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1.2人口的迁移教案[教学目的]:使学生可以分析人口的挪动因素[重点难点]:人口的迁移原因[讲授过程]:[探究活动]读图答复以下问题:[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兴隆地区。
——人口的迁移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挪动到一定间隔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挪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挪动[阅读教材,答复以下问题][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挪动?新大陆发现: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出现了哪些特点:劳务输出:亚、非、拉开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国际难民:开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兴隆国家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2、国内人口挪动:[阅读教材,答复以下问题][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挪动?历史上: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东北〔闯关东〕;、——、内蒙、〔走西口〕新中国成立后:支边:东部——西部遥远地区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兴隆地区乡村人口——城二、迁移的原因: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历史时期的大迁移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兴隆区〔图1-2-5〕城化过程〔乡村人口——城人口〕大型工程工程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
2、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战争〔例〕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3、社会文化因素: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4、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等〕5、其它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种族歧视性别、年龄板书设计:教后感:。
1.2 人口迁移(1)2.8

(一)人口迁移
影响:
人口机械增长
=
人口迁入
-
人口迁出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名词解释:人口机械增长率
一定区域内,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为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机械增长=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 人口迁入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x100% 人口迁出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x100% 人口机械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年平均人口数x100%
案例:沙特阿拉伯的外籍工人
沙特盛产石油,已探明 石油储量居全球之冠。石油 开发需要大量工人,而沙特 国内劳动力比较缺乏,发展 较快的经济吸引大量外籍工 人前来工作,2016年外籍工 人占沙特总人口的30%以上。
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三: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人口迁移的持续 时间长。
15-19世纪人口由旧大陆迁往向新大陆
欧洲人向美洲移民: 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 黑人的血泪史!
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三: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①外籍工人逐接渐受成劳为务国输际出人的口地迁方主要 移的主要形式集,中即在劳西务欧输、出北。美和中东
【知识拓展】外籍劳工
外籍劳工是指以劳务输出形式出现的短期性、 临时性或季节性向异国流动的工人。目前世 界各地的外籍劳工总数达三四千万人,以美 国、西欧发达国家以及中东石油生产国最为 集中。其中美国是外籍劳工最大的聚集地, 来自邻近的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外籍劳工达 一千万以上,此外还有数百万“非法”移民。
读图1-2-1和图1-2-2,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不同历史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提示:可从人口迁移时间、规模、方向(包括迁出地和迁入地)、距离,以及迁移目 的和形式等方面说明。
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口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
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 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一 般在一年以上)。
A 空间移位(必须跨越行政区界限) 人口迁移 判断标准 B 居住地变更(必须改变居住地) C 时间限度(一般1年以上)
Page 7
Page 38
Geography
迁出地 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 化联系 ②有利于发展本地经济 ③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发展 ④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有利
不利
①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留守儿童、空巢老人 所引起的系列问题
小组课后探究
Geography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有一些农村劳动力( 民工)到城市中就业,但是人数很少;到了90年代初,农 村劳动力(主要是青年)开始大规模外出打工。到了 1994、1995年的春天,交通部门首先感到大量农村青年 涌入城市的压力,由此,“民工潮”一词出现,并逐渐受 到政府、媒体和研究机构的重视。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目前我国为何有大量的民工流动? (2)民工流动的特点是什么? (3)我国普遍存在的人口迁移是由乡村到城市,这种迁 移对城乡的发展各有何利弊?
Page 34
Geography
C
A)
Geography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的地区是( ) A、南美洲、南极洲 B、欧洲、北美洲 C、大洋洲、北美洲 D、亚洲、南美洲 4、从迁移方向看,我国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B ) A、由城市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 5、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 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 D、资源开发因素
“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中图版)

