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考场作文怎么起题目
高考作文指导100个高中必备宝藏作文标题

家国情怀(一)精神传承1.《心系祖国,造福桑梓》2.《吾有所爱,其名华夏》3.《以风雪沧桑,鉴中华之光》4.《利剑显锋芒,清风正气扬》5.《以吾少年意气,与祖国万里恒昌》6.《欲为家国除弊事,脚踏实地筑未来》(二)歌颂祝愿7.《刺刀永不卷刃》8.《巍巍照金展红旗》9.《天翻地覆慨而慷》10.《丰功伟绩,彪炳史册》11.《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12.《立时代潮头,颂时代新风》(三)坚守初心13.《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4.《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5.《信念如磐,初心如故》16.《聆听穿越时空的回声》(四)英雄信仰17.《英雄者,国之干》18.《英雄何惧渡沧海》19.《尊崇英雄,担当使命》20.《护佑历史,希冀未来》21.《底色依旧,追求不变》22.《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大业》青年成长(一)青年奋斗23.《浮舟沧海,立马昆仑》24.《拨云见光,拥抱天光》25.《万变守其本,吾心持长青》26.《以青春之我,逐华夏之阳》27.《以今日为舞台,以明日为坐标》28.《不堕吾辈青云志,甘逆狂风暴雨行》(二)青春成长29.《春嫩不惧寒》30.《我心自有云白山青》31.《于萧瑟中刚强,于逆风中飞翔》32.《时代殷殷嘱托,青年砥砺前行》33.《今朝唯我少年郎,敢问天地试锋芒》34.《一曲青春一段梦,一腔热血绘前程》(三)自我感悟35.《惟变所出,万变不从》36.《君子使物,不为物使》37.《道阻且长,行则将至》38.《兼容并包,彰显风度》39.《起笔精彩,收笔饱满》文化(一)文化自信40.《粗粝能甘,纷华不染》41.《羚羊挂角,诗之神韵》42.《赓续文脉,鉴往开来》43.《文化有大美,自信以持之》44.《一竹载轻裳,起舞云水间》45.《创新与传统齐飞,文化共时代一色》46.《九万里风鹏正举,文创之贵吾辈挑》47.《小楼听雨听新旧,云海乘风乘古今》(二)工匠精神48.《岁月往复,匠心筑梦》49.《把匠心谱入时代之歌》50.《淬匠心之火,铸时代之刃》51.《持工匠之钥,开崛起之门》52.《守一份匠心,照一方净土》53.《以匠心独运,凭愿力无边》(三)经典与文化54.《岁月失语,经典能言》55.《览千古绝唱,品荡气回肠》56.《于浮躁中沉静,于迷惘处回首》时政话题(一)保护环境57.《利益在左,生态在右》58.《跨越千年,守江河安澜》59.《护碧波十里,盼百鸟来栖》60.《灵共在之道,沃自然之木》61.《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62.《文明与生态齐飞,经济共发展一色》(二)时代楷模63.《凝聚榜样的力量》64.《榜样如光,照亮前路》65.《看齐标杆,汲取力量》66.《致敬榜样,续写荣光》67.《以楷模为镜,观照自我》68.《把功勋写在中国的大地上》(三)读书阅读69.《墨尽笔毫香自绕》70.《墨痕书香,半卷清词》71.《一眼千年,与文化长谈》72.《品百篇诗书,绘山河万顷》73.《以阅读为炬,明人生之盏》74.《秉持读书心,深耕有耘籽》(四)创新智能与人才75.《智能改变生活》76.《原创力是生命力》77.《心创造带来新体验》78.《小创造发挥大能量》79.《开掘新知,探索本知》80.《用制度创新护航诚信中国》81.《人才生态才是持久竞争力》(五)科技82.《科技之旗迎风飘》83.《科技之魂,生生不息》84.《科技如火种,创新添动力》85.《厚积科技力,实现强国梦》86.《科技与发展共舞,创新与时代起飞》87.《科技创新之利刃,开辟未知于世界》。
高考作文标题怎样取容易得高分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眉眼盈盈”能给人清新脱俗之感,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美化文章标题,不少老师已提炼不少妙法,但我以为,年年岁岁“话”相似,美化文章标题之文,依然有文章可做。
下列美化文章标题之法,你不妨一用。
一、巧用修辞,增添文采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在作文标题中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美化作用的修辞手法,可以美化语言,增加文采,可以使标题形象生动,含义隽永。
例如:1.比喻拟题:《络是一把双刃剑》、《生命如花》、《为爱采撷一片阳光》等。
2.拟人拟题:《听,蜗牛不再哭泣》、《红绿灯的自述》、《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等。
3.对偶拟题:《选择倾听放飞生命》、《坐着读书站着做人》、《品名句悟人生变思维得幸福》等。
4.夸张拟题:《写诗——我生命的天堂》、《爱似高山流水》、《千年月色万年情》等。
5.反问拟题:《诚信,难道也要“出口”转“内销”?》、《“文化快餐”真的不足取吗?》、《你懂吗,布什?》等。
6.反复拟题:《烛之泪心之泪》、《感谢挫折感谢伤口》、《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等。
另外我们还可用呼告、回文、顶真等修辞来拟题。
总之,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拟出的这些题目,生动活泼,文采斐然,就像一块磁石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让人产生非看不可的欲望。
