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探秘》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信息技术_计算机探秘教学课件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_计算机探秘教学课件设计

LOGO
四、小结
第3节 计算机探秘
本节课的收获
了解 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及其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
PC不再如此神秘!
PC系统
硬件组成
软件组成
主要技术 指标
LOGO
字长
是指CPU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决定 PC运算精度
PC内部数据采用二进制数进行存储和运算的,由0、1两个数组成,每个二 进制数所占的数位称为“位”(bit简称b),又称为“比特”。 是存储信息最 小单位 32位 64位
存储容量
存储设备能够存储数据的数量。 字节:8个二进制位为1个字节(Byte简称B),是PC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 常用:KB(千字节)、MB(兆)GB(千兆)TB(太)等作为计量单位。 关系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主板
电源
内部
CPU
主要部件
硬盘
内存
光驱
LOGO
2、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
第3节 计算机探秘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 应用软件:(文字、图形处理……)
LOGO
二、技术指标
钟频率,是指CPU在单位时间(秒)内发出的脉冲数。决定PC运算速度 单位:兆赫兹(MHz 100万) 吉赫兹(GHz 1×109) P4 3.06GHz 运算速度: 30.6亿次/秒
LOGO
初中信息技术
第3节 计算机探秘
LOGO
学习目标
第3节 计算机探秘
1 了解计算机系统
2 了解计算机内部结构和主要部件
3 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4
学会简单拆装电脑
LOGO
一、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探秘》教案

《计算机探秘》教案

《计算机探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部分。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的操作系统。

3、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系统。

(2)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难点(1)理解计算机的二进制运算。

(2)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现代计算机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家居、在线教育、电子商务等,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探秘。

2、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0 分钟)(1)简单介绍计算机的起源,从早期的计算工具如算盘,到机械计算机的出现。

(2)重点讲述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阶段,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到如今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3)展示不同阶段计算机的图片和特点,让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的快速发展。

3、计算机的组成(20 分钟)(1)硬件组成展示计算机主机内部结构图片,介绍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主板、显卡、声卡等硬件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扫描仪)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的功能。

(2)软件组成讲解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游戏软件)的区别和联系。

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Mac OS、Linux,并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示。

4、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5 分钟)(1)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计算机如何通过二进制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

(2)举例说明计算机的指令执行过程,让学生理解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概念。

5、实践操作(20 分钟)(1)安排学生分组,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观察内部硬件的连接和布局。

(2)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简单的操作系统操作,如文件管理、设置系统参数等。

6、课堂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组成、工作原理和操作系统,强调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计算机的奥秘。

《计算机探秘》教案

《计算机探秘》教案

《计算机探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基本操作。

2. 难点: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包括硬件和软件。

- 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机、关机、打字等。

- 让学生讨论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计算机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练习使用计算机。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基本操作。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初中信息技术_计算机探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_计算机探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_计算机探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计算机探秘》教学设计一、总体思路:要使课简洁、直观,注重三维,组织教学贯穿始终,力争创建高效课堂。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必备知识,难就难在计算机硬件系统和技术指标,是同学们平时很难涉及或及少涉及的方面。

技术指标涉及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亦较难理解。

三、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常识,并有渴望获得这方面知识的愿望,为教学的有高效实施了最为基本的平台。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展示实物教学法,直观形象法,讲解与案例法。

学法:观察—思考—联系—理解;知识点,考点引领;对照分析理解。

五、过程设计:1.导入:用QQ加入好友时验证方式,规范计算机字符的使用,培养其严谨、规范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并能承上启下,快速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进入紧张有效的课堂学习。

2.硬件系统:从学生的认识起点出发,对照实物,直观地让学生说出硬件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学生亲历的实践认知,老师再加以补充和拓展,完成本部分的教学。

3.技术指标: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导用形象的“类比”,对照知识技能的迁移,详细讲述:如:“脉冲数”脉搏(波)电流的振荡;十进制与二进制的对照;字节的规定:8个二进制位为1个字节,封装为一个单元存储基本的字符等,使学生较容易地弄懂技术指标的概念及其意义。

为下一堂信息技术的学习打下基础。

4.形成测试:以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考题为知识点,引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明学习的方向,测试出本节的目标达成度。

《计算机探秘》【学情分析】本课面向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学习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七年级的学生特点是:好动、好奇、好表现,所以尽量采取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任务时注重任务的层次性和激发兴趣的持续性。

采取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计算机探秘》教案

《计算机探秘》教案

《计算机探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3)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学会使用计算机;(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1节:计算机的认识1. 计算机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 计算机的组成部分3. 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第2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1. 操作系统的认识与使用2. 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3. 常用软件的使用第3节:计算机的输入与输出1. 输入设备的使用2. 输出设备的使用3. 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联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2)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3)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1)计算机的内部组成;(2)操作系统的使用;(3)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及使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2)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3)小组合作法:探究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内部组成等;(2)计算机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3)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计算机的资料,拓宽学生视野。

五、教学过程(1)通过问题引导: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有哪些用途?(2)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2. 新课讲解:(1)讲解计算机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讲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如硬件和软件;(3)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操作系统的使用、文件管理。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2)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常用软件。

