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秋意-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胡竹峰秋意阅读理解

秋意胡竹峰①秋,一天天深了,天空渐渐变得清澈、深邃。
走上前,像一头撞进了古画。
②秋天有光,东边的山越来越蓝,西天常常披上各色霞帔①,人被一泓秋光包裹着。
古人早发现了秋光,在诗词里一次次抒写:“高梧叶下秋光晚”“ 小院秋光浓欲滴”“露洗秋光透”“极目秋光夕照开”“银烛秋光冷画屏”“当檐飒飒生秋光”……秋光下,一个人出去走走,融入无边的秋,如无舵之舟,越漂越远,漂到秋意的深处。
③秋意,在古城里。
漫步在老旧的街巷,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
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陈旧了,衬着粉饼般色调的外墙,墙角石灰有些脱落斑驳,裸露出藏青色大砖。
几位老先生在老房子里转悠,举手投足颇有些俗世的清雅。
触摸市井生活,就能感受到秋意。
④秋意,还在山野中。
⑤石榴挂色,梨已青黄,紫色的葡萄一串串饱满熟透了,青枣越来越大,开始泛红,柿子渐次发黄变软,还有白海棠、木瓜、香橼,累累如浓荫匝地。
后山的栗子树枝繁叶茂,撑开了肥大的斗篷,露出深红的皮壳,惹得顽童眼馋。
⑥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一丛丛。
芒花漫山遍野开过,然后一天天萎去,慢慢发白。
秋分之后,草也渐渐泛黄了,从浅到深。
池塘边的芦苇和水草,呈现出苍黄的颜色,太阳斜射,远远望去,像是倒插的宝剑,萧萧挺立。
槐树、梧桐、水杉、玉兰……日渐疏朗。
树叶不知不觉飘落,没有声音,没有气味,人走上去,恍若触动了地气。
诗里说,“南中地气媛,初冬未重衣②”,这是地气不同。
燕赵北国的地气似乎更厚重,白桦林与枫树林里,有慷慨悲歌。
登高怀古,能望见连绵的山脉在秋光下巍然,像一卷卷竹帛史书。
⑦有一年沿河游荡,秋意甚美,从人家屋旁摘下芭蕉叶,在飞花的香蒲中闲卧。
两岸水草茵茵,翠鸟和白鹭在其间出没。
天高而云稀,太阳挂在半空,风吹树枝,秋叶斜斜地荡漾。
泠泠水响包裹住人,朦胧间依稀传来湿漉漉的耳语。
醒来时,渐近黄昏。
六年级阅读理解题《西湖》及答案

六年级阅读理解题《西湖》及答案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
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清风徐来,湖水荡漾。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
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融化在月色里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分)(1)连绵起伏:(2)心旷神怡:2.用“”从文中画出两个比喻句。
(2分)3.短文第2、3自然段写了的西湖;第4自然段写了的西湖。
(2分)4.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2分)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5.从整体上来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行文思路来写的?(2分)6.用“”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1)连续不断而且高低不平。
(2)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2.(1)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2)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3.阳光下月光下4.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令人心旷神怡。
5.先总后分6.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西湖秋泛阅读理解答案

西湖秋泛阅读理解答案在西湖的秋季,乘船泛湖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秋天的西湖湖面格外静谧,搭配上五彩斑斓的落叶和清亮的天空,让人不由得忘却掉忙碌的日常, 陶醉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
本文将带您回顾西湖秋泛的美好时光,并测试您的阅读理解能力。
1. 什么是秋泛?答: 秋季在西湖上乘船悠游观景的活动。
2. 秋天的西湖有哪些特点?答: 静谧的湖面,五彩斑斓的落叶和清亮的天空。
3. 对于忙碌的人来说,秋泛的重要性在哪里?答: 秋泛可以让人忘却掉日常的忙碌,享受一个美丽的世界。
不仅如此,秋天的西湖还拥有着无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情。
在船上,游客们可以欣赏到苏堤、杨公堤、岳庙和岳麓书院等景点的风景。
其中,苏堤是由苏东坡在元丰年间所筑,其红栏岸边,柳荫垂落,水禽盘旋,如画景致令人陶醉。
杨公堤起初是钱塘江下游的一条支流,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曾于此任太学博士,诗云:“烟霞幽暗谁家院,忽凭高阁客悠然。
粉墙黛瓦临清流,总为浮云能蔽眼。
”4. 苏堤是在哪个朝代被建造的?答: 元丰年间。
5. 苏堤的特点是什么?答: 红栏岸边柳荫垂落,水禽盘旋。