二、引化并用,追求意蕴借他山之石,可包装润色自己文章的标题,可巧妙借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名句、俗语、歌词、广告词、文学作品、影视剧名目……用得恰到好处,不仅可以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吟诵起来也会韵味无穷。
例如:1.引用(原版引进)(1)引用诗文:,《慈母手中线》、《众里寻它千百度》、《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
(2)引用歌名:《歌声与微笑》、《常回家看看》、《阳光总在风雨后》等。
(3)引用俗语警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距离产生美》等。
(4)引用经典名作:《老人与海》、《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等。
2、化用(旧瓶新酒)(5)化用诗文:《有心本可贵诚信价更高》、《怎一个“苦”字了得》、《每逢佳节倍思“清”》等。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自定标题之如何起一个高级的作文标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好的作文标题可一句抵一万句,直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喜上心来,自然就会给你的作文打上一个很高的印象分。
精彩标题就是作文颜值,在此收录适合当满分作文标题的金句(所谓可以用作标题,未必全句照抄,指截取部分或者取其句意,也可当名言直接引用作分论点或加上诗人组成排比事例),摘抄并背诵,反复体会,仿套出新,在阅卷时多看你一眼。
模块一高级标题欣赏摘抄(深度点评)这种化用名言名句或引用古诗词起标题的方式,既文艺惊艳,又精辟有力,吸引眼球。
比起自己在现场想的,费时又普通的标题真是优秀了好几倍。
《心似繁华艳照,身如古树不惊》这是作家安意如所写的一句话,简约别致,颇有内涵。
写作文时,可以用于“修身养性”、“坚守自我”等主题。
把这句话作标题,文采盎然,富有诗意,可以成为全文的一个亮点。
《涓流不止,溪壑成灾》意思是:细微的小水流不及时堵塞,不断汇入江河,将泛滥成灾,对于人来说,如果不能遏制自己的小欲望,就可能导致欲壑难填。
写作文时,可以用于“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注重细节”等主题,是一个简约而又惊艳的标题!《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适用主题】表达美好祝愿,对未来的期许等。
【释义】出自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意思是祝愿你无畏前路艰险,沉潜于海,有朝一日终能张开巨大羽翼,向着光和梦想飞翔。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适用主题】气魄雄健,豪情奔放,为中国崛起而奋斗等。
【释义】出自周恩来的一副自勉联,意思在大海上划船,在昆仑山处立马。
可用来比喻青年们胸怀大志、报效祖国的热忱。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适用主题】自立自强、描写国家变化等。
【释义】来源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意思是: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
可用来指光明的前程,青年的蓬勃朝气。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这句话出自清代诗人王廷懋的一首诗,内容简约而不简单。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君子必须以此为戒,防微杜渐。
写作文时,如果遇到“防微杜渐”、“注重量变”、“注重细节”等主题,就可以用“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做标题。
高考作文:怎样自拟标题

高考作文:怎样自拟标题高考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已多次出现,有的时候,标题不给分;有的时候规定“没有标题减2分,标题不恰当减1分”。
即使自拟标题不另给分,给自己的文章拟一个好的标题,也会给文章添彩,无疑会受到评卷人的青睐,它的价值远不只一分两分。
下面我们介绍几个自拟标题的思路。
1.标新立异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起名字,“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我们写文章,也要给它起一个“嘉名”。
人们一般都是先看了文章的标题再看正文的。
文章的标题不好,叫人看了很反感,人们便不再看正文;文章标题一般化,也引不起人们的兴趣。
因为标题不好而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那是很冤枉的。
好奇,是人们的共同的心理特点,文章的内容新,文章的标题也要新才行。
所以标新立异,应当作为拟定文章标题的一个思路。
有位女同学写了一篇内容很好的文章投给一家语文报,内容是她到水笼头那去接水,等着接水的人很多,她就把自己的水桶放到前边去了。
