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囊肿
口腔颌面部囊肿

上皮下 裂隙
上皮岛 子囊
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 keratocyst
【预 后】
1、易复发,复发率﹥20%
原因:①壁薄,易碎,手术难以完全摘除 ②生长方式特殊:呈指状外突性沿骨小梁生长 ③口腔粘膜基底细胞再次增殖 ④囊壁有子囊或卫星囊 ⑤其它牙板上皮剩余再发
2、转变成成釉细胞瘤或癌变
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 keratocyst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P191)
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 keratocyst
始基囊肿(primordial cyst),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 少见的生长方式和较高的复发率。
【临床表现】
1、一般资料:占全部牙源性囊肿的3-12%;10-29岁 多见;男>女;40-49岁为第二高峰 2、好发部位:下颌磨牙区及升支部最常见 3、生长方式:沿颌骨前后方向生长,囊肿较大时 尚不引起颌骨膨大。
3、纤维囊壁和衬里上皮常伴炎症细胞浸润。 4、炎症刺激,上皮钉突向纤维囊壁内呈网状增
生。 5、囊壁内可有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晶体沉积。
可伴多核巨细胞反应。 6、衬里上皮和纤维囊壁内可见透明小体,呈弓
口腔颌面部囊肿
Cyst of the oral-maxillofacial region
学习要求
【 掌 握】:牙源性角化囊肿、根尖周囊肿、鼻腭管囊 肿、腮裂囊肿的病理变化。
【熟 悉】:含牙囊肿、萌出囊肿、粘液囊肿及舌下囊 肿的病理变化;牙源性角化囊肿易复发的原因及组织 来源;根尖周囊肿的发生过程;含牙囊肿、鼻腭管囊 肿、腮裂囊肿的组织来源。
odontogenic keratocyst
镜 下: (图) 3张
口腔颌面部囊肿及良性肿瘤

光盘版
口腔颌面部囊肿及良性肿瘤
一样表皮样囊 肿 甲状舌管囊肿
颌骨囊肿
牙源性囊肿
非牙源性囊肿
血外渗性囊肿
鳃裂囊肿
皮脂腺囊肿
病因
皮脂管排泄管阻塞 皮脂腺囊状上皮增多 皮脂腺分泌物潴留
临床特点
年龄 • 青壮年 为主 部位 • 面部为 主 特征 • 色素点、 与皮肤 粘连、 可恶变 囊内容 • 白色凝 乳状
皮样表皮样囊肿
治疗要点
手术切除
囊壁较厚,钝性剥离
囊肿位于口底,口内进路
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以下,口外进路
皮样表皮样囊肿
典型病例
甲状舌管囊肿
病因
胚胎期残存上皮 分泌物聚集
临床特点
年龄 部位 特征 囊内容
• 1~10岁多见, 也见成年人
• 舌盲孔到胸骨 切迹
• 舌骨随吞咽上 下移动 • 可癌变
• 透明微浑浊黄 色稀薄或粘稠 液体
皮脂腺囊肿
治疗要点
手术切除
沿皮纹方向长梭形切口
切除囊肿及粘连皮肤
有继发感染,先控制炎症在手术
皮脂腺囊肿
典型病例
皮样表皮样囊肿
病因
皮样囊肿 • 胚胎上皮细胞发展而成 表皮样囊肿 • 损伤、手术上皮细胞植入
临床特点
年龄 • 多见儿童、青 年 部位 • 皮样囊肿:口 底、颏下 • 表皮样囊肿: 眼睑、额、鼻 特征 • 与周围组织无 粘连 • 触诊面团样 • 可恶变 囊内容 • 乳白色豆渣样
必要时行神经吻合术或移植术
神经鞘瘤
典型病例
神经鞘瘤
典型病例
神经鞘瘤
典型病例
骨化纤维瘤
组织来源
颌骨内成骨性结缔组织
口腔颌面部囊肿-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口腔颌面部囊肿-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为方便广大考生复习,医学教育网整理了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口腔颌面部囊肿分为软组织囊肿和硬组织囊肿。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囊肿临床上常见的有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甲状舌骨囊肿、鳃裂囊肿等。
