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2 人民版必修2

秦收“泰半 之赋”
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gǔfēng)二首》(又名《悯农二 首》)。其一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 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 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意义何在?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古代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2)材料反映(fǎnyìng)古代的生产力状况如何? (3)结合材料,你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jīběn)结构与 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第一页,共18页。
一、 “神农(shén nónɡ)”的传
说 神农氏的塑像,肩披树叶,头 生双角(shuānɡ jiǎo),手捧 五谷。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 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bùzú),于是神农因天之 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 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 之,故谓神农也”。
第二页,共18页。
我国古代农业(nóngyè)的起源和 地位
• 起源(qǐyuán) 七八千年前 黄河流域和长 江流域
¡地位
¡ ¡
最基本经济形式(xíngshì) 重大文明经济基础 (四大发明)
第三页,共18页。
二、从“刀耕火种(dāo gēng huǒ
zhòn1、g)耕”作到农“具以(nó牛ng田jù)”
第七页,共18页。
四、沉重(chénzhòng)的赋税和 力役
• 田亩(tiánmǔ)税(田赋)
1.赋税 • 人头税 (fùshuì) • 附加税…… :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
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起源,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使用并不普遍,农业生产仍以石器、木器、骨器为主;人们已懂得了开沟排水、沤制绿肥、除草培土和治虫灭害等技术;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基本具备;家庭饲养业也得到发展;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的发展: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两人三牛的耦犁,并出现犁壁;东汉出现直辕犁;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并增加了犁箭、犁评。
2、耕作技术的进步:①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出现垄作法,西汉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③耕作制度:汉代基本上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设施的完善: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人们还创造和改进了灌溉工具,曹魏时马钧改制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造了筒车;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对小农经济的评价: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了维护统治,保证财政收入,重视农业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 对于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破坏了生态平衡, 加剧了土地沙化,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反而不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经验教训: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做好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工作。
【答案】(1)原因:农民拥有一定土地、农具、牲畜等生产 资料,有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积蓄和储 备,必须辛勤耕织,才能维持生计;农民具有勤劳的品格,把 男耕女织作为自己的本分。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小农经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一方面是由于农民的辛勤经营,另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统治者为
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
犁)的出现。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
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 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
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 乃粒· 稻工》记载:“吴郡
(5)水利工程的修建。
【针对练习】 1.(2011 年广东茂名二模文综)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
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 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B.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
C. 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解析】选 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后的影响,D 项表述错误。
【针对练习】 2.(2011 年山东威海二模)《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 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 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 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1.春秋以后我国自耕农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 是( ) A.“男耕女织” B.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相结合 C.“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D.种植业为主、渔猎为辅
A
古 代 的 畜 牧 业
河姆渡遗 址出土的 陶猪
双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磨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牛 西汉: 耦犁、犁壁 隋唐: 曲辕犁、犁评
垄作法、代田法、 耕耙耱、耕耙技术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水利工程: 都江堰、漕渠等 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等
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 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4、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 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5、下列农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耒耜②青铜农具③铁锄 铁犁④耧车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③D.①③④② 6、古代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是 A.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结果 B . 土地制度演变的产物 C.统治者调整改革的产物
●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背景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 农 特点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经 ●自给自足 济 ●有一定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
评价
为精耕细作作出贡献 ●过度的剥削压榨,易破产 规模小,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交 换,近代阻碍生产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共32张PPT)

2.特征
(1)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努力(积极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稳定性) (3)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 (4)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 (5)农民赋役租税沉重,遇灾荒易贫困破产(脆弱性) (③6)生工产具目和的技为术生少活变和,交社税会,心自态给容自易足满足(落后性) (7)依赖土地,人口发展必然导致过度开垦(破坏性)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 踏歌椎敲过清明。”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楚国等立国南方。 (2)秦朝统一后,通过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 济趋于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安史之乱的影响、江南 进一步开发等,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江 南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6)元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南方经济领 先北方的格局稳定下来,元朝出现“南粮北调”、明清江 南工商业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龙骨翻水车
唐朝时创制 筒车 ;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 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 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 争浴故相喧。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出现 风力水车 。
二、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产生: (1)背景: ①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 土地 归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生产者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 处境如何?为什么?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汇总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一、中国古代农业背景简介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广阔的农业资源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开垦和灌溉。
二、开垦中国古代的农业开垦,是指将原本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农田。
这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开辟新的耕地。
1. 火耕火耕,是中国古代农民在森林地带开垦农田的常用方法之一。
农民们会先用火烧毁森林,以清除杂草和树木,然后将火灰平铺在地上,为农作物提供养分并改善土壤质量。
2. 硬地开垦硬地开垦主要是对山地、丘陵等硬质地区的开垦方式。
农民会采取刻石、拆山、筑墙等方法,开凿沟渠引水灌溉,以改造土地的坡度和水土条件,从而将其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
3. 水利开垦水利开垦是指利用水利工程的方法使原本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地区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古代中国人在山水之间开凿水渠、修建水坝、开挖水窖等,使水源得到有效的储存和利用。
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资源,还为农民们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三、灌溉灌溉是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农民通过灌溉来调节田间水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1. 人力灌溉人力灌溉是古代中国农民最早采用的灌溉方式之一。
农民们通过手工将水引入田地,有时还会利用竹斗、木瓢等工具将水往高处运送,以保证田地的灌溉和水分供应。
2. 引水灌溉引水灌溉是利用地势和水流的差异,将水引入田地的灌溉方式。
古代中国人采用修建沟渠、挖掘水窖等方式,将山水之中的水引入田地。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田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将水资源有效地分配到各个农田中,实现合理的用水。
3. 集中灌溉集中灌溉是指古代中国人通过修建水坝、挖掘水塘等建筑物,将水源集中起来,然后通过灌溉渠道将水均匀地分配到各个农田中。
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果,并为农民们提供便利的田间管理条件。
四、农业经营方式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农业经营方式,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土地兼并的根源和影响
4.小农经济出现时间、产生原因(根本原因)
5.小农经济的特点
6.小农经济的影响/评价
7.影响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8.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谢谢!
