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介绍与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原理和方法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针灸也得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成为一种重要的综合治疗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一、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在人体穴位上采用针刺或灸烧等方法,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人体穴位是指身体上一些特定的位置,它们与身体的内脏、肌肉、骨骼和神经等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贯穿全身,负责人体各个部位及器官的代谢、运行和调节等功能。

针灸治疗的原理在于通过针刺或灸烧等方法刺激人体经络,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针灸治疗中,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和病因,选用不同的穴位和方法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针灸治疗的适应症1. 内科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胃病、肝病、脾病等。

2. 外科疾病:包括疼痛症、风湿病、骨折、腰痛、肩周炎等。

3. 妇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4. 皮肤病:包括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痤疮等。

5. 神经病:包括头痛、失眠、抑郁症、癫痫等。

6. 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关节炎等。

三、针灸治疗的方法1. 针刺法:针刺法是指通过针刺的方式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头和穴位,并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刺激时间和穴位。

2. 电针法:电针法是指在针入穴顶后,通过电流的作用改变穴位的生理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电针法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电流强度和时长。

3. 灸法:灸法是指通过在穴位上燃点艾叶或灸条等物,使其产生局部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疗也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燃灸时长和穴位选择。

4. 推拿法:推拿法是指通过手法对经络和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调节气血、舒筋活络的效果。

推拿疗法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刺激力度和时长。

中医针灸大全及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大全及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大全及治疗方法中医针灸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疗法之一。

它在很长时间里被广泛采用,是因为它被证明是有效的。

这篇文章将围绕中医针灸进行介绍,并提供一些治疗方法。

1.了解中医针灸中医针灸是利用针刺和灸烧的方法,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和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头痛、失眠等。

2.中医针灸的治疗方法2.1.针刺疗法:这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需要专业医生根据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

穴位的选择非常关键,而且应该只由专业医生进行,以避免任何潜在的风险。

在针刺的过程中,医生将针插入特定的穴位,然后向左右旋转或抖动针。

这样可以提高针的刺激效果,使疗效更加显著。

在此期间,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反应,并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2.2.灸疗法:这种疗法需要燃烧艾草或其他物品,然后将它们放在特定的穴位上。

灸疗法可以使用艾叶,薰衣草等植物,也可以使用石灸,三伏灸等灸疗具。

患者会感到温暖的刺激,以及烟的气味,这通常被视为治疗疾病的标志。

2.3.刮痧疗法:这也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它涉及到使用特殊的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擦,以改善气血循环,并提高体温。

刮痧疗法通常被用于治疗寒性病症,如感冒,咳嗽和肌肉疼痛。

总的来说,以上三种方法都是中医针灸的常见疗法,有效缓解各种疾病的症状,并被广泛应用。

3.中医针灸的优势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中医针灸有很多优势。

首先,它是一种非常安全的疗法。

它不像药物治疗那样有副作用,也不会恶化患者的病情。

尤其是在针灸治疗中,传统的针头都是一次性的,这可以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中医针灸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和脑中风。

在针灸治疗中,针刺的方法可以调整身体的脏腑平衡和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清除疾病的效果。

这是非常不同于其他治疗方法的,因此对于很多慢性疾病来说,它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4.总结中医针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统中医疗法。

针灸的介绍详细

针灸的介绍详细

针灸的介绍详细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它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在针灸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等治疗。

针刺是通过将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艾灸则是将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

针灸的治疗过程是根据中医的理论和诊断方法来进行的,通过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情、体质等因素,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针灸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石器时代。

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而最早的针具是砭石。

随着历史的发展,针具逐渐演变为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常用的不锈钢针。

针灸的治疗效果也非常显著,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和各种不适症状,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针灸的治疗过程安全、无副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总之,针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显著的治疗效果。

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
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

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

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针灸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用针刺入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

一、针灸的方法:1.穴位选择: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人体的脉络气血运行规律,选择相应的穴位。

人体有365个主要的穴位和数百个次要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2.刺激方法:在选择的穴位上,用细尖的针插入穴位,然后进行刺激。

主要有以下几种刺激方法:(1) 刺入法:将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达到适当的深度后,轻柔旋转针头,以促进气血的运行。

(2) 点刺法:用针尖快速刺入皮肤,然后快速拔出。

适用于一些局部痛、肌肉紧张等情况。

(3) 电针法:在针灸针上接通微弱的电流,通过电流的刺激,增加针灸的疗效。

(4) 灸法:将艾草燃烧为烟雾或火热的艾柱,在穴位上进行灼烧。

(5) 其他方法:还有一些特殊的刺激方法,如温针法、悬针法等,针灸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3.治疗过程:针灸治疗一般需要多次进行,每次治疗的间隔时间根据疾病的情况而定。

每次治疗的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左右,根据病情可以调整。

二、针灸的作用:1.调节阴阳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器官的功能,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2.促进气血流通:针灸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畅通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气血不畅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3.缓解疼痛: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等物质,达到镇痛的效果。