口腔颌面部硬组织囊肿(颌骨囊肿)中牙源性颌骨囊肿最常见,包括角化囊肿、根尖囊肿、含牙囊肿。
一、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在10~39岁。
2.男性比女性多。
3.大多数含牙囊肿侵犯下颌第三磨牙,其次是上颌恒尖牙、下颌前磨牙和上颌第三磨牙。
4.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囊肿较大可引起颌骨膨大。
往往是因为牙齿没有萌出、缺失、倾斜或错位,在摄取X线片时被发现。
5.含牙囊肿偶尔引起疼痛,尤其是合并感染时。
6.囊肿穿刺可抽出草黄色或淡黄色囊液。
7.X线表现。
在X线片上表现为单房透亮区,伴有未萌出牙的牙冠。
囊壁清晰,有骨白线,合并感染时边界不清。
二、鉴别诊断
1.颌骨成釉细胞瘤:
成釉细胞瘤多向唇颊侧膨隆,表现为多房性,受累牙齿的牙根呈截断性吸收。
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多见于上颌骨,呈进行性肿大,X线表现为多形型,囊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低密度影像比颌骨囊肿稍高。
三、治疗原则
应采用外科手术摘除。
其中角化囊肿的复发率较高,根治术才是合理的。
当病变单发、较小可一次完全切除。
囊肿靠近黏膜时,应将覆盖的黏骨膜一并切除。
术中刮净囊壁后要用腐蚀剂烧灼骨壁,以防止复发。
口腔颌面部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

口腔颌面部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口腔颌面部囊肿是指在口腔颌面部组织中形成的包涵性病变,通常以囊性结构为主,包含液体或半固体物质。
囊肿的发生可能与多种病因相关,如感染、肿瘤、根尖周囊肿等。
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口腔颌面部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
一、囊肿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口腔颌面部囊肿的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症状包括肿胀、疼痛、突然出现的牙齿松动、牙龈肿胀等。
特别是当囊肿位于颌骨或上颌窦区域时,可能导致鼻塞、面部沉重感等症状。
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通常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
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CT扫描和MRI等。
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到囊肿的存在和大致范围,但其分辨率较低,有时无法清晰显示囊肿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CT扫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囊肿信息,有助于判断囊肿的性质和范围。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囊肿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对于复杂的囊肿病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二、囊肿的分类及诊断方法根据囊肿的性质和来源,可将口腔颌面部囊肿分为牙源性、非牙源性和囊肿样病变。
牙源性囊肿多见于牙根尖周囊肿、牙源性囊肿和牙源性上皮样囊肿等。
非牙源性囊肿包括鳞状上皮囊肿、伴发性上皮样囊肿等。
囊肿样病变有乳头状瘤、血管性肉芽肿等。
诊断口腔颌面部囊肿的主要方法是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排除其他颌面疾病和病变,如肿瘤、骨软化症等。
此外,对于可疑的囊肿病例,还可以进行细针穿刺活检或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囊肿的性质和病因。
