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朗诵文本,读中悟情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口马之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各学段关于朗读(三)故作深沉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课文所谓的深度,让学生故作深沉地朗读。
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时,让学生读得低沉一些,学生读得很压抑,像是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四)高喊有的学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为扯着嗓子高喊,读得很大声。
有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英勇跳崖”部分,让学生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语句,顿时,教室里喊声震天,但是,五壮士对敌人仇恨、对党的热爱的感情却没有表现出来。
(五)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初读了课文,还没读通读顺时,就急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缺乏朗读的层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四篇课文,单元导读中要求学习这组课文时“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要解读好“单元导读”,在课文中找出“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只有准确地把握编者的意图和目的,才能有效地和编者对话,读书时,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体现阅读课是读书训练课。
阅读课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悟情。
一节课至少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读书,其中,朗读是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因此,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包蕴的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是体会文本的美。
大多数课文蕴含着美感,包括自然美、韵律美、人性美等等,而语文教学要表现出这种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还有这么几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几句话虽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朗读时只需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读得自然而朴实即可,只是语调稍高一些,读得坚定一些,读出希望的情感,才能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情。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3000字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3000字读书的价值远不限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或获取大量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与思考来提升个人的心智素质和全面素质。
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成为了当前教育界探索的重要课题。
读中悟情,即通过读书来启迪学生情感。
学生通过读书,可以学习和感悟人性,了解和理解社会现象,一幕幕细腻而独特的情感描写,也能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如此多元化的情感启迪方面,注重思辨的学习手段能给学生更广阔的启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文本里的情感细微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对自己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要做到让学生去鉴别文学作品不同人物角色之间的情感冲突、情感互动,体会不同情感场景下人的情感反应和情感转变。
例如,选拔适合年龄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故乡》,通过让学生感悟和理解个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自然与人的相互依存等现象,让学生形成自我价值认同和精神慰藉。
读中悟境,即通过阅读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
随着社会变迁,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等也越来越浅显,这时候阅读便成为了摆脱环境限制,吸取不同文化、见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外部的世界,发掘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还可由此获得新的思维启示或者轮廓。
因此,如何让学生读出文学作品的境界感?教师首先要尽力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想象空间,进而通过学生的作文以及口头表达来切实加以锻炼。
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近读”文章之余,教师还可将相关的诗歌作品、小说片段与之做结合,展示更丰富、多层次的文学世界。
读中悟意,即通过读书来提升个人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文学作品,是一个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道德的话语,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现代文化的载体之一。
文学作品涉及的情境、行为面对的伦理问题,反映出人类共性的思想场域和道德价值。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
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学习到有如下的做法:一、读书促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1、在轻读想像中了解课文内容、目的。
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借自身的经验、经历帮助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的目的。
如阅读《瑞雪》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结合自身经历想像一个“漫山遍野,大雪纷飞,田野村庄,一片素裹”的画面,以促进学生对课文所表述的“北国雪景”的整体了解。
2、在朗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
如《瑞雪》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关内容,在朗读中体味“小孩”、“大人”面对大雪的喜悦心情,以促进学生对“雪使人欢”的深入理解。
3、在默读思考中理解文章中心。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读书有所收获。
如《瑞雪》,在理解“瑞”字时,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场雪有什么特点?雪后的景色、人们的心情怎样?通过默读思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雪大、景美、人更欢”这一“瑞”字的含义及由此而包含的文章的中心。
4、在品读剖析中感悟写作技巧。
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出自名人之手,写作技巧各有千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
如: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在炼字铸句上的技巧,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时,可以让学生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换成“吹”“过”“到”等字,再品读剖析,深刻领悟用“绿”字既显示出色彩,又把春风写得极具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非常恰当。
以读为本 读中悟情——《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

知 识 目标 : 凄课 文 。 解 课 文 阅 理
程度上借助 于具体形象。 因此 . 在教
学 时 我 运 用 电 教 手 段 、 设 计 了 春 景
教学 重点 : 导学 生 朗淡 、 诵 引 背
课 文.
喜欢的段落 , 以凄代昕代答 . 以读促思 促悟 。 感悟文章内窬 。 体会义章感情. ,
3 尊 重 学 生 的 {特 『验 新课 标 . 虫 奉
的 方 法 。有 感 情 朗 陵主 要 是 把 文 章
原汁 原味 的 韵声 捌 、思想感情 传 t
维普资讯
嚣 麓 ≈ 0 j 0
以滚 本
《 只拣儿童多处行 》 说课
黄 石市 团城 山实 验学 校 曹 改枝
思 维 、 语 言 表 达 能
力 .学 会 和 运 用 本 文
美情趣 f差万别 , 因此 阅读应是一 种 一 个性化的行为 、通过 个性化的朗读.
疑。 教学 时 让 学 生 罔绕 课题 提 出 问题
( 为付 只 拣 儿童 多 处 行 就 能 找 到 如 么
维普资讯
谭
春 天 ) 然 后 围 绕 这 个 问 题 进 行 探 . 究 , 过 凄 、 、 , 接进 入课文 。 通 想 画 直 这样不 仅可 以让 学生 主 动探 究 , 而 且能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意识 。 处 行 ” 能 找 到 春 天呢 ? 现 枉 我 们 就 就 跟冰心奶奶一起去感知吧! ( ) 读 课 文 。 会 感 悟 三 精 体
1 学 习 第 一 自然 段 。 .
朗诵感悟心得范文五篇