能 力 要 求 的角 度 要 求 学 生 了 解 人 口迁 移 的地 理 现 象、 地理 规律 , 掌握 阅读 人 口迁 移 路线 图的 能力 和结 合实 例 分析 总结 人 口迁 移 原 因的 能 力 ;从 情 感 、 态 度 、价 值 观要 求 的角 度要 让 学 生通 过学 习人 口迁 移 的知识 , 析 人 口迁 移 的原 因 , 分 培养 憎 恶殖 民统治 和 种 族 、民族 歧视 ,同情 尊 重广 大 劳动 人 民 的美 好感
工
型
式
● 国 家 有 计 划 地 抽 调 人 员 支援 西 部 建 设 分 析 归 纳 人 口 迁 移 概 念 : 人 们 出 于 某 种 目的 移 动 到 一 定 距
离之 外 。 变其 定居 地 的行 为 。对 概 念理 解 要把 握 好 三 点 : 改
一
是 改 变居住 地 , 是 必须 持 续一 段 时 间 ( 常 为一 年 ) 三 二 通 ,
人 口迁移 是 人 在 空 间位 置 的 移 动 ,它 是 人类 固 有 的社 会 现象 , 观上 可 以促 进 民族 、 客 种族 的融合 和
经济 、 文化 的交流 。人 口迁移 的发生 , 本 质 上说 是 从 种经 济 和社 会现 象 ,它 受生 产 方式 和社 会性 质 制
一
约 。 节 “ 口 的迁 移 ” 人 口机 械 增 长 的表 现 , 引 本 人 是 是 起 人 口增 长 的 另 一 种 原 因 。 本 节 内 容 的 教 学 从 知 识
是 必 须 超 越 一 定 的 行 政 界 限
理轰育 2 1 0 年第1 期 1  ̄ 2
过渡 : 人 口迁 移” 型 的划 分 方 法有 多种 多样 , 中“ 地理 “ 类 其 按
人口的迁移

活动 2: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有:
地广人稀,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国土开发对 劳动力的巨大需求;政治、宗教自由,包容性强;经济 发达,生活条件优越。
导致美国人口国内频繁迁移的因素有:
战争、自然灾害,新国土的开发,工业化城市化的 发展,新资源开发和新工业区发展,改善居住环境。
(2)影响我国古代和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何不同?
近代: 清代、建国前 现代: 建国后 改革开放后 流动频繁 规模加大 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NEXT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 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 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 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 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 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安史之乱”引发 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 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 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引起我国 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直接的原 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历史上,每当我国北 方地区发生一次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 的人口南迁。 返回
对迁入地 —— 有利:人才流动,提供廉价劳动力,加快经济发展; 不利:增加人口密度,人口对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压力增大。
2. 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 发达国家?这种人口迁移对迁出国和迁入国影响有何不 同?为什么?
对迁出国 —— 有利: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资源、环境、就业等压力; 不利:人才(大脑)流失。
返回
农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经济原因:务工、经商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案)知识讲解

人口的迁移教案学校:嘉应学院年级及班级:071班授课老师:蔡小丽授课时间:第12 周星期三第9 节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 必修,2006年第1版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P14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实例,培养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事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讲授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手段开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国内、外人口迁移的情况,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因素,体会人口迁移的艰辛。
通过探讨“德国移民”,激发学生要尊重民工,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三、课型:综合课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五、教具:小黑板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巩固旧课与新课导入【讲述】在上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因为上一节课的内容跟这节课的有很大的联系。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人口迁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按照时间划分,可分为哪些形式?【学生回答】永久迁移和季节迁移。
【提问】按照迁移方式划分,又可分为什么形式?【学生回答】自发迁移和有组织迁移,个人迁移和集体迁移,自愿迁移和被迫迁移。
【提问】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学生回答】可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讲述】很好,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情况。
那么,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讲授新课二、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讲述】人们为什么要迁移呢?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读图】引导学生看课本P14的图1-2-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让学生认真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人们发生迁移。
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学案:第2部分 第5章 第2讲 人口的迁移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人口的迁移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含义正确区分人口移动现象分析人口统计图表、考查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国际人口迁移历程、特点简图示意大洲之间的人口迁移我国国内人口迁移表现特点解读“闯关东”“走西口”“孔雀东南飞”抓住人口发展指标的变化,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能分别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影响规范全面表述研究区域人口的变化,考查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规范全面表述关注人口迁移新动向,考查人口迁移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129页)1.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分类人口迁移――→是否跨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国际人 口迁移 ⎩⎪⎨⎪⎧新大陆发现前:集中在旧大陆新大陆发现后:出现跨洲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劳务输出成为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4)国内人口迁移①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a .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b .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
②重要形式:城乡间人口迁移。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特别提醒] 我国的“民工流”的新变化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的改变。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高中毕业去外地上大学属于人口迁移。
(√)2.“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我国历史上的国内人口迁移。
(×) 3.南美洲始终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区。
(×)4.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外流也会影响其经济发展。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读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人口迁入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上海和北京等,人口迁出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西、四川等。
第七章 第二讲人口迁移

