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5战斗机
米格系列战斗机

米格-25“狐蝠”(Mig-25 Foxbat)是苏联在1960年代研制部署的一种高空高速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在冷战时期曾出口过叙利亚、伊拉克、印度等国家,至今仍活跃在这些国家的空军。
米格-25的研制主要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研发中的XB-70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这种侦察机的最高速度同样达到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只有米格-25可以轻松的尾随在SR-71的后面随时监视其航向,并在其有不轨举动时提出警告。
米格-25在装备苏军初期由于其极高的性能参数,一直为西方世界所关注,西方甚至以此推测苏联的军用航空制造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
直到1976年9月6日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米格-25飞机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飞机神秘的面纱。
美日的技术专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后运到东京以北100多公里的百里空军基地,经过彻底的检查,该机70%的部件是不锈钢,虽然极限速度很高,但是技术性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从整体性能上说仅仅相当于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和美国当时正在研制的F-1 5“鹰”和F-16“战隼”战斗机更是相距甚远。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联工程师能用相对落后的技术生产出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战机,某些设计理念至今仍为世人推崇。
米格25在其服役期间击落过各类战机,甚至有消息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米格25曾击落过美军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
米格-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战斗轰炸机。
原称米格-23B,后改称米格-27。
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称米格-27以后的各型就有910多架。
该机外观上与米格-23相似,但是机头取消了大型对空火控雷达,改为对地光电装置,机头变小并下倾,增大背脊面积,重要部位增加了装甲。
由于对地攻击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米格-27换装了简化的进气口和喷口。
苏联俄罗斯米格战斗机大全冲击波——米格战机家族大全米格-1~~米格-35多图

冲击波——米格战机家族大全米格-1~~米格-35多图米格战机从一战中蹒跚起步到两极冷战鼎盛时期再到苏联解体后的日渐衰败,走过了风风雨雨的60多年,其中既有辉煌的胜利,也有失败的辛酸。
米格战斗机家族诞生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也有无数胎死腹中,最终孕育出现在的“Family Tree”。
1905年,米高扬出生在阿尔明尼亚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童年时代当过放羊娃,青少年时代,他曾在第比利斯和顿河罗斯托夫求学。
1925年,米高扬进入莫斯科“迪纳莫”工厂当车工,不久应征入伍。
冷战时期,西方常把苏联集团的战斗机统称为米格。
在20世纪的后50年里,米格战斗机和西方战斗机在世界各地的天空追逐,有过辉煌,也有过黯淡。
但在任何时刻,米格的历史都是世界航空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章。
米格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米格-1 战斗机,1938年开始研制。
当时,苏联空军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制一种新型高速战斗机,著名的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提出的方案赢得了广泛支持,随后该机被赋予了I-200的研制代号。
1940年4月5日,米格-1首飞。
试飞证明米格-1是一款优秀的高速截击机,值得一提的是5月2日,米格-1在试飞中达到684.5公里/小时的速度,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米格-1的机翼单位负荷高,机动性差;油箱容量小,航程有限;飞机重心偏后,滚转困难等。
所以正式命名为米格-1的飞机只生产了100架。
米格-1米格-31941年2 月,米格-1 经过改进,得到了新的编号——米格-3战斗机,米格3和米格1几乎在同一时间进入苏军现役。
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那天,米格1和米格3占苏军歼击机总数的37%,占新歼击机总数的89。
9%。