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女孩“挺着企鹅似的小胸脯”向她提出了批评,见她难为情,那小女孩就说:“大姐姐,你要有急事你就先接水吧,我排在你原来的地方去。
”本来很有趣味的文章,她却用了“一件小事”作标题,编辑给她改成《小女孩教育了大姑娘》,使文章增色不少。
2.拙中见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种体验:一个灵巧的人做了一件灵巧的事或做了一个灵巧的动作,我们并不觉得新奇;一个笨手笨脚的人做了一件灵巧的事或做了一个灵巧的动作,我们就会觉得新奇。
文章的标题也有这种情况。
有时使用一个貌似笨拙的标题反而比使用一个巧妙的标题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种标题把巧蕴涵在拙里边,拙中见巧,那的确比巧中之巧更见功夫。
有位同学作文时写她一位同桌,也没什么新鲜事,一件事是本组做值日时,因为明天开运动会,别的同学都到操场看热闹去了,她的同桌就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干净;再一件事是考英语时她的同桌有一道题不会作,她把答案写在条子上递过去,她的同桌却不看。
这点小事本没有什么,可是她在标题上动了脑筋,她避开了《我佩服的一个人》等一般化的标题,也避开了《闪光的心灵》等带些艺术性的标题,选择了一个貌似笨拙的标题——《傻同桌》,这个“傻”字用得真好,不但表现出同桌的好品德,也表现出自己对同桌的挚爱。
写作指导:考场非常实用的作文标题拟题技巧

2021高考一轮复习考场非常实用的作文标题拟题技巧标题是一篇文章的“龙睛”,只要我们精心点画,就有可能获得阅卷者的青睐,为自己赢得宝贵的“初印象”,在高考作文写作中显得尤其重要。
针对当下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就议论文材料作文的拟题提出一些指引方略。
一、对仗式标题对仗式标题,就是用两个字数相等、表意相近的短句做标题,这是议论文最常用的标题。
比如:1.粗粝能甘,纷华不染出自《围炉夜话》,原话是: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
意思是:能把粗茶淡饭当作美味,是有为的人。
不被外界污染,才是杰出的人。
写“坚守自我”、“接受磨砺”等主题时,可以用“粗粝能甘,纷华不染”做标题。
2.风云一转折,事业仍可筹这是2020年上海卷的作文标题,作者傅麓文。
表达的意思是:惟愿我辈青年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路遇风云转折,仍道事业可筹、未来可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3.距险天涯,离爱咫尺这是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1的作文标题,作者林璟。
表达的意思是:遇见深林,可以辟为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遇见险情,可以用爱架起桥梁。
感谢在抗疫之战付出的每一个人,得以让我们距险千里,离爱咫尺。
4.聚青年萤萤之光,照世界未来旷野这是2020年全国卷2的作文标题,作者林璟。
表达的意思是:愿世界青年都能怀丹心一颗,邀三分国际祝野,五杯热忱,七顷团结之气,拥抱美好人类未来。
愿青年萤萤之光汇聚,足照世界未来旷野!5.胸中有丘壑,眼中存山河这是2020年全国卷1的作文标题,作者:高考考生。
表达的意思是:鲍叔牙胸怀宽广,大度推荐管仲为国相,而他的出发点与初衷是为了国强民富,他的眼中装着天下苍生。
二、“让”字标题“让”字标题带有强烈的祈使语气,可以表达出鲜明的立场,是很棒的议论文标题。
如果表示反对,则加“莫”“别”字。
比如:1.让教育如春风拂面教育孩子应该多一点温情,少一点霸道,这样,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高分作文标题是怎么起的?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高分作文标题是怎么起的?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
”高考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考生就必须在文章中展露自己的才思、才情和才华,擦亮标题这一双文章的“眼睛”,使其精练传神、清新脱俗,让其明眸善睐,顾盼生辉。
好的标题应该遵守以下三个原则,并做到简明、新颖、别致,耀眼夺目,富有文采。
1、符合文体要求高考作文的题目首先要充分体现文章的文体特征,让人一读标题就可以感受到所写文章的文体样式。
写议论文,标题要深刻、鲜明;写记叙文,标题要形象、生动;写散文或小说,标题要含蓄、有诗意。
2、体现关键词考生要尽可能地在拟写标题时将话题或材料中的关键词明示或暗示出来,让阅卷者了然于胸,增强好感的同时减小误判的可能。
3、传达主旨立意考生在拟写标题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让阅卷老师在看到标题的第一时间确定所写作文是否符合题意。
拟写实力型标题三种方法方法一:亮明观点此类标题以无招胜有招,有大道至简的底气,质朴无华,亮出的都是“干货”。
因洗尽铅华,故能让阅卷者一目了然;因有的放矢,故能让阅卷者了解主旨。
考生在标题中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旗帜鲜明,先声夺人。
