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谅《小区有个五谷磨房》阅读训练及答案
(全国Ⅰ卷)2020届高考语文百日冲刺金卷(三)[含答案]
![(全国Ⅰ卷)2020届高考语文百日冲刺金卷(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5f9eea48d7c1c708a145c2.png)
(全国Ⅰ卷)2020届高考语文百日冲刺金卷(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
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
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
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
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
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
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
2019-2020学年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盆兰花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
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晴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
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
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2021届邯郸市第十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1届邯郸市第十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乱世中的美神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
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
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
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
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
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
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
【含答案】(全国Ⅰ卷)2020届高考语文百日冲刺金卷(三)

(全国Ⅰ卷)2020届高考语文百日冲刺金卷(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
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
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
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
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
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
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
2020年紫阳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紫阳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中的“深沉”一词如何理解?2.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倒来得正好”?3. 节选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故都的特殊秋味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陈述。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
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
2020届江苏丹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江苏丹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从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到现在签约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从缺医少药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医疗床位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5万人。
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
现在,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952.9万人。
70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目前,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7岁。
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所有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年我国位列第110名,2015年提高到第6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健康中国步履稳健》,《人民日报》2019年6月4日)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卫生健康部门进一步细化措施,将妇幼健康作为重要内容。
一是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
实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加强贫困地区出生缺陷防治,启动实施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和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截至2018年底累计救助出生缺陷患儿1.3万名,拨付救助金超过1.5亿元。
二是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
通过确定定点医院、诊疗方案和单病种收费标准,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患有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大病进行集中救治,并逐步扩大救治病种。
2021年武汉市第十五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武汉市第十五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中的“深沉”一词如何理解?2.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倒来得正好”?3. 节选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故都的特殊秋味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陈述。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区有个五谷磨房安谅小区是个老小区。
五谷磨坊也只是底层的一个小卖部,连个石磨也不见。
灶披间的窗台就是售货台,人来人往的,倒是十分热闹。
苏北来的一家人长租了这小院,又别出心裁,在灶披间一隅,开设了这个五谷磨坊,专卖现磨的各类营养谷物,颇有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意味。
2021年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考古研究中发现,在古代,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自然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剧烈、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这在考古发现中也屡见不鲜。
最著名的当属罗马庞贝古城遗址和中国青海民和喇家遗址。
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也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社会暴力冲突所造成的死亡和社会文化习俗造成的死亡。
这些非正常死亡一般会在人类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例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
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都有关系,在考古中也很常见,却难以通过遗骸研究得以确认,这就是瘟疫。
瘟疫考古线索难以发现。
瘟疫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有的因环境破坏加剧了瘟疫的流行,有的是不合格的医疗卫生造成的,有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
也有一些瘟疫的流行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可分为被动性接触和主动性接触。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及其治疗的记载。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这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瘟疫除了造成人口的非正常大量死亡,还可能造成社会和文化的大动荡和大变迁。
历史上人群的大迁徙和文化的交替背后,都可能有瘟疫的影子。
许多朝代的更迭和战争的爆发背后都有瘟疫的影响。
尽管瘟疫爆发的记载不断出现,造成的后果严重至极,但在考古发现中却鲜有发现和报道。
究其原因,除了考古发掘本身具有的偶然性之外,缺乏对考古发现的准确解读也是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区有个五谷磨房
安谅
小区是个老小区,俗称老公房。
五谷磨坊也只是底层的一个小卖部,连个石磨也不见。
灶披间的窗台就是售货台,人来人往的,倒是十分热闹。
苏北来的一家人长租了这小院,又别出心裁,在灶披间一隅,开设了这个五谷磨坊,专卖现磨的各类营养谷物,颇有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意味。
这天周末正午,冬日的太阳懒洋洋的。
五谷磨坊一片喧闹声。
秦工程师正巧路过,瞥见自己的老母亲也在那里,眉飞色舞的,几位老伯伯老阿姨也兴致勃勃,围绕着这个灶披间窗台,你一句,我一句的,仿佛有什么便宜货,令他们兴高采烈。
秦工程师凑近一看,果然,五谷磨坊又推出了新品牌,印刷得十分精美的宣传折页,五颜六色,窗台上一字排开塑料包装的各类谷物,除了以前红豆薏米粉、核桃芝麻粉等,什么黑色脉(就是黑麦片、黑芝麻、黑大豆等组合),阿胶派(以阿胶块、紫山药、紫米、红薏米等组合)、长辈乐(即是鹰嘴豆、葛根、银杏仁、高原青稞等组合),不一而足,搭配得很诱人,功能也说得挺入心,这些老人本来就对五谷食品着魔,这种创意又把他们勾得晕头转向了。
看到秦工,秦母连忙招呼:“你想吃什么?”