朗诵感悟心得范文1首先,感谢同学们带给我们这样一场高水平的诗歌朗诵会,在这当中,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对集体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美的向往,也感受到了高一年级同学良好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
诗歌朗诵,不同于大合唱,也不是齐声朗读,更不同于小品、戏剧等其他舞台节目,评定优劣的标准在于对诗歌情感的准确理解和恰如其分的表达。
其他的辅助手段,服装、道具、配音等,都只是辅助而已,不能削弱了对诗歌朗诵本身所下的功夫,更不能出现与诗歌情境的不匹配。
诗歌的风格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激情豪放,有的柔婉细腻。
然而,在任何一首诗歌中,它的情感都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变化,只有真正读懂诗歌,才能准确演绎。
你不能在忧伤悲愁的时候表现出慷慨激昂,更不能在满怀美好憧憬的时候面无表情或满脸悲壮。
并且,这种情感的起伏变化,只有通过个体才能充分、完全、个性化地传达出来。
因此,在诗歌朗诵中,集体的齐诵应该只能作为极少部分的烘托、陪衬或者强化。
如果是小组分角色朗诵,几个人的声音品质、情绪表达应该有整体的协调感。
朗诵感悟心得范文2为庆祝新中国__周年华诞,推进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深化中小学生“我在祖国怀抱中快乐成长”主题活动的开展,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朗读的水平,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读书氛围,做好从化市温泉镇中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的准备,9月22日下午,我校举行了“一至六年级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
9月28日下午,五(3)班参加了我镇的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对本次活动,我校教导处和语文科组非常重视,提前拟定方案,做好准备,经过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认真准备,校园“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终于取得了圆满成功。
当天下午,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各班精彩的表演可谓其招百出!现对我校开展本次小学语文中华经典美文表演比赛活动总结如下:全员参与,发动面广。
这次活动,以自然班为单位,人人参与,起到了全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朗读水平的作用,为学校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氛围。
诵读悟真情 强国有少年

诵读悟真情强国有少年作者:贺杰童宇阳来源:《江西教育B》2024年第03期【设计理念】1900年,梁启超面对腐败无能的封建统治、半殖民地国家的情势,为唤醒民众、救国图强,写下了荡气回肠、气吞山河的《少年中国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少年中国说(节选)》是其片段节选。
文中,作者极力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表达了对祖国光明前途的热切期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诵读是让学生学懂、学通这篇课文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感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文化自信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得以培育,实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学段目标。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3.感悟文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激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板块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师:百余年前的1900年,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
不久前,在学校举办的“优秀朗读者”评选活动中,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少年中国说(节选)》作为朗读篇目。
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有着怎样跨越百年的魅力呢?我们来合作读一读课文。
(师生合作读)师:很好,现在请女生读老师刚才读的部分,男生读齐读的部分。
注意语气。
(男女生合作读)【设计意图】上课伊始,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读课文的方式,快速走进《少年中国说(节选)》,有效检测第一课时的生字词、课文朗读等情况,形成紧凑有序的课堂节奏。
板块二品读欣赏,深入探究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梳理大意师:作者心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你能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一些字词来说明吗?生:智、富、强。
生:独立、自由、进步。
生: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师:这些字词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生:不能,这些字词是逐层递进的关系。
以读促情-悟中提升

