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体育专硕介绍与招生院校选择
0452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0452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背景和目的2.核心课程的具体内容3.核心课程的实施方法和评价标准4.核心课程的意义和价值篇1正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效果,教育部门制定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为各高校提供明确的教学指导和参考。
《指南》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
核心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类。
公共必修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育学研究方法、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专业必修课程则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设置,例如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社会学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指南》还对核心课程的实施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课程实施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讲授、研讨、实验、实习等多种教学方式。
课程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表现,也要关注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规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为各高校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指导,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和效果。
其次,它为研究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路径,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最后,它有利于推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效果,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篇2 目录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概述2.核心课程的具体内容3.核心课程的重要性篇2正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概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旨在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课程指导。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体育)硕士

第一至四学期进行,考查(提交学术活动记录),1学分。
参加教学实践
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实践(助课、讲课训练等),20学时,考查(提交书面鉴定),2学分。
参加社会实践
第五学期结合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社会调研等活动,考查(提交社会调研报告),2学分。
撰写学位论文
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第五学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第六学期进行学位申请、论文评阅和答辩。在学期间发表一篇至少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省级公开发表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3学分。
体育学原理
40
2
2
Ⅲ
考查
体育课程设计
40
2
2
Ⅲ
考查
学校体育管理
40
2
2
Ⅲ
考查
公选课、跨专业课程、补修课
要求硕士生根据个人发展需要修读1门2学分全校公选课;并修读1门2学分的跨专业课程(可以是本院其他专业的课程,也可以是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课程);补修1门与提升实践能力有关的课程。
实践活动
与撰写学位论文
参考书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邹玉玲,《体育课程导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5.吕达,《课程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体育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本课程用最优化的思想和观点,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主线构建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体育教学设计模式、体育教学设计背景分析、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体育教学设计评价、体育教案设计等,尤其对体育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阐述。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3.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4.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1.运动训练释义2.运动训练的基本阶段3.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1.运动训练学释义2.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3.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4.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1.竞技能力释义2.竞技能力的构成3.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4.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3•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1•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2•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3•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1•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2•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3•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1•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2•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3•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4•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5•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1•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2•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3•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1•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2•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3•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重复训练法2•间歇训练法3.变换训练法4•循环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3•固定组合练习手段4•变异组合练习手段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1力量素质释义2•最大力量的训练3.快速力量的训练4•爆发力的训练5•相对力量的训练6•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1速度素质释义2 •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3.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4.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1耐力素质释义2 •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3•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4•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六、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1运动技术释义2 •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1.直观法与语言法2 •完整法与分解法3.想象法与表象法4.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木的关系2.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5.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1.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2.程序训练法3.模拟训练法4.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2.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八、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I-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3.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1意念训练法2•诱导训练法3•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1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2•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3•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4•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5•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1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2 •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3•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九、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1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2 •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1.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2 .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三)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指标2•竞技能力指标3•训练负荷指标十、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订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1•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2.制订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3•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5•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6•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7•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运动训练课时计划与组织1•训练课的种类2•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3•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4•训练课的结构5•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总论(一)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1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2•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3•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三)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1•学校体育的结构2•学校体育的功能3•学校体育的目标二、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1•体育课程的概念2•体育课程的特性(二)体育课程的编制1 •体育课程的目标2•体育课程的内容(三)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1历史经验2 •改革趋势三、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1构成要素2 •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二)体育教学目标1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2•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3•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三)体育教学过程1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2 •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3.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4•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四)体育教学方法1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2.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3•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体育教学计划1.体育教学计划的含义2.单元体育教学计划3•课时计划(六)体育教学实施1.体育教学常规2.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3.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4.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四、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1•课余体育的地位2 •课余体育的特点(二)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1•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2•课余体育锻炼的原月五、学校体育管理(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1.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的机构与职能2•学校体育微观管理的机构与职能3•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与方法4•学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5.学校体育管理法规(二)体育教师1•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2•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3.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第二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二、肌肉的活动(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2•肌肉的收缩过程(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缩2.拉长收缩3 •等长收缩(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长度与张力的关系(四)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1形态特征2•代谢特征3.生理特征(五)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三、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呼吸的形式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长期运动对换气功能的影响(三)呼吸运动的调节1•呼吸运动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四)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减少呼吸道阻力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合理运用憋气四、血液(一)血液概述,1•体液2.血液组成(二)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2、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3、护和防御功能(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氧气的血液运输2、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五、血液循环(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长期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3•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六、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有氧工作能力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2.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2.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七、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物质代谢2.能量代谢3.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2•血糖浓度与运动能力3.糖原储备与运动能力4.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运动过程中脂肪代谢供能的特点2•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四)运动与蛋白质代谢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五)水的代谢1.水的主要生理作用2.运动状态下水的代谢(六)肾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1•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2•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七)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1•运动与运动性蛋白尿2.运动性血尿(八)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2.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3•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八、运动技能的学习(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九、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激素的概念2•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生长激素4.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分类3.危害十、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2.准备活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第二次呼吸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运动性疲劳1.概念2.产生机制3.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四)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十^一、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一)身体素质概述1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力量素质的概念2.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灵敏素质2.柔韧素质十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一)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负荷阈1.负荷阈的组成2.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特征与调控3•课余运动训练负荷阈的特征与调控(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十三、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运动系统2.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十四、环境与运动(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
体育专业硕士授权点研究方向

