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的冰》到《死火》
鲁迅《死火》读后感

鲁迅《死火》读后感当我读《死火》的时候,说实话,我真的无法抑制我的感情,终于泪流满面了。
这篇隶属于《野草》中的散文诗在传达鲁迅先生孤寂、矛盾的心情时,于今竟也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深深地被他打动了,趁着病中得闲,也想整理一篇,与其他喜爱文学的朋友分享这个文学大师的不朽之作。
《死火》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
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
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
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
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
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
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哈哈!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艇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
不但爱看,还想看清。
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
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死的火焰,现在先得到了你了!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中间,登时完全青白。
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
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将我包围。
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
”他说。
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
我也被冰冻得要死。
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
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你的烧完,使我惋惜。
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那么,怎么办呢?”“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
“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
鲁迅《死火》导读

鲁迅《死火》导读1.《死火》。
写于1925年4月23日,发表在同年5月4日《语丝》周刊第25期,后收入《野草》。
“死火”是人的象征,是一个有着卓越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又有抑制不住的生命力冲动的人的恰切的象征。
“冰山”、“冰谷”是严酷而可怕的人生之渊的象征。
“死火”被拘囚在冰谷中,有炎炎的形,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映在冰谷的四壁,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这是作者所描述的死火形象。
只是尖端有凝固的黑烟,疑是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
“火宅”,佛家语,《法华经譬喻品》中说:“三界(泛指世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寒气杀人的冰谷,同时又是一个枯焦生命的“火宅”,以“火宅”暗喻水深火热,人生之苦。
人生就是“火宅”中挣扎,像“快艇激起浪花,洪炉喷出烈焰”,息息变幻,永无定型,“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阅读原作,注意作品中的“我”及作者对“死火”的描述:“我”在梦中,在冰山间奔驰。
突然跌入冰谷里,我看见在一片青白的冰上,有无数的红影,像一珊瑚网一般纠结在一起:这是是“死火”。
于是,我与死火之间,有了一场谈话。
死火告诉我,他被遗弃在冰谷里,如果再得不到温热,就将“冻灭”。
我表示愿意将死火带出冰谷,让它永得燃烧。
死火回答说:“那么,我将烧完!”这就是说,死火所面临的是一个“冻灭”与“烧完”的两难选择。
应该怎样理解这样的两难选择的象征意义呢?这一直是研究这篇《死火》的难点。
在人类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在“冻灭”与“烧完”之间作出选择。
也就是说,无论是努力奋斗(“烧完”),还是什么事也不做(“冻灭”),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灭”、“完”),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命运。
在这一点上,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幻想。
那么。
这是不是说,“冻灭”与“烧完”两种选择之间,就不存在任何区别呢?不是的。
尽管最后的结果都是“灭”(“完”),但在“烧”的过程中,毕竟发出过灿烂的光辉,并给人类带来光明,那怕是十分短暂;而“冻”的过程中,却是什么也没有。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试探鲁迅《死火》的象征意蕴