(1)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2)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 本形态。 (3)土地高度集中,兼并严重。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农 民暴动不断。 (3)赋税和徭役繁重,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5)历代的水利兴修,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6)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耦犁:西汉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
一种新式农具,有二牛三人或二牛 一人,提高了耕田的效率,对汉代 农业起了促进作用。
曲辕犁:出现于唐代。唐以前是直辕犁,回头转弯不够灵活,
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而曲辕犁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 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 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利于精耕细作。曲辕 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古代中国耕作犁具成熟的标志。
中国租佃关系的发展 原因: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战国已产生租佃关系→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经济,以 实物地租为主→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 主要形式,货币地租出现。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出现时间) 耕作工具:汉代(曲、大、耧、耦、一)、唐代(曲辕犁) 灌溉工具:翻车(脚踏)、唐代筒车、水转翻车、风力水车 水利工程:都江堰(四川成都)、
高中历史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 济
粟
(小米)
水稻
(大米)
lěi sì 相传为炎帝发明,是古代一种耕地翻土用的农具,即
耒耜
原始的犁。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 形状像现在的锹。
大禹手持耒耜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刀耕火种
• 刀耕火种是一种古老原始的 农业耕作方式。先以石斧、 石凿等工具砍伐地面上的树 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 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 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 表草木灰作肥料,然后再播 种。一般当这片土地的肥力 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 发另一片。由于经营粗放, 粮食产量极低。
(4)小农经济的影响/评价
• 积极影响:在小农经济下,农民 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 了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式农业的发 展;奠定了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有利于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消极影响: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 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阻碍了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 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
小农经济
(1)出现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2)产生原因/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 得到发展(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民拥 有一定土地,具有生产积极性。
(3)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分散性)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 ③精耕细作。投入人力较多,耕作技术相对发达,单位产值较高。 (精细性) ④经营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 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落后性) ⑤易受自然灾害、苛政和土地 兼并的影响,导致破产。(脆 弱性)
上为直辕犁,下为曲辕犁
唐代曲辕犁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
续提水的灌溉工具,出现于曹魏时期。 翻车可用手摇、脚踏、水转或风转驱动。 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 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 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 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
筒车:出现于唐代,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的灌溉工具。筒车利
• 封建社会:(1)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2)自耕农 土地私有制(3)国有土地所有制(例:均田制、屯田制)
井田制
小知识: 农民大致有佃农和自耕农两种。佃农没 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和地主之间 存在着依附关系。自耕农是拥有自己的 小块土地的个体农户,不受地主的剥削, 仅负担政府赋税和徭役。但自耕农经济 地位极不稳定,极易沦落为佃农。
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舀水,至 顶倾出, 接以木槽, 导入渠田。可在高岸上向低处水源取水。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
2、西汉时期的耦犁和犁壁 ——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3、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完善阶段
(二)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 2、西汉时期的代田法
耕作方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
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耕作技术
4、两汉时期的一年一熟
5、宋朝以后,江南稻麦轮作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都江堰、坎井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 奴隶社会: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采取集体耕作方式。 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A.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 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B.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苏湖熟,天 下足”)
【】曲辕犁的原理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初税亩”,无论“公田”、 “私田”一律纳税,这成为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影响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促进因素: 1.生产工具的革新和生产技术的进步2.统治者的重视3.水利的兴 修4.稳定的社会环境5.适合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辛勤劳动
• 阻碍因素: 1.赋税、徭役沉重2.土地兼并严重3.自然灾害4.战争导致的社会 动荡5.农民负担重,容易受高利贷盘剥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