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自然区划
云南地理知识点总结

云南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处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南与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4060公里,是国内连接东南亚与亚洲腹地的枢纽和通道。
二、地形地貌云南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
云南省的最高点位于滇藏交界处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位于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红河交汇的中越界河处,海拔76.4米。
三、气候特征云南省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滇西北属高原山地气候。
冬夏温差不大,干湿两季分明,素有“四季如春”的美誉。
省内多数地区年均气温在13~20℃之间,年温差一般为10~15℃。
云南省的年平均降雨量大致为:澜沧江以西1250毫米,毕节、六盘水、宣威、曲靖一带1000毫米,其余地区1125毫米,横断山一带少于1000毫米。
四、自然资源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壤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其中,红壤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壤资源,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因此云南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
此外,云南省地质资源种类繁多,成矿条件优越,尤以有色金属及磷矿著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
五、交通运输云南省的交通运输网涵盖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云南省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文化特色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乡土地理——云南省·彩云之南

乡土地理——云南省·彩云之南1.云南概况(1)省区形状:(2)云南省,简称云南滇,省会昆明。
(3)纬度位置:介于北纬21°~29°,东经97°~106°之间,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临省: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邻国: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
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4)民族: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25个。
2.地形西部是南北走向横断山脉,东部是云贵高原。
3.气候云南兼具寒温热三带气候。
主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有热带季风气候,西部高山有寒带气候。
4.动植物的王国影响因素:具有寒温热三带气候,地形复杂。
5.横断山脉(1)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褶皱山脉—横断山脉。
(2)冰川成因: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进入横断山脉峡谷,受地形抬升,在高山降水形成冰川。
(3)动物:滇金丝猴、牦牛。
(4)怒江大峡谷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
6.金沙江虎跳峡金沙江是长江的干流,位于上游,是玉树到宜宾之间的河段。
至四川宜宾纳岷江始名长江。
7.旅游资源(1)泸沽湖:特色是湖水清澈(对着水面,看白云流过,看时光流逝)。
(2)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最佳搭配。
(3)苍山洱海:露天摄影、婚纱照。
(4)香格里拉:“永恒的和平宁静之地”,特色景观有多变的云朵、阳光、海子和草原。
8.白鹤滩水电站建设选址:峡谷处,利于减少工程量,减少工程难度;中国水电站建站技术进步快。
9.纳帕海—依拉草原湖泊、草原之间转换原因:位于季风气候区,每年6月,西南季风开启了香格里拉的雨季,一年80%的雨水在此时降下,水面渐渐膨胀为原来的5倍,形成纳帕海。
3个月后,季风退去,旱季降临,同样的地方,就成了依拉草原。
10.千湖山、拉姆冬措(仙女千湖)成因:冰川侵蚀形成洼地积水形成。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自然地域分异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3.1滇东高原地区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二、自然灾害1、灾害特征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 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一是灾害种类多..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二是灾害分布广..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 129座县城中;有 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 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四是灾害强度大..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五是抗灾救灾难度大..受制于交通和地形;一旦成灾;道路即毁;可通达性差等..2、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云南发生频度最高、影响面最广、成灾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低温冻害:冰雹:2015年8月12日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布嘎乡发生特大冰雹灾害;已造成6000多户2万多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3000多亩..2016年2月10日18点05分;强降雨加冰雹的极端天气突袭昆明阿子营;导致烤烟受灾5202亩;蔬菜受灾1483亩;玉米受灾3025亩;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2016年4月22日下午;沧源县境内出现持续雷阵雨天气现象;并伴有冰雹;冰雹如鸡蛋般大小;多数民房琉璃瓦粉碎性坠落;家具、电器损坏严重;造成该县5700余人受灾;农作物和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970余万元..