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看魔术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在前面学习100以内数的加法中,比较熟悉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相加,对于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显得比较薄弱。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几个相同数连加,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注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为学生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除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意算式与实物、图形的对应。

主备:李庆峰

主备:李庆峰

主备:李庆峰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计划及全册教案青岛版

第二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现有学生72人,分为两个教学班。经过半年时间的学校生活学生们大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对于后进生也不能忽视。不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大部分上学期的后进生在学期末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这也增加了我这学期数学教学的信心。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会有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新颖有趣。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除小单元外),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有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情境图),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含有多少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从而引出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了“问题串”。 3、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本册教材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材普遍采用的“小步子”编排方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如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传统教材中,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不退位)”的笔算放在一起,将相关的口算放在其他单元中,人为地将笔算与口算分开,不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在知识安排上,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编排在一起,使口算与笔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策略。同时,又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编排了加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4、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 本册教材不受严格的知识体系束缚,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整理与复习 青岛版

6.1——6.3内容整理与复习 知识点击:(共40分,其中知识整理20分,例题20分) 1、整式:只含有( )运算的代数式叫整式。 例:①21 ②y ③28+x ④74- ⑤0 ⑥πx 3 ⑦x 5 ⑧1 3+x ⑨()b a a 323+ 以上代数式中是整式的有( )。 2、单项式:不含有加减运算的( )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 或 也是单项式。特别注意:π属于数字,也就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 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如: 的系数是 。单项式的次数是指 。 例:372ab 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23b a -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53ab -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3、多项式:几个 的 叫多项式。其中每个 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找多项式的项时应带上该项前 的 ,多项式的项数实际就是多项式中 的个数。多项式中 的项叫常数项。多项式里 的次数叫这个多项式的次数,而不是每项的次数之和,它与单项式的次数有明显的区别。 例 :2965x x --的次数是( )叫( )次( )项式。将多项式按某个 字母的指数从 到 排列叫将这个多项式升幂排列,按某个 字母 的指数从 到 排列叫将这个多项式降幂排列。例:把多项式x3+x2-x+3按升幂排列是:( ) 4、同类项:所含 相同并且 相同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注意:常数项都是同类项。例如:b a 25-与27ba ,xyz 6与xyz 8-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32xyz 与32xy 是同类项 B x 1和2 1x 是同类项 C 0.523y x 和732y x 是同类项 D 5n m 2与-42nm 是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 )相加,所得的( )作为( ),字母与字母的( )不变。 5、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 ;如果括号外的 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 ;当括号前带“-”时,去掉括号及“-”后,括号里的各项都 , 6、(课外延伸)添括号法则:添括号时要注意:把某多项式放进“+( )”里时,?这个多项式的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放进“-( )”里时,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达标测试:(1——18题,每题3分,19——21题26分,共80分) 1、单项式853ab -的系数是 ,次数是 . 单项式25 12R π-的系数是_____ ,次数是______________。 2.多项式2- 152xy -4y x 3是 次 项式,它的项数为 ,次数是 . 多项式2324xy x y --的各项为 ,次数为__________. 3. 多项式5253323+-+-y x y x xy 的次数是________.最高次项系数是__________。 4. 任写两个与b a 22 1-是同类项的单项式:_________;_________。 5、按规律排列的一列数依次为:-1,3,-5,7,-9,11,…,按此规律下去,这列数中的第20个数是____________;第n 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 6、若单项式y x 2 5和n m y x 42是同类项,则n m + 的值为____________。 7、若单项式y x 25和n m y x 42的和是单项式,则n m + 的值为____________。 8.三个连续偶数中,2n 是最小的一个,这三个数的和为 . 9. 已知轮船在逆水中前进的速度是m 千米/时,水流的速度是2千米/时,则这轮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是 千米/时. 10、长方形的长是52+a ,宽是13-a ,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___。 11、李明同学到文具商店为学校美术组的30名同学购买铅笔和橡皮,已知铅笔每支m元,橡皮每块n元,若给每名同学买2支铅笔和3块橡皮,则一共需付款________________元. 12、当2x =-时,代数式 651x x +-的值是 ; 13、计算:22224(2)(2)a b ab a b ab --+= ; 14.化简3x -2(x -3y )的结果是 . 15. 11.多项式y x 23-与多项式y x 24-的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πab 37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备课 为了打造特色课堂,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一班现有学生40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好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问题意识,中等生学习知识比较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差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佳。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除法的口算、估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合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空间与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 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5.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7.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9.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0.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他人的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逛公园---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2—12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每一部分的后面都安排有针对已学内容的练习题,练习题力求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紧密配合学生的计算水平和生活实际,使数学应用与计算有机联系,既增加计算和加减含义的巩固机会,又体现应用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和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 2.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情境图等。 课时数:6课时。 信息窗1 逛公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初步培养思维的 灵活性。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角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第八章达标测试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 1、 下面四个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图形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1 2 1 2 1 2 1 2 2、 在下面四个图形中,能用O AOB ∠∠∠,,1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 角的图形是( ) 3.点P 为直线l 外一 点,点A 、B 、C 为直线l 上三点,PA =4cm ,PB=5cm ,PC=3cm ,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 ) A .4cm B .5cm C .小于3cm D .不大于3cm 4、如右图,直线AB 和CD 相交于O ,那么图中 ∠DO E 与∠COA 的关系是( ) A 、对顶角 B 、相等 C 、互余 D 、互补 5、如右图,已知∠AOC=∠BOD=90o,∠AOD=150o, 则∠BOC 的度数为( ) A 、30o B 、45o C 、50o D 、60o 6、已知OC 是∠AOB 内部一条射线,下列所给条件中,不能判定OC 为∠AOB 的角平分线的是( ) A. ∠AOC+∠BOC=∠AOB B. ∠AOC=2 1 ∠AOB C. ∠AOB =2∠AOC D. ∠AOC=∠BOC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 1、∠1的补角是133o21′,则它的余角是 2、上午9点整,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 度。 C D B A O