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4.调整免疫功能:针灸疗法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对于一些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疾病等,针灸有良好的疗效。

5.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灸刺激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某些神经系统性疾病的症状,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等。

针灸大全、针灸技术

针灸大全、针灸技术

针灸大全、针灸技术- 温针法 - 【概述】温针法是在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燃点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又称为针柄灸法。

在我国汉代的医籍《伤寒论》中就已提到这种方法。

可以看作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

【器具药物】【操作方法】先按疾病的需要选取穴位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一定深度于针柄装上小枣大的艾绒必须捻紧以防止脱落。

也可取1.52厘米长的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从下端点燃直到艾团烧完为止。

为了防止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在穴区垫一张硬纸片。

【适应病症】温针法主要用于关节酸痛、腹部冷痛等病症也适于保健。

【注意事项】凡不能留针的病症如抽搐、痉挛、震颤以及精神病人或婴幼儿等均不宜使用温针法。

在治疗过程中要嘱咐病人不可任意变动体位以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被褥等。

- 火针法 - 【概述】火针法古代又称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以后刺人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一治法在我国秦汉时代已经应用。

【器具药物】火针针具针体较粗现代多采用不锈钢制成。

分为两种。

一种用于单针刺即为26号或27号毫针长23寸直径0.51毫米。

其针柄上多用竹或骨质包裹以避免烧灼时烫手。

另一种用于多针浅刺针身比较细短外形像皮肤针头部装有39枚针另有一根木质的柄。

【操作方法】先根据病情选定穴位或部位用2碘酒消毒后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

有两种针刺方法。

1深刺须用长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穴位将针在酒精灯上自针身向针尖逐渐烧红对准穴位迅速刺人稍停随即退出然后用消毒棉球按揉针孔。

针刺时须细心谨慎动作要敏捷一刺即达到所需深度。

深刺的深度在0.30.5寸11.7厘米之间。

2浅刺多用装有木柄的多针针具在酒精灯上烧红轻轻地叩刺皮肤表面。

主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顽固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及牛皮癣等。

病变范围较小的可用单针针具点刺。

【适应病症】目前火针用得较多的病症为风湿痛、淋巴结核、象度肿、神经性皮炎、痣、疣等。

【注意事项】使用火针深刺时必须避开血管与内脏以防发生不良后果。

中医的针灸疗法及其原理

中医的针灸疗法及其原理

中医的针灸疗法及其原理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针灸疗法的原理以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针灸疗法的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疾病的产生是由于经络气血的不畅所致。

而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穴位选择针灸疗法中,穴位的选择是关键。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365个常用穴位,每个穴位都与特定的经络相通,有着不同的功能。

比如,“合谷”穴位位于手背手腕处,可以调节气血,具有舒经活络、缓解疼痛的作用。

2. 针刺技术针刺是针灸疗法中最基本的技术。

中医学认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改变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力度都需要按照具体疾病的情况进行调整。

二、针灸疗法的应用针灸疗法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治疗各种疾病,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具体介绍几个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1.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椎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等。

针灸治疗颈椎病可以通过调节颈部的经络气血,改善局部的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2. 针灸治疗失眠症失眠症是现代人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脑神经活动,改善睡眠质量。

比如,“睡庄”穴位位于脚趾之间,可以调节心脾,安神定志,帮助入眠。

3. 针灸治疗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症状包括胃痛、腹胀、恶心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胃肠道的运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胃肠道的蠕动功能,缓解胃肠道不适。

三、发展与前景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综合医学的认可,针灸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1. 科学研究针灸疗法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持。

目前,许多研究机构都致力于研究针灸疗法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操作技巧

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操作技巧

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操作技巧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在中医理论和操作技巧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操作技巧。

一、中医针灸理论基础中医针灸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络理论中医针灸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的气血运行通道,与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内外相通的整体系统。

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阴阳理论中医针灸理论中的阴阳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

在针灸治疗中,根据疾病的表现和体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针灸手法和穴位,以调节阴阳的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3. 五行理论中医针灸理论中的五行理论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与人体的五脏五腑相互关系的理论。

在针灸治疗中,根据五行的相克相合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穴位和针灸手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中医针灸的操作技巧中医针灸的操作技巧主要包括穴位的选择、针刺的方法和针灸的调理等方面。

以下是中医针灸的常用操作技巧:1. 穴位选择中医针灸要根据疾病的症状和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根据经络理论和经验,常用的穴位有百会穴、曲池穴、合谷穴等。

穴位的选择要准确,以达到刺激相应的经络和脏腑,调节气血的流通。

2. 针刺方法中医针灸的针刺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插刺法、刺血法、扎刺法等。

在针刺时,要注意插针的深度和角度,遵循“三进”的原则,即浅进、中进、深进,刺激相应的穴位和经络,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3. 针灸调理中医针灸治疗不仅包括刺激穴位,还包括对患者的整体调理。