三、囊肿的治疗方法根据囊肿的性质和大小,治疗方法可以包括观察、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等。
1. 观察:对于一些较小、无明显症状的囊肿,可以通过定期复查和观察其发展情况。
如果囊肿无明显变化或自行消退,可选择观察治疗。
但需要注意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手术切除:对于较大、症状明显且易引起并发症的囊肿,常需要行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口腔镜或手术切口等方式进行,具体的手术方法应根据囊肿的大小、位置和性质来选择。
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瘤样变 口腔颌面部颌骨囊肿的诊疗

胀
(二) 非牙源性囊肿
• 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存于面突连接处的 上皮发展而来。
• 常见的有球上颌囊肿、鼻腭囊肿、正中囊 肿、鼻唇囊肿
(二) 非牙源性囊肿
• 多见于青少年,主要表现为颌骨骨质的膨胀。 球上颌囊肿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
• 鼻腭囊肿位于切牙管内或附近; • 正中囊肿位于切牙孔之后的腭中缝; • 鼻唇囊肿位于上唇底和鼻腔前庭内 诊断:特殊的X线表现。 治疗:手术刮除。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少年 初期无自觉症状
面部畸形
பைடு நூலகம்
诊断 病史 临床表现 x线检查
x线片 清晰圆形或卵圆形的透明阴影 边缘整齐 周围常呈现一明显白色骨质反应线 (角化囊肿有时边缘可不整齐)
治疗 一旦确诊 及时手术治疗
二、颌骨囊肿
• (一)牙源性囊肿: • 1.根端囊肿 为最常见的颌骨囊肿,是由于
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 皮残余增生而致。根端囊肿好发于前牙区;
• 2.全麻下手术,充分松弛强周围上皮后缝合创口,腔内填塞碘仿纱条, 鼻腔引出,
颌骨囊肿 牙源性颌骨囊肿(与成牙组织或牙有关)
Odontogenic Keratocyst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
口腔颌面部囊肿
颌骨囊肿 非牙源性颌骨囊肿
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上皮发展而来
Globulomaxillary Cyst
Nasolabial Cyst
口腔颌面部囊肿
颌骨囊肿
非牙源性颌骨囊肿 胚胎发育过程中残 留的上皮发展而来
Nasopalatine Cyst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
• 患者性别:男 年龄:28
• 患者病史:患者因双侧上颌骨肿物来我院就诊,完善病变区牙齿治疗 后,行双侧上颌骨囊肿摘除加根尖搔刮术。术后伤口双侧裂开。
口腔颌面部常见囊肿ppt课件

17
治 疗
应采用外科手术摘除。 注意: 1. 上颌囊肿如范围较广,手术时与上颌 窦穿通,或上颌窦有炎症医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均应同时进行上颌窦根治 术,将囊壁与上颌窦整个黏膜同时刮 除,严密缝合口内切口,同时在下鼻 道开窗,骨腔内填塞碘仿纱条,
18
2. 角化囊肿容易复发(文献报道其复 发率为3%~60%);角化囊肿也可发 生恶变,因此手术刮除要求更彻底; 在刮除囊壁后用苯酚或硝酸银等腐蚀 剂涂抹骨创,或加用冷冻疗法,以消 灭子囊,防止复发。必要时还可考虑 在囊肿外围切除部分骨质。
6
舌下腺囊肿
常见于青年,临床分三类: 单纯型:为典型的舌下腺囊肿表现。位于舌 下区,囊肿呈浅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 位于口底一侧,长大似重舌。囊液粘稠呈蛋 清样,有消长史。
口外型:又称濳突型,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 。口底表现不明显触之柔软与皮肤无粘连。 穿刺抽出蛋清样液体。 哑铃型: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下区均可见 囊性肿物。
口腔颌面部常见囊肿