中走 来走 去 ,不过 已经 逃不 出在散 漫 的刊物上 做文 因此击破 青 年之 “消沉 ”使他们 “站 出来 ”的想法 ,一
字 ,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 ,就写些短文,夸大 定 在这 一时期 占据 着鲁迅 的思 想 ,这 种思 想反 映到
点说 ,就是散文诗 ,以后印成一本 ,谓之《野草》。”【 1 《死火》中当是很 自然的。
的小感 想 。因为那 时难于 直说 ,所 以有 时措 辞就很 含 “我极快慰于开封将有许多骂人的嘴张开来 ,并且祝
糊 了。”¨1(1134)《野草》包孕 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 你们 ‘打将前去 ’的胜利 。”【 l(2 ‘’致向培 良的信中说 :
不 仅在 形 而下 的 形象 描绘 中 ,而 且在 形 而 上 的哲学 “我想河 南 真该有 一个新 一点 的 日报 了 ,倘 进行 的顺
和心境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 ,有 是 “希 望 中 国的 青 年 站 出来 ,对 于 中 国 的社 会 、文
的退隐 ,我又经 验 了一 回同一 战阵 中的伙伴 还是会 明都毫无忌惮地加 以批评”,“可惜来说话 的竟很
这么变化 ,并且落得一个 ‘作家 ’的头衔 ,依然在沙漠 少 。”【 1(6∞)而《死火》正是写于《莽原》出版的前一天 ,
的散 文诗集 ,包括 “题辞 ”共 24篇 ,写于 1924年 9月 醒中的青年 ,“我”便是鲁迅 自己的化身。我们不妨
至 1926年 4月 ,连 载于《语丝 》上 。这 一时期 的鲁 迅 , 寻 些史料 来加 以证 明 :
正处 于理想 与现 实 、前进 与彷 徨 、希 望 与绝望 的矛盾
鲁迅曾在《火的冰》中以“火的冰的人”象征被旧 旧势力 ,在黄土沉淀的大地 《死火》的前身,然 怎能不使鲁迅兴奋呢?此时又恰逢《莽原》创刊号出
《死火》鲁迅

《死⽕》鲁迅【考核要求】1. 识记鲁迅的散⽂诗集《野草》及杂⽂集《坟》、《⼆⼼集》《且介亭杂⽂》等。
2. 分析本篇是如何通过“我”与“死⽕”的对话表现主题的。
3. 分析“死⽕”意象的涵义。
4. 分析本篇意象丰富、想象诡谲的艺术特点。
【提⽰】五四退潮后,“《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鲁迅成了“布不成阵”的游勇,孤军奋战,荷辑彷徨。
《死⽕》正是他处于裂变时代内在感情哲理化和诗化的结晶。
作者⼤胆运⽤艺术想象,借⽤“梦”的形式,创造出死⽕这⼀特殊的意象和冰⼭、冰⾕的意境来逼视⾃⼰灵魂的最深处,显⽰出特有的“鲁迅哲学”。
⽂章有多重意象,虽奇诡、幽幻,但恰恰成为鲁迅所独有的⼼灵探寻的象征。
冰冷、青⽩的冰⼭、冰⾕既是死寂的外部世界在鲁迅⼼灵上的投影,⼜是鲁迅虚⽆⼼理和孤独感的象征。
受到温暖可以复燃、有⾃⼰坚定⽬标的“死⽕”与“我”可视为鲁迅⾃⾝灵魂的两个侧⾯,象征着被冻灭的热情和希望。
可见,冰与⽕、冷与热这两种不相容的东西在鲁迅的⼼中同时存在,表达了鲁迅既希望⽽⼜绝望、既绝望⽽⼜反抗绝望的极为⽭盾的内⼼世界。
“我”与死⽕的对话本质上是鲁迅内⼼交织的两种声⾳,探讨的是⽣与死以及⽣存价值的问题。
死⽕处在冻死或烧完的悖论之中,⽽不管选择⾛出冰⾕或留在冰⾕,结局都是毁灭。
⾯对这根本性的⽣存困境,“我”与死⽕仍要抗争,⼀个说:“我要出这冰⾕”,⼀个说:“不如烧完”。
死⽕的⽣存困境以及绝望的选择,都注⼊了鲁迅本⼈悲凉的⽣命体验,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呼唤⼀种被冻灭的热情重新燃烧、呼唤⼀种有⾏动的⽣活,尽管对结局不存幻想和希望。
结局是“我”和“死⽕”的反抗遇到了⼤⽯车,终于被碾死,但“我”却⼤笑,不仅是因为眼前“⼤⽯车”(⿊暗势⼒的象征)的毁灭⽽感到复仇的快意,更因为“我”在死亡的遇见中感受到了⽃⼠才能有的幸福体验,⽽死⽕以此超越永恒⽣存困境,“再也遇不着”了。
⽂章视觉形象丰富⽽奇特,红、⽩、⿊的⾊彩组合单纯⽽浓重,给⼈强烈的视觉冲击。
鲁迅《死火》读后感

鲁迅《死火》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当我读《死火》的时候,说实话,我真的未能抑制我的感情,终于泪流满面了。
这篇隶属于《野草》中的古诗在中其传达鲁迅先生孤寂、矛盾的心情时,于今竟也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深深地被他打动了,趁着病中得闲,也想整理一篇,与其他喜爱文学的分享这个文学大师的不朽之作。
《死火》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宾士。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
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
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
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
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
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致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
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哈哈!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水上飞机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
不但爱看,还想看清。
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
