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原文、赏析
《苏幕遮·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幕遮·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苏幕遮·怀旧》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幕遮·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苏幕遮·怀旧宋代: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人睡一作:留人醉)译文云天蓝碧,黄叶落满地,天边秋色与秋波相连,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
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
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思,心绪,情怀。
赏析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1,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1.黯(音an):心情忧郁。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旅思(音si):客中情思。
与上文“乡魂”为互文,一意两笔。
【译文】白云飘去,万里云空澄碧,黄叶飘去,覆盖苍茫大地。
秋色连着烟波,波上寒烟翠绿。
斜阳辉映山峦,水波接连天际。
无情无思伸向斜阳之外的唯有芳草萋萋。
思乡的魂梦呵,追随着旅程,令人忧郁。
夜夜难眠,除非好梦留人在乡梦里。
明月朗照高楼之际,不要独自凭倚。
酒入愁肠,也化作相思的泪滴。
【赏析】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上阕多用丽语,碧云、黄叶、翠烟、斜阳,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意境壮阔、色彩斑斓的秋景图。
起句写秾丽阔远的秋景,字里行间暗透出一种掩抑不住的乡思。
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云天、叶地两个角度描绘塞外那种苍茫寥廓的秋景。
天游碧云、地满黄叶,画面苍丽,意境萧飒。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寒烟翠”中“寒”字既突出了翠色的烟霭特征,也写出了秋色寒意浸人的感受。
紧接着三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词人的情思随着景物的前展而延伸到了想象中的天涯。
尤其“情”字的出现,更为全词由写景到抒情的转折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下阕紧承上阕所写的芳草天涯词境,直接点出“乡魂”“旅思”,抒发作者无限的羁旅愁思。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
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显现出主人公羁泊异乡的时间之久和乡思离情之深。
“夜夜除非”两句写出了作者夜里除睡时偶然的好梦外,别无其他的慰藉。
《苏幕遮》诗词鉴赏

《苏幕遮》诗词鉴赏●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词作鉴赏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
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
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
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
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
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
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
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经典诗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经典诗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出处】出自北宋•范仲淹《苏幕遮》
【释义】酒一进入到充满忧愁的身体里,就化成了思念的泪水。
【解析】原文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
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
愁肠,化作相思泪。
”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称这首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夕卜。
”这首词对宋代豪放派词作和元曲的创作都有较大影响,
伤感语录
,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作。
范仲淹在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后为元代王实甫《》“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为: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与范仲淹的原词同样凄恻苍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1无题二首故乡黯黯锁玄云,皓齿吴娃唱柳枝。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
皓齿吴娃唱柳枝,酒阑人静暮春时。
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
古诗简介《无题二首》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
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两个不同的事件。
第一首为“卮酒食河豚”,第二首为“吴娃唱柳枝”。
这两首诗虚实结合,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祖国长夜漫漫,杜鹃啼血的政治环境,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与渴望光明的情怀。
翻译/译文其一祖国正在黑云笼罩之下,漫漫长夜隔住了新春。
岁尾之际怎禁得起再悲伤,权且拿起杯中酒吃河豚。
其二牙齿洁白的苏州姑娘唱着柳枝曲,酒阑人静像是暮春的时候。
没来由的旧梦赶走了残剩的醉意,我独自对着灯光的阴影想起啼血的杜鹃。
注释此诗为赠作者日本友人滨之上,即滨之上信隆(1899--1967),日本鹿儿岛人,当时为上海筱崎医院耳鼻喉儿科医生。
黯黯:气象惨淡的样子。
锁:笼罩,封闭。
玄云:黑云。
遥夜迢迢:长夜漫漫的意思。
上春:古时正月称谓上春。