4. 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每组选取一个时期,进行展示和分享。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赛获奖案例计算机探秘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赛获奖案例计算机探秘教学设计
4.第四小组主要任务是拆卸硬盘(有时间可以拆卸其他部件),并且选出代表来分享以下两 点。
1)请向同学们展示本小组拆卸的部件:
2)说出硬盘的作用:
3)利用“积分榜”评价。
5.第五小组主要任务是拆卸光驱(有时间可以拆卸其他部件),并且选出代表来分享以下两 点。
1)请向同学们展示本小组拆卸的部件:
2)说出光驱的作用:
电据
1
1
%千万次
计孰发展的初娜般, 体积巨大,运算速度较 低,耗电是大,存储容量 小.主要用来进行科学计 殍

品年代末 至况年代 末
晶腾
1
J
几万W几十万
豚、
体积遍少」耗电轻小」运 算速度较高,价格下降। 不忸用于科学计算,还用 于数据处聊事务管理। 并逐渐用于工业尚1L
|o年代中 期端
中,小规模 集成电路
唯一不足的是课时少,平时实践的机会少,但愿以后能多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技能目标:能够简单拆装电脑;能够根据对计算机配置和价格等条件组装电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协作意识;关注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激发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机内部结构和主要构件。
2.教学难点
简单拆装和配置电脑。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这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问题探究、动手实践。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探究活动一
1.自学释疑(技术指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页,边看,边画,边填,完成下列问 题:
主频是指。
字长是指。每个二进制位用1或0表示,一个字
节占 二进制位。
存储容量是指。

计算机探秘教案

计算机探秘教案

计算机探秘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教学资源5、教学进度6、教学评估1、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部分。

111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

112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教学内容21 计算机的历史211 介绍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包括早期的计算工具、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等。

212 讲解计算机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趋势。

22 计算机系统组成221 硬件部分:讲解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222 软件部分:介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编程语言等软件的概念和分类。

23 计算机工作原理231 解释二进制的概念和计算机如何使用二进制进行数据处理。

232 描述计算机的指令执行过程和信息存储与传输方式。

24 计算机网络241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如局域网、广域网等。

242 讲解网络通信协议和互联网的应用。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311 由教师系统地讲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确保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32 演示法321 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功能。

33 小组讨论法3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4 实践操作法341 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4、教学资源41 教材411 选用权威、系统的计算机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42 多媒体资源42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讲解。

43 实验设备431 提供足够数量的计算机设备,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

5、教学进度51 第一周511 介绍课程的目标和要求,讲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

512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52 第二周521 详细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

522 组织学生进行硬件设备的观察和识别活动。

初中信息技术_计算机探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_计算机探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计算机探秘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综合实践迁移提高实验器材:打开的台式机主机箱自主学习:看课本第13-15页提问:1、主机箱中都有哪些部件?2、它们起什么作用?学生活动: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计算机主机箱中各个主要部件的位置、形状。

中央处理器和主板内存和硬盘光驱和软驱显卡和声卡五组:电源和网卡组明确实验目标,领会实验任务,按要求进行实验。

用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回答的计算机元件实物引入本课内容,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本节新授内容上来。

《计算机探秘》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电脑,而且有部分学生家中也有电脑,学生对计算机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从外观看应该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但是,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软件、硬件方面的知识还是很模糊的,因此,这节课将带领学生通过了解计算机硬件,动手拆卸、组装等方式去探究计算机的内部结构,更进一步认识计算机。

计算机探秘效果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多的专业述语、名词和概念,其中很多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内容不一致,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活动时,通过展示计算机实物和观察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体验,认识所学内容,掌握专业词汇,理解概念,自主归纳总结出结构图,同时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拆机、装机并通过交流、讨论来识别各个部件的名称与简单功能。

(2)协作学习法把学生分组,每组的成员互相协作来完成任务。

讨论交流学习法。

(3)进行小组竞赛学习,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亲自动手动脑。

各个小组间行到交流。

《计算机探秘》教材分析本章节是青岛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主要是了解计算机的外部设备(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以及内部结构和主要部件(内部主要由中央处理器、主板、内存、硬盘、光驱、软驱、显卡、声卡、网卡、电源组成)、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主频、字长、存储容量)在一点通中,详细的列出了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加强了一些抽象的概念,开阔了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探秘》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主要部件;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2、能力目标:能够简单拆装电脑;能够根据对计算机配置和价格等条件组装电脑。

3、情感目标:增强协作意识;关注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激发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计算机主要内部部件及技术指标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两款不同配置电脑,请学生认识下电脑的主要配置有哪些?请思考为么两款相同品牌的电脑价格差价大?
(2)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学习任务一:生预读教材,了解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有哪些?说出其主要功能?
注意:让学生了解影响计算机性能的关键因素。

学习任务二:观察讲台实体机,请指出主要硬件及说明其功能?
(3)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学习任务三:请生阅读教材,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存储单位间换算。

梳理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及技术指标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让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的点要讲解)
(4)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实验一:让学生以前面所学硬件知识为铺垫结合实例分析,提出自己的配机方案。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增强协作意识
(5)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课小结: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
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