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荧光法(免疫细胞化学)

合集下载

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广泛应用的方法。

它基于免疫学原理和荧光显微镜技术,可用于分析和研究细胞、组织和细菌等样本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

本文将重点介绍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原理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基于特定抗原与特异性抗体之间的结合反应。

该技术利用荧光染料的特性,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荧光信号的产生。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2.1 抗原-抗体结合在免疫荧光技术中,首先需要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

抗体可以通过免疫化学方法从动物或人体中获得。

抗原可以是细胞表面蛋白、细胞器、病原体、药物或其他生物分子。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免疫荧光技术的核心步骤。

2.2 荧光染料标记为了观察到抗原-抗体结合,需要将荧光染料标记在抗体上。

荧光染料有多种选择,常用的包括荧光素、荧光素同分异构体、荧光蛋白等。

荧光染料标记后的抗体可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荧光信号。

2.3 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了荧光染料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以使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

荧光显微镜利用特殊的光源和滤光片,能够选择性地激发和检测荧光信号。

观察到的荧光信号可以通过相机或其他图像采集设备记录下来,用于定量分析和图像处理。

3.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免疫荧光技术的一些常见应用:3.1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是免疫荧光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它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细胞和组织中的特定蛋白。

例如,在肿瘤研究中,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并观察其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和定位。

3.2 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是研究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器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

通过使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可以准确地检测和定位细胞表面受体、膜蛋白和其他细胞分子。

这对于研究细胞信号传导、细胞生理学以及疾病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3 病原体检测免疫荧光技术在病原体诊断和研究中也有广泛应用。

免疫荧光技术试验流程

免疫荧光技术试验流程

免疫荧光技术试验流程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又称荧光抗体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最早的一种。

它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

很早以来就有一些学者试图将抗体分子与一些示踪物质结合,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组织或细胞内抗原物质的定位。

以荧光抗体方法较常用。

用免疫荧光技术显示和检查细胞或组织内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等方法称为免疫荧光细胞(或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细胞荧光试验流程:1、细胞爬片制备1)、将盖玻片放入培养瓶或多孔板中2)、细胞生长实现60%后取出盖玻片3)、用PBS清洗盖玻片3次4)、将盖玻片(细胞面朝上)浸入冷丙酮或4%多聚甲醛或中性福尔马林中10至20分钟(盖上盖子以防止蒸发)5)、用PBS清洗盖玻片3次6)、将盖玻片放在滤纸上(细胞朝上)7)、干燥8—10小时,放入—20°C保管8)、试验前解冻爬片,在室温下用中性PBS浸泡10—15分钟注意:使用多聚甲醛和福尔马林固定可能会导致绿色光谱中的自发荧光。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试验红色或红外的荧光素。

2、破膜1)、0.1%Triton孵育10min2)、PBS洗涤3次,每次3分钟3、抗原修复1)、用滤纸擦干细胞爬片2)、在爬片上加入如胰蛋白酶或其它酶抗原修复液3)、在室温下孵育10分钟4)、用PBS洗涤3次,每次10分钟4、封闭1)、在爬片上加入5%BSA封闭液(种属与二抗来源相同)2)、37°C孵育30分钟3)、甩掉多余的液体并用滤纸擦干(不需要洗涤)5、一抗孵育1)、用抗体稀释液稀释一抗,实现抗体制造商介绍的浓度2)、将稀释的抗体(介绍浓度:0.4μg至2μg)加到爬片上,4°C孵育过夜3)、用PBS洗涤3次,每次15分钟6、二抗孵育1)、用抗体稀释液稀释生物素化的二抗2)、将稀释的抗体加到爬片上,37°C孵育30分钟3)、用PBS洗涤3次,每次8分钟7、染色1)、爬片上滴加稀释好的SABC—FITC或SABC—Cy3试剂2)、37°C孵育30分钟(避光)3)、用PBS洗涤2次4)、滴加DAPI染液,避光孵育10min5)、用PBS洗涤3次6)、用抗荧光衰减封片剂封片,荧光显微镜下察看结果。

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技术基本原理

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技术基本原理

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技术基本原理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

在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含有标记的荧光素,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由低能态进入高能态,而高能态的电子是不稳定的,以辐射光量子的形式释放能量后,再回到原来的低能态,这时发出明亮的荧光(黄绿色或桔红色),利用荧光显微镜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细胞或组织,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术测定含量。

用荧光抗体示踪或检查相应抗原的方法称荧光抗体法。

用已知的荧光抗原标记物示踪或检查相应抗体的方法称荧光抗原法。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分直接法、间接法和补体法。