1
口腔颌面部囊肿分类 软组织囊肿 牙源性肿瘤 非牙源性囊肿
2
口腔颌面部囊肿
软组织囊肿: a.潴留性囊肿 皮脂腺囊肿 粘液腺囊肿 舌下腺囊肿 b.胚胎发育异常性囊肿 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 鳃裂囊肿
8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 颏下;表皮样囊肿好发于眼睑,额,鼻,眶 外侧,耳下。 一般无自觉症状,囊肿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触诊时囊肿坚韧而有弹性,似面团感。 穿刺可抽出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囊肿位于口底正中,向内发展可将舌推向后 上方,出现发音吞咽和呼吸功能障碍。 治疗:手术切除
口腔颌面部囊肿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研究

口腔颌面部囊肿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研究口腔颌面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指的是在口腔颌面部组织中形成的一种腺样或者囊状的肿物。
该病常见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并且有着多种不同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口腔颌面部囊肿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一、病因口腔颌面部囊肿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下列几种:1. 感染:由于口腔卫生不佳,细菌繁殖引起的感染是导致口腔颌面部囊肿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感染包括牙根尖周炎、髓周炎等。
2. 牙源性:口腔颌面部囊肿的一大病因是与牙齿有关的问题,比如牙囊肿、牙颌管囊肿等。
这些囊肿的形成通常是由于牙齿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引起的。
3. 先天性:有一些口腔颌面部囊肿是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
比如下颌骨巨细胞瘤、上颌骨囊肿等。
这些囊肿通常是在婴儿出生后的几年内开始出现的。
4. 创伤性:口腔颌面部囊肿的形成有时也与外界的创伤有关。
比如颌骨骨折后,骨组织的修复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囊肿。
二、治疗方法针对口腔颌面部囊肿的不同病因,存在多种治疗方法。
下面将列举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轻度的口腔颌面部囊肿,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和减轻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消炎药等。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囊肿较大、病情较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将囊肿完全切除,并且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组织。
3. 激光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激光治疗在口腔颌面部囊肿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激光治疗可以减轻炎症、促进伤口愈合。
4. 病因治疗:对于一些与牙齿或者感染有关的口腔颌面部囊肿,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比如拔除牙齿、消除感染源等。
总之,口腔颌面部囊肿的病因复杂多样,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也需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颌面部囊肿,以保障口腔健康。