如:①作别眼见为实(全国卷Ⅱ·辽宁考生)②打破定式,走向创新(全国卷Ⅱ·重庆考生)③不忘根本,放眼未来( 浙江考生)人们肉眼见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象,而非真相,为此,例①用“作别”二字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眼见为实”这一习惯认识的否定态度;例②破的是“定式”,立的是“创新”,先破后立,观点鲜明;“不忘根本”是“继往”,“放眼未来”是“开来”,例③鲜明地表达了作者“要在传承中发展壮大”的深刻见解。
方法二:亮出内容考生在标题中直接亮出文章的叙述缘由、核心意象、主要素材等写作内容,标题中的人、事、景、物,各异其趣。
如:①花袭人的暖心世界(江苏考生)②钱塘潮涌奇,我自泛扁舟(浙江考生)③水应深潜,酒应细尝(全国卷Ⅱ·重庆考生)例①亮出的是叙述缘由,用《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之言展开议论,她要求宝玉答应的三件事既体贴,又理性,正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因而富有事趣;例②亮出的是带有水乡特色的意象——钱塘潮、扁舟,抒发了作者勇做时代“弄潮儿”的豪迈情怀,因而富有情趣;例③亮出的是水、酒两个事物,借对二者“深潜”“细尝”的态度,表达了“浅显之知浮于表面,深处挖掘才获得真知”的主旨,因而富有理趣。
高考作文指导:标题如何拟

高考作文指导:标题如何拟标题:高考作文指导——如何拟写一篇2000字的作文导语:高考作文是考生的一项重要科目,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作文。
如何拟写一篇2000字的作文是考生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将从选题、构思、开篇及段落设计几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一、选题选题是写作的关键。
考生在拟写2000字作文时,应根据自身的兴趣、熟悉的话题、新闻热点等方面进行选题。
选题时要考虑到自己有关的素材和对该话题的见解,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构思构思是一个作文的基础,也是高考作文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构思时,考生可将要表达的主题或论点写在纸上,再根据这个主题或论点构思出合适的内容。
可以通过列出论点、关键词、论据等方式来整理构思。
要注意的是,构思必须紧密联系作文的主题,清晰地展示表达的目的和立意。
三、开篇开篇要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注意。
可以采用引言开篇,以引人发思考,激发兴趣。
同时要紧扣主题,不要跑题。
开篇如能融入一些文学修辞手段,如比喻、夸张、对比等,能够使作文文采飞扬,增加语言的艺术感。
四、段落设计在一篇2000字的作文中,段落分得当是保证作文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个段落必须有一个中心思想,以主题句开头并围绕主题句进行阐述。
段落之间需要进行过渡,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段落之间可以使用过渡词语或句子,如“其次”、“再者”来连接上下文。
五、结尾结尾是作文的收尾部分,也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后机会。
结尾可以综合前文,作出总结或得出结论;也可以提出思考,引发读者对该话题的再思考。
结尾段可以使用议论性的观点,或者以反问句的方式给读者留下一些心理冲击,增强作文的说服力。
六、修改写完作文后,一定要对其进行仔细的修改和润色。
首先检查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查漏补缺;其次检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语法是否通顺;最后定点检查拼写、标点符号错误。
如果有条件,最好请他人帮忙进行修改,以免纰漏。
高考满分作文写作技巧:如何起作文题目

高考满分作文写作技巧:如何起作文题目如何起作文标题作文标题是整篇文章的首要印象,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起一个恰当的作文标题非常关键,下面将介绍一些起作文标题的技巧。
一、突出主题作文标题应该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题,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确定标题时,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核心内容,然后选择一个简明扼要、具有代表性的词语或短语,直接点明文章要表达的主题。
例如,一篇关于环保的作文,可以起标题为《呼唤蓝天》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
这些标题直接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
二、使用修辞手法在起作文标题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标题更具艺术感,富有表现力。
比如,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可以使用比喻手法,起一个形象生动的标题,如《友谊如阳光》或《友谊如清泉》等。