6. 哪位大诗人曾在杨公堤任太学博士?答: 杨万里。
西湖之美自古就有人传诵,宋代苏轼曾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形容道“山水犹存,夫何妨!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雁阵惊寒社,总角声嘹,壮丽几时还?”。
西湖早已成为了文学和诗词创作的名胜之地。
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散文,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有很多与西湖有关的作品。
在这轻舟缓划之间,读完一篇好的文章也让人由衷赞叹西湖之美。
7. 苏轼曾在哪篇文章中形容了西湖?答: 《念奴娇·赤壁怀古》。
8. 西湖早已成为了文学和诗词创作的名胜之地。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 许多文学家和诗人都曾在西湖留下过他们的创作,在西湖这个名胜之地,早已自成了一个文学的副中心。
细数西湖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再加上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这样的西湖秋泛,无疑让人体会到了万物互通、人文景观融合之美。
拓展阅读一:《西湖秋意》

西湖秋意(节选)
赵丽宏
碧云天,黄叶地……
踏着遍地落叶漫步苏堤,我默默打量着西湖。
一叶孤舟,像飘落湖心的一片枯叶,在平静的水面上缓缓地描绘着一幅苍茫的秋景。
湖上飘忽着淡淡的烟霞,仿佛青灰色的透明的轻绡,笼罩着逶迤起伏的远山,使它们显得若游若定,似有似无。
然而湖畔的山坡上,还是顽强地透露出几星秋的色彩,是金黄、是殷红,是在秋风里变得深沉的墨绿,还有那些使人想起遥远历史的古老屋脊……
对于眼前的西湖秋景,我很难找出一个恰当的形容词来,不尽是凄凉,不尽是寂寥,不尽是苍茫。
是什么?我说不上来。
我只觉得眼前的画面静谧极了,幽远极了,和谐极了。
这画面中,蕴含着许多还没有为我所理解的丰富的内涵。
环顾湖波山色,我的饱经旅途劳累的身体,连同思想和灵魂,全都陶然在诗一般的画一般的秋光之中了……
蓦地,湖面掠过一只白色的水鸟。
它用长长的翅膀拍击着湖波,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那雪白的身影在湖面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岛影、游船、长堤、
远山,仿佛都被它串连起来,一幅静止的水彩画,顿时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划出动态描写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动态描写的好处。
西湖秋意参考答案概括

西湖秋意参考答案概括西湖秋意参考答案概括秋天是西湖最美丽的季节之一。
当树叶变得红黄色时,整个湖区被染上了一层金色。
在这个季节里,西湖的景色变得宁静而宜人,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
西湖的秋天给人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感觉。
当微风吹过湖面时,湖水泛起涟漪,仿佛在欢迎游客的到来。
湖岸边的树木也在秋风中轻轻摇曳,给人一种安详的感觉。
这个季节里,湖区的游客相对较少,使得整个环境更加宁静。
除了湖水和树木,西湖的秋天还有许多其他美景。
例如,三潭印月是西湖著名的景点之一,它以其秋天的美景而闻名。
在这个季节里,湖面上的水倒映着秋天的树叶,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
游客可以在湖边漫步,欣赏这个壮丽的景色。
此外,西湖周边的小道也是秋天的亮点之一。
这些小道被树叶覆盖,形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隧道。
在这里散步,人们可以感受到秋天的独特魅力。
小道两旁的树木也在秋风中摇曳,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除了自然景色,西湖的秋天还有许多文化活动。
例如,每年的秋天,西湖会举办一系列的文化节庆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
这些活动包括音乐会、艺术展览和传统表演等。
游客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西湖的独特魅力,并与当地人一起享受秋天的美景。
总的来说,西湖的秋天给人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感觉。
湖水、树木和文化活动共同构成了这个季节的美景。
无论是欣赏湖水的倒影,还是在小道上漫步,都能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独特魅力。
因此,西湖的秋天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它将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可以在这里享受到秋天的美丽。
2023整理《西湖》历年中考阅读试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

2023整理《西湖》历年中考阅读试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概述本文档整理了《西湖》历年中考阅读试题,包括对比阅读题目。