口腔颌面部囊肿

第十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1、假性囊肿:囊壁无上皮衬里的囊肿2、1)牙板上皮剩余或Serres上皮剩余——发育性根侧囊肿、牙龈囊肿2)缩余釉上皮——含牙囊肿、萌出囊肿、炎性牙旁囊肿3)Malassez上皮剩余——根尖周囊肿、残余囊肿、炎性根侧囊肿3、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指囊壁包含一个未萌牙的牙冠并附着于该牙牙颈部的囊肿。
1)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大多含恒牙,较大时引起颌骨膨隆2)X线表现为单囊圆形透射区边界清可含一未萌牙冠3)病变:囊液多呈黄色囊壁内衬较薄的复层鳞状上皮,纤维组织,无角化,无钉突,可见皮脂腺细胞,囊壁内可见牙源性上皮岛。
4)一般发生于牙冠形成后,缩余釉上皮和牙面之间液体蓄积而成的囊肿。
4、婴儿龈囊肿:1)牙龈内断离的牙板剩余,角化。
粘膜有多个粟米大小的白色或浅黄色结节(Bohn结节)2)上颌多见,生长缓慢,可自行退变,故不需治疗3)镜下小囊肿位于紧贴上皮下方的固有层内,真性,囊腔充满脱落的角化物。
5、成人龈囊肿:1)多发于下颌尖牙及前磨牙区颊侧和唇侧牙龈,生长缓慢,无痛,直径1cm以下2)X线常无异常,发生于牙板上皮剩余3)衬里上皮厚薄不一,可见上皮斑(局灶性上皮增厚)6、发育性根侧囊肿:发生于活髓牙根侧或牙根之间的牙源性发育性囊肿1)可见上皮斑,主要由梭形或卵圆形透明细胞组成,囊壁为成熟的胶原纤维,可见上皮条索或上皮岛。
2)有时表现多房性,手术标本呈葡萄状(葡萄状牙源性囊肿)7、萌出囊肿:发生于覆盖在一个正在萌出的乳牙或恒牙牙冠表面的粘膜软组织内,发生于骨外软组织内的含牙囊肿。
囊液为清亮或血性液体,囊肿上方为牙龈粘膜所覆盖8、腺牙源性囊肿:有复发倾向,单囊或多囊大小不等,可伴有成釉细胞瘤1)衬里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其表层细胞呈嗜酸性立方或柱状。
有呼吸道上皮被覆及腺上皮特点,常有乳头状突起,可形成囊性小腔隙,形成黏液池。
2)上皮斑,发生于颌骨内。
9、根尖周囊肿:1)最常见,炎症性囊肿,死髓牙,小时连带残根或患牙完整摘除,软组织囊性肿物2)内衬上皮薄厚不一上皮钉突增生伸长,呈网状(假上皮瘤样增生),泡沫细胞3)可含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晶体沉积,透明小体(环形、弓形均质红染)10、牙旁囊肿:炎症性根侧囊肿,发生于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颊侧或远中颊侧,活髓牙11、鼻腭管囊肿:来源于切牙管内的鼻腭导管上皮剩余,最常见的非牙源性囊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与治疗 手术应彻底摘除囊肿或切除瘘管
七牙源性 颌骨囊肿
病因 根端囊肿 又称根尖周 囊肿(图7)是由根尖肉
芽肿的中央坏死、液化形 成囊腔,上皮细胞增生, 覆盖囊壁而成;或是由含 上皮的肉芽肿的中央变性 坏死,周围组织液渗入而 成,囊内含有胆固醇晶体 的囊液
图7根端囊肿
始基囊肿(图8 )
一、粘液腺囊肿
病因 潴留性囊肿 外渗性囊肿 临床表现
以青少年多见, 可发生在有粘液腺的任何部位,好发于下唇、舌尖与
舌腹,上唇、口底、颊、腭粘膜较少见。 患者常有咬唇、舌舔触牙等习惯而导致的损伤史。 囊肿位于粘膜下、然突出表面,为圆球或半球状柔软 的肿物,较小,直径一般在0.5~1.0㎝左右,呈浅蓝 色半透明的鱼鳔状。破裂后流出淡黄色蛋清样粘液而 消失。
口腔颌面部囊肿
枣庄卫生学校 李德业
学习目标
列出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软组织囊肿和颌
骨囊肿。 阐述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治疗 原则及治疗方法
囊肿在口腔颌面部多见,临床上根据其发生的 部位,分为软组织囊肿和颌骨囊肿两大类。
囊肿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囊肿,按其来源可分为潴留性