截止到 1941 年 1 月,第一飞机厂已经制造出 150 架米格-3 战斗机,而在 1940 年第四季度,该厂一共生产了 100 架米格-1 和 20 架米格-3(米格-1 从第 100 架开始被称为米格-3,而其结构则在生产中不断地进行改进。
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导写:苏联战斗机“米格-25效应”

2023年高考作文模拟导写:苏联战斗机“米格-25效应”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苏联研制生产了一款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使用的零部件比美国战斗机的零部件要落后得多。
但是,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整体作战性能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同期生产的战斗机。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米格公司在设计时从整体考虑,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从而使该机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战斗机。
这种因组合协调而使性能出众的现象被人们称为“米格-25效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一)材料解读本道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主要讲述了“米格-25效应”。
其基本要素是“零部件……落后得多”和“整体作战性能达到甚至超过了……”.背后的关键原因是“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二元的,一是个体,二是整体。
“零部件……落后得多”是集体中的单一个体能力、水平不出色,“整体作战性能达到甚至超过了……”是团队水平的优秀、集体事业的卓越、国家实力的强大。
而介于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是协调配合,即团队协作、统筹布局、资源整合。
(二)写作任务任务段中“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材料背后的生活哲理、人生启迪。
“结合材料”要求学生写作中扣住材料所蕴含的内涵来构思行文。
“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意为文章应偏向道理阐述,适合写成诊论性文章。
(三)写作要求要求段为常规要求,考生应根据材料确定立意,最佳立意应遵循“材料中心即作文中心”的原则。
根据材料性质,适合写成议论文。
记叙文可以写,但要能通过叙事体现材料内涵。
(四)参考立意①以二流人才打造一流团队。
②精诚合作方能发挥出整体优势。
③充分挖掘个体潜能才能打造出优秀集体。
④树立大局意识才能取得成功。
米格系列飞机介绍二

米格-19战斗机
米格-19战斗机
米格
• 米格-21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轻型超音速歼击机1953年 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1是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飞机拥有大量改进型号。
米格21
米格-21战斗机
米格-21战斗机
米格-21战斗机
米格23
• 米格-23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格 列维奇飞机设计局于20世纪60 年代研制的一种可变后掠翼多 用途超音速战斗机。是20世纪 70-80年代苏联国土防空部队 的主要装备。北约代号鞭挞者。 前苏联第一种重型战斗机,也 是阿尔乔姆· 伊万诺维奇· 米高扬 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挂帅的项 目。 • 米格-23是20世纪70-80年代苏 联国土防空部队的主要装备。 有三种主要改型,其中米格-23 是原型机;C/MΦ型是制空型; У型是双座教练机;MC是C型 的出口型。
米格25
• •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火箭技术进步弹道导弹大批装备,苏联出现了要导弹不要飞机 的浪潮。赫鲁晓夫作为导弹派的鼎立支持者,使苏联航空飞机的研发受到严重影响。 美国当时正在研发的XB-70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1](这两种 美制军机的最高速度都超过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 对苏联的国土防空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于压力,米高扬设计局于1958年主动展开高空 高速截击机的研究。苏航空工业部长杰明捷夫主动支持。1961年米格-25的原型机E155正式研制,1964年侦察原型机E-155R-1和截击原型机E-155P-1于3月和9月上天, 作为米高扬设计局创建25周年的一份献礼。
美国当时正在研发的xb70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1这两种美制军机的最高速度都超过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对苏联的国土防空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于压力米高扬设计局于1958年主动展开高空高速截击机的研究
