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中学理论精讲—顾萌
教师资格证-中学理论精讲

补充: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口口诀:一一研二二社二二技
四、新课程职业理理念
学生生观
发展的人人 独特的人人 独立立意义的人人
教师观
教师与学生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与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与课程:课程的建设/开发者学 校与社区:社区型开放老老老师 师生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 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 自自我:强调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强调合作
又又称课堂教学,一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特征:班、课、时。 产生生:1632 《大大教学论》
班级授课制 (最基本、广广泛)
我国:1862 京师同文文馆 优点:大大大大提高高教学效率 缺点:不不利利于因材施教 辅助形式:个别辅导、现场教学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按学生生能力力力或学生生成绩分组进行行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
六、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运用用多种感官进行行行观察并能够清晰的理理解所学事物 直观教学的三种类型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言语直观
教育名言言
不不闻不不若闻之,闻之不不若⻅见之,闻之而而不不⻅见,虽博必谬(谬误) ——荀子子 一一般来说,儿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色、声音音和感觉来进行行行思维的。 ——乌申斯基 贯彻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手段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言讲解结合起来 要重视运用用直观 防止止直观的不不当和滥用用
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含义:关注学习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矢的进行行行教学。 贯彻要求: 针对学生生的特点进行行行有区别的教学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名言言 朱熹说:夫子子之教各因其材 一一把钥匙开一一把锁
六、教学原则
8.16-11(加课)中学理论精讲—顾萌

主讲:顾萌
粉笔教师招考 粉笔教师
二、维果茨基的理论与教育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心理发展观 (三)内化学说 (四)最近发展区
含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水平。 启示—1.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练习
1.当儿童能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苹果,被切成 4 小块后的重量并没
(1)动机冲突 ①双趋冲突:两喜择一 ②双避冲突:两避择一 ③趋避冲突:好恶俱存 ④多重趋避冲突:N个既趋又避;N选一
(2)确定行动目标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订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最重要)
练习
1.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的遇到了故障的时候,司机紧急刹车,在这样的
情况下他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紧张的情绪体验,这就是( )。
练习
1.(2017年上半年)学生小艾上学前总是反复检查书包,如果不检查,他
就难受,明知该带的文具都带了,就是控制不住。他的问题是( )。
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惧症
三、自由提问
中 学 科 目 二
01
03
二、人格的结构
01
气质 性格(核心) 认知风格 自我调控
02
人格的结构
03 03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 气质
2 性格
人格 结构
3 自我调控
4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气质
气质类型 活动类型
特点
代表人物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 胆汁质 不可遏制型 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
(1)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 (2)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考虑; (3)培养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 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认真踏 实、顽强的优点
心理学——19.01.08

题海实战(全国班1000题)——顾萌(多选题)2. 关于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 美国采用的学制不利于教育的普及B. 英国采用的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C.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双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D. 苏联采用的学制致使教学不够灵活德育德育概述——p69—1(多选题)1. 下列关于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A. 德育过程的结果和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均存在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情况B. 德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单边活动过程C.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而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D. 德育过程不能与品德形成过程画等号德育过程——p71—5(单选题)5. 德育过程中的基础是()。
A. 提高道德认识B. 陶冶道德情感C. 激发道德动机D. 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德育过程——p71—7(单选题)7.“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条职业原则体现了()。
A.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B.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C.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D.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德育过程——p71—2(多选题)2. 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有()。
A. 德育不可通过正面的教育来进行B. 德育应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C. 舍弃情感,仅靠推理而来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D. 德育应寓于情感教育之中德育原则——p73—2(单选题)2. . 某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改革开放成就的同时还鼓励学生通过“我和爸爸比童年”活动,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该教师运用的德育原则是()。
A. 正面疏导B. 因材施教C. 长善救失D. 知行统一德育原则——p74—7(单选题)7. 某学校开展“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邀请缉毒干警和学生家长参加,这一活动体现了学校德育贯彻()。
淮北讲座2003版2012年2月