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死的火焰,现在先得到了你了!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并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下部,登时完全青白。
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
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将我包围。
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
”他说。
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掳走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
我也被冰冻得要死。
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
我正在想想走出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你的烧完,使我惋惜。
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那么,怎么办呢?”“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
野草序节选赏析

野草序节选赏析《野草》从刚刚产生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几乎一致地认为,这是现文学史中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
它的原因,章衣萍、川岛说不懂得,里边包含的内容很深,这是一个原因之外。
我觉得主要还是这部作品用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
比如象征的表现方法,或者叫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
创造者就是鲁迅,他那种独特的追求,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本身就这么一个特征。
你读了《死火》你不知道什么意思,包括开头最简单的《火的冰》。
它还有一种幽深的感觉,一种神秘美,闻一多讲过神秘本身就是一种美。
80年代初,因为我当时极度的神经衰弱,睡不着觉,全身都疼,没法工作,所以住进了小汤山疗养院。
当时大夫治疗神经病不准带书,你本身睡不着觉你还看书,所以不准带书。
所以我偷偷带了一本《野草》,就塞到什么地方都可以,有空偷偷地看那么一篇。
当时我很有兴趣地读了一篇叫《颓败线的颤动》,我觉得非常震惊,里面写了两段梦,《颓败线的颤动》。
问题在于我过去所读到的一些批评里边,除了个别的意见认为这表现了情绪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这个老女人的颤动,猛烈的反抗和复仇的情绪,不能不说是作者自己曾经经验过的情绪。
这是冯雪峰讲的,李柯林引了他不赞同的两种来信的意见。
一种或许是当时某些思想情绪一种曲折表现,是喝过我的血的人,反过来嘲笑攻击我的以怨报德行为的报复。
但是流行的观点认为,这篇散文诗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散文诗。
写了一个像祥林嫂一样伟大的妇女,用一种现实的笔法刻画了一个贫苦劳动的妇女。
他的意旨是描写中国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悲哀,从千百万被蹂躏妇女中选题材,显示了崇高的母爱。
我觉得好像这个作品读的感觉跟它流行的观点不一样。
第一,它不是在讲祥林嫂那样的故事,写一个妇女的命运,而是它背后的东西。
这个故事的编造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是他的主要意图。
当时我只感觉到这是一个象征主义的作品。
这就说这个故事究竟意思是什么?我觉得它有两层意思,象征主义的特点就是它有一种多意性。
鲁迅《死火》导读

鲁迅《死火》导读1.《死火》。
写于1925年4月23日,发表在同年5月4日《语丝》周刊第25期,后收入《野草》。
“死火”是人的象征,是一个有着卓越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又有抑制不住的生命力冲动的人的恰切的象征。
“冰山”、“冰谷”是严酷而可怕的人生之渊的象征。
“死火”被拘囚在冰谷中,有炎炎的形,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映在冰谷的四壁,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这是作者所描述的死火形象。
只是尖端有凝固的黑烟,疑是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
“火宅”,佛家语,《法华经譬喻品》中说:“三界(泛指世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寒气杀人的冰谷,同时又是一个枯焦生命的“火宅”,以“火宅”暗喻水深火热,人生之苦。
人生就是“火宅”中挣扎,像“快艇激起浪花,洪炉喷出烈焰”,息息变幻,永无定型,“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阅读原作,注意作品中的“我”及作者对“死火”的描述:“我”在梦中,在冰山间奔驰。
突然跌入冰谷里,我看见在一片青白的冰上,有无数的红影,像一珊瑚网一般纠结在一起:这是是“死火”。
于是,我与死火之间,有了一场谈话。
死火告诉我,他被遗弃在冰谷里,如果再得不到温热,就将“冻灭”。
我表示愿意将死火带出冰谷,让它永得燃烧。
死火回答说:“那么,我将烧完!”这就是说,死火所面临的是一个“冻灭”与“烧完”的两难选择。
应该怎样理解这样的两难选择的象征意义呢?这一直是研究这篇《死火》的难点。
