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是什么

罗森塔尔效应是什么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罗森塔尔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
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
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
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
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罗森塔尔对这种果怎样解释呢?他推测说,这有能是由于实验者对“聪明”的动物和蔼友好,对待“笨”的动物粗暴而造成的。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罗森塔尔及其同事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
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
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
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
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
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晚器大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上述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呢?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定势又作何解释呢?这需要从头说起。
定势也可以说是一种心向,是指在对某一刺激发生反应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意向。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的实验。
他从小学随机挑选了部分学生,在没做任何实际测验的前提下,声称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并将名单交给了相关教师,并叮嘱教师保密。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各方面都表现的很优秀。
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是“权威的谎言”使教师对学生产生了期望,从而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求知欲望。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
(1)“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对待“后进生”
(1)①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
②能否成才,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教师、家长的期盼)(2)①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歧视
②对后进生要更加关注(鼓励、期盼、赞美),让其树立信心
③要因材施教,给予必要的帮助。
罗斯塔尔效应

罗斯塔尔效应
罗斯塔尔效应,也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人际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这种期望效应始于196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学进行实验,即所谓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他们挑选出一些学生,并告知校长和老师这些学生智力很高、有很好的前途。
在之后的8个月内,实验者对所有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被挑选出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大,且更自信、自爱,更善于人际交往。
这个实验效果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积极的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力,使人们表现得更好。
比如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老板对下属的期望等,都可以让孩子、学生或下属感到被重视,从而表现出更多的进步。
相反,如果一个人一直受到的是负面的期待,比如“你不行”、“你没用”、“你什么都做不好”等,那么这个人可能会认为自己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表现也会越来越糟糕。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都应给予他人积极的期待,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表现得更好。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所属分类:心理学效应教育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1966年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
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
他们告诉教师们,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名字念给老师听。
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
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
可是学期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
这种结局罗森塔尔认为,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是指人们的信念、成见和期望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的影响。
这种效应是R.罗森塔尔等人在其著名实验中发现的。
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对某人或某事始终怀着憧憬、期待、热爱、关怀之情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从小学1~6年级的每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 3个班为实验组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即智力测验)。
根据测验结果,估计各班(每班抽取20%的学生)在这个学期中有哪些学生将有显著的进步,并将这些学生的名字通报任课教师。
8个月后,再行测验。
结果表明:被指为可能发展的实验组学生,与控制组学生相比,确像教师期待的那样,智商有所提高,1、2年级学生更为明显(见图)。
在品格方面也有类似的结果。
教师寄以期望的学生较之教师不期望的学生,具有“更有顺应能力”、“求知欲更强”、“情谊更深”等倾向。
这结果意味着,教师在同寄以期望的学生相处时,可能态度与对别人不同,致使自己的期待微妙地传给学生。
随后的研究获得的结果却并不一致,有些实验者并未取得同样的效应。
看来师生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影响的程度存在着个别差异,很难说清学生的反应有多少受教师期待的影响。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革马利翁效应”,有的意译为“西施效应”。
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相应于这种期望特性的良好作用。
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一位俊美的青年国王叫皮革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迷恋“她”,精诚所至,少女真的活起来了。
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竟有类似的事情,这就是“皮革马利翁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1至6年级中各选三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
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的意料之中,但有的却不然。
对此,罗森塔尔也作过相应的解释:“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
”并叮咛不要把名单外传。
八个月后,他俩又来对这18个班进行复试。
结果是,他们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同学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原来,这是一项心理学实验。
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
他俩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
教师扮演了皮马利翁的角色,而名单上的学生则成了他们的活起来的“雕像”。
虽然教师始终把名单藏在心灵深处,但是掩饰不住的深情,却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激发起幸福、欢乐和奋发的激情。
这个实验取得了真实的效果,就是教育心理学上着名的“皮革马利翁率应”,或叫“罗森塔尔效应。
”如果我们把教师真实的爱将导致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叫做“罗森塔尔正效应”:那么,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痛苦和情感的畸变,就叫做“罗森塔尔负效应。
”这说明,期望和爱在孩子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罗森塔尔及其他大量实验调查都证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期望、爱密切相关。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