米格25效应的启示

“米格—25效应”的启示文/李本固一、“米格—25效应”的由来“米格-25”,是60年代前苏联研制生产的一种喷气式战斗机。
它是曾经创造过“神话”的一代战机,它曾打破和创造过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和6项爬高的世界纪录。
以其优越的性能而广受世界各国关注。
直到1976年9月6日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米格-25飞机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飞机神秘的面纱。
众多飞机制造专家惊奇地发现:虽然“米格—25”战斗机所使用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战机相比要落后得多,但是其整体作战性能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等其他国家同期生产的战斗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设计时从整体考虑,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使该机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诸方面反而超过美机而成为当时世界一流。
可以说:“米格25”是成功地利用了系统理论的整体功能原理,将并不是最先进的众多元件加以高效的有机组合,从而产生了惊人的系统整体效果的典范。
为此,被人们称之为:“米格—25效应”。
如今,虽然“米格-25”的神话已成为过去,但它留给人们的启示却依然鲜活,并受到各国管理学界的重视。
二、“米格—25效应”的启示“米格—25效应”告诉我们:事物的内部结构是否合理,对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影响很大。
结构合理,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结构不合理,整体功能就会小于结构各部分功能之和,甚至出现负值。
恩格斯曾讲过一个法国骑兵与马木留克骑兵作战的例子:骑术不精但纪律很强的法国兵,与善于格斗但纪律涣散的马木留克兵作战。
若分散而战,3个“法”兵战不过2个“马兵”;若百人相对,则势均力敌;而千名法兵必能击败一千五百名马兵。
说明法兵在大规模协同作战时,发挥了协调作战的整体功能,说明系统的要素和结构状况,对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哲学角度看,“米格—25效应”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体现。
引起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的原因:一是量的积累;一是结构的变化。
两者都能使事物发生质的飞跃。
米格25效益应作文

米格25效益应作文
米格25战机,哎哟,那可真是个传奇啊!在冷战那会儿,它就像天上的明星,让人一看就眼前一亮。
苏联的航空工业为它自豪,说它是巅峰之作,这话可真没错。
那速度,那高度,简直让人惊呆了,机动性也超强,空中战场上它就像个无敌的王者。
说起米格25,不得不提它在战略威慑上的作用。
那时候,它就像一把悬在敌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心里发慌。
苏联靠它确保了军事上的优势,给国家安全加了个大大的保险。
不过,米格25的价值可不止在军事上哦。
它可是推动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呢!在研制过程中,苏联工程师们可是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积累了好多经验。
苏联俄罗斯 米格-25

苏联俄罗斯米格-2550年代末,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开始研制升限30000米、3倍音速的YF-12高空高速截击机,即SR-71侦察机的前身。
为对抗具有上述划时代性能的YF-12截击机,米高扬设计局从5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米格-25高空高速截击机。
-点击查看:米格-25家族| 第二次车臣战争俄空中力量使用经验与教训| 《伊拉克米格-25战斗机战史》| 米格-25与F-14之战与米格-25同时进行研制的还有米格-23。
米格-23由于是米格-21的后续机种,是未来前线战斗机的主力,所以由总设计师米高杨亲自负责具体研制。
因此米格-25从开始设计到造原型机都交由由米格设计局的二号人物格列维奇具体负责,于60年代初开始具体研制。
64年格列维奇退休,交由接班人继续工作。
米格设计局的设计人员都明白,要想飞3倍音速,上30000米,最大的障碍就是——热障!米格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米格-19在零摄氏度的空气中以马赫1.3飞行时,机首与气流摩擦生热,温度达到72摄氏度。
而在以马赫2.05飞行的米格-21上,这一温度上升到107摄氏度。
估算得出马赫3时,这一温度将达到300度。
这使得在机体结构要采用耐热而不能太重的金属材料,这个问题还算好解决,因为当时苏联的金属应用技术已相当完善。
但当时苏联却没有一种半导体能够在65摄氏度以上的温度里工作。
因此想飞3倍音速,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经米格设计局与有关科研部门及厂家合作,研制米格-25的前期可行性准备得以完成。