地震:由于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灾害频发;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泥石流:云南省是全国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山地较多;地形陡峻;降水集中;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滑坡: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作业:发生在近三四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空间、时间特点三、环境与生态问题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上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从14亿立方米以上减少到9.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启动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数量上升;森林覆盖率又提高到49.91%;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较为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的规划是在55%以上..2、生物多样性减少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收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为显着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经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据统计;云南的399种鱼类中;大概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迹;约有8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10.8%;高于国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种..3、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的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着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4、自然灾害频繁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5、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将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6、人为破坏严重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动物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7、土地退化加速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贫瘠;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9%..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5.1亿吨;平均侵蚀亩数134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蚀深1毫米..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云南省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多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建植人工草地777万亩;退耕还草425万亩;就整体来讲;草原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云南地理环境概述

云南地理环境概述云南省位于东经97°31′至106°11′,北纬21°8′至29°15′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图1-1-1)。
全省东西最大横距864.9km,南北最大纵距990km。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自治区,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
云南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国境线长达4060km,其中,中缅边界1997km,中老边界710km,中越边界1353km。
国境线上有25个边境县。
全省国土总面积39.4万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
全省辖16个州市,其中有8个民族自治州、8个地级市,下辖13市辖区、11县级市、76个县和29个自治县,共129个县级行政单位,省会昆明市。
其他主要城市有玉溪、曲靖、个旧、蒙自、大理、楚雄、文山、保山、瑞丽、普洱、临沧、昭通、景洪、瑞丽等。
图1-2-1 云南省区位〔1〕地形地貌云南地处中国大陆西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南缘与西南部云贵高原的结合部位,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山地高原为主的边疆内陆省份。
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梯级状逐级下降,高差很大。
从北到南,坡降为6‰,平均每公里下降6m。
其中西北部最高,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
山地像张开的手指,由西北顺着地势分别向东、东南、南、西南和西等方向伸展,相对坳陷的地方,由河谷和陷落盆地组成。
降至边缘地带,残余高原面或破碎的低山的海拔仍在1000m以上,河谷谷底、陷落的盆地则在1000m以下。
省内最高点为德钦县怒山山脉的梅里雪山卡格博峰,海拔6740m;最低点为河口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76.4m。
最高点和最低点直线距离不到900km,高差达6663.6m。
云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高山、中山、低山〕、高原、丘陵、盆地〔坝子〕、平原〔河谷冲积平原〕等地貌类型,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分布也十分广泛。
云南的地理知识

云南的地理知识
云南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从北到南的每千米水平直线距离,海拔平均降低6米。
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之间,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系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河自北向南相间排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南部为横断山脉,山地平均海拔不到3000米,主要有哀牢山、无量山、邦马山等,地势向南和西南缓降,河谷逐渐宽广;在南部、西南部边境,地势渐趋和缓,山势较矮、宽谷盆地较多,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