由图,设 A 点坐标为 ( x, x ) , x (0,
3 5 ) ,则 B(1 x , x ) , 2
y
由图可得 1 x x ,记矩形 ABCD 的面积为 S,易得:
A
B
S AB AD (1 x x) x ( x )3 ( x )2 x
O D C
二
三 四 五
一、听高二文科复习课的思考
文科复习课=重新讲新课? 表现形式:
高一、高二内容的“翻版”
(听之无趣,授之乏味)
高一、高二内容的 “浓缩版”
高一、高二的课象高 三的课;高三的课象 高一、高二的课
(压缩饼干、简单集成)
思考:怎样上好常态总复习课?总复习课区别于 新课、习题课、章节复习课的主要标志是 什么?
y
如图,矩形 ABCD 内接于由函数 y x , y 1 x, y 0 图象围成的封闭图形,其中顶点 C,D 在 y 0 上, 求矩形 ABCD 面积的最大值.
A
B
O D
C
x
本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经历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建 立函数的解析式及确定定义域再研究函数的变化状 态的思维过程.以及研究函数方法的运用,即得到函 数解析式之后,能否通过导数这一研究函数的工具 来研究函数的变化趋势,通过研究导函数的符号进 一步了解函数的准确的变化状态.
感悟数学 科学备考
北京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郭 树 林
guoshulin555@
第一部分 感悟数学,科学备考
第二部分 重点内容解析,重在培养理性思维
第一部分
感悟数学,科学备考
感悟数学,科学备考
一
听高二文科复习课的思考 高三复习课的诟病 始终牢记高三复习课的任务 新课程高考带来的启示 提高复习课技术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析

100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析顾萌萌 白 涛(陆军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1)摘 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也对高校思政课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做好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需要深入探析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新背景、新要求,进一步围绕课程内容、教师队伍、教学方法等路径探索改革方案,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有利的支撑。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
特别是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八个统一”,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意义(一)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而“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高校思政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前沿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1]立德树人要求重视大学生情感体验、道德养成和价值锤炼,是学生由情感道德认知慢慢内化为情感共鸣、道德行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这只有力的手必须要长期稳健地把握住教育的思想方向。
培育时代新人,需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思想途径,需要紧紧围绕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开展德育工作,需要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但也要通过思政课这个龙头形成合力。
因此,高校办好思政课,明确育人导向,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根本途径。
(二)高校一直探索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是当前高校育人工作亟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物理学中的形式逻辑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讲述的是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此定律讲述的是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来实现相互影响的,实质是对力的概念的进一步阐述,反映的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性质相同、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反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关系
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每条轴的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二定律
有问题我们继续交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伽利略的传承者——牛顿
关于运动的描述是伽利略建立,速度,加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对于运动现象背后的原因,当时人们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关键是没有“力”的科学概念。而牛顿第一定律讲述了物体不受力、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的变化。不受力的情景是伽利略的证明的思想,而物体受力后运动状态的改变了是牛顿力学的核心思想。在牛顿第一定律中又包含了惯性的概念,由此牛顿建立了质量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角度是从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分析运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而后分析物体受力时的运动情景。分析问题的思路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静到动!
物理学中的 形式逻辑
秦笑春
1
2
3
4
逻辑的起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形式是逻辑的核心
形式逻辑说的是怎样建造逻辑
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同时也研究一些认识现实的简单的逻辑方法。 是认识客观世界,表达与论证思想的重要工具。
我们所接触的逻辑有三大类: 数理逻辑:代表学科数学,物理 形式逻辑:代表学科物理 辩证逻辑:代表学科政治中的马列哲学
概念反应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是思维的起点,但是新的判断与推理又会发展出新的深刻概念,是思维发展的新起点。
8.4-01中学理论精讲—顾萌

“教学相长”:教师互相促进互相成长。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关于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性相近,习相远也” 关于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关于教育的目标:“学而优则仕” 关于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关于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材:人才)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启发性原则)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 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练习
1.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表明教育具有( A.依赖性 A.孟禄 A.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是古代(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B.继承性 B.杜威 B.奴隶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C.相对独立性 )。 D.米丁斯基 C.利托尔诺 ) 2.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的学者是( 3.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 D.历史性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 自由
军 事 体 育 : 斗 拳 、 击 剑 、尚 武 、 培 养 军 人 与 角力、格斗、竞走 武士 政治、哲学、文学、艺 术、体操等 崇 文 、培养奴隶主后 代
封建社会(中国) 战国 汉代 隋唐 宋元 明朝 清末 私学繁荣 官、私并 行 六学二馆 书院 学塾 学堂 中体西用 封建社会(西方) 教会学校
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利托尔诺、沛 . 西能
说 源 起 物 生
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需要 米丁斯基、凯洛夫
劳 动 起 源 说
神 话 起
神、上天、宗教
宗教
心理 起源 说
源 说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
10.7—03中学科目二冲刺班—顾萌