1、直接法(1)检查抗原方法这是最简便、快速的方法,用已知特异性抗体与荧光素结合,制成特异性荧光抗体,直接用于细胞或组织抗原的检查。

此法特异性强,常用于肾穿刺,皮肤活检和病原体检查,其缺点是一种荧光抗体只能检查一种抗原,敏感性较差。

(2)检查抗体方法将抗原标记上荧光素,用此荧光抗原与细胞或组织内相应抗体反应,而将抗体在原位检测出来。

2、间接法(1)检查抗体(夹心法)方法此法是先用特异性抗原与细胞或组织内抗体反应,再用此抗原的特异性荧光抗体与结合在细胞内抗体上的抗原相结合,抗原夹在细胞抗体与荧光抗体之间,故称夹心法。

(2)检查抗体方法用已知抗原细胞或组织切片,加上待检血清,如果血清含有切片中某种抗原的抗体,抗体结合在抗原上,再用间接荧光抗体(抗种属特异性IgG荧光抗体)与结合在抗原上的抗体反应,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抗原抗体反应部位呈现明亮的特异性荧光。

此法是检验血清中自身抗体和多种病原体抗体的重要手段。

(3)检查抗原法此法是直接法的重要改进,先用特异性抗体与细胞标本反应,随后用缓冲盐水洗去未与抗原结合的抗体,再用间接荧光抗体与结合在抗原上的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荧光抗体的复合物。

免疫荧光层析法 化学发光

免疫荧光层析法 化学发光

免疫荧光层析法化学发光免疫荧光层析法(Immunofluorescence Assay,简称IFA)和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是两种常用的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技术的原理、步骤和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优缺点。

免疫荧光层析法是一种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后可发出荧光信号的检测方法。

它的原理是将标记有荧光染料(如荧光素)的抗体与待检样品中的目标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以检测到目标抗原的存在与否。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无需放射性标记物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抗体的定量和细胞蛋白的定位等研究领域。

化学发光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光信号来检测目标物质的方法。

它的原理是将待检样品中的目标物与标记有化学发光底物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当加入特定的激发剂后,底物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可见的光信号。

通过光电倍增管或摄像机的检测,可以定量地测量化学发光强度,从而判断目标物的含量。

化学发光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宽线性范围和较低的背景信号等优点,因此在临床诊断和生物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免疫荧光层析法和化学发光在实验步骤上存在一些差异。

免疫荧光层析法的步骤包括样品制备、抗体标记、免疫反应、洗涤和显微镜观察等。

而化学发光的步骤则包括样品制备、抗体标记、免疫反应、洗涤和化学反应等。

两种方法的原理都是基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但在标记物和检测信号的产生上有所不同。

免疫荧光层析法和化学发光在应用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免疫荧光层析法常用于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病原微生物和抗体等,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

而化学发光常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药物残留和基因表达等,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和生物工程领域。

两种方法在不同领域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总的来说,免疫荧光层析法和化学发光是两种常用的生物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广泛应用的特点。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免疫组织化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

它是组织化学的分支,它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1.发展简史——1941年Co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一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得成功。

60年代Nakane建立酶标抗体技术铁蛋白标记Ab技术。

——70年代Stemberger改良上述技术,建立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过氧化物酶(PAP)技术,使免疫细胞化学得到广泛应用。

——80年代Hsu等建立了抗生物素一生素(ABC)法之后,免疫金一银染色法、半抗原标记法、免疫电镜技术相继问世。

——90年代分子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分类方法迅速发展。

——2000年各种免疫组化技术更加成熟,使免疫组化技术成为当今生物医学中形态、功能代谢综合研究的一项有力工具。

其应用范围深达医学各个学科,是目前生命科学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2.免疫组织化学的技术分类(1)根据染色方式分成:①贴片染色;②漂浮染色。

(2)根据Ag—Ab结合方式分成:①直接法;②间接法;③多层法。

(3)按标记物的性质分成:①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法);②免疫酶技术(酶标抗体法、桥法、PAD法、ABC法);③免疫金属技术(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染色法、蛋白A金法)。

3.标记物(1)必要性:组织细胞内Ag—Ab结合反应一般是不可见的,若在镜下检测,则必须具有可视性标记物。

(2)常用标记物①荧光素:最常用的是异硫一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荧光四乙基罗达明(rho—damineRB200)——荧光显微镜下发橙红色荧光;②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