云南省境内河川纵横,湖泊众多,全省河川径流总量约222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4699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
全省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在1100毫米左右,但由于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差异很大,干旱、洪涝、冰冻、冰雹、大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云南省是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文旅大省,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哈尼梯田、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玉龙雪山、洱海、滇池、抚仙湖、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噶丹·松赞林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著名景点。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本(最终)

目录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一)指导思想 (1)(二)区划原则 (1)(三)区划目标 (2)四)数据来源及标准 (2)二、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4)(一)自然环境状况 (4)(二)经济社会及资源利用概况 (8)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2)(一)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12)(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13)(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14)(四)自然灾害频繁 (14)(五)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15)(六)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滞后 (16)(七)土地退化加速 (16)四、生态环境敏感性 (18)(一)土壤侵蚀敏感性 (18)(二)石漠化敏感性 (18)(三)生境敏感性 (19)五、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 (20)(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20)(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21)(三)石漠化控制功能重要性评价 (21)(四)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1)(五)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评价 (22)(六)社会生产功能评价 (22)(七)营养物质保持功能评价 (23)六、生态功能区划 (24)(一)分区方法 (24)(二)区划系统 (25)七、分区特征概述 (30)(一)生态区 (30)(二)生态亚区 (34)(三)生态功能区 (46)(四)生态功能区类型 (68)八、生态功能区划实施 (75)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生态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云南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云南省生态安全有重要重要意义的区域,为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云南省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区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自然区划

云南省自然区划*热带北缘地带本地带处于云南省的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边沿,在省内其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
北与亚热带南部地带相连,其南面与西南面则以国界连接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亚洲热带季风区域。
气候特征本地带属于亚洲热带季风气候。
其北界位置在云南省西部北纬25°10′附近,而在本省东部南移到约北纬22°~23°之间,已与我国东南部的热带北界的纬度位置相近。
地貌特征本地带属于中南半岛北部广大的热带季风山原向北延续的部分。
本地带的西部,处于云南省西南部高黎贡山以西,高原受到伊洛瓦底江东侧支流的分割,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宽谷盆地与低中山相间的地貌;这以南,有怒江—萨尔温江东侧支流的南丁河和南滚河等谷地;本地带南部有许多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和河谷;东部的红河及其支流的谷地海拔很低,在400米以下。
水文特征本地带内,由于各地的年降水量都较为丰沛,所以各地的年径流深度和年径流系数都比较高。
但各地差异较大,通常在山地其年值都较高,盆谷地内年值较低,多雨区内较高,少雨区内较低。
植被、土壤特征本地带内主要分布的热带森林植被为热带季节雨林和热带半常绿季雨林,它们都是发育在季风热带北缘的热带森林植被类型。
①热带季节雨林,主要由南亚和东南亚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组成。
②半常绿季雨林,是本地带内能表征大气候环境特点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其中落叶树种比较多,但上层乔木中仍然混生有较多的常绿树种,是季风热带北缘的特殊的季雨林类型。
本地带的主要土壤类型为砖红壤,其分布范围与季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
该土壤类型在砂页岩、花岗岩、千枚岩、片岩以及石灰岩等各类母岩上都有发育。
*滇南、滇西南低中山盆谷地区本地区包括热带北缘地带内哀牢山以西的范围,总面积约43000平方公里左右。
主要包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大部分,思茅地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边缘,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大部以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部边缘等地。
云南地理环境概述

云南地理环境概述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国土面积第八大的省份,总面积394,000平方公里。
云南地理环境多样,山地、高原、盆地、丘陵、河流等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地理特征。