在针灸治疗中,可以采用针刺配合按摩、艾灸、拔罐等方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针灸调理还包括对患者的饮食、起居、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健康。

总结: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疗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巧。

通过了解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治疗的原理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针手法
进针后为获得针感、调控针感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 基本手法
✓ 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 运用,又可配合应用
辅助手法
✓ 辅助手法是为了促使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手法 ✓ 包括:循法、刮法、弹法 、摇法、飞法、震颤法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基本手法
➢ 提插法
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针刺方向
✓ 针刺入穴位后,根据针感强弱及其传导方向等情况, 调整针刺方向,激发经络之气
针刺深度
✓ 针刺深度指针身刺入腧穴皮肉的深浅。在临床应用时, 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 以及不同时令而灵活掌握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毫针刺法--刺前准备
体位的选择
选择体位的重要性 ✓ 若体位选择不当,则会取穴不准,操作不便, 不能持久留针,甚至容易出现晕针、弯针、 断针等异常情况
临床常用的体位 ✓ 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 坐位、侧伏坐位
毫针刺法--刺前准备
仰卧位
✓ 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 ✓ 仰卧位舒适自然,全身放松,不易疲劳,易于持久,
毫针刺法
毫针的结构、规格、选择和检查
毫针的结构 不锈钢所制者最常用 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 针尾5个部分
毫针刺法
毫针的结构、规格、选择和检查
毫针的规格 临床一般以25~75mm(1~3寸)长、0.32~0.38mm (28~30号)粗细者最常用
毫针的选择和检查 毫针质量的优劣,主要指针的“质”和“形”,质指 制针材料的优劣,形指形状、造型
✓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主要为酸、麻、胀、重,还有 凉、热、触电感、抽动、蚁行感、不自主地肢体活动等
✓ 医者手下的感觉:针刺得气后,针下可由未得气时的轻松 虚滑慢慢转变为沉紧;或感到肌肉跳跃、抽动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持针法
刺手与押手
刺手即持针施术的手,多为右手,掌握针具,实施操作 押手,是按压在穴位旁或辅助进针的手称押手,多为左手,
固定穴位皮肤
持针姿势
医者持针应保持毫针端直坚挺,根据持针时用指的多少, 分为二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及双手持针法。 临床上多用拇、食、中三指持针法
为临床最佳体位 ✓ 对初次针刺,精神紧张、体虚病重者尤为适宜
毫针刺法--刺前准备
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
毫针刺法--刺前准备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毫针刺法--刺前准备
仰靠坐位
✓ 适用于前头、颜面、 颈前、上胸部以及肩 部的腧穴
毫针刺法--刺前准备
俯伏坐位
✓ 适用于头顶、后头、 项背、肩部的腧穴
毫针刺法--刺前准备
侧伏坐位
✓ 适用于侧头、面颊、 颈侧、耳部的腧穴
毫针刺法--刺前准备
定穴与揣穴
腧穴的定位,称“定穴”。定穴主要根据“骨度分寸”、“自然标 志”等方法确定穴位
医生以手指在穴位处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强烈的穴位, 称“揣穴”
消毒
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具以外,其他的针具都必须严格消毒 包括针具器械、医者手、患者施术部位及治疗室用具的消毒
古代“灸焫”,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
第二节 针刺方法
概述
针刺方法
针刺方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 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 操作方法
主要包括
毫针刺法、电针法、头法和其它针法(包括腕踝针、三 棱针法、耳针、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临床较为常用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 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 针身下段,针尖露出3毫米左右, 右手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将 针尖紧贴穴位皮肤,双手同时用 力迅速把针刺入皮下
✓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为临床常用 进针手法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 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 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皮下
适用于较短的毫针进针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进针法
套管进针法
用押手将的针管紧压在穴位上, 然后将平柄针或管柄针置入管内, 用手指拍击或弹击针尾,将针刺 入皮下,然后将套管抽出,再将 针刺入穴内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二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末节指 腹捏住针柄,适用于 节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 中指在外,三指协同,以保持较长针 具的端直坚挺状态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 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掐切穴位上, 右手持针将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刺 入皮下的手法
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 左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 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从二指中间刺入皮下
✓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的腧穴进针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 左手拇、食二指将腧穴皮肤捏起, 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 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特别是面 部的腧穴进针
此法进针快而不痛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进针法
速刺法
插入速刺法 弹入速刺法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直刺
针刺的角度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 穴
浅刺与深刺均可,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 入腧穴
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
平刺
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
•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 度后,施以上提下插 动作的操作方法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基本手法
➢ 捻转法
• 将针刺入穴位一定 深度后。施以向前 向后反复捻转动作 的操作手法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辅助手法
弹法
刮法
毫针刺法--毫针操作技术
针刺得气
古代文献称“气至”,现在多称“针感” 得气的指征
针灸疗法介绍和方法
第一节 针灸疗法简介
一、概 述
针灸疗法
运用刺法和灸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起到疏通 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 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法
古称“砭刺”,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的手法 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
灸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