这样的标题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借用名言名言是历史上优秀人物或作家留下的精辟观点,借用名言作为作文标题能够增加文章的深度和思考性。
选择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名言,能够为文章增添一份文化底蕴。
比如,一篇关于家庭的作文,可以选用孟子的名言作为标题,如《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样的标题不仅引发读者对家庭的思考,也能反映出作者对家庭的理解和价值观。
四、有趣独特好的作文标题应该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创新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因此,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有趣独特的表达方式,给读者带来新鲜感。
例如,一篇关于小学生夏日生活的作文,可以起一个有趣的标题,如《悠闲的小河老师》或《冰淇淋的香气》等。
这样的标题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也能让读者对文章内容产生好奇。
总之,起作文标题是一项需要技巧和创造力的任务。
通过准确概括文章主题,运用修辞手法,借用名言或者创意表达方式,可以起到提升文章整体质量和吸引读者的作用。
五、反问法反问法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可以用来起作文标题。
通过反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场作文怎么起题目听,是对世界的感知。
听,是对人生的观照。
听,是对心灵的抚慰。
听,是对未知的寻找。
请以“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有两种。
一种是不被限制的,没有题目,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种叫做自由写作;一种是被限制的,有规定的题目,你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写,要套着脚镣跳舞。
平时的写作训练,考场上的作文,都属于后一种。
写这种作文,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题目展开有效的分析。
分析作文题目,不是“写”,而是“想”。
我经常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不是你写不出,而是你想不到。
“想”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想到了,才写得出。
你不可能写出你想不到的东西,是不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你的思考到位了,表达也就跟着到位了——如果你的语言能力不是太馊的话。
那么,如何分析作文题目呢?下面我讲四个要点,来说明分析题目时的思维活动。
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我将主要结合“听”这个话题作文来谈。
第一,分析话题关键词的内涵:“听”是什么?任何作文题,无论是怎样的命题形式,管他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本质上都是“话题”作文。
任何作文,都在围绕着某个核心的话题在谈。
能标示这个核心话题的词语,就是我这里所说的“话题关键词”。
第1页共12页审题立意要准确,第一步当然是厘清话题关键词。
有的题目中的关键词,词义明确,没有歧义,例如“坚强”、“诚信”、“常识”;有的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比较隐晦,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具有隐喻义,你需要把“春光”这个喻体的本体揪出来。
无论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还是隐晦的,都需要审慎地确定关键词的内涵。
作为写作的基本立足点,这个核心概念,显然是需要界定的。
即使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在审题的时候,你仍然需要细心地确定它的内涵。
例如“诚信”,这个词的词义看起来是明确的,但一旦粗心,仍有可能犯错。
从词语的基本内涵分析,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
“诚”和“信”,这两个方面是有区别的——“诚实”是就一个人的自身品德而言,“守信”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所以如果含含糊糊谈诚实,而不关联到讲信用来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
“诚实”并不完全等于“诚信”。
“诚实”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形之于外的言行,与他自己内心的思想具有一致性。
据此可知,“诚实”与他人无关,但“守信”必须是与别人有关的。
如果你的作文,只是大谈我们要诚实而不要虚伪,就与题意有所偏离了。