囊肿(如粘液腺囊肿、舌下腺囊肿、皮脂腺囊肿等) 和发生育囊肿(如皮样或表层样囊肿、甲状舌管、鳃 裂囊肿等)两类。 颌骨囊肿是生长于颌骨内的囊肿。根据其组织来源, 可分为牙源性颌骨囊肿和非牙源性颌骨囊肿两类,临 床上以前者多见。
诊断 粘液腺囊肿位置表浅, 临床特点较典型,诊 断不难。 治疗 多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粘液腺囊 肿摘除术(图1) 非手术治疗 (1)药物烧灼腐蚀法 (2)冷冻治疗:液氮 低温治疗。
图1 粘液腺囊肿摘除术
二、舌下腺囊肿
病因
多因腺体、导管损伤破裂,分泌物溢漏
入组织内形成外渗性囊肿。 腺体及导管近端分泌物潴留扩张而形成 囊肿 。
上皮细胞植入。 临床表现 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 图4 口底皮样囊肿(1)位 与颏下的正中线,或 于下颌舌骨肌之上 口底各肌之间;表皮 (2)位于下颌骨肌之下 样囊肿好发面部皮肤, 如眶周、鼻周、额部 等。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
现及穿刺检查等不难作 出诊断 治疗 手术治疗摘除囊肿
图5口底皮样囊肿摘除术切口 (1)口底切口 (2)頜下切口
图10 口内法頜骨囊肿摘除术 (1)切口、翻瓣去骨 (2)分离摘除囊肿 (3)根端切除 (4)缝合
口外法颌骨囊肿
摘除术(图11)
适用于位于下颌体、下 颌角及下颌升支部的大 型囊肿。 患侧下颌骨下缘下 1.5~2㎝处作平行于下 颌骨下缘的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颈阔肌及颈深筋膜后, 图11口外法頜骨囊肿摘除术 避开面神经下颌缘支, (1)切口 处理面动、静脉,向上 (2)结扎、切断面、动静脉, 翻瓣达下颌骨下缘 翻瓣、 去骨 切开骨膜,分离暴露囊 (3)摘除囊肿 肿表面骨质,用骨凿、 骨钳去除骨质显露囊肿。 分离囊肿,囊腔内牙的 处理,摘除囊肿及创口 处理等同上述口内法。
五、甲状舌管 囊肿
病因 甲状舌管退化不全不消失,
由于残存上皮的分泌物聚积 而成囊肿。
临床表现 部位:以舌骨上下
部最常见,有时可稍偏一侧 (图6)。 囊肿可随吞咽及伸舌动作的舌骨 活动而上下移动。穿刺可抽 出黄色透明液体
诊断与治疗 手术应彻底摘除
囊肿或切除瘘管。术中须将 舌骨体中份和舌盲孔至舌骨 体之间的肌组织,作柱状组 织块与囊肿或瘘道一并切除, 以防复发 。
图6甲状舌管囊肿的好发部位
六、鳃裂囊肿
病因 多数认为由胚胎鳃裂残余上皮组 织发展而成。
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来自第二鳃裂的囊肿,囊肿位
于一侧颈上部,在舌骨平面的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附 近。生产缓慢,表面光滑,有时呈分叶状。穿刺可抽 吸出黄绿色或棕色、清亮或混浊的液体,并有时含胆 固醇晶体 。囊肿穿破后,长期不愈合而形成鳃裂瘘, 也有先天性未闭合者,则称为原发性鳃裂瘘。
是发生于牙釉质、牙本 质形成之前,成釉器发 育早期阶段。由于炎症 和损伤后,成釉器的星 形网状层变性液化,并 有渗出液蓄积而形成的 囊肿。囊内不含牙,内 含清亮的囊液 。
图8始基囊肿
含牙囊肿是牙冠形成
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 牙冠之间出现液体渗出 与聚积,形成囊内含有 牙冠的囊肿。世界卫生 组织(WHO)又将其称 为滤泡囊肿(图9)。囊 肿可来自一个牙胚或多 个牙胚,其好发部位依 次为:下颌第三磨牙、 上颌尖牙、上颌第三磨 牙、下颌前磨牙区。此 外,在牙萌出期,位于 软组织内的含牙囊肿, 称为萌出期囊肿。
临床表现
囊肿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生长缓慢,初期一般无自
觉症状。常先发生于一侧的舌下区粘膜与口底肌间, 长大后可越过中线至对侧 囊肿表面呈浅紫蓝色,质柔软有波动感,形似蛤蟆咽 囊,故有 “蛤蟆肿”之称。囊肿损伤破裂后有淡黄色 蛋清样粘稠液体流出而缩小或消失,但伤口愈合后又 可复发。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加之穿刺可抽出蛋清样粘稠液体,诊断
根端囊肿好发于上颌骨前牙区,其上方的牙可有深龋、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 穿刺及X线检查等可作出诊断。
治疗 一般多用颌骨囊肿
摘除术治疗;