体育专业硕士授权点研究方向
体育专业硕士授权点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1. 体育人文社会学:主要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体育课程与教学、体育哲学与社会学理论、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人口研究等。
2. 运动人体科学: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等。
3. 体育教育训练学:主要研究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评估等。
4. 民族传统体育学:主要研究中华民族民间体育与传统养生体育,包括武术基础与民间体育等。
5. 体育管理学:主要研究体育活动的组织、规划、管理及效益,包括体育组织的运营和管理、体育市场的营销和推广等。
6. 体育经济学:主要研究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运作和管理方法。
7. 体育新闻学:主要研究体育新闻的传播规律与方法,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报道等。
以上是体育专业硕士授权点的主要研究方向,具体研究方向可能会根据学校和导师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
体育教学专业硕士3篇

体育教学专业硕士第一篇:体育教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体育教学专业硕士是一门针对学校、教育机构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高级教育科研方面的研究,并针对教学科研以及管理方面的岗位进行专业培训的学术研究生教育。
专业硕士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体育教学法,掌握常用的科研方法和技巧,具备独立开展教育科研、管理和咨询工作、举办运动会及运动特色活动等方面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些培养目标,体育教学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学科专业课、研究生通识教育课、研究生培养课程和运动科学理论课。
在学科专业课中,通过深入研究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育科学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同时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研究生通识教育课主要包括基本计算机应用、科技英语、学术道德和极限训练等方面的日常学习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硕士研究生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
在研究生培养课程中,专业硕士主要学习的是各种研究方法和技巧,例如社会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和数据分析等,目的在于让他们掌握科研方法和技巧。
最后,体育科学理论课主要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和运动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工作打好基础,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总之,体育教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非常合理,这些课程不仅注重学术研究,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深入体会和实践。
这些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教育这个领域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并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他们的力量。
第二篇:体育教学专业硕士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体育教学专业硕士是一门针对教育机构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高级教育科研方面的研究,并针对教学科研以及管理方面的岗位进行专业培训的学术研究生教育。
西安体育学院 2017 年 346(体育综合)考研真题

西安体育学院2017 年346(体育综合)考研真题学校体育学一、名词解释1、终身体育:人们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2、体能: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3、运动技能: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中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
4、综合密度: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二、简答题1、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是什么?答: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基础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现为:1. 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 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问答题1、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各阶段的教法有哪些特点?答:运动技能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1.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时的教法特点是:运用语言与直观方法;注意“分解”、“定位”、“阻力”、“助力”等方法的运用;适宜的运动负荷;注意教师语言和学生本身的视觉监督;尽可能缩短课与课之间的间隔;及时预防与纠正动作技术中的严重错误。
2.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的教法特点是:以完整练习为主;注意运用讲解、示范以及“定向”、“领先”等方法的运用;适当加大运动负荷;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适当采用变换联系的方法;注意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自我评价能力。
3.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教法特点是:运用重复练习法和变换练习法;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增加运动负荷;加强动作教学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结合;对学生动作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所属门类:教育学一级学科名称:体育学专业代码:0403二级学科名称: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代码:040301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代码:040302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代码:040303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代码:040304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在体育、健康及相关领域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健身指导、科学研究及管理服务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教育事业,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勤奋学习,严谨治学。
掌握本门学科所需要的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项基本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正确的学术倾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熟悉本学科学术上的动态和新成就,了解其发展动向,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运动训练及专门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3、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熟练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及初步利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开展学科教学和研究。
4、熟练掌握一门专项运动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
5、身心健康,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1.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1)2.运动人体科学(040302)3.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3)4.民族传统体育学(040304)四、学习年限1、本学科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且成绩优秀者,可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培养计划者,经批准可推迟半年至一年毕业。
2、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其它培养环节的考核符合学校提前毕业的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在校学习时间达2年及以上,可申请提前毕业。
体育硕士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向
01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 02体育行为研究 03学校体育研究 04社会体育研究 05体育文化研究
①政治 ②英语一 ③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1.《体育概论》杨文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学校体育学》周 登嵩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5年版。 复试科目:体育社会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它是国内最早 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最高学府,是全国体育系统中第一所博士学位 和第一批硕士学位的授予院校,也是最早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 可向海外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校。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形 式的需要,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正式批准北京体育大学成立研究 生院。这标志着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又步入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所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 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的二级学科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 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的二级学 科学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 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体育学二级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可授予医学、 理学和教育学三个门类的博士、硕士学位。目前,北京体育大学又被 批准设立了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招生的 学制包括:全国统考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以同等学历在 职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国内高级访问学者、高校教师在 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职人员攻读体育硕士研究生等。
学校概况
北京体育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学术水平高。现 有硕士生导师100余名,博士生导师50余名。原国际奥委会第一副 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先生是我校现任的博士生导师。北京 体育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体育精英向往的地方,吸引着国内外优秀 的体育人才。在校生中有40多人是曾获得过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 世界杯赛冠军或是他们的教练员。他们当中有全国人大代表2人, 全国政协委员2人。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校共有23名在籍硕 士研究生学生参加8个项目的比赛,更是取得了4金1银的优异成绩。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的在校生已经达到1600多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体育专硕介绍与招生院校选择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更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面向行业,为体育系统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
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体育硕士招生院校名单
一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
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
辽宁东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体育学院
吉林
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江苏
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安徽安徽师范大学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
江西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鲁东大学山东体育学院聊城大学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信阳师范学院
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吉首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湖南工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体育学院西南财经大学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
二区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云南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甘肃西北师范大学
青海青海师范大学
新疆新疆师范大学
贵州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