在动力系统方面,苏联当时航空发动机的顶尖人物米库林和图曼斯基为米格-25研制了大推力的R-15B-300涡喷发动机。
因此米格-25研制的主要问题就集中在机体设计和电子火控系统/飞行控制系统问题。
苏联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为此进行了大量风洞试验,最后选中双发双垂尾两侧进气上单翼布局,有双腹鳍,整机有很多劈尖线条,完全是一种高速风格。
这是米格第一种两侧进气设计,也是第一种双垂尾设计。
在机体材料方面,传统的飞机结构材料硬铝因为耐热能力差而不能使用。
米格25战斗机作文

米格25战斗机作文英文回答:The MiG-25 fighter jet is an iconic aircraft that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military history. It was first introduced by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1970s and quickly became known for its incredible speed and altitude capabilities. As a pilot, flying the MiG-25 is an exhilarating experience that combines power, precision, and adrenaline.One of the most impressive features of the MiG-25 isits speed. It can reach a maximum speed of Mach 2.83, which is equivalent to around 2,190 miles per hour. This allows the aircraft to quickly respond to threats and engage in high-speed intercept missions. The feeling of acceleration when you push the throttle and the aircraft surges forward is absolutely incredible.In terms of altitude, the MiG-25 can reach heights ofup to 80,000 feet. This gives the pilot a uniqueperspective and allows for a wide range of tactical advantages. For example, when flying at such high altitudes, you can often outmaneuver enemy aircraft and gain the upper hand in aerial combat. The feeling of being so high up in the sky, looking down on the world below, is truly awe-inspiring.Furthermore, the MiG-25 is equipped with advanced radar and missile systems, making it a formidable opponent inair-to-air combat. The radar system allows for long-range detection of enemy aircraft, while the missiles provide the capability to engage targets from a safe distance. This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repower gives the pilot a sense of confidence and control in the air.In addition to its technical capabilities, the MiG-25 also has a distinct personality. It has been nicknamed the "Foxbat" by NATO forces, which adds to its mystique and allure. As a pilot, you become part of a legacy, flying a legendary aircraft that has left its mark on aviation history. The sense of pride and honor that comes withflying the MiG-25 is truly indescribable.中文回答:米格25战斗机是一款具有重要军事历史意义的标志性飞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格-25战斗机米格-25战斗机(MiG-25)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歼击机。
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
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为“狐蝠”(Foxbat)。