我可以告诉你,“真小人”也是诚实的,是言行一致的。
真小人的特点就是“真”,他一点也不虚伪,他说要翻脸便翻脸,他说不守信就不守信,诚实倒是诚实了,但这是诚信吗?同样地,如果你只是注意到“信”,也不行。
什么是“信”?“信”就是信用,也就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信”是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定义的。
“信”是不是一定是“诚”的呢?不见得。
有些奸猾之徒,不诚实坦白,但也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比如一个商人,未必诚实;但他与别人做生意却能守信,因为他知道,守信是值得的,不守信将会导致自身的商业利益的损失和商业机会的流失。
所以,“诚信”这个作文题目中,“诚”“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写这个题目,就得既要写“诚”,也要写“信”。
“诚”“信”都要兼顾。
第2页共12页以上是一个粗略的分析。
这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作文的审题立意,务必仔细分析话题关键词。
分析话题关键词,就是对自己提问:它是什么?例如:“诚信”是什么?讲到这里,你应该基本清楚了。
现在,我以“听”这个作文题为例,继续阐释。
“听”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
词典上说得非常清楚:用耳朵接受声音。
事实上,不用翻查词典,你也懂得这层意思,这是这个词的本义。
但是,如果你写一篇文章,来说明外部世界的物理振动如何通过感觉系统而被人感知,说明人的听觉神经能够对声音产生反应的机理,最后写成了一篇生物神经学论文,其实是不符合要求的。
我知道,写这样的文章对我这样的科学盲人是很难的,但对你们来说也并不见得容易。
更重要的是,我必须向你正确地指出:这很难能,但并不可贵。
你走入死胡同了。
你不懂得作文基本上是要谈人生的。
“听”的本义:用耳朵接受声音。
这个本义中,你须注意到“听”的对象是声音。
这看似没什么,其实很重要。
你看到这个作文题,很显然会联想:究竟有哪些声音可听?或许你会想到:一般的声音、特殊的声音。
一般的声音,是指物理世界中我们的听觉能够感知到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车声雷声父母老师的赞扬声或呵斥声;特殊的声音,是指我们的听觉感知不到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抽象的和比喻义的,如正义的呼声、真理的召唤、良心的谴责、爱心的和弦,如此等等。
如果你注意到上述抽象的“声音”,你的立意就可能高出一筹。
写一般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一般水平;写特殊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高级水平。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作文题中的这段话:第3页共12页“听,是对世界的感知。
听,是对人生的观照。
听,是对心灵的抚慰。
听,是对未知的寻找。
”题目中的这段文字,其实是在要求我们更加注意到“听”的引申义而不是它的本义。
“听”的引申义有几项,但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听”是“接受、听从”,不是“听凭、任凭”的意思。
第二,内涵的确认和具体化:“听”有哪些具体表现?对关键词进行了界定,但这个界定是抽象的。
只有把抽象的界定与具体现象联系起来,抽象的内涵被具体的现象印证或确认,它的意义才能更清晰地浮现出来。
以本题为例,就是对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听”有哪些具体表现?换句话说,就是问我们自己:存在哪些在具体的场景中的“听”?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产生如下联想:1.属于生活经验的一些生活现象,如:听别人的言语;听音乐;听风声雨声;听雨打芭蕉;听潮起潮落;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街头汽车声……2.属于知识背景的一些与话题相关的零碎的词语,或一些惯听的短语,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闭目塞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道听途说、听从真理的呼唤、夜阑卧听风吹雨、听人劝得一半……3一些我们在各种场合包括语文学习中了解到的事实,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第4页共12页你的联想,一开始是随机的、混乱的。
上面我所设想的,其实已经做了初步的归类。
这些联想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思考“听”的内涵,确定自己写作的立意,甚至也为你完成了初步的材料的准备。
通过对联想到的这些材料的思考,你对“听”的理解将会变得更加明确。
只有初步联想,是不够的。
接下来你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在归类时,还必须思考这类材料可能引发出怎样的观点。
