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4灯笼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课堂笔记灯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本次课堂中,我们将学习这一文化的历史、特点以及与我们无处不在的生活联系。
一、历史渊源灯笼的历史悠久,最早的灯笼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唐代以后,灯笼开始作为一种装饰品出现,也被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例如传递信息、纪念活动。
特别的,在中国的春节期间,灯笼被用做庆祝活动的主要道具。
二、不同种类的灯笼灯笼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其中一些受到他们的设计、形状或其传统用途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灯笼。
1. 圆灯笼圆灯笼是最常见的灯笼之一,被制成圆形,并且有一个平底盘可以放置蜡烛或灯油。
它们通常被涂上鲜艳的颜色和花纹,以此增加他们的视觉吸引力。
2. 方灯笼方灯笼也十分常见,它们通常是正方形状的,并带有底部,允许在内部放置蜡烛或灯油。
这些种类的灯笼有时被用作一种装饰品,例如用在婚礼、春节等传统的中国庆祝活动上。
3. 手绘灯笼手绘灯笼是一种特殊的灯笼,它们通常是由工匠手工绘制而成。
它们在造型、颜色和手法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变化。
手绘灯笼的绘制过程需要耐心和技能,绘制出优美的花纹和图案。
三、文化意义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传统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秋、春节等,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义。
灯笼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祝福、期盼和庆祝的象征,所以成为皇家、寺庙和私人生活的重要装饰和标志。
四、和我们生活的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灯笼也开始改变它的形态,像电子灯笼,这种灯笼使用LED灯来替代传统的蜡烛或灯油,可以通过遥控器进行控制,并且可以在特殊的场合制作个人定制的灯笼。
这不仅增加了灯笼的新奇感,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特别的乐趣。
总而言之,灯笼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底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装饰和道具。
通过学习这些灯笼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而且还能让我们感受到祝福、庆祝和希望。
第4课《灯笼》-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吴伯萧
灯笼是我国一种古
老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在中 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凡是节日,大 家都会挂起象征着团圆、幸 福、光明的灯笼,它也是中 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你读了以后有没有一些 疑问呢?请你在书边勾画或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
1、文章写“灯笼”,为什么第一段却写与 “灯笼”无关的“火”呢?
1、“灯笼”里有真情
(6段)“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 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 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你点的灯,是别人的温暖。用灯笼慰藉孤行客, 家乡人的友善 。
(8段)“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 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进士第的官衔 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日常生活所用的灯笼,是作者喜欢之物,由灯笼牵 起的回忆也是温馨的 。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和家 乡的怀念;对于对过去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喜悦与 哀愁相互交织,蕴含深情,饱含柔情。
2、“灯笼”内藏文化
(2段)“······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 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 探山》。”
情思:“熙熙然”是快乐满足的样子。祥和安乐, 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使作者感到快乐、 满足。这句不仅写出作者思慕儿时家中晚 上灯笼下独有的静穆 ,还表达了“我”对 祖父的怀念之情。
1、“灯笼”里有真情 (3段)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 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7段)“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 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 缘观赏。”
(10段)“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 装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 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 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 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 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同步测试(含答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测试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仿佛.(fú)除夕.(xī)溺.炕(nì)皎.洁(jiǎo)B.繁.星(fán)葫芦.(lu)应差.(chā)纯.洁(chún)C.吩咐.(fù)舍.茶(shè)施粥.(zhōu)鼓吹.(chuī)D.灯谜.(mí)油坊.(fáng)官衔.(xián)吹角.(jiǎ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恐吓繁星领域雪夜弛马B.庭院预备孤行珠玉金银C.圆宵仿佛焰火红灯高照D.羡慕潦原灯笼夜深星阑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
B.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C.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
D.2017年度莱芜市青少年“国学达人”挑战赛决赛在吴伯箫的家乡莱城区举行,比赛内容涵盖中华传统哲学、史学、文学、服饰、饮食、建筑等多个方面,可谓琳琅满目....。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
B.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C.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D.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
B.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C.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
D.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部编语文八下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灯笼》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灯笼》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本单元课文内容体现的是民间习俗和风尚,展现的是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是民间文化的个体再现。
《灯笼》是著名散文作家吴伯箫先生的作品,他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对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文章既有文化上的具体再现,也有历史的况味,更融入了家国情怀,体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灯笼》是作者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作品,尽管字里行间渗透着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烙印,但在对往昔经历的回顾中处处荡溢着孩童的心性。
所以要还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一颗空白的心”去读文本,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生活和文化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村中呵狗的老头、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摇着尾巴的大狗,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掌故的祖父,接过灯笼递来消夜食品的慈母……这些美景、情事会让学生觉得特别亲切,所以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带着兴趣入文入情,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内在情感。
