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歌赏析
曹操《短歌行》全诗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全诗及赏析曹操《短歌行》全诗及赏析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曹操《短歌行》全诗及赏析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短歌行:汉乐府《相和歌·平调名》。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掇(duō):拾取;摘取。
讌(yàn):同“宴”。
匝(zā):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
译文1: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曹操《短歌行》赏析

曹操《短歌行》赏析曹操《短歌行》赏析《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短歌行》赏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曹操《短歌行》【题解】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建都许昌。
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采用乐府古题,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又有所创造,对五言诗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善于以质朴刚健的语言直抒胸臆,无典雅浮华之弊,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在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的提倡、带动之下,这个时期的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光采夺目的一章——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建安文学”。
曹操的诗今存二十余首,较完整的散文四十多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本诗选自《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2],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
曹操《观沧海》赏析12篇

曹操《观沧海》赏析曹操《观沧海》赏析12篇曹操《观沧海》赏析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两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曹操《短歌行》的赏析五范文

曹操《短歌行》的赏析五范文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最被广大读者所熟知的莫过于《短歌行》。
《短歌行》是曹操为表达个人志向与抒发胸襟而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他治国安邦的决心和坚持,同时也描绘了当时乱世的残酷和无奈。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短歌行》进行赏析。
首先,从诗歌体裁的角度来看,《短歌行》采用了古典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五个字,四句一段。
这种形式简洁明了,富有韵律感,能够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
同时,诗歌还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呼应和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尽”和“流”,正是通过对偶的方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要追求理想并奋发向前的决心。
其次,从意象的角度来看,《短歌行》运用了丰富而生动的意象,使诗歌更加鲜活、感人。
通过描绘风景和自然景观,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主题得到了更加具体的表达。
例如,“白日依山尽”的描绘,立刻勾勒出一幅美丽而壮丽的山水画面;“黄河入海流”的描写,则传递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生动的意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再次,从情感的角度来看,《短歌行》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治理乱世的决心。
诗歌中出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语句,表明作者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也展示了改革创新的决心和坚定。
而“心悦诚服”。
这些情感的表达,不仅勾勒出了作者对国家兴盛的渴望,也体现了他在乱世中的坚持与决心。
最后,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短歌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对比,以形象鲜明的方式展示了作者追求理想和坚韧不拔的决心;而“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中的艺术手法,则通过反复加重的语气,展示了作者在战乱中的果敢和英勇。
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整首诗歌更加生动、有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曹操《短歌行》赏析: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贤才的深刻思考和热切期望

曹操《短歌行》赏析: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贤才的深刻思考和热切期望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壮志的抒情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贤才的深刻思考和热切期望。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一、作品原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已经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高悬夜空的明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的喜鹊向南飞去。
环绕着树反复盘旋,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处?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都真心归顺于我。
2、注释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
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过去的日子;苦:太。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
当以,这里无实际意义。
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衣服的交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沉思,深思,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对曹操诗歌风格的介绍与评价

对曹操诗歌风格的介绍与评价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创作以政治和战争题材为主,风格独特,充满激情和豪气。
曹操的诗歌风格主要特点如下:
1. 雄浑豪放:曹操的诗歌多以豪情壮志为主题,表达他的个人抱负和政治理想。
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气势和雄浑的语言风格,富有霸气和豪放之感。
2. 借古讽今:曹操的诗歌经常借古喻今,以历史典故和传说来表达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批评和思考。
这种手法使他的诗作具有深度和思想性。
3. 戏谑幽默:曹操的诗歌中也常常带有幽默的成分,他善于运用夸张和讽刺手法,用一些机智诙谐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调侃他人。
4. 丰富的艺术形象:曹操的诗歌中常常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描写,如山川河流、季节变化等,使诗作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对曹操的诗歌风格的评价可以说是正面的。
他的诗作虽然以政治和战争为主题,但不局限于琐碎的政治宣传,而是充满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豪情壮志,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他的诗作语言雄浑豪放,艺术形象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
诗歌赏析解析

1. 观沧海曹操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总领全篇。
“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线索。
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临”“观”二字传达出作者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实景)是俯瞰沧海的全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海面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的辽阔苍茫景象。
“何”是“多么”的意思,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面对大海苍茫动荡景象时的惊奇与赞美之情。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实景)静景,写岛上树木和野草,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景)动景,具体描绘海上景色的变化,表现出大海惊人的力量、宏伟的气象和磅礴的气势。
“涌”字生动形象的展现出了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出壮阔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对大海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以上8句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刻画了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景)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互文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豪迈自信气概,抒发了作者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奋发昂扬的精神。
“若”表明所写是想象之景,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和雄心壮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助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豪迈自信气概,抒发了作者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奋发昂扬的精神。
曹操的古代诗歌大全赏析

曹操的古代诗歌大全赏析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我在此整理了曹操的古代诗歌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曹操的古代诗歌赏析11观沧海曹操〔两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短歌行曹操〔两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唯一作: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明一作:皎皎)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谈讌一作:谈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曹操的古代诗歌赏析21龟虽寿曹操〔两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诗歌赏析曹操生平简介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
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
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魏书》)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钟嵘《诗品》)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
《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
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
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
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
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
“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
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
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
“龟虽寿”1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
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
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
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
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
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
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
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
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
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
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的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孙子注》。
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溥辑本。
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操集》。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背景】中平六年(一八九),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2自己把持了政权。
初平元年(一九○),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
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赏析1】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
(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
形势是大好的)诗人对此事的态度怎样呢?“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
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怎样呢?悲愤、失望;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
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
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
形势是大好的。
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
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
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
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井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
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
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
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3【赏析2】首先这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东汉末年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而后又互相争杀的事。
诗中描绘了战争之久,百姓死亡之多的惨象。
将士们由于连年征战连铠甲都不能解脱,因而生了虱子,由此可见战争的时间之长,死的人就难以记数了。
将士都死亡的如此至多,黎民百姓当然就难以想象死亡的人数了。
死后尸体无人埋葬,烂成了白骨,布满了原野。
千里之内,连鸡的叫声都听不到,说明到处都是废墟,没有人烟了。
战争如此的惨烈,归根到底,还是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诸侯们在争权夺利。
至于人民呢?那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做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古代的政治家,处处在为百姓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名利地位照想,这样的一个人,只有曹操才真正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钟嵘的《诗品》说“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
”读此诗,恰如其分呀!《蒿里行》逼真地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的苦难。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义士”是指讨伐董卓的各位将领,“群凶”是指董卓等朝中乱臣。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曹操写了两个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会诸侯于盟津,联合讨伐;另一个故事是说,刘邦、项攻打秦时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为王。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事情不能遂人愿,各路将领心怀鬼胎,不能统一,互相观望,丧失打击董卓的机会。
“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看来这各路的将领,目的不是匡扶汉室,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占领地盘,争权夺利。
联军散后就开始互相残杀,闹得天下大乱。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前一句指袁术,后一句讲袁绍。
当时,他们两人颇有实力,一南一北,都想做皇帝。
从“铠甲生虮风”到“念之断人肠”,是写军阀大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充分表达了诗人愤怒伤感的心情。
《蒿里行》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描写了人民的灾难。
语言质朴,感情悲凉,表现了曹操诗的独特风格。
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立场。
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观,他尊奉汉室,恪守臣节。
他爱护百姓,讲究礼让,希望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