以谋对求美帝、国英臣两民国之宣安战宁,,实同亦享出万于邦庶共几荣帝之国乐之,自乃存皇与祖东皇亚宗之之安遗定范。
,至亦若为排朕斥所他眷国眷之不主忘权者,。
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然交裕朕仁日深天本鉴皇天皇于《世投界降之诏大书》势原于文帝国之现状,欲非常之错置,收拾时局,兹告尔忠良之臣民。
已命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接受其期发误扬前国途体,之失精信华与,世勿界后,于朕世最界戒之之潮。
流宜。
念望举尔国等一臣家民,善子体孙朕相意传。
,确信神州之不灭,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将来之建设,笃守道义,坚定志操,誓朕于兹得以护持国体,信倚尔等忠良臣民之赤诚,常与尔等臣民共在。
若夫为感情所激,妄滋事端,或同胞互相排挤,扰乱时局,因而失。
天皇投降文言文翻译

时值岁末,天皇裕仁鉴于战事日亟,国内民生疾苦,遂于昭和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召集诸臣,共商国是。
会上,天皇痛陈时局之艰危,民生之凋敝,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众臣闻之,无不泣涕涟涟,默然无语。
是日,天皇裕仁决意向我国投降,以息战火,解民于倒悬。
于是,派遣特使,携投降书,赴我国谈判。
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允诺天皇裕仁之请,双方遂于昭和二十一年一月二十三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投降仪式。
是日,日本天皇裕仁身着礼服,头戴冕旒,率文武百官,登上密苏里号。
我国政府代表,以及盟国代表,亦齐集于此。
仪式庄严而肃穆,各国国旗迎风飘扬,号角声声,警示着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在庄严的气氛中,我国政府代表宣读投降书,日本天皇裕仁亲自签字,承认战败,承诺遵守投降条款。
随后,天皇裕仁发表广播讲话,向全国民众宣告投降之事,言辞间充满悔意与哀痛,令人唏嘘。
自甲午一役以来,日本国长期称霸东亚,然战火蔓延,生灵涂炭,天皇裕仁深感罪孽深重。
此次投降,实乃无奈之举,然而为求和平,天皇裕仁不惜背负骂名,以期结束这场灾难。
投降之后,日本国逐渐走向和平,民众生活逐渐恢复。
天皇裕仁亦致力于国家建设,为国家发展竭尽全力。
虽然战后日本国曾遭受种种磨难,然天皇裕仁始终秉持和平理念,为日本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今日本天皇裕仁已故去,然其投降之举,仍为后世所传颂。
此次投降,不仅结束了二战,更为东亚乃至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础。
日本天皇裕仁的投降,实乃东亚乃至世界和平史上的一大壮举,其英勇无畏、仁爱慈悲之心,将永载史册。
综上所述,日本天皇裕仁投降一事,实为东亚乃至世界和平史上一段佳话。
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以国家利益为重,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为和平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等英勇无畏、仁爱慈悲之举,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为后世子孙所铭记。
麦克阿瑟在日本投降仪式上的演说

பைடு நூலகம்
人类一开始就开始寻求和平。多少世纪以来,他们用种种方法企图设想一种国际作用来防止或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最初就一个个公民而言,从一开始就找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更大范围的工具的构成从未取得成效。军事同盟、权力平衡、国际联盟都一一归于失败,留下的唯一的途径是经过战争这个熔炉。
今天我们在东京回想起92年前我国同胞海军准将培理。他的目的是通过对世界的友谊、贸易和交往揭起锁国帷幕给日本带来一个开明和进步的时代。但遗憾得很,由此而得到的关于西方科学的知识却被铸成一种对人压迫和奴役的工具了。言论自由、行动自由乃至思想自由都通过诉诸迷信和使用武力而被剥夺了。我们由于原则性的波茨坦宣言而承担了务必使日本人民从被奴役的条件下解放出来的义务。我们的目的是,军队复员以及采取其他必不可少的抵消战争潜力的步骤,尽快地去实施上述承诺。
我的殷切希望,其实也是全人类的希望,是从这尊严时刻起,由过去流血和屠杀中出现一个较好的世界,建立在信义和谅解之上的世界,奉献于人类尊严和人最珍爱的愿望——自由、容忍和正义——之实现。
要在这里提出和接受的日本帝国武装部队投降的条件条款,都载于你们面前的投降文件中。作为盟国最高统帅,我宣布按照我所代表的各国传统,开始以正义和容忍的精神执行我的责任,同时采取一切必要的处置,借以保证投降条件完全地、迅速地、忠实地得到遵守。