但作者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在时代洪流下的担当精神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因此,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加以启发,可以据此触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目标1.把握主要内容,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故园情思和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传神的细节描写。
五、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
六、教学准备让学生充分预习,搜集有关文章的写作背景,加深对作者吴伯箫的了解。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出示灯笼图片)同学们,看到灯笼,你会想到什么?不同的人看到灯笼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联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同步习题

《灯笼》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这篇散文充分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它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但中心最后又非常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吴伯箫对民俗的思考,以及升华为一种家国情怀。
学生应该摆脱概念化的散文阅读观念。
要通过多读一些散文,探究不同风格作家不同写法的好处。
教材分析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这篇课文主要以灯笼切入,进行对民俗的思考,同学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过去的生活方式,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中要注意体会作者娓娓道来中寄寓的情思,品味语言。
教学目标1. 体会作者散文的自由笔法,融汇个人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的写作方法;2. 了解作者抒写了哪些关于灯笼的记忆,体会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抒写了哪些关于灯笼的记忆,体会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阅读吴伯萧的散文作品《记一辆纺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你的家里有灯笼吗?过年时商店门前高挂的红灯笼?戏台上的布景?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承载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二、检查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效果1.介绍吴伯萧,教师补充。
内容要点: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2020年 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4灯笼 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6题;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焚身(fén)神龛(kān)斡旋(wò)可悯(mǐ)B. 岁梢(shāo)溺炕(niào)静穆(mù)霍骠姚(piào)C. 皎洁(jiǎo)司马懿(yì)联珑(lóng)裴公(féi)D. 怅惘(wǎng)锵然(jiāng)争讼(sòng)熙熙然(xī)【答案】B【考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灯笼【解析】【分析】A.“悯”应读“mǐn;C.“裴”应读“péi”;D.“锵”应读“qiāng”。
故答案为:B【点评】字音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于课本上出现的常用字的字音一定要读准,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
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 灯蛾咕噜领域夜深星澜B. 掌故静穆退色翠羽流苏C. 怅惘油坊点缀斗方大字D. 幽悄霄夜思慕意味深长【答案】C【考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灯笼【解析】【分析】A.“澜”应为“阑”;B.“退”应为“褪”;D.“霄”应为“宵”。
故答案为:C【点评】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
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 B.这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效果。
C. 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的“人间送小温”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深入了解汪曾祺。
D. 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青少年的足球事业。
【答案】B【考点】成分残缺,前后矛盾,关联词使用不当,灯笼【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病旬的辨析能力。
第4课《灯笼》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本解读
4.“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 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作者难忘小时候上灯学,慈母对自己 的关爱。
文本解读
5.第4段用一句话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起过渡(承上启下)及强调的作用。 由对祖父的回忆过渡到对慈母的回忆。 一句话单独成段突出了这句话给“我” 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大。
体裁:散文
作者:吴伯萧
导入新课
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是中华民族节日文 化的象征,是喜庆气氛的体现。每到节日时 节,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到处挂满灯笼, 大人小孩子脸上都带着喜庆的笑意……灯笼 作为一种文化,承载了我们民族太多的喜庆 元素。今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 一文,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 的情感。
课后作业
1.《练习册》第4课; 2.补充作业第4课; 3.抄写“读读写写”(含拼音)5遍。
整体感知
3.找出本文的线索,并说说作者围绕线索回忆了 哪些事情?
第⑧段,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高 照朱门; 第⑨段,纱灯上描红; 第⑩段,想象宫灯; 第⑪段,联想诗词中的灯,追慕名将, 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整体感知
(1)挑灯迎祖父 (2)上灯学 (3)村口挂灯,慰藉行人 (4)元宵看灯,伴灯入梦 (5)族姊远嫁,红灯高挂 (6)纱灯描红 (7)想象宫灯 (8)诗词中的灯
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 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静穆:安静庄严。 熙熙然:形容和睦欢乐的样子。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经验。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灯笼》原文

《灯笼》课文原文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
回家总是很晚的。
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
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
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灯笼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投奔革
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11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
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③段和第○11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
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
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
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
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三、板书设计
灯笼⎩⎪⎪⎨⎪⎪⎧⎭
⎪⎪
⎬⎪⎪⎫小孩子爱火天性
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纱灯上描红,承载传统文化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燎原的火把首尾呼应 ,寄寓淳朴情感F
抒发爱国热情 可取之处
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集中概括文章内容,迅速让学生了解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 这篇文章回忆的事,因为所写年代距离当代初中生太遥远,他们
理解起来有时代上的隔阂。
授课时应该加强对背景的介绍,以便学生
把握文章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