秦工笑着说:“你想吃啥就吃啥吧。
”
“你们秦秦有出息,也真孝顺!”几位老阿姨赞叹道。
“那我给你再买点黑芝麻,里面什么都有了!”秦母脑子活络,对新组合已然了解。
窗台内是一位胖姑娘,眼镜搁在鼻梁上,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外来妹是这苏北人家聘的打工者,说一口苏北话,干活还蛮勤快的。
秦工也和气地与他们点头。
回到家,读大三的女儿小静就嘀咕:“奶奶又在磨坊磨磨唧唧的,都快吃午饭了,还在磨蹭什么。
”秦工笑咧了嘴:“你还真会说话,磨坊被你这么一说,更有意思了!”“你还笑,人家肚子都饿坏了!”小静嘟囔着,看来真有点生气了。
“那你快去叫奶奶呀!”秦工说。
小静老大不情愿地蹬蹬去了。
不多一会儿从窗口那边,又传来了吵嚷声。
秦工竖耳静听,似乎是女儿小静高分贝的斥责:“你这是有毒的,有毒的!”秦工连忙掩上门,急急地赶了过去。
小静还理直气壮地指责着。
那个胖女孩的眼眶里,泪水闪动,稍顷,有几滴快速而无声地滚落下来。
秦工很快明白了。
胖女孩用粉碎机在现磨那些五谷,高温细磨,倒是干脆,磨好后,她还特意放在铝盘里散了一会儿热,但时间显然短了些,谷物还是滚烫的,就被倒进塑料包装了。
老伯们老阿姨们倒没留神,偏是小静下来撞见了,一阵连珠炮似的斥责,把刚才还和风细雨的气氛,一下子搅得紧张和严肃。
秦工来的是时候,秦母此时一直无语。
场面有些僵,秦工一来,也就缓和许多。
胖女孩抹去泪,说:“都是老客户,如果觉得不妥,这一份我就自己留下吃了,我另磨一份给大家。
”
秦母点头不是,摇头也不是。
因为,小外孙女已帮她做了决定:“就这样吧,也只能这样了,以后你不能这么匆忙装袋呀!”小静姑娘还是不依不饶。
“那是我自己催她的,不能怪人家”,秦母总算开口了,“不是你在催我吃饭吗?”
“算了算了,都别说了,下回都注意些就好,走吧,走吧,五谷待会再来拿吧。
”秦工和稀泥。
两个女人,一老一小,都是他的“宝”,他不想他们不愉快。
“那就等冷却下来,再来拿吧。
”秦母和小静也形成了共识,那胖女孩也点了点头,三人才离开五谷磨房。
走出几步,秦母就悄声埋怨:“人家女孩也是打工的,这货一赔,她至少三天白干了。
”
“那也不能吃有毒物质呀,奶奶,你不是想健康长寿吗?这么吃可是适得其反!”小静也嘟囔着,有点不服气呢!
“可是人家打工真的不容易。
”秦母说。
“谁让她这么没知识……”小静又哼唧了一声。
“奶奶也是从苏北乡下来打工的,奶奶知道什么叫难呀……”奶奶喃喃着,还回头朝磨坊方向望了一眼。
后来的情景,还是老友秦工继续讲述给我听的。
这周末的一下午,他家两“宝”半天不说话。
到了傍晚,小静悄悄先下了楼,之后又悄声地回来了。
过了一会儿,奶奶也什么话都没说,下楼去了。
几分钟后又回来了,把一叠钱塞到小静手中:“难得你有这番善良。
不过,钱还是我来付。
”
“是我伤了人家,该我来付。
”小静说。
“你的钱,还不是你爸妈的钱?等你赚了钱,再说吧。
”秦母嗔怪了一句,眼光里闪出笑意。
秦工看见女儿小静的脸上,也漾出一缕笑意。
这时,胖姑娘敲了门进屋,把一叠钱塞给了秦母,同时,又将一桶磨好的五谷食物搁在桌上,笑眯眯地说:“谢谢妹妹给我指点,我今后一定会多学习,也会细心的。
这个就是凉透了再装袋的,放心吃哦。
”小静走上去,握住了她的手:“刚才我说重了,你别生气……”秦工笑了,“五谷磨坊还真带来了健康快乐。
”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小区有个五谷磨房"为题,既点明了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又交待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联结点,也设置了悬念,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开头两段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向读者介绍小区的特点、五谷磨坊的实质及五谷磨坊的由来及状况,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C.“五谷磨坊一片喧闹声”说明五谷磨坊在小区里很受欢迎,看似闲笔,实则别具匠心,几位老人的神情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为情节变化张本。
D.“小静还理直气壮地指责着”“那个胖女孩的眼眶里,泪水闪动,稍顷,有几滴快速而无声地滚落下来”,气氛紧张尴尬,激烈冲突在所难免。
8.小说中秦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最后的“五谷磨坊还真带来了健康快乐"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作品加以探究。
(6分)
【参考答案】
7.D【激烈冲实在所难免”错误,从小说情节来看,“激烈冲突”并未爆发,一则秦工到来缓和了气氛,二则胖女孩主动化解了矛盾。
(3分)】
8.①热爱生活,开朗活络。
经常在五谷磨坊与老邻居们谈天说地,注重饮食健康。
②关爱家人,精心照料。
精心挑出五谷粉;在孙女与胖站娘出现争执时,采取较为温和的态度处理。
③善良体贴,有同情心。
在孙女指出群姑娘的问题后,担心胖姑娘赔钱后影响的生活。
(每点2分)
9.①五谷磨坊是小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重要活动场所,他们在那里谈天说地,谈五谷话养生,乐在其中,给他们带来了健康。
②通过小静与胖姑娘的冲突,胖姑娘改进了装袋方式,使“五谷”更健康更养生,让“五谷”给小区居民带来了健康快乐。
③通过小静与胖姑娘冲突的解决,人们多了一份对他人的体谅,更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小区居民生活得更加舒心,更加健康快乐。
(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