③生物素:(Biotin)④铁蛋白金等:主要应用于免疫电镜。

其他:如同位素(因涉及污染和防护难一般不用)4.应用凡是组织细胞内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如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受体、表面抗原等等均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因而目前在基础与临床科研中被广泛应用。

免疫荧光(单标和双标)注意事项及具体方法

免疫荧光(单标和双标)注意事项及具体方法

免疫荧光(单标和双标)注意事项及具体方法一、技术简介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分子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

在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含有荧光素,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而发出明亮的荧光(黄绿色或桔红色),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细胞或组织,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术测定含量。

将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标记在抗体(或抗原)上,与其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一种特异性荧光反应。

二、实验流程免疫荧光单标记方法免疫荧光单标记是指只标记一种蛋白质分子,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按照染色步骤去做,通常不存在太多的问题。

但要注意固定液的选择,固定液选择的合适与否,可能会直接影响染色结果。

具体染色方法如下。

1. 所需材料与试剂:a. 培养在盖玻片或玻璃培养皿中融合程度达到60%-70%的细胞。

b. 一抗、FITC或TRITC标记的二抗。

c. 4%多聚甲醛固定液或冷丙酮固定液 (-20℃预冷20 min)。

d. 封闭液。

e. 0.01mol/LPBS缓冲液。

2. 染色方法:a. 取出培养有细胞的盖玻片或glass-bottom培养皿,用0.01MPBS洗2-3遍。

b. 加入0.3%的Tritonx-100,37℃,30 rain。

c. 加入4%多聚甲醛试问固定30 min或冷丙酮4℃固定10 min。

d. 正常阻断血清1:20封闭试问20-30 min,抑制IgG的非特异性结合。

阻断血清必须选择与二抗同一种属的正常血清。

e. 去掉正常血清,直接加入一抗,37℃孵育1 h或4℃过夜。

抗体以0.01mo/LPBS稀释(理想的抗体浓度需经试验而定)。

f. 用0.3% TritonX-100洗5 min,0.01 mol/IPBS洗5 min,0.3% TritonX 5min,0.01 M PBS洗5 rain。

细胞化学法的名词解释

细胞化学法的名词解释

细胞化学法的名词解释细胞化学法是一种常用于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实验技术,旨在通过利用某些特定类别的分子标记或化学反应对细胞内的不同分子进行可视化和定量研究。

它在揭示细胞结构、功能和互动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胞化学法,包括免疫荧光染色、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染料等。

一、免疫荧光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利用特异性抗体标记目标分子的方法。

这种技术常用于检测细胞内蛋白质的位置、数量和相互作用。

在免疫荧光染色中,首先将待检测的组织或细胞样本固定,并使用适当的抗体特异性地结合到目标蛋白上。

然后,通过给予荧光染料标记的第二抗体与第一抗体结合,从而生成荧光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被荧光显微镜观察,并通过相关的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研究。

二、原位杂交原位杂交是一种用于检测或定位特定核酸序列的技术。

这种方法利用荧光或放射性标记的探针与细胞或组织样本中的目标DNA或RNA分子杂交结合。

通过探针与目标分子的互补配对,可以确定目标分子的位置、数量以及相互作用方式。

三、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的技术,旨在检测、定位和分析特定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存在和表达水平。

在免疫组织化学中,细胞或组织样本首先经过固定和切片处理,并使用特定抗体特异性地结合到目标蛋白质上。

然后,通过给予适当的检测方法(如酶反应或荧光染色)产生可视化信号。

免疫组织化学可以提供有关细胞类型、蛋白质定位和表达情况的信息,从而帮助我们理解细胞和组织的功能及其异常变化的机制。

四、荧光染料荧光染料是细胞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标记工具。

它们可以与细胞或组织样本中的特定分子结合,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不同的荧光染料可以标记不同的分子,例如DNA、蛋白质、细胞器或细胞骨架等。

荧光染料广泛应用于细胞成像、细胞追踪、分子定位和定量分析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荧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高亮度和高稳定性荧光染料不断涌现,为细胞化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和有效的工具。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的区别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的区别

请问你曾经被IHC、ICC和IF所困扰过吗?作者:北京义翘神州在实验中,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对免疫组化(IHC),免疫细胞(ICC),以及免疫荧光(IF)傻傻分不清,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三者的区别,先贴图上来以便有个大致的区分。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免疫检测技术可以根据报告标签的不同,分为免疫化学和免疫荧光两类,而根据样品类型不同,可以分为组织和细胞检测技术。