通过分析这些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对《西湖》这一话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试题集锦以下是《西湖》历年中考阅读试题的集锦:1. 阅读理解题:阅读一篇关于西湖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考察对文章细节和主旨的理解。
阅读理解题:阅读一篇关于西湖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考察对文章细节和主旨的理解。
2. 判断正误题:阅读一段陈述关于西湖的内容,判断陈述的正误,考察对内容的准确理解。
判断正误题:阅读一段陈述关于西湖的内容,判断陈述的正误,考察对内容的准确理解。
3. 填空题:根据所给的情境和问题,从文章中选择合适的词汇填空,考察对文章意思的理解。
填空题:根据所给的情境和问题,从文章中选择合适的词汇填空,考察对文章意思的理解。
4. 对比阅读题:阅读两篇关于西湖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比分析能力。
对比阅读题:阅读两篇关于西湖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比分析能力。
5. 主旨归纳题:阅读一篇关于西湖的文章,归纳文章的主旨,考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
主旨归纳题:阅读一篇关于西湖的文章,归纳文章的主旨,考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
通过解答这些试题,学生能够加深对《西湖》这一话题的了解,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注意事项- 学生在备考阅读试题时,应当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图。
- 针对对比阅读题,学生应当注重对两篇文章的比较分析,抓住文章之间的异同之处。
- 在填空题中,学生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填入的词汇,确保填入的词汇与文章意思一致。
- 备考时,学生可以结合历年试题进行练和模拟,以提高解题能力。
注意:本文档仅整理了《西湖》历年中考阅读试题,具体试题及内容仍需参考相应的考试教材和资料。
本文档仅整理了《西湖》历年中考阅读试题,具体试题及内容仍需参考相应的考试教材和资料。
以上就是2023整理《西湖》历年中考阅读试题集锦的文档内容。
2017~2018学年浙江杭州西湖区初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

目录语文知识积累(19分)名著阅读与现代文阅读(40分)文言文阅读(21分)写作(40分)语文知识积累(19分)j i ao s h i.i zh ik an g.co m2018/12/101.1.2.3.4.答 案解 析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粗字注音。
下雪时,我总想到其他季节:因成熟而褪色的叶子被风从树梢吹散,收敛( )了平日的喧嚣与张扬,安xiáng( )地在空中飞舞。
雪纷纷扬扬,热烈却不粗犷,在静mì( )的旷野上,雪也许是更大的一棵树上的果实,被一场世界之外的大风刮落。
它们漂泊( )到大地各处,那片片晶莹的雪花,不久即绽放成春天动人的花朵。
liǎn 详谧bó本题考查字音字形,难度不大,平时学习注意积累。
收敛 (shōu liǎn )、安详、静谧、漂泊 ( piāo bó)2.A.B.C.D.答 案解 析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一阵沉默之后,小梅看到范明这种滑稽的表情,忍不住扑哧一声匿笑起来。
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妈妈总是怂恿我要积极面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两位同学撑起爱心伞,为车祸倒地的路人遮风挡雨,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针对杭城近来骇人听闻的流感疫情,盛洁芳主任医师作了关于流感防控的讲座。
C匿笑,暗中偷笑;掩口暗笑;怂恿,指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多用于贬义。
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骇人听闻,骇:震惊。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结合语境,不难得出答案。
3.(1)正是江南好风景,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 案解 析(2)我寄愁心与明月,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答 案解 析(3)历代诗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
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两句与水有关的诗句(必须是连续的两句)。