有趣的心理效应1、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
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
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
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
对该效应简单、通俗地理解是,坚信自己制造的、生产的事物是最好的。
这主要运用在孩子、配偶和父母身上。
欣赏着他们的亮点,品味着他们带来的欢乐。
而忽略不记他们的弱点和错误。
尤其是对孩子。
下面,较详细地介绍一下“罗森塔尔效应”。
㈠一则希腊神话: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塞浦路斯一位王子皮格马利翁,他善于雕刻,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
雕刻时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和心血,雕成后又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它”。
时间久了,忽然有一天,这座雕像“她”竟然有了生命活了起来!㈡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受这个故事的启发,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应。
他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的一天,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
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潜力和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校长和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潜力的评价。
老师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在上课时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这些学生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进而取得了好成绩,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在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体现出来两层暗示。
一是教师受到了权威者的影响,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
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难以隐藏对这些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而这种“真诚的期待”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
产生罗森塔尔效应的三大要素期待者威信越高,越容易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二是期待结果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期待结果估量后自认为实现可能性较大,而且这种期待结果对自己又有意义,那么,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三是这一效应是按期待—行动接受这一机制产生的。
这就是说,期待者对期待对象产生美好的憧憬,并出现具体的期待结果,还要为这种期待付出具体的努力实践,如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表扬、帮助、指导等行动,使被期待者感受到期待者对自己的特殊的关怀和鼓励,并从内心上接受期待者的种种爱心和帮助,以致做出相应的努力,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达到了期待者所期望的结果。
这一过程中有一环节出现差错,都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和暗示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
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主见”。
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
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
“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通用电气的前任CEO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者。
他认为,团队管理的最佳途径并不是通过“肩膀上的杠杠”来实现的,而是致力于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最紧要的东西是构想,并激励他们完成构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格马利翁效应
(重定向自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编辑]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这种称为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
事前就期待你一定会赢,而且坚守这种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满自信的期待。
即使你期待时所把持的资料是不正确的,你仍然会得到你所期望的结果。
在我们生活中,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老板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对别人的期望,特别是对儿女、对配偶、对同事、部属的期望,以及我们对自己的期望,都是对我们生活是否愉快是有重大影响的期望,假如你对自己有极高且积极的期望,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相信今天一定会有一些很棒的事情发生”。
这个练习就会改变你的整个态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充满了自信与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
就会出现。
[编辑]
皮格马利翁效应由来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
这个国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独居。
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
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
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
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
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
后人就把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这个神话的基础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和雅格布森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
他们先找到了一个学校,然后从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
在经过抽样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
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
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
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
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罗森塔尔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幼稚,他们最强烈的需求和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来自父母的鼓励。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代很少被称赞,就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发展,甚至导致他一生的个性缺陷。
[编辑]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案例
顽童当州长的故事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个典型。
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叫做大沙
头的贫民窟,在这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
罗尔斯小时候,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跟当地其他孩子一样,顽皮、逃课、打架、斗殴,无所事事,令人头疼。
幸运的是:罗尔斯当时所在的诺必塔小学来了位叫皮尔·保罗的校长,有一次,当调皮的罗尔斯从
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出乎意料地听到校长对他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
校长的话对他的震动特别大。
从此,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带给他信念,指引他成长。
他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不再夹杂污言秽语,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很快成了班里的主席。
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终于在51
岁那年,他真的成了纽约州州长,而且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
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践者。
他认为,团队管理的最佳途径并不是通过“肩膀上的杠杠”来实现的,而是致力于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最紧要的东西是构想,并激励他们完成构想。
韦尔奇在自传中用很多词汇描述那个理想的团队状态,如“无边界”理论、四E素质(精力、激发活力、锐气、执行力)等等,以此来暗示团队成员“如果你想,你就可以”。
在这方面,韦尔奇还是一个递送手写便条表示感谢的高手,这虽然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几乎总是能立竿见影。
因此,韦尔奇说:“给人以自信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
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也是一个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高手。
他首创了电话管理术,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
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
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又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
这样使接到电话的下属每每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为之一振。
许多人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下,勤奋工作,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高才,毕竟人有70%的潜能是沉睡的。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我认为,我那能够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产。
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
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
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我在世界各地见到许多大人物,还没有发现任何人--不论他多么伟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赞许的情况下,比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工作成
绩更佳、更卖力气的。
”史考伯的信条同卡内基如出一辙。
正是因为两人都善于激励和赞赏自己
的员工,才稳固地建立起了他们的钢铁王国。
当下属出现失误时,激励就尤为重要了。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贝特福特,有一次因经营失误使公司在南美的投资损失了40%。
贝特福特正准备挨骂,洛克菲勒却拍着他的肩说:
全靠你处置有方,替我们保全了这么多的投资,能干得这么出色,已出乎我们意料了。
这位因失败而受到赞扬的助手后来为公司屡创佳绩,成为了公司的中坚人物。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
每个人只要能被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
管理者应该而且必须赏识你的下属,要把赏识当成下属工作中的一种需要。
赞美下属会使他们心情愉快,工作更加积极,用更好的工作成果来回报你,何乐而不为呢!
[编辑]
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一些优秀的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
在企业管理方面,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十分注重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
在现代企业里,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还更加适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即使是在强者生存的竞争性工作团队里,许多员工虽然已习惯于单兵突进,我们仍能够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其中最有效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