岁暮:年底。
何堪:哪能够。
卮(zhī)酒:杯酒。
卮,酒器。
河豚:一种有毒的海鱼。
此诗为赠作者日本友人坪井芳治。
坪井芳治(1898一1960),日本东京人,当时为上海筱崎医院儿科医生。
皓(hào)齿:洁白的牙齿。
吴娃:泛指江南苏州一代的年轻姑娘,吴人称美女为娃。
柳枝:原为古代民歌曲调,名《折杨柳》或《折柳枝》。
唐代进入教坊,名《杨柳枝》。
白居易有《杨柳枝词》八首,其中有“古歌旧曲君休问,听取新翻《杨柳枝》”的句子。
又在《杨柳枝二十韵》题下自注:“《杨柳枝》,洛下新声也。
”诗中指歌曲,又以“吴娃”而引出“杨柳枝”。
酒阑(lán):指酒席将尽未尽之时。
阑,尽,晚。
无端:没有来由。
旧梦:往事,犹言旧事如梦。
残醉:酒醉将醒。
子规:即杜鹃。
师旷《禽经》:“春夏有鸟如云不如归去,乃子规也。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做具体赏析。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做具体赏析。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极具代表性的诗句。
它把苦恼的思慕语言艺术地表达得淋漓尽致,正解读出当时社会世故纷乱的不幸状况,更有力地表现了坎坷的爱情与失意的痛苦。
古今中外,爱情就像一座高山,正是爱情才更加助长了热情和勇气,也带来了更多的忧伤,更多的痛苦。
苏轼通过诗中用酒来比喻思念之苦,巧妙表达了这份沉重的心痛,以及对爱情沉淀的珍惜之情。
“愁肠”有苦痛之意,即指苦肠,则暗示这份痛的深沉,苦涩、甜蜜而又无奈。
“相思泪”则表达出当时诗人心中深深的思念之情,彷佛把愁肠的苦涩用相思的眼泪不断的流泻出来.苏轼的这句诗在宋人的爱情文化中备受称赞,他们把它看作是一首发自内心的爱情美文,它深刻地把爱情真实的景象,酿就着一种火热又抑制不住的悲伤,一种愁绪难抹,又让人心酸不已的情结表达出来。
苏轼诗中的这句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和文学发展中最受欢迎的句子,也成为宋代爱情文学的一个标志。
它笼罩在宋代诗歌的浪漫情怀里,展示了人间情话的真挚和感情的悲欢。
它不仅文学上的伟大,而且人文的深邃,把一种阴郁沉郁的情绪感染给所有的读者,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首情诗中的悲伤与忧伤,也让我们感受到苏轼宏大的情怀与多变的深情。
在宋代的诗歌文化中,爱情一直是极其重要的话题,而苏轼更是善于运用各种文字工具来理解并体现它,他也细腻地描绘出爱情的悲伤与痛苦。
整句诗句描绘出一种悲凉的爱情语境,把爱情带入坎坷的路,使人心中哀伤而又留有欢欣的情感,这也是苏轼的巧妙之处。
苏轼的诗歌,不仅仅是对愁肠满溢的悲凉之情凝聚起来,更是对爱情之苦的语言对话,爱恨情仇的纠结。
它把心痛化作相思泪,越发表达出人们对爱情的无限忧伤和痛苦,也表达出这种深邃而伟大的情怀。
苏轼此句诗一直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具有深远影响,它像一把神奇的键,带着我们深入到宋代文学文化的深处.由此可以看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苏轼一句传世的诗句,它的深刻性和精巧的语言,深深的打动了宋代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苏幕遮·碧云天》译文及鉴赏

《苏幕遮·碧云天》译文及鉴赏《苏幕遮·碧云天》译文及鉴赏《苏幕遮·碧云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诗简介《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译文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绵江中水波,波上弥漫苍翠寒烟。
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⑴苏幕遮:词牌名。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
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
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思,心绪,情怀。
赏析/鉴赏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文赏析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文赏析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月明高悬的夜晚,独自上高楼倚望,那苍茫凄凉的秋色引起对家乡的思念,那借以浇愁的酒,都化作了思乡的泪水。
[出典]范仲淹《苏幕遮》注: 1、《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注释 1.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
黯乡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2.追旅思:追,追缠不休。
旅思,羁旅的愁思。
3.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
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3、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4、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不到三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
十多岁时,他只身前往着名的应天府书院拜师求学。
应天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在书院读书期间,范仲淹生活非常艰苦,他“划粥割齑”,早上把米粥煮好,待粥凝固后,划成三块,再把咸菜切成碎末,当作一日三餐的饭菜。
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医生,要么当个好宰相。
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 公元1015年,范仲淹中了进士,步入仕途。
他胸怀远大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已任,为人忠贞,刚直不阿,极言敢谏。
真宗去世时,仁宗年幼,由刘太后垂帘听政。
可在仁宗可以亲政时,刘太后仍独揽朝纲,不肯放权,群臣都认为不妥,但敢怒不敢言,只有范仲淹挺身而出,上疏直谏,力请太后卷帘撤班,还政于仁宗,结果被贬出京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出自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人睡一作:留人醉)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译文
云天蓝碧,黄叶落满地,天边秋色与秋波相连,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
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频频地将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