目录研发背景1发展历程E-155R-11E-152M1设计特点改进机型1动力装置1高温措施1气动布局实战表现1性能参数武器装备1尺寸数据1重量数据1性能数据相关内容展开研发背景米格-25战斗机米格-25的研制主要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研发中的XB-70“瓦尔基里”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这种侦察机的最高速度同样达到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只有米格-25可以轻松的尾随在SR-71的后面随时监视其航向,并在其有不轨举动时提出警告。
五十年代末开始设计,原型机于1964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
总产量约1200架左右,其中60%是侦察型,30%是截击型,10%是双座教练型。
除在前苏联空军中服役外,还向利比亚、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印度、伊拉克等国出口。
该机在设计上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可在24000米高度上以M2.8的速度持续飞行,最大飞行速度达M3.0,是目前世界上闯过“热障”(M2.5)的仅有的两种飞机之一(另一种是美国的SR-71)。
发展历程据米高扬设计局的型号副总设计师列.格.申格拉娅透露,米格-25的预研工作是在1958和1959年进行的。
当时美国空军正开展M=3的战斗机F-108和轰炸机B-70的研制。
1960年,用米格-21改装的发动机试飞验证机E-150,对米格-25的动力装置R-15-300加力式涡喷发动机开始试飞。
次年4月第二架验证机E-152上天。
随后装生产型发动机R-15B-300的第3架验证机E-152M试飞。
1961年3月10日,米高扬签署研制米格-25原型机E-155的指令。
1962年侦察机全尺寸样机审定委员会开审定会。
1963年12月米格-25的第一架原型机(侦察型)E-155R-1出厂,1964年3月6日,苏联著名试飞员费多托夫首次驾机升空。
同年9月9日第二架原型机(截击型)E-155P-1开始试飞。
随后第三架原型机(侦察型)E-155R-3也参加试飞。
三架原型机各装两台R-15B-300发动机,并在1965~1977年间,以E-266代号创造过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和6项爬升时间的世界纪录。
E-155R-1E-155R-11967年7月,在莫斯科土希诺机场举行的苏联航空节检阅中,4架米格-25预生产型首次作公开飞行表演。
1968年,米格-25的教练型开始试飞。
为简化设计,教练员舱设在原驾驶舱之前,以便将设计修改局限于前机身,为此,取消了机头雷达和武器。
1969年和1970年R型和P型先后通过国家验收并投产。
后来分别于1972年5月和12月交付部队使用。
E-152ME-152M1971年改型侦察机米格-25RB试飞并投产,所有的R型后来均按其改装。
1976年11月至1978年,设计局完成对改型米格-25PD设计、制造、试飞并投产。
在随后两年内对部队服役的全部P型飞机按PD型进行了改装。
1984年,米格-25停产。
设计特点改进机型米格-25有以下几种改型:米格-25Π,高空高速截击型,主要装备前苏军,还输出到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
米格-25P,高空高速侦察型,在机头介电质雷达罩后面开有5个照相机窗口,机翼翼展略减小,翼前缘取直。
米格-25y,双座教练型,1975年底首次公开露面,两个座舱分开,各有独立的舱盖。
米格-25P电子侦察型,与P型大体相似,但具有较大的侧视雷达,安装在机头两侧较后部分。
两架MiG-25P 原型机米-25MΠ,先进截击机型,双座,前后座串置,它是米格-25Π的改型,雷达和机载设备作了改进,可带6枚主动制导的AA-9空空导弹和一门内装机炮;E-266M,改进型,是米格-25MΠ的原型机,飞机改装了推力更大的P-31Ф涡轮喷气发动机,结构也作了加强。
动力装置发动机选型是米高扬设计局面临的头一个挑战。
当时,第一代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刚刚起步,在已有的加力式涡喷发动机中也选不出合适的型号,从头研制势必延迟飞机研制进度。
于是决定以当时为高空无人驾驶飞机研制的低增压比试验型涡喷发动机15K 为基础,由米库林/图曼斯基设计局按米格-25 的设计要求进行改进。
据负责发动机改型的型号总设计师费·乌-苏霍夫称,改型设计的工作量很大:为增大喘振裕度修改了压气机;为适应高空工作重新设计了燃烧室;涡轮前温度提高了50℃;消除了加力燃烧室的燃烧振动;采用了三种工作状态的可调喷口。
改型发动机实际上只保留了原来的机匣,编号为R-15-300。
生产型R-15B-300 系采用 5 级压气机和 1 级涡轮的加力式涡喷发动机,增压比为7,最大推力86.24 千牛,加力推力109.76 千牛。
发动机原采用液压机械式推力调节系统,但E-150/-152 试飞发现,在飞机急剧爬升时该系统表现出明显惯性,在由小油门(150 公斤/小时)迅速增加到大油门(15,000 公斤/小时)时不能保证充分供油。
于是通过1963~1964 年在图-16LL 发动机试飞台上试飞之后,改用了RRD-15B 综合多功能电调系统,它能自动监测 6 个参数,十分可靠。
飞机燃油系统中的主要执行机构也由液压助力器改为电磁阀。
为改进米格-25 的低空截击能力,曾试制过改型R-15BF-2-300,加力推力提高到132.3 千牛,井曾装在E-155M(又称E-266M)验证机上试飞,但未能投产。
据称原因是D-30F 加力涡扇发动机将其取代,改型飞机最后也演变为米格-31。
高温措施高温是米格-25 研制中面临的另一挑战。
最大速度下机体表面驻点温度高达300℃以上,铝合金只能零受140℃,必须选用新材料和新工艺。