主讲:顾萌
粉笔教师招考 粉笔教师
第四部分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专题一 认知过程
考点一:注意的分类
0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1
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0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2
有预定目的、需意志努力
0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3 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练习
2. 学生在考试时需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里所说的“注意”
不同抽象概括水平
考点四:迁移的种类
分类标准 分类
例子
一般迁移
原理、方法、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阅读技能到具体的语文学习)
迁移的内容 具体迁移
具体内容 (学习日、月到学习明)
练习
7.如果学习了材料一,再学习材料二,在回忆材料一时,材料二对回忆产
生了干扰,那么这种干扰属于( )。
A. 逆向负迁移
A.下位学习
B. 上位学习
C.命题学习
D. 组合学习
考点二: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分类
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 心智技能
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客观性、外显性、展 开性
智力技能、认知技能:观念性、内潜性、简 缩性
考点2:技能的形成
2.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
任
务 符号学习学习符号的意义
复
杂
比如数字、字母、单词(apple)
程 概念学习“三角形是三条线段相交组合而成的闭合三边形”
度 命题学习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
认
知 结 上位学习:橡皮檫文具
构 下位学习:文具橡皮檫 关 系 并列组合学习:尺子橡皮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灵魂和核心 统帅、保证方向
德育
前提和支持
智育
体育
物质基础
劳动技 术教育 其他四者的 综合体现
美育
动力
三、素质教育
1.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重视创新能力
2018教师资格证系统班
主讲:顾萌
粉笔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招考 粉笔教师
口诀:水生方结龟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人的发展概述
教育 与人 的发 展
2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5)
3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2)
4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4)
规律名称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表现
从低到高 从简到繁 从量到质 年龄阶段—特征、任务 发展速度有快慢 生心互补 生生互补 群体和群体 个体和个体
1.前制度化教育
也是一种实体教育、教育形态趋于稳定。
2.制度化教育
学制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建立 清朝末年 “废科举,兴学堂”
3.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
二、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欧洲、英国 双轨 单轨
美国
前苏联、我国 分支(Y型学制)
三、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义务要延长,职业要综合, 高等要大众,终身要建构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 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杜威 马克思
练习
1.(2017 上)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上, 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 长智慧, 发展才能,让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二、我国教育目的 (二)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三)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客观依据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客观依据 人们的教育思想——主观依据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练习
1.(2016 年上半年)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素质教育理论 B.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概念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产生: 耶克斯 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概念化和系统化:
保罗∙朗格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终身教育引论》
最终形成: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 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普遍 与 特殊
(国家) 教育目的
抽象
(学校) 培养目标 (教师) 教学目标
与 具体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
(四)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1 2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2.(2016年下半年)在我国近现代学制改革中,明确规定将学堂改变学 校,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B.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
第六节 教育目的
01
教育目的的概述 我国的教育目的 02
03
素质教育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神、宗教
奥古斯丁 、托马斯∙阿奎那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 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社会发展需要 重视社会的价值,培养合格公民
那社会恐吓图涂
3 个人本位论
4 w w 4 教育无目的论 w w 5 辩证统一论 w
满足个人的需要 注重个人的价值,培养自然人
卢梭、罗杰斯、 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啰嗦人福禄齐
教育本身即是教育的目的 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
提素个性创两全
练习
1.全面发展教育中( A.德育 B.智育
)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 C.美育 D.劳动技术教育
2.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涂尔干
)。 C.巴格莱 D.卢梭
三、自由提问
中 学 科 目 二
3.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强调的是( A.遗传决定论 C.社会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D.个体本位论
)。
第五节 教育制度
1 教育制度概述
2
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教育 制度
3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4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核心和主体地位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 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2013年上半年)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 A.国民教育制度 C.教育管理体制 B.学校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结构 )。
壬寅学制
癸卯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 壬戌学制
首次颁布 首次执行
资本主义性质 规定男女同校 美国为蓝本,长期
人(壬)颁布,鬼(癸)实行 丑男女有资本,长期嘘(戌)美国
练习
1.(2015 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 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Ø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三有一训练 控制影响全面 Ø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的表现: 严(延时)规范,塑(加速发展)个性
针对性
练习
1.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依据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 )。 D.不均衡性
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 能的完善,这种 理论是( A.内发论 C.成熟论 )。 B.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一、教育制度概述 (二)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文化传统;(4)人口 2.人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的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三)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启示
循序渐进 分阶段施教 抓关键期 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孟子 弗洛伊德 来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威尔逊 内发论 格赛尔 霍尔 高尔登
孟子复活迅高歌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外铄论
依靠外在力量
荀子 洛克 华生
外婆寻找落花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Ø 遗传 Ø 环境 Ø 教育 Ø 主观能动性 决定 可能性、前提 现实 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