在人类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在“冻灭”与“烧完”之间作出选择。
也就是说,无论是努力奋斗(“烧完”),还是什么事也不做(“冻灭”),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灭”、“完”),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命运。
在这一点上,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幻想。
那么。
这是不是说,“冻灭”与“烧完”两种选择之间,就不存在任何区别呢?不是的。
尽管最后的结果都是“灭”(“完”),但在“烧”的过程中,毕竟发出过灿烂的光辉,并给人类带来光明,那怕是十分短暂;而“冻”的过程中,却是什么也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火的冰》到《死火》作者:柴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4期摘要:鲁迅《野草》中的篇目《死火》在1919年便有雏形——《自言自语》散文诗组之一的《火的冰》。
近五年后,鲁迅重新打磨这篇心爱的文章,必然融入了其间丰富的经历体会。
笔者意图通过这两篇文章文本的增益与相异之处,结合鲁迅的同期杂文,浅探鲁迅精神思想的变化。
关键词:鲁迅;野草;死火;火的冰;精神变化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05-02作为《死火》的雏形,鲁迅写过一篇《火的冰》,它是一组小散文诗《自言自语》其中的一篇,1919年8月发表在孙伏园编辑的《国民公报》文艺副刊上。
《火的冰》中,尚未提出“死火”的概念,而从“火”开始写,“火”似乎具有了水的状态——是“流动”的,这点明了火的动态特征。
拿珊瑚作比,用固化的物体写活了“火”的形。
而写到“心”、“肉”,又通过比喻转到了拟人。
第二个层次,是火遇到冷,结成了冰。
这不光在现实中,甚至在以前的文艺作品中也见所未见,闻所未文。
而“像火烫一般的冰手”矛盾的体验也就更无从感受,但这种修辞赋予的强大艺术冲击,却分明使读者脑海中冰冷的程度达到了极致。
紧接着是一个问句:“火,火的冰,人们没奈何他,他自己也苦么?”由火到冰,由极热到极冷,它内部断然进行着惨痛地挣扎;而在外部,无论是“火”还是“火的冰”,他们酷烈的生命状态又抗拒了别人的接近,得不到慰安。
鲁迅认为这是很苦的,不由对“火的冰”发出同情。
而最后对“火的冰的人”两个“唉”后更深的感叹,则使文章的感情达到了顶峰,也揭示了本文的意旨——写“火”、写“火的冰”并非在炫示超世的想象与文采,而蕴含着一种生命的哲理体悟。
这篇散文诗统属于《自言自语》系列,虽然序中说是听“陶老头子”的无聊昏话,却不过是作者的一个托词,这个总题暗示我们,这是鲁迅内心的一段独白, “火的冰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鲁迅对自己的一种写照。
上文对《火的冰》的分析,让我们了然,“火的冰”本身是鲁迅“自我”的象征。
而《死火》是以《火的冰》里的意象为基础进行的扩展写作,按照写作情感的承续、写作的构思形成过程来看,其中的“死火”应该就是一个矛盾主体的隐喻。
而《野草》同样是鲁迅独抒心语的散文诗,“死火”是作者自我本体的象征也是自然而然的。
既说《火的冰》是《死火》的雏形,在四年多后的扩展改写,无论艺术层面、思想层面,还是作者自我剖析的深度方面,《死火》都比《火的冰》具有更大的价值。
近五年的积累沉淀、经历思索,也在《死火》中得以充分体现。
一、“火的冰”、“死火”都具有“冷藏情热的象征”,鲁迅本人也被人描述为,外极冷而内里极热,这与“火的冰”和“死火”的特征是多么像啊。
然而相对于“火的冰”,“死火”的名称更突出了一种低沉、寂灭的感觉,这是鲁迅对生命更痛灼的体验的映射。
“死火”这个概念是鲁迅对自身的矛盾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而得出的。
“死火”是一种矛盾交织无法动弹的状态,在和《死火》写作时间相近的与许广平的通信中,鲁迅剖析过自心一种无法行动的苦闷:“我有时也能辣手评文,也尝煽动青年冒险,但有相识的人,我就不能评他的文章,怕见他的冒险,明知道这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做不出什么事情来的死症,然而终于无法改良,奈何不得——姑且由他去罢。
”二、《死火》增加了对于所在环境的描写,冰山接天,云是冻云,树都是挂着冰霜的耐寒植物。
整个色调是清白色的。
冰天冻地,一切是以凝固的状态呈现,静的让人窒息。
冰谷间的景象是“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
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地狱”的意象:“以莲花的颜色为地狱命名,是因罪人在狱中受寒冷冰冻,身体冻成如莲花的白色或红色,也有地狱燃火而如红色莲,而命名为地狱之名。
冰山间的环境俨然是个冰寒地狱。
”这强调突出了火遇到的冷之透彻心扉。
鲁迅写作《死火》是一九二五年的五月,对中国的社会环境感到了更深地失望,五四的退潮,让鲁迅经历了第二次沉痛打击,兄弟反目、女师大风潮、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论战等等,鲁迅碰钉子不断,自嘲交了“华盖运”,把一九二五年期间写就的杂文集都取名为《华盖集》。
这种冰寒地狱,是中国传统营造出来的大环境。
看《华盖集》,其中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痛切地揭露和斥责,“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际人生离开……”“中国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他憎恶中国书的“不留余地”:“在这种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
