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宝典】2018年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考点9 古代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2018高考诗歌真题整理

(最新整理)2018高考诗歌真题整理
21.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 却2有021多/7/26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1释0 。
【答案】
19.D20.A
21.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 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 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 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 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2021/7/26
7
• 【答案】
• 14.A
• 15.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 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 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 填海不止。
•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 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 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2021/7/26
6
三、2018年高考新课标III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精准分析】19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 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 和思想情感。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 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 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 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2018届各地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类题】汇集及答案解析(20190803212155)

2018届各地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类题】汇集及答案解析(20190803212155)

2018届各地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类题】汇集及答案解析一、【201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B15.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

15.【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

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

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5篇)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5篇)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5篇)第一篇: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全国卷Ⅲ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2018高考真题古诗词鉴赏解析汇编

2018高考真题古诗词鉴赏解析汇编

2018高考真题古诗词鉴赏解析汇编1 (2018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贺)弓,)。

)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心不穷,))。

寒风又变为春柳,)。

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桑树的一种,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周礼·考工记》中说,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

其中的柘木又名桑柘木,即文中的山桑) 口衔芦草的大雁。

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雁自河北渡江南,瘠瘦能高飞,不畏缯缴。

江南沃饶,每至还河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芦长数寸,以防缯缴焉。

”)旧时平民所穿的麻布衣,与锦衣相对。

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衣饰是有严格规定的,包括衣服的材质、颜色、纹饰、样式和长短等。

从材质而言,地位高贵者穿绫罗绸缎,无身份地位的黎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

就算是举子,在没有通过进士考试获得功名前,一般也身着麻织物衣服。

所以王琦说:“唐时举子皆着麻衣,盖苎葛之类。

”)谓麻衣肮脏宽大。

古人对不同地位的人的衣服颜色是有规定的,唐代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对民间衣服颜色,《旧唐书·舆服志》是这样描绘的:“贵贱异等,杂用五色……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

”“皂”即“黑”。

一说此处应为“黑帊”,即平民所戴的黑色头巾) 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屈:不伸。

穷:困窘) 草木的盛衰。

比喻人的得志和失意) 生气发怒) 老天) 随即,转眼) 形容柳叶初生,一片嫩绿,看起来像轻烟笼罩一般)首联表面上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的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折桂。

其中“箭”“弓”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

诗人要仰望的“天”是京都,要射落的“鸿”是折桂中举。

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

然而,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进士”考试。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完美 WORD 格式2017 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7 题。

(共 12 分) 晓行巴峡 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 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1】树杪:树梢。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狭窄。

10. 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6 分)范文范例学习参考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 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B.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3 分) 王昌龄《古意》 ) 晁补之《吴松道中》 ) 张耒《感春》 )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 (17) 同样是描绘山峡, 《晓行巴峡》 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 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6 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郦道元《水经注》 ) 杜甫《秋兴八首》 )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

(11 分)11.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 分)新课标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11 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一、【试题】(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

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参考答案】①(2分)d②(3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赏析一】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

词句亦稍有差异。

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

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

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

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

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B15、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14、【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 符合题意。

15、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力。

整体理解诗歌,把尾联放进整首诗理解。

《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2018届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2018届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2018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六:古诗鉴赏及默写一、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

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

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

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1)A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注释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

先师:对孔子的尊称。

遗训:留下的教诲。

忧道不忧贫:这两句是说孔子有遗训: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瞻望:仰望。

邈:遥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9 古代诗歌鉴赏1.[2018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个人遭遇,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答案:B(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主要从句子的含意、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去分析。

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寒冬过去将是春暖柳绿,转眼间条条柳枝好像轻烟笼罩;深层次上,“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光明。

诗人虽然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以美好的未来勉励自我。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项,理解错误。

陆游诗中的“烛光相射飞纵横”指的是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诗人下笔纵横飞舞,气势磅礴,并非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D(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赏析:这首诗比喻生动,想象奇特,构思别致,借醉中作草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渴切之情。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首两句体现了诗人胸藏韬略,却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失落,引出下面对借酒浇愁、作书泄愤的生动描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诗人以书前喻战前,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恍若眼前。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将勇士们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重现。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万里江山河清海晏的情景令人神往。

这首诗体现出诗人满腔的爱国热血,读之令人敬仰、动容。

3.[2018全国卷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A项,“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误。

诗歌第三、四句就是对提问的回答,即问即答,并且后面的诗句充满对精卫的赞美之情,可见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是清楚的。

答案:A(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答:答案:观点一: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赏析:精卫即精卫鸟。

相传精卫原是上古炎帝的小女儿,在游东海时,被海水淹死,变成精卫鸟,从此她不断衔来西山的木石发誓填平东海。

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韧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

第一、二句以设问开篇,描绘出海边石头堆积的情况,让人为精卫的成就吃惊不已。

第三、四句回答了第一句的提问:精卫填海,是为了让兴风作浪的鱼龙再也不能作恶。

第五至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精卫的嘴都磨穿了,山中的草木残缺不全;她一天天不停地奔波,以至于羽毛都折断掉入海中。

最后两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决心:只要大海未被填平,高山还在,我就要世世代代地填下去。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不假藻饰,有一种质朴之美。

4.[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诗人只是意识到孔子“忧道不忧贫”的思想不易实践,自己难以做到,才转而想要立志于长期耕作。

而且从最后一句“聊为陇亩民”来看,所谓长期耕作只是诗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由此可见,他的内心充满着矛盾,其实他对孔子的“忧道不忧贫”的济世情怀是很认可的。

答案:A(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这两句是对田地的白描,首先应逐一分析各词语的意思,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良苗”指禾苗长势良好,“怀新”是因为远风相交,风过禾苗,显得禾苗充满生机;然后将这些内容连成一段话表达出来即可。

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4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根据题干“哪些情感”,明确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

“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等表明诗人立志于在陇亩间耕耘,“长吟掩柴门”表明诗人的避世思想,这集中体现出诗人渴望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但“聊为陇亩民”写诗人姑且先做一个农民。

一个“聊”字表明隐居避世的思想并非诗人最真实的想法,且结合诗歌开头“先师有遗训”和引用的孔子让子路向隐士问路的典故,可知诗人在隐居之外,还有如孔子一般“忧道不忧贫”的济世情怀。

两种情感同时存在,复杂而矛盾。

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5.[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8分)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的心情。

(2分)答案: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雨霖铃》词理解点染手法。

“点”即点明主旨,“染”即铺陈渲染。

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

这样,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具体到本诗也是一样,第二句“送君多暮情”就是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直接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6.[2018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11分)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5分) 答:答案: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答: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赏析:和州,是张籍的故里,张籍听说刘禹锡被贬至和州,便写诗慰勉他。

这是一首工整的七言律诗,此诗有对朋友的激励,也包含对他受冷落境遇的同情。

首联想象刘禹锡身在外郡的闲散为官生活;中间两联,具体描绘了朋友送客登临、流连风光的情景;尾联进一步想象刘禹锡到此山水胜地,诗情会更加高远,可惜得不到知音的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