大城市远优于县级中心城市,C 项错误。第 3 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 济因素,县级中心城市比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是吸引更多回流人 口的主要原因,C 项正确;乡镇的生态环境更好,且离家近,A、B 错误;县级中 心城市比乡镇公共服务更完善,但不是主要原因,经济因素才是主导因素,D 项 错误。
4.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人口迁移的现状和特点,并尝试分
析原因及影响。
强基础·增分课堂 提能力·全面突破 研专项·热考命题
栏目索引
强基础·增分课堂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_定__居__地__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判断标准 人口迁移具有两个属性,即:_时__间__属性、空间属性。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的改变,促进了 人口迁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 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尤其重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政策
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政治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我国历史上都城变换
变革 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第一次世界 战争
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2.判断影响人口迁移主导因素的方法 (1)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断有目标。 (2)分析迁移人口的构成特点,对比分析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 异,做到分析判断有依据。 (3)分析迁入地和迁出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拉力的因素,确定其中影响最大 的拉力因素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我国人口大规模迁移的 主要流向有哪些? 主要流向有哪些? 2 3 1
清代“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迁移主要 的迁出地分别是哪里?
驱使人们 闯关东” “闯关东”、 走西口” “走西口” 的因素有哪 些? 1 c b a 2
迁出省区: 迁出省区:苏沪鲁豫湘川 迁入省区: 迁入省区:东北蒙新青藏云 国家组织各类人员支援内地 和边疆的工农业建设。 和边疆的工农业建设。 (1)找出 我国在20 我国在20 世纪50 50~ 世纪50~ 80年代 年代人 80年代人 口迁出省 区有哪些, 区有哪些, 迁入省区 有哪些? 有哪些?
新大陆发现后,世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路线主 要有哪三条?
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
二次世界大战前 美洲 迁出 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
南亚 土耳其 北非 迁入
欧洲
非洲
迁入 拉丁美洲 迁出
北美洲
欧洲 非洲 亚洲 迁入
北美洲
迁入 拉美
无法阻挡的民工潮已拥抱了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历史上
三个流向
由黄河流域向 “闯关东” 长江流域、珠 由山东、河 b. ? a. ? 江流域迁移 南迁往东北
新中国成立后
三个阶段
1950- 1980年代 改革开放 以来 从落后地 f. ? 区向发达 地区自由 迁移 目前 乡村人口 g. ? 向城市迁 移为目前 普遍现象
哪类地区的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 (2)哪类地区的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 当时人口这样迁移的原因何在? (3)当时人口这样迁移的原因何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新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新的特点?
自由迁移为主; 自由迁移为主; 人口流动频繁, 人口流动频繁, 迁移规模加大, 迁移规模加大, 流向主要为从落 后地区向发达地 区迁移。 区迁移。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频繁,规模逐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频繁, 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年加大。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 .2亿 读图并分析: 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 年加大。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并分析:
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①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②从城市流向农村 ③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④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走西口”由河南、 国家为开发内地边疆 e. ? 山西、陕西迁往内 组织移民到东北、内 c. ? 蒙、新疆、甘肃等 蒙、新疆、青海、西 地 藏等地支援工农建设
亚洲
欧洲
亚洲
迁入
大洋洲
迁入
亚洲
国际人口迁移
新大陆发现后
三条路线
二战以后
四个特点
欧洲人向 a. ? 美洲移民
非洲黑人被 b. ? 欧洲殖民者 贩运到美洲
外籍工 人增多 d. ?
国际难 民增加 e. ?
亚洲各国 c. ? 居民向国 外移民
发展中国 人口迁移 f. ? g. ? 家优秀人 流向发生 变化 才移民
现阶段我国 人口流动的 主要方向是 从从落后地 区到发达地 区(农村到 城市, 城市,内地 到沿海, 到沿海,从 山区到平 原)。
思考: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思考: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你自己或者你的家庭成员有过迁移活动吗? 你自己或者你的家庭成员有过迁移活动吗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 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国内人口迁移现象 普遍的国内人口迁移现象。 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国内人口迁移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解放后,由 于国家人口政 人口政 策的失误,以 策的失误 及“多子多福” 等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的 传统观念 影响,农民生 育了大量人口; 与此同时,农 民赖以生存的 耕地却以每年 700-1000万 亩的速度在减 少,而且耕地 肥力即土地质 量也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