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归类:1.听自然的声音听风声雨声;听潮起潮落;听雨打芭蕉——可能引发的观点:要聆听自然,感受、领悟自然之美。
2.听人类的声音(1)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别人的言语(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都属于此类);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人劝得一半——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听应有包容心;他人的意见未必都听得。
(2)听音乐——可能引发的观点: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的美感、领悟,有益于人生。
(3)听街头汽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可能并不是美的;对人类生存可能存在负面作用。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充耳不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听,不是凭耳朵,而是要用心。
第5页共12页(5)听从真理的呼唤——可能引发的观点:听,必须服从真理,要有理性。
(6)夜阑卧听风吹雨——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听内心的声音。
(7)道听途说——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有的声音是不能听的;听,不见得是可靠的。
3.不听闭目塞听——可能引发的观点:不听是有害的和危险的。
有了这个梳理,你不但更加懂得什么是“听”了,还发现了很多的观点。
有的观点之间存在矛盾,这有可能刺激你进行更深入、更辩证的思考。
然后,在这些观点中,你可以斟酌权衡,择取你最想阐述、最有把握的观点,把它作为文章的中心。
第三,分析原因:为什么要“听”?为什么要“听”呢?原因在哪里?议论文都是要讨论“为什么”的。
如果你是主张要“听”,无论是听自然的天籁还是人类的声音,无论是听安静的音乐还是听人声的鼎沸,我们都要问:为什么要“听”呢?是什么理由迫使我们必须要“听”?你将怎么来说服我们接受你的观点?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哪些理由可能对我们提供支持。
我想,至少可以有如下几条最宏观、也最基本的理由。
1.在生存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第6页共12页(1)作为动物的人人与很多动物,都有听觉器官,这种器官最基本、最原始的作用,是为了摄取信息,来为生存提供支持。
(2)作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听是一种信息的接受,也是一种沟通,有利于扩大我们的利益。
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背后都是为了更大的生存利益。
2.在伦理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1)向外的“听”:通过听来强化人类之间的联系,交流思想、加深情感、消除隔膜、表达友善、化解恩怨,都能促进人与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这符合人类的基本伦理。
(2)向内的“听”:倾听灵魂的声音,听从真理与良知的召唤,能促进生命的觉醒,提升生命的意境,具有最根本的伦理意义。
(3)特别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听取社会底层的声音,表现了人类中居于强势地位者的社会良知,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3.在审美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人类的审美活动,有一部分表现在听觉方面。
对自然之音、音乐之声、嘉言妙语的听取与欣赏,使人获得美的愉悦,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
第7页共12页我的这个分析很简单,而且较为宏观,在你实际写作时未必会这样思考,因为你的论点一般不是论述“听”的必要性——这不是你的任务而是哲学家的任务。
但是,你需要有意识地这样做,使你的思维宏阔一些高远一些,这能够提高你思考的深刻度。
这并不是说,你的作文就不用讨论“为什么”了。
我只是说你的思考未必有上述高度。
在议论文中,讨论“为什么”永远是必要的。
要围绕你的中心论点来思考“为什么”。
假设一下,你已经确定论点,就是“要聆听自然”。
接下来,你当然有义务阐述“要聆听自然”的理由,亦即回答“为什么要聆听自然”这一问题。
这样,你可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想到“为什么要聆听自然”的原因:1.知识的增进——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直接增加对自然的了解。
2.哲理的领悟——聆听自然可能使我们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哲理的领悟。
(只是可能获得;是否真的获得,还要看聆听者自身的态度与领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