”他为历史的循环而悲痛,对当时社会上反对改革和毁谤革命者的言论进行了嘲讽:“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的中华民国。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鲁迅的个体矛盾和环境的恶劣,让他在人生的大苦痛中深深绝望,他的多思与深切的疑虑,导致了无法行动的纠葛,失去了直然前行的勇气。
三、“火的冰”还在为无人能触而苦恼,渴求理解,在《自序》中,鲁迅介绍了他的这条心路:“然而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不过我却有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
而“死火”却是被人遗弃在冰谷,这是《野草》的写作背景:“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原来一同奋斗的“五四”战士们,现在只余下落寞的他,很多人都完成了异化的精神死亡,而他还在“战斗”的精神里痛灼。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种被“遗弃”的感知,在这首诗里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相较于《火的冰》,不再只是无可奈何的感叹,而出现了转机,拥有行为能力的“我”对死火进行了救赎。
这个“我”是梦中的鲁迅,不言而喻,“我”是鲁迅的另一个“自我本体”,具备着完全的行动能力。
同样在充满了肃杀寒意的人间地狱中,“我”起初狂奔,意图冲出这冰天冻地;在跌入冻谷底时,看到被冻僵的原本生机盎然的死火,便冒着可能灼烧自己的危险,要把死火带出冰谷。
“我”微弱的行动力温暖了另一重已经奄奄一息的灵魂,重获生机的死火不再感觉孤独。
《死火》中隐含了自我救赎、精神困境突围的题旨,这也是《火的冰》所不具备的。
体现在“我”与他的对话,这具有着一种自我警醒与启发的作用。
行为性的“我”对灵魂性的“死火”完成了一次重生的救赎,然而前途面临的是又一重的困境,这直接导致生的根本追问。
“永得燃烧”是一种最高的永恒状态,它近乎上帝。
然而,生命是有限的,生机之火终要烧完,留在原地,则生命之火便被冻灭。
“我”在思索中因为所担忧的牵绊而不知所措:“怎么办呢?”。
“死火”作出了一种促使作者反观自身的问题“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直直问进了行为主体内心深处,自己的目标和意义何在,多余的思虑担心都是缠在身上的蛛网,自己的意志才是人生的走向。
在此时,“我”对自己的意愿重新做了确定:“我要出这冰谷”。
“死火”灵魂的力量瞬间爆发,携带着他冲出了冰谷口。
精神在此突围了。
这种思想打通了任督二脉玄关,为鲁迅提供了一种强力的自我精神能量。
《死火》完成后第二天,鲁迅创立了《莽原》周刊,“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
”在随后不久写给主办《豫报副刊》青年的《北京通信》中,不难看出鲁迅明确了这种行动意志,“古训所教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法,教人不要动。
不动,失错当然就较少了,但不活的岩石泥沙,失错不是更少么?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
惟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
因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实却引人到死路上去!”五、《死火》比《火的冰》更注入了鲁迅对“自我的命运”做出的思索。
《死火》行文并未在行动导致成功突围终止,乐观主义的精神的反面更蕴藏了鲁迅具有危机意识的深邃思考。
恶势力“大石车”压死了“我”,然而它也径直堕入冰谷,“我”与恶势力同归于尽。
我得到了一种复仇,以他们再也遇不到死火而得意“哈哈”大笑。
“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这种甘愿是死火能够脱离冰天冻地,宁自我死亡也不足惜,而与罪恶坠入冰谷,同归于尽,“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哈哈”大笑似乎也传达着一种了然,不过如此,生命的终点是“死”,谁人也逃不过。
何不痛痛快快地生、让精神也轰轰烈烈地传达,怎么也胜过苟且的终了余年。
文并未介绍死火的结局。
“死火”的命运为人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见,死火已经冲出冰谷,或许正如题词说过的“地火在底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这种无拘无束的精神烈焰,摧枯拉朽地改变这整个世界,为新的文化新的生命提供了出现与生长的可能。
简而言之,从《火的冰》到《死火》浅探得鲁迅对生命的思索有了如下的变化:一、对自我的矛盾性的剖析更加深刻,随经历的增加,对生命低沉、寂灭感更加深痛;二、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了更为确切的认识,旧的传统文化让社会死寂,成为每个良知中国人的地狱;三、自我的孤独感加倍,对集体的信任度更一步降低;四、自我救赎成为了鲁迅精神突围的重要途径,而行动意识是自我救赎的前提;五、对命运的终极思索加深了,宁轰轰烈烈地行为而死,也不苟且余年。
自然,我们不能完全抛却当时鲁迅生活时期的特殊性,写作《野草》时,鲁迅“华盖运”不断,他在一系列的纠葛中,身历的各种困境会突袭作者的思想,影响他的判断,让作者的思索的感性色彩更加浓墨重彩。
但也许正是这种精神的撕裂导致了思考的深邃性,并且的确影响了鲁迅之后的行动抉择,并成为鲁迅思想旅途的一个显著的路标。
参考文献:[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孟宏峰.野草的佛学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