以下是对云南地理环境的详细概述。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经97°-106°,北纬21°-29°之间。
北部和西部与缅甸、老挝、越南交界,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连,西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北与四川省接壤。
云南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东北部是高原区,西南部是盆地和低山丘陵区。
云南境内有著名的湄公河、红河、怒江、金沙江等重要河流。
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云南东北部流入老挝,最终注入南海。
红河是中国的第三大河流,发源于中国境内,流经滇池后,流向东南,最终进入越南,注入北部湾。
怒江是中国最大的悬崖峡谷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云南西北部,最后与澜沧江汇合。
金沙江是中国第三长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云南北部,最终注入长江。
云南地势起伏,山脉纵横交错。
云岭是云南的主要山脉之一,分割了云南的东西部。
云岭北段是横断山脉,南段是南岭。
横断山脉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之一,几乎贯穿了云南省。
横断山脉之南是南岭,南岭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之一,也是云南最大的山脉之一云南还有一些著名的平原和盆地,如滇池平原、昆明盆地、玉溪盆地等。
滇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位于滇池平原上,周围有丽江、昆明等城市。
昆明盆地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和旅游基地。
玉溪盆地位于云南东部,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
云南气候多样,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复杂性,云南境内存在着多种气候带。
云南的气候大致可以分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季风气候和高山寒冷气候。
云南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山区,夏季雨水充沛,降雨量较大。
云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则分布在中海拔地区,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干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自然区划*热带北缘地带本地带处于云南省的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边沿,在省内其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
北与亚热带南部地带相连,其南面与西南面则以国界连接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亚洲热带季风区域。
气候特征本地带属于亚洲热带季风气候。
其北界位置在云南省西部北纬25°10′附近,而在本省东部南移到约北纬22°~23°之间,已与我国东南部的热带北界的纬度位置相近。
地貌特征本地带属于中南半岛北部广大的热带季风山原向北延续的部分。
本地带的西部,处于云南省西南部高黎贡山以西,高原受到伊洛瓦底江东侧支流的分割,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宽谷盆地与低中山相间的地貌;这以南,有怒江—萨尔温江东侧支流的南丁河和南滚河等谷地;本地带南部有许多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和河谷;东部的红河及其支流的谷地海拔很低,在400米以下。
水文特征本地带内,由于各地的年降水量都较为丰沛,所以各地的年径流深度和年径流系数都比较高。
但各地差异较大,通常在山地其年值都较高,盆谷地内年值较低,多雨区内较高,少雨区内较低。
植被、土壤特征本地带内主要分布的热带森林植被为热带季节雨林和热带半常绿季雨林,它们都是发育在季风热带北缘的热带森林植被类型。
①热带季节雨林,主要由南亚和东南亚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组成。
②半常绿季雨林,是本地带内能表征大气候环境特点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其中落叶树种比较多,但上层乔木中仍然混生有较多的常绿树种,是季风热带北缘的特殊的季雨林类型。
本地带的主要土壤类型为砖红壤,其分布范围与季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
该土壤类型在砂页岩、花岗岩、千枚岩、片岩以及石灰岩等各类母岩上都有发育。
*滇南、滇西南低中山盆谷地区本地区包括热带北缘地带内哀牢山以西的范围,总面积约43000平方公里左右。
主要包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大部分,思茅地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边缘,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大部以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部边缘等地。
全地区处于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边缘,从东到西从东经103°30′到97°31′,约跨6个经度;从南到北从北纬21°08′到北纬25°10′,约跨4个纬度。
气候特征本地区各地干、湿季分明,年温差都约在10℃左右,冷热季节变化也比较明显。
干季受热带大陆气团的控制,但前后气温的差异较大,前期气温渐降,而后期气温剧升。
结合一年中干、湿和冷、暖的变化,可以划出三个季节,即雨季(或湿季):5月中旬~10月中旬;雾凉季:10月下旬~3月中、下旬;干热季:3月中、下旬~5月中旬。
地貌特征本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滇西褶皱带的范围,地貌上则属于横断山系南部山脉峡谷中山地貌区南侧和西南侧与中南半岛北部高原山地的连接部位,低、中山山原和盆地宽谷相间分布。
水文特征本地区内,雾凉季,因紧接着雨季之后,土壤水分尚足,河溪水流较多。
干季后期,经过干季前期持续蒸发的消耗,土壤水分已经匮乏,地表径流处于枯水时期。
植被、土壤特征本地区内,盆、谷地及其外缘低丘有热带季节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分布,山地有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分布。
本地区分为两个区,即西双版纳低中山盆谷区和德宏、孟定中山宽谷区。
在西双版纳低中山盆谷区,西双版纳发育的砖红壤是本区的代表性土壤类型,在低丘上的季节雨林下保持有自然状态的砖红壤。
*滇东南中山低谷地区本地区包括热带北缘地带内的哀牢山以东各地,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南部边缘,成狭长的窄带状伸延,南抵中越国界,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
气候特征本地区位置偏处东南,夏季受东南暖湿气流影响较多,冬季受北来冷空气的影响较大。
①在云南的干季,本地区也属于少雨时期。