答 案解 析(4)古诗中经常借意象来抒发感情,请参照下面示例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任选两句诗句,(必须是连续的两句)分析它的抒情方式。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组文阅读教案5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组文阅读教案5【课题】《冬的等待》《冬日香山》《西湖秋意》《在烈日和暴雨下》整合教学设计【课型】组文阅读课【教学目标】知识:揣摩和品味语言,分析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能力: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体验名家文章之美。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特征,感受景物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教具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情分析】学生还没有接受过一节课读课外拓展几篇文章的体验,教学进度可以慢些,教学指令应清晰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交代目标有人说,读有文采的文章如饮醇酒,令人陶醉,让人回味无穷。
好文章总是韵味深长、文采飞扬。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揣摩和品味了语言之美,重点探究了比喻与拟人的表达效果,这节课我们将运用上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阅读更多的美文。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依据导纲,自主学习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落雪的时候,村庄就更像一位蒙了神秘面纱的女子,素素雅雅地立于大地之上。
(《冬的等待》)(2)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
(《冬日香山》)(3)苏堤像一条青黄相间的绒带,默默地伸向水烟迷蒙的湖心……(《西湖秋意》)(4)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在烈日和暴雨下》)答案示例:(1)比喻(2)比喻(3)比喻(4)拟人(二)分组研讨,组内合作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1)斜睨着阳光散射的方向望去,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就像谁撒落空茫中的银屑,让人喜不自胜。
(《冬的等待》)(2)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
(《冬日香山》)(3)西湖,用她的永不枯竭的心血,用她的始终不渝的柔情,哺育着湖畔众多的生命。
(《西湖秋意》)(4)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湖秋意
1.西湖秋意
①碧云天,黄叶地……
②湖波的微语,落叶的沙沙声,轻轻地协奏着一支秋的小曲。
苏堤像一条青黄相间
的绒带,默默地伸向水烟迷朦的湖心……苏堤尽头是花港。
走进花港公园,才真正看到了秋天的本色。
不是凄凉和萧瑟,不是委顿和枯黄,而是火的色彩,是壮丽和辉煌。
③枫叶正红。
那一瓣瓣红五星般的叶片,在微风中抖动着,像一簇簇小火苗,组合
成一篷篷巨大的红色篝火,在青色和黄色之中熊熊地燃烧着。
所有的一切,山石草木,池塘楼阁,仿佛全被燃着。
我不禁想起了不久前在北京香山看到的红叶,那是满山遍野的火焰,把秋天燃烧得一片通红。
我曾经惊喜得失声叫起来。
此刻,面对着西子湖畔的如火红枫,虽没有在香山时的那种惊喜,却也身心为之一振。
香山红叶是一种黄栌的树叶,远看红得轰轰烈烈,近看也不免有一种枯萎的感觉。
红枫就不一样了,远眺近看,都一样生机盎然。
红枫,是我心目中最美的植物之一,在秋天的西子湖畔,它们用自己鲜艳的色彩,向世界透露着生命的亮色,在秋风里吟诵着一首美丽的抒情诗……
④依然有绿。
不仅是苍松翠柏,更多的是许多貌不出众的常青树木:樟、桂、黄杨、
冬青……在落叶遍地的湖畔沉着地吐着绿,这是苍劲的深绿,是墨绿。
最远处是一片水杉树,肃立在青沉沉的山脚下,像古人笔下的水墨画。
倘若,西子湖畔春天的绿,给人清新妩媚的感觉,那么,此时的绿,应该说是庄重的,是深厚的,它使人想起人到中年以后的那种稳重和成熟……
⑤也有花。
自然是秋的皇后——菊花。
在上海,刚刚参观过万卉色艳的菊展,所以,
在这里傲然卓立的名种菊并没有吸引我的注意力,倒是悄悄开放在湖畔树丛中的那些野菊花,花朵很小,然而一开就是雪白的一片,热烈而又优雅,有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气和生机。
在一个不为人注目的小土丘上,居然还长着一片红花草,玫瑰色的小花,悄然开放在绿茵茵的小圆叶中——这应该是春天的标志啊!
⑥西湖,用她的永不枯竭的心血,用她的始终不渝的柔情,哺育着湖畔众多的生命。
如今,到了秋天,到了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季节,西湖的儿女们却依然顽强在秋风里挥舞着手臂,为母亲唱着动人的生命之歌。
⑦大自然的规律毕竟是无法改变的。
落叶,这秋的尾声、冬的序曲,依然在西湖畔
不慌不忙地飘荡。
⑧是什么使我眼前豁然发亮:一片耀眼的金黄,彩霞一般垂挂在宁静的湖畔。
这是
我视野里最醒目最辉煌的色彩,西湖的黄昏也仿佛因它们而明朗起来、亮堂起来。
看清楚了,是两棵高大的梧桐。
在盛夏的烈日中,它们曾用蓊郁的树冠在湖畔铺展一片浓绿的荫凉,谁不赞叹它们的绿叶呢!此刻,每一片绿叶都泛出了金黄的色彩,然而它们还是紧紧依偎着枝干,在湖畔展现出另一番更为激动人心的景象。
谁能说这是衰亡和委顿呢?