自从巴丹和科雷吉多尔那些严酷的日子以来,全世界生活在恐怖之中,民主政治处处居于守势,现代文明处在危险的紧急关头,我一回想到这段漫长曲折的崎岖道路,我就感谢仁慈的上帝,他给我们以铸成胜利的信仰、勇气和力量。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并从中悟到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用战争赢得的东西。
日本无条件投降作文

日本无条件投降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时刻让人一听就心潮澎湃,比如日本无条件投降那一刻。
说到这个话题,真的是让人感觉既沉重又轻松,仿佛在讲一个既悲伤又搞笑的故事。
你想想,当时的日本,真是面临着天大的压力,国际局势就像是一张网,把他们困得死死的,动弹不得。
而我们的盟国,尤其是美国,那可是准备下重手的,真是个“狠角色”啊!说起无条件投降,那真是个奇妙的过程。
想象一下,那个时候,日本的高层坐在一起,眉头紧锁,心里一定在想:“咱们还有什么退路吗?”可眼下这个局面,真是犹如“上山下海,进退维谷”。
我敢打赌,他们心里肯定有点后悔,“当初为什么不早点和大家好好说话呢?”真的是“欲哭无泪”,心有不甘。
可是,事情总是有转机的,那时候的决定就像是迫在眉睫的春雷,让人不得不面对。
这时候,就得提到那个标志性的时刻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昭和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投降。
你能想象吗?当时全国人民都盯着收音机,听着那段声音,心中翻江倒海的感觉,简直就像是“山崩地裂”。
有些人可能还在想:“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天皇这是在开玩笑吧?”可随着声音的逐渐清晰,大家心里的疑虑也慢慢变成了震惊和无奈。
毕竟,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平时高高在上的天皇,竟然也会在这样的时刻流露出人性的一面。
当然,投降并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另一个新开始。
日本人民经历了战争带来的痛苦,突然迎来和平的消息,心情真是五味杂陈。
就像是经历了狂风暴雨,终于看到了一缕阳光。
许多人在街上互相问候,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过去的哀伤。
这种感觉就像是秋天的落叶,既有美丽的色彩,也有凋零的无奈。
而谈到战后的重建,真是一场大考验。
日本人民就像是一群勇敢的小鸟,在风暴过后重新振翅高飞。
他们开始团结一致,重建家园,恢复经济,仿佛“只要有希望,什么都能干”。
这段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韧性,面对困难时总能找到生存的智慧。
小店开张,街道恢复热闹,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正轨,真让人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二战日本天皇文言文翻译

原文:朕闻天下大乱,四海波涛汹涌,民生凋敝,朕心忧之。
朕念我国自古以仁义为立国之本,今时局动荡,朕深感责任重大。
朕本意以和平之策,息兵止戈,然时局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朕今以玉音告示天下,我国已接受盟国无条件投降,此乃我国最终抉择。
翻译:朕听说天下大乱,四海波涛汹涌,民生凋敝,朕心中十分忧虑。
朕思考我国自古以来以仁义为立国之本,如今时局动荡,朕深感责任重大。
朕本意以和平之策,停止战争,然而时局所迫,不得不做出此决策。
朕今以玉音告示天下,我国已接受盟国无条件投降,这是我国最终的抉择。
解读:1. 天皇文言文演讲的开篇,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凋敝的关切。
这体现了日本天皇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以及对战争的无奈。
2. 演讲中提到“我国自古以仁义为立国之本”,表明日本天皇强调国家应以仁义为本,这也是日本传统的价值观。
3. 天皇提到“不得已而为之”,说明日本投降是被迫之举,并非出于自愿。
这反映了日本在战争中的困境和无奈。
4. 演讲中“玉音告示天下”一词,意味着天皇以神圣的声音向全国人民传达重要信息。
这也体现了日本天皇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
5. 天皇强调“接受盟国无条件投降”,表明日本承认战败,并愿意接受盟国的条件。
这标志着日本正式结束了二战。
6. 演讲以“此乃我国最终抉择”作为结尾,说明日本投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展现了日本天皇的果断和担当。
总之,二战日本天皇的文言文演讲,既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凋敝的关切,又强调了日本传统的价值观。
同时,演讲也体现了日本天皇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以及对战败的承认和担当。
这篇文言文演讲成为了日本投降的重要历史文献,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投降前唇枪舌战一整天,裕仁天皇一段话所有人悲恸接
受战败