②雨季来临较早,一般4月即可进入雨季。
③冬季的气温较热带北缘地带西部的同海拔地区显著偏低,年温差也较大。
地貌特征本地区在地貌上居于滇东南岩溶山原的南缘,地表深受红河及其支流南溪河、小白龙河和盘龙江等河流的切割,起伏十分显著,形成分割中山山地和深切低谷相间的地貌组合。
山地海拔大都在1100~1500米之间,为剥蚀侵蚀中山,其间的河谷底部海拔大都在500米以下,大多仅为200~300米。
水文特征在本地区内,有红河及其支流南溪河、小白龙河和盘龙江等河流。
植被、土壤特征本地区为云南省境内具有热带雨林中的湿润雨林分布的主要地区,在海拔500米以下的湿热河谷中尚有小片林残存,其种类组成和群落生态结构,与东南亚的潮湿多雨地区发育的雨林最为相似,为湿润雨林沿河谷向北分布的边缘条件下的类型。
在本地区内,大约海拔500米以下的谷地低丘层主要为黄色砖红壤分布,一般在海拔500~1000米之间的山地为赤红壤分布,海拔约1000米以上为山地黄壤分布。
*亚热带南部地带本自然地带位于云南高原的中南部,亚热带北部地带以南,总面积约115000平方公里。
其北界的位置西起腾冲县尖高山附近,经由梁河、施甸、云县、南涧、新平、曲溪、竹园、文山和广南等地点附近曲折延伸,在西端约达北纬25°30′附近,向东渐形偏南,至云南东南部的砚山以南南偏到北回归线附近。
其南面连接热带北缘地带。
西起东经98°附近,东达东经106°12′附近。
气候特征本地带干、湿季分明。
①湿季多雨潮湿,但不炎热。
②干季雨量稀少,日照充足,日温差大,但霜日很少,前期干暖,后期干热,一些谷地多晨雾。
地貌特征本地带地貌较为复杂。
在红河(元江)谷地以西为一广大的中山山原:滇西横断山脉向南进入本地带范围,展开成为帚状山系,构成地貌的基本骨架;中山山原与河谷相间,东西向地势起伏较大;红河谷地以东地貌以岩溶山原为主,绵延山脉较少,盆地较为发达,峡谷不多,起伏较小,但多颇为崎岖。
水文特征本地带内,各地年径流系数大都在0.3~0.5之间,年径流深度大都在500~800毫米之间。
总的来说,本地带的径流远较亚热带北部地带丰富。
植被、土壤特征本地带内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上主要属于印度—马来亚成分。
在季风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内,大约哀牢山以西,思茅松林大片成林,哀牢山以东则主要为云南松林。
本地带的主要土壤类型为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包括赤红壤和黄色赤红壤两个亚类,广泛分布于本地带内的山丘。
*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本地区包括亚热带南部地带内的哀牢山以西的部分,总面积约为80000平方公里。
主要包括思茅和临沧两地区的绝大部分、保山地区,以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各一部分。
气候特征本地区较单一地受西部型季风的控制,北来冷空气的影响已经很少波及。
多雨的地方夏季气温明显偏低,少雨的地方则夏季气温偏高。
整个地区年降水量较为丰沛,平均约在1300毫米左右。
但其空间分布颇不均匀,在西南季风迎风坡山前降水很多,可达2000毫米以上,背风坡的降水量则明显减少,局部少雨地点年降水量仅为1000毫米上下。
地貌特征在大地构造上,本地区占据滇西褶皱带的南部,地貌上为横断山系南部帚状山脉峡谷中山地貌区所在,北连横断山系北部平行峡谷高山地貌区。
全地区以切割山原与丘状谷间高原交错分布的地貌为主。
水文特征本地区内,各地年径流深度大都在400~800毫米之间,局部少雨地点年径流深度较低,澜沧江谷地两侧局部低到300毫米左右,高黎贡山东侧的施甸附近更仅约为200毫米。
植被、土壤特征本地区分为三个区,每个区都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和土壤。
①思茅中山山原盆谷区,思茅松林广布。
②临沧中山山原区。
广大山地原生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花岗岩山地分布区分布着赤红壤和红壤。
③梁河、龙陵中山山原区。
谷地及较低山地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分布;一般海拔约1600米以上为常绿阔叶林及云南松林分布;海拔约2000米左右有潮湿生境下的苔藓林分布,山地黄壤、黄棕壤的分布范围也比较大。
*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本地区西起哀牢山东坡,东接广西壮族自治区。
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大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南部及玉溪地区的元江县及新平县的西部。
总面积约35000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土地都处于北纬 23°~24°之间。
气候特征本地区干、湿季分明,年温差小,具有冬暖夏凉的西部型季风气候特色。
因位置偏东,受东亚季风的影响明显。
冬、春季主要受热带大陆气团的控制而属于干季时期,雨量少,晴朗干燥,但因常有冷空气的入侵而形成降温和阴冷天气,并可形成一定量的降水。
地貌特征本地区中、东部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系的云南部分的南部。
本地区内从泥盆纪到三叠纪的沉积岩分布很广,其中不同时期的石灰岩广泛出露,形成岩溶地貌发达的高原和山原。
西半部为岩溶高原湖盆为主的地貌;东部则为比较破碎崎岖的岩溶山原,地势较低;位于本地区最西部的红河谷地峡谷发达,其西侧则为哀牢山东侧的变质岩高中山地。
水文特征本地区的西部、东半部和南部边沿的水文条件各具特点:①西部干燥度较高,径流深度较低。
岩溶高原盆地部分及红河谷地北段,年径流深度仅在100~300毫米之间,局部更低。
②东半部较为湿润,年径流深度多在300~500毫米之间。
③南部边沿的多雨区则颇为湿润,径流深度很高。
植被、土壤特征本地区分为两个区,每个区都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和土壤。
①蒙自、元江高原盆地峡谷区,现有森林以云南松林为主,广泛分布着红壤。
②文山岩溶山原区,分布着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向我国东部的偏湿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点。
*亚热带北部地带本地带总面积20.5万平方公里左右,是省内幅员最为宽广的一个自然地带。
整个地带从东到西贯穿全省,长约达600~700公里,南北宽约200~500公里不等。
北界的东北端在滇东北昭通地区的永善以南,西北端在滇西北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县,都分别达到北纬28°以北;南界以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砚山县境内最为偏南,达到北纬23°30′附近,贴近北回归线,走向从东向西逐渐形成北偏,最西端在腾冲县境内达到北纬25°30′附近。
整个地带从南到北共跨越4.5个纬度。
气候特征本地带干、湿季分明,大体上“四季如春”。
各个高原盆地内年均温约在12~16℃之间;各地的最热月(7月)均温一般在18~22℃之间,夏凉的特点比较突出,而最冷月(1月)均温都在10℃以下;各地年降水量大都在800~1200毫米之间。
地貌特征本地带占据了云南省中、北部的广大高原和山地,包括滇西的横断山纵谷区的主体和滇东高原的大部分。
由于地质基础和地貌发育的差别,除了高耸山地和和深切河谷以外,本地带内的大部分土地海拔都在1500~2500米之间。
西部高山和深谷较多,地势起伏较大;东部的滇东高原的主体部分为广大的地表起伏不大的高原,地势向东南渐次降低,在东北方向与川西山地隔金沙江相望,地势起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