⑨在一座小土山上,终于看见一棵脱尽了叶片的树,一棵桃树,在夕照中伸展着枯
瘦扭曲的枝干。
“瞧,桃树的影子。
”诗人指着桃树边上一条鹅卵石路,轻轻地告
诉我。
是树的影子,像一幅浓墨构出的画,又潇洒又遒劲地铺展在卵石路上,是一棵花满枝头的春天之树的影子啊!而且这影子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条黑白相间的小路上,白的是卵石,黑的也是卵石,铺路者用黑卵石勾勒出了桃树那奇特的投影。
⑩此举用意何在?我百思不得其解。
只有靠自己去理会,去想像了。
也许是一种梦境吧——是桃树的梦,也是人们的梦。
在秋风里,在冬雪中,憧憬着发芽,憧憬着用新绿,杉万紫千红去装点西湖的春天.
⑾永不消失的梦境呵,每年都会有一次蓬蓬勃勃的兑现的!到春天,人们大概再也不会注意这镌刻在小路上的影子了。
影子边,有缤纷的花,有缀满新芽的树枝,远处的梧桐,也一定会悄悄披上绿色的新衣,影子,将融化在绿荫里……
⑿西湖之秋,到处蕴藏着生命的力量和春天的憧憬……
文章3-5段从三方面描写花港公园的秋景及特点,请结合这三个自然段进行梳理。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西湖,用她的永不枯竭的心血,用她的始终不渝的柔情,哺育着湖畔众多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开头的“碧云天,黄叶地”突出了时令是“秋”,紧扣题目中的“秋意”。
B、从苏堤的外形可以看出,秋天的本色不是凄凉和萧瑟,不是委顿和枯黄,而是火的色彩,是壮丽和辉煌。
C、作者用香山红叶来衬托西湖枫叶的生机盎然,进而突出西湖秋天生命的亮色。
D、大自然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西湖的秋天也有飘零的黄叶和枯秃的树木,充满着衰亡和委顿。
E“两棵高大的梧桐”泛出金黄的色彩,在西湖畔展现出另一番更为激动人心的景象。
文章第12段作者发出了“西湖之秋,到处蕴藏着生命的力量和春天的憧憬”的慨叹,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
生机盎然、色彩鲜艳苍劲的深绿、庄重深厚热烈而又优雅、有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气和生机
【小题2】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西湖用她特有的心血、柔情无私地呵护众多生命,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命力的西湖的赞美之情。
【小题3】
B D
【小题4】
这一段文字总结全文,表现了西湖的秋天蕴藏着生命的力量和对春天的憧憬,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秋天的壮丽辉煌。
庄重深厚的赞叹,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
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结合文本
内容,文章3-5段从三方面描写花港公园的秋景及特点,分别为:秋天的枫叶
生机盎然、色彩鲜艳;秋天的绿是苍劲的深绿、庄重深厚;秋天的野菊花热烈
而又优雅、有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气和生机。
此题考查学生散文阅读中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一般的格式是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内容),表达了作者……感情。
分析可知,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西湖用她特有的心血、柔情无私地呵护众多生命,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命力的西湖的赞美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内容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结文章内容,体会写法,揣摩文章
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分析判断。
B项分析有误,走进花港公园,才
真正看到了秋天的本色不是凄凉和萧瑟,,不是委顿和枯黄,而是火的色彩,
是壮丽和辉煌,D项分析有误,西湖秋天的每一片绿叶都泛出金黄的色彩,然而它们还是紧紧依偎着枝干,在湖畔展现出另一番更为激动人心的景象,不
能说这是衰亡和委顿。
故选BD。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和写作技巧的能力。
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①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
②委婉含蓄,意
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暗示主题,强化情感。
分析可知,这一段文字总结全文,表现了西湖的秋天蕴藏着生命的力量和对春天的憧憬,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秋天的壮丽辉煌。
庄重深厚的赞叹,升华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