当时钛合金的开发和应用尚处初期。
而且苏联在这方面还落后于美国。
米高扬设计局选用了不锈钢和焊接工艺来制造机体的主要结构,与美国的F-108和B-70 选择同样的技术途径。
选用的是塑性好、不易开裂和便于补焊的不锈钢VNS-2、-4、-5,占机体结构重量的米格-25战斗机80%,其余11%为高温铝合金D-19 和8%的钛合金。
除机翼采用焊接的整体油箱外,机身的焊接整体油箱结构占其容积的70%,机体上的焊缝长达4,000 米,焊点多达140 万个。
整体油箱结构使飞机的总贮油量高达14.5 吨。
侦察型还采用垂尾油箱,使油量增加574 千克。
发动机在某些工作状态下,个别部件的温度超过1,000℃,为防止热传入机体,发动机舱用镀银的防热隔板包住。
镀层厚30 微米,镀层吸热系数为0.03~0.05,每架飞机耗银 5 千克。
所吸的5%的热量又借助于玻璃纤维隔热毯防止传给机身油箱。
驾驶舱和设备舱采用通风冷却。
飞行员借专用的空气喷头提供的冷却空气降温,风挡由导流环喷出的空气冷却。
虽然舱内温度仍较高,但飞行员认为可以接受,只是必须带手套才能工作。
冷却系统的设计功率为18~24 千瓦。
从发动机压气机引出的700℃的空气,通过进气道内的空气-空气热交换器、燃油系统的热交换器(用耐高温燃油T-6 作热沉)和空气-蒸气热交换器(蒸发水-甲醇混合液)后,至设备舱入口处时温度已降为-20℃,从而使舱内工作温度保持在50~70℃。
气动布局米格-25 的气动布局与以前的米格式飞机的传统风格有较大差别,采用中等后掠上单翼、两侧进气、双发、双垂尾布局型式。
这是该设计局与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共同的研究成果。
机翼的后掠角为42°,下反角5°,相对厚度4%,展弦比 3.2,翼面积61.9 米2。
翼面积满足在20,000 米高空作巡航飞行的要求,而小展弦比和中等后掠角则为了保证机翼的刚度。
原型机的机翼原来无下反,试飞后发现机翼有严重上反效应,遂改用5°下反角。
米格-25战斗机由于布局方案的尾臂很短,为保证航向稳定性采用双垂尾和尾部腹鳍。
经过试飞多次修改后,加大了垂尾面积,减小了腹鳍,克服了原尾腹鳍过大对着陆的不利影响。
飞机采用矩形二元进气道,用水平调节斜板进行调节。
这是米格式飞机首次采用两侧进气布局,但尚未解决在土质跑道上起降时外物进入的问题。
在一次高速飞行中偏转副翼时因机翼严重扭转而出现副翼反效,飞机坠毁,试飞员丧生。
查明原因后规定在高速下不用副翼,改用差动平尾进行操纵。
但因全动平尾的转轴位置安排不当,在个别飞行状态下助力器的功率不足,再次机毁人亡。
经分析后将平尾转轴向前缘移动了140 毫米。
实战表现米格-25在装备苏军初期由于其极高的性能参数,一直为西方世界所关注,西方甚至以此推测苏联的军用航空制造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
直到1976年9月6日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米格-25飞机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飞机神秘的面纱。
美日的技术专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后运到东京以北100多公里的百里空军基地,经过彻底的检查,该机70%的部件是不锈钢,虽然极限速度很高,但是技术性能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从整体性能上说仅仅相当于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和美国当时正在研制的F-15“鹰”和F-16“战隼”战斗机更是相距甚远。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联工程师能用相对落后的技术生产出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战机,某些设计理念至今仍为世人推崇。
米格25在其服役期间击落过各类战机,甚至有消息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米格25曾击落过美军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
[1]米格-25携带的红外空空导弹米格-25在70、80年代的局部战场频频上镜,尤其是其侦察型。
1971年秋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4架苏联米格-25R侦察型进驻埃及,不时前往以色列上空侦察。
以色列空军派出了当时西方最好的战斗机——美国研制的F-4“鬼怪”拦截。
米格-25P打开了加力燃烧室,一会就抛开了尾追的F-4.F-4连忙发射AIM-9“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试图导弹尾追米格-25,没想到连导弹都没追上。
此时以色列地面站发现,这架米格-25的速度超过了马赫3.2!这让西方大为震惊。
前苏联出口伊拉克的米格-25侦察型全被伊拉克改装为侦察/轰炸型,并使用其多次轰炸了伊朗目标。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米格-25凭借高速性能,也给了美军不少压力。
目前部分研究人士认为当时米格-25至少击落了一架F/A-18战斗机。
“沙漠风暴”中的两架MiG-25成功用侧转以及降低高度的动作逼近F-15的视线范围,但当F-15进入缠斗动作时,便轻而易举地咬住MiG-25的尾巴,将这两架超视距空战动作漂亮,缠斗动作不及格的MiG-25打落到沙漠。
此外,海湾战争中至少2架Mi-25在地面被美军缴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