文|姚联合1945年8月15日12时整,日本广播裕仁天皇《终战诏书》,宣布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必须立即无条件投降。
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
8
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9日零时刚过,苏联百万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凌厉攻势,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70万关东军发起了全线总进攻。
面对多重打击,日本终于顶不住了。
此前,主战与主和两派各执一词,数次会议争论不休,议而不决,主战的少壮派军官甚至发动“起义”,追杀大臣,包围皇宫,搜查天皇录音,几使《终战诏书》不得广播。
其中,8月9日召开的“最高会议”唇枪舌战一天,最后也不了了之。
1945年8月9日,昭和天皇开御前会议,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此画由日本画家白川一郎所绘1945年8月9日上午10点半,首相铃木贯太郎召开最高战争会议。
铃木简要讲了议题,然后由外务大臣东乡报告苏联参战及原子弹爆炸后各方面的反映,建议日本接受投降协议,会场展开了争论。
会议中间又传来消息,“美国飞机在长崎又投了一颗原子弹”,四座惊愕。
“日本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再继续战争,”年老的首相说,“我
们除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别无其他选择。
”
外务大臣东乡更显焦急:“宝贵时机不能再错过,日本已危如累卵,若再拖延,更加不可收拾。
”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将军则反问:“谁能肯定我们百分之百地失败?我们当然不能接受这个宣言。
”
阿南将军向最高委员会提出了日本的防卫计划,指出日本的防御力量可以再增加2800万人。
外交大臣东乡要求进一步说明。
“凭着运气,我们会在他们登陆之前将其击退,”梅津将军说,“无论如何,我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将摧毁入侵者的主要力量。
”东乡反驳道,即使日本的兵力击退了第一次登陆,美国军人将反复登陆直至成功。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到下午1点,仍是三比三,铃木、东乡、米内主张接受无条件投降,阿南、梅津、丰田坚决反对。
铃木于是宣布休会,交内阁会议讨论。
午饭毕,内阁会议在首相官邸举行,会上,多数人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保留天皇以维持国体。
阿南暴躁地嚷道:“够了,够了,这些情况谁都知道。
我本人及我的忠勇部下,都有一个信念,就是不管形势如何险恶,非打到底不可,宁可玉碎,决不投降!”在阿南、丰田、梅津等主战派恫吓下,相当部分阁员或收回了原先的观点,或沉默不语,内阁会议开到深夜10点钟,以不了了之宣布散会。
面对以陆军大臣阿南为首的主战派反对接受无条
件投降。
铃木与东乡商量:奏请天皇召开御前会议裁决。
晚上11点之前,内阁和最高委员会的各个成员接到参加会议诏令,木户勋爵和其他几名前首相也接到了诏令。
御前会议在地下皇宫掩体举行。
自从5月份皇宫在空袭中遭到损坏以来,皇室成员就住在这里。
青年裕仁会议室是一个长9米和宽5米多的防空掩体,光线暗淡,几乎不通风。
与会者穿着正式的服饰,感到呼吸都有点困难。
11点50分,裕仁走了进来,登上王座。
他显得有点萎靡,似乎非常疲劳。
会议开始了,众人个个进行表态。
外务大臣东乡:如果敌方能保证不触动国体,投降刻不容缓。
海军大臣米内:同意外务大臣的意见。
陆军大臣阿南:日本必须打下去,胜负要到保卫本土战打响才能见分晓。
枢密院议长平诏:除了必须保留国体外,也不妨要求就三项条件进行谈判。
海军军令部总长丰田:要打到底,如果不是由本国军官解散军队,不能保证下属的行为。
陆军参谋本部总长梅津:日本仍是敌人的有力对手,现在就无条件投降,有愧于阵亡将士。
主战主和两派争论激烈,铃木宣布由天皇“圣裁”。
1945年9月27日,麦克阿瑟在美国驻日使馆会见了来访的昭和天皇(右)天皇站起来开始讲话。
他声音显得脆弱,“我已经严肃地思考过,”天皇说,“继续战争意味着民族的毁灭,意味着世界上流血的增多和残忍。
”“看着我无辜的人民遭受痛苦,我不能再忍受。
”裕仁停顿了一下,用白手绢擦了擦眼睛继续说:“想到
那些忠心为我服务的人,想到士兵和水手在战场上死伤,他们失去了的财产,甚至连生命也保不住,我感到痛苦。
”裕仁的讲话使人们的情绪悲恸起来。
会议室有几个人跌落在座位里,头低垂着,肩膀高高耸起。
天皇继续讲着:“我们必须忍辱负重的时刻到来了。
我同意接受盟军的宣言,宣言要建立在外交部勾划的基础上。
”讲完,裕仁转身走出屋子,没有人再反对了。
8月10日黎明,内阁成员们都签署了意见,接受《波茨坦公告》——条件是,天皇的最高权力不容更改。
整个日本醒悟过来了,宣布皇家会议有条件接受协定的电报发往日本驻瑞士和瑞典大使馆,消息再从那里传到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和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