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 (图
10 ) 适用于上颌骨囊肿和需 同时拔除病原牙的下颌骨中、 小型囊肿。 选用蒂在前庭沟的梯形或弧 形切口 切开粘骨膜、翻瓣、用骨凿、 骨钳去除表面骨质,显露囊 肿用骨膜分离器和刮匙仔细 将囊壁与骨质分离,彻底摘 除囊肿或刮除全部囊壁; 修整骨腔锐利的边缘及清除 骨残屑,冲洗创口彻底止血 后,严密缝合口腔内创口。
上颌突三者联合处残存上皮发展而成。也有学者认为 是胚胎性鼻泪管的残存上皮发展而成。
血外渗性囊肿 是损伤引起骨髓内出血、机化、渗
出后而形成的假性囊肿(其纤维囊壁无上皮衬里)。
小结:囊肿是由上皮衬里的囊壁所形成的囊腔,内含液 体或半流物质的一种疾病,是一种非真性肿瘤,在口腔
颌面部多见,临床分类如下:
图9含牙囊肿
牙源性角化囊肿 是由牙源性上皮(牙板或其
残余)发生的;有学者认为也可能来自口腔 粘膜上皮基底层。 囊壁的上皮表层覆有不全角化或正角化的角 化层,囊内含角化物的囊肿。 目前多数学者,包括WTO的分类中,都认为 它就是始基囊肿;但不能解释角化囊肿的含 牙率较高及内容物为黄白油脂样角化物又与 始基囊肿所含清亮囊液不同,故二者还是区 别的。
彻底止血后,自后向前缝合口底粘膜。缝后时注意勿
将下颌下腺导管误扎
创口内留置乳胶片引流 术后24~72小时抽除或撤换引流,术后一周拆线。
图2 舌下腺摘除术 (1)切口 (2)分离 (3)摘除腺体与囊肿 (4)缝合
三、皮脂腺囊肿
病因
主要因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腺分泌物逐渐增多, 使皮脂腺囊状上皮膨胀而形成潴留性囊肿。祖国医学称 之为“粉瘤”。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面部皮肤,尤面颊及额部,发展缓慢,周界 清楚,小则如豆,大则可至小柑橘样,呈圆形位于皮内 向皮肤表面突出,质地柔软有弹性。基底部可活动,囊 壁薄与皮肤紧密粘连,中央可有一小色素点,临床上可 据此与表皮样囊肿作鉴别。囊肿内含白色凝乳状皮脂腺 分泌物。一般无自觉症状 。 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诊断多无困难。
治疗
皮脂腺囊肿摘除术(图
3) 按囊肿表面皮肤的皮纹方向, 沿囊壁与皮肤粘连部分的两 侧作梭形切口 切开皮肤后用组织钳夹住粘 连的皮肤提出囊肿,沿囊壁 作锐分离,将囊肿与粘连的 皮肤全部摘除 冲洗创口后缝合皮肤,术后 一周拆线 图3皮脂腺囊肿摘除术
四、皮样或 表皮样囊肿
病因 上皮细胞遗留;
临床表现
残根、死髓牙或前磨牙畸形中央尖等;始基囊肿、牙 源性角化囊肿多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及下颌升支部;含 牙囊肿多见于下颌第三磨牙及上颌尖牙,患处常有先 天性缺牙。 呈膨胀性缓慢生长,早期无自觉症状。囊肿逐渐生长 增大使骨质臌隆与压迫吸收变薄,触诊有乒乓球样感 觉;骨质完全吸收后,可有波动感。囊肿多数向唇颊 侧臌隆,而造成面部畸形;而牙源性角化囊肿有1/3的 病例向舌侧膨隆。 囊肿增大后,邻近牙因受压、根周骨质吸收而松动、 倾斜、移位;上颌的囊肿可突入鼻腔、上颌窦、推压 眶下缘,累及眼球而影响视力并可产生复视;下颌的 囊肿骨质破坏过大时,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
八、非牙源性颌骨囊肿
鼻腭管囊肿
成 残存上皮发展而成 又称切牙管囊肿,由鼻腭管残存上皮发展而
球状上颌囊肿
正中囊肿
是由内侧鼻突(球状突)与上颌突联合处
是发生在上下颌骨正中联合缝内的囊肿。 发生 在上颌者称腭正中囊肿,较多见,发生在下颌正中线上者称为下 颌正中囊肿
鼻唇囊肿 多数学者认为是内侧鼻突、外侧鼻突、
常无困难 与口底粘液腺囊肿和口底、下颌下区血管瘤相鉴别
治疗
手术治疗必须摘除舌下腺方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舌下腺摘除术(图2) 多采用口内口底切口。 在导管口后方的舌下襞与下颌体内侧粘膜的中间,作 平行于下颌牙弓的切口 ,切开囊肿表面的口底粘膜至 第一磨牙远中 先自囊肿及腺体的前缘和外侧作钝分离,在明视下, 轻轻提起腺体钝分离显露下颌下腺导管,并妥善加以 保护;当分离内侧至第一磨牙部位处时,须注意位于 导管之下舌神经的保护和勿损伤舌深动、静脉,直至 腺体全部游离后完整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