因此,才会延伸出三个相近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三个概念,我们还可以根据他们的英文词根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英文名分别是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 (ICC),免疫荧光 Immunofluorescence (IF)。

词根分析:Immuno-指的是免疫技术(例如,抗体和抗原的结合)Histo-指的是组织(细胞以及它周围的细胞外基质)Cyto-指的是细胞(不包含细胞外的基质)Chemistry-在这里指的是化学检测方法(例如,颜色的变化)Fluorescence-对被激发的荧光团的检测通过对词根的解释,相信你在心中不再迷茫了吧。

这三个应用技术都属于免疫技术,都是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可视化,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实验结果。

而常用的方法就是化学显色和荧光显色。

如果报告标签是酶促的,就是免疫化学,如果是荧光的,就是免疫荧光。

其实我们纠结免疫荧光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免疫荧光的英文名字Immunofluorescence (IF),但若是写成免疫组织荧光(IHF)或是免疫细胞荧光(ICF),那我们是不是就豁然开朗了。

虽然这两个词汇在英文文献中应用的还不是很广泛,但绝对不是我自己杜撰的哦,已经有些学者在使用了,规范化应该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能文字描述还是有些晦涩难懂,那我们就直接上图吧。

先不看下面答案,仅从几张图片,你能明白哪张图代表哪种应用吗?A免疫组织化学:兔EGFR单克隆抗体(10001-R043-50)—人胎盘B 免疫细胞化学:兔α微管蛋白单克隆抗体抗—MEF1细胞C免疫荧光组织:兔Cdk5单克隆抗体—鸡脑组织D免疫荧光细胞:兔JNK2/MAPK9(10745-R004-50)单克隆抗体—人Hela细胞A图和B图是免疫化学(Immunochemistry),这种应用是抗体检测目标蛋白,发生了化学反应,然后显色,根据样本类型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免疫组织化学(A)和免疫细胞化学(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荧光法(免疫细胞化学)
免疫荧光法(免疫细胞化学)
免疫荧光法,也称为免疫细胞化学,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分
子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的技术。

该方法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目标
分子结合,通过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的发射来确定其位置。

本文将介
绍免疫荧光法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和应用领域。

一、基本原理
免疫荧光法依赖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在免疫细胞化学中,
荧光标记的抗体与靶分子结合后,可以通过激发荧光,从而使得靶分
子在细胞或组织中可见。

这种荧光标记可以通过直接结合或间接结合
实现。

直接结合法是将荧光染料直接与抗体结合,制备成荧光标记的抗体。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适合用于单一标记物的检测,但可能导致染色反
应无法控制甚至给靶分子造成损伤。

间接结合法则是利用第二抗体与一抗体结合,然后再将第二抗体与
荧光标记结合。

这种方法可以使用多个不同的抗体,并能将多个目标
同时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

但是,操作过程相对繁琐,需
要较长时间。

二、实验步骤
1. 样本制备:取得所需检测的细胞或组织样本,处理好固定和预处理的步骤。

例如,细胞需经过固定、渗透、洗涤等操作,组织则需进行切片和脱水等步骤。

预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抗体的结合效率和信号强度。

2. 抗体染色:将标记了荧光的一抗体或一抗体与标记物结合的复合物加到预处理好的样本上,充分孵育,以实现抗原和抗体结合。

3. 清洗:将标本进行适当的冲洗,使未结合的抗体、标记物等被去除。

4. 结果观察:将标本放置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通过不同波长的光源激发和发射荧光信号。

5. 形态学观察:根据样本的特点、形态学特征及标记染色的荧光信号,判断目标分子的定位和表达情况。

三、应用领域
免疫荧光法在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是其主要应用领域的一些例子:
1. 免疫细胞凝集试验: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间的反应,如血型鉴定等。

2. 免疫组织化学:通过检测和定位特定分子在组织中的分布,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如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等。

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分子的表达和定位,如细胞器标记检测、免疫组化分析等。

4. 免疫分型及分子表达:可用于检测和判断疾病的预后和病情,如癌症分型、感染和免疫疾病的诊断等。

5. 生物学研究:用于探索生物分子的分布、相互作用和功能等,如蛋白质分布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四、总结
免疫荧光法是一种重要且广泛应用的生物学检测技术。

通过荧光标记的抗体与靶分子的结合,使得目标分子在细胞或组织中可见。

免疫荧光法具有高度特异性、灵敏度和多样性,适用于不同的实验目的和需求。

它在医学诊断和生命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细胞和组织内各种生物分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