以读促情,悟中提升小学语文是基础性、工具性学科。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从此意义上讲,语文也是情感性学科。
语言文字在记载知识的同时,还刻画形象、表达情感、传递观点态度,可见语文教学更要注重感性。
形象是具体的,可以感知;情感是感性的,可以感知;观点态度也可以感知。
汉语言文字的这种丰富性、形象性、灵动性、模糊性等特点呼唤语文教学的感性回归。
感性教学是形象化的教学,因此教学设计注重读悟结合,读中显形,悟中晰形,说中赏形,最大限度地将文本语言转化成形象,让其清新而丰厚!一、情境创设感悟情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
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感悟情感。
如在教学《西湖的绿》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一幅西湖花港荷花池的美景,让学生看着满池美丽的荷叶、听着美妙的音乐读此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达到和谐统一,使情感成为核心的动力,从而领略到西湖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最大限度地将自我情感融于绿景之中,直达作者心灵。
二、朗读体验触摸情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读中悟情,读中通情,读中升情。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我通过品读(品词、品句、品文、品情)形式,采用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学《西湖的绿》一文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西湖的绿的词语,在对“苍翠欲滴、扑眼而来、绿得深,绿得浓”等词理解的基础上,读出那扑面而来的绿意,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并通过读来体现出来。
充分朗读,尽情想象,触摸语言,感受绿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游记移步换景的基本写作方法,并了解了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景的同时,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诵读悟情探究明理──智慧课堂《赤壁赋》教学经验总结

坦白说,拿到这次比赛课题时,心里是焦虑甚至是畏惧的。
《赤壁赋》在很多老师眼中都是两个字:难上!是的,文本冗长、字词障碍、说理深奥,情感又离学生生活很远,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
而且还要用智慧课堂的形式呈现,更是难上加难。
仔细斟酌以后,我最终选择用一节课时间把情感变化和哲理给同学们讲清楚。
理由有二:第一,从情到理再到情,比较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
第二,《赤壁赋》里说理的那块,是很多教授过的老师感到最难教的,通常在处理时都模糊不清,简单带过甚至不了了之。
我也有如此的困惑。
所以,希望以这次赛课为契机,借助畅言智慧课堂的形式,以期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梳理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因为《赤壁赋》是一篇介于诗文之间的赋体美文,学习这种美文,必须要放声去读,在诵读中方能体会和领悟作者的情感。
通过自由吟诵、单人诵读、教师范读、集体朗读等诵读方式,一下就把同学们的情感带进了文本里,这个时候,课堂气氛也激情活跃起来。
同时,我扣住文本,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抢答、随机提问等方式,让他们自己从文本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情感内容。
而且应用移动终端类和畅言智慧课堂软件整体上拉近了学生与其感兴趣的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难解,学生通过多样式的参与,改变传统文言文课堂教师一人灌输式的讲述。
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有助于教师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比如,第二段同学们读出了和第一段不一样的情感——悲。
我便追问:从哪读出?学生抢答,我便顺势引导他们鉴赏了悲凉幽怨的箫声。
继续追问:客的箫声为什么会如此悲凉?随机提问,学生能依循“倚歌而和之”这句话,品味苏子的歌词,最终他们从“美人”这富含深意的意象中读出苏子“悲”的内容是怀才不遇的政治失意之悲。
就这样,我扣紧文本,慢慢引导,同学们通过诵读,体会语句,最终我们读出了前三段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和具体内容:由乐而悲,悲政治失意,又悲人生短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朗诵文本,读中悟情
外海中心小学陈成就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个性化朗读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的认知和感受,然后将自己独特感受和体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例如《触摸春天》一课,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
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
师:盲童的一举一动实在令作者感到惊讶不已,谁来读出描写安静行为的句子。
生1:安静在花丛里穿梭。
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生2: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生3: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师:对于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小女孩,每一个动作居然是那么的准确无误,你会怎样读这些句子?让学生个性化地读,后一位同学先评价前一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1:我会以惊讶的语气来读,因为安静的举动令我感到惊讶。
生2:我会以平静的语气来读,我要读出安静内心的安宁。
生3:我要以轻松的语气来读,因为安静做出这些动作是很轻松的。
……
让我们飞进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用朗读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吧!在朗读技巧指导中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注意到对关键词语的重音,能表达丰富感情的语调、语音,适当的语速、停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传达文本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正如名师窦桂梅讲授《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对学生谈到朗读重要的并不是朗诵技巧,而在于心里的感受,启发学生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情感,读出内心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味道。
在学生进行了表面层次的读,读出安静举动的句子后,此时学生的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我引导学生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安静的内心。
再次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朗读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
①安静在花丛里穿梭。
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②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③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师:再来个性化朗读以上的句子,在句子中哪些词语要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竟然要重读,因为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师:竟然还可以换成哪个词?
生1:居然
生2:“神奇的灵性”要重读,因为安静用她那充满了灵性的双手和心灵,触摸到了整个春天。
……
学生通过在读的过程中揣摩、体验,在朗读中比较、鉴别文中句子用词的准确,真正将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读出来了,真正做到了个性化朗读。
理解重点的词句跟随作者体验拢住蝴蝶这样一个全新的经历,深刻感受安静创造的这个奇迹,体会安静内心的感受,她对生活,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