3、o= (用度、分、秒表示)。 4、若∠1:∠2:∠3=1:2:3,且∠1+∠2+∠3=180°,则∠2= 度。 5、如右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 若∠1=28 o则∠2=_______ 6. 如图,AC ⊥BC,CD ⊥AB,能表示点到直线(或线段)的距离的线段有 条。 三. 解答题(40分) 1、计算:(每小题5分,共10分) (1)131。28′-51。 32′15〞 (2)58。38′27〞 + 47。 42′40〞 2、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3倍多30°,求这个角的度数.(10分) 3、已知∠AOC=90°,直线BD 经过点O, ∠COD=115°,求∠AOB 的度数。(10分) C B D O A D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2017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最新)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一、认识钟表 ★1、钟面上有什么? ①时针:粗短。分钟:细长② 12个数字,从1—12 ③一共有12个大格④每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 ⑤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3、时针走一大格(1时),分钟就走1圈(60分);相反,分针走一圈(60分钟),时针就走一大格(1时)。所以 1时=60分; 60分=1时。 ★4、读时间 分针时针重合是12时,分针时针在一条直线上是6时。 整时: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就是()时。 半时: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和()的中间就是()时半。 大约几时:分针接近12,时针接近(),就是大约()时。 分针如果在12的左面,表示快到,也是快到()时;分针在12的右面,表示刚过,也是刚过()时。 二、1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十是100,读作一百。 100是由10个十或100个一组成,它是一个三位数。2、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二个二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百十个(右边) 第三位第二位第一位 ★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当计数器上个位或十位一颗珠子都没有时,就写0占位。 5、用计数器表示一个数时,计数器各数位上的珠子数和这个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 字相对应。 ★6、只有个位的数是一位数,如5、7、2;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有个位、十位的数是两位数,如32、2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有个位、十位、百位的数是三位数,如100。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7、一个数,个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一;十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十。 反之,这个数有几个一,个位上就是几;有几个十,十位上就是几。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 基本的几何图形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一章 基本的几何图形检测题 一、精心选一选(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六棱柱由几个面围成( ) A.6个 B.7个 C.8个 D.9个 2.下面形状的四张纸板,按图中线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直三棱柱的是( )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P=BP,则点P 是线段的中点 B.若点C 在线段AB 上,则AB=AC+BC C.若AC+BC>AB,则点C 一定在线段AB 外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一个五棱锥的面数、棱数和顶点数分别是( ) A.6,10,5 B.6,10,6 C.5,10,6 D.5,6,5 5.下列平面展开图是由5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其中沿正方形的边不能折成无盖小方盒的是( ) 6.在八面体顶点数V 、面数F 、棱数E 中,V+F-E=( ) A.16 B.6 C.4 D.2 7.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在这两条直线上,与点O 的距离为3cm 的点有( ) A. 2个 B.3个 C.4个 D.5个 B A D C A B C D

8.如图所示,图中共有几条线段( ) A. 4 B. 5 C. 10 D.15 9.已知AB=21cm ,BC=9cm ,A 、B 、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AC 等于( ) A.30cm B. 15cm C. 30cm 或15cm D. 30cm 或12cm 10.一个画家有14个边长为1cm 的正方体,他在地面上把它们摆成如图所示的形状,然后他们把露出的表面都涂上颜色,那么被涂上颜色的总面积是( ) A.19cm 2 B.21cm 2 C.33cm 2 D.34cm 2 二、细心填一填(每小题3分,共30分) 11.填名称:如图,图(1)是 ,图(2) ,图(3) 。 12.图甲能围成 ;图乙能围成 ;图丙能围成 。 D C B A (1) (3)(2)丙 甲 乙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 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先看这个问题: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共有几个品种和共有多少箱苹果。

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184÷8,因为8个品种一共有184箱苹果,把这184箱苹果平均分成8份,就知道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了。 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 生3:我估计平均每个品种比20箱多一些,因为每个品种有20箱,8个品种就是20×8=160(箱),实际8个一共有184箱,所以商应该比20大一些。 2、谈话:运用估算我们知道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那么,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到底有多少箱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23箱。我们已经估算出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计算时可以先商20,20×8=160(箱),还有24箱,把这24箱再平均分成8份,每个品种分3箱,所以每个品种有:20+3=23(箱)。 生2:我们组用笔算 生3: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哪个同学来交流? 生进行交流 谈话: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8个十除以8,商是两个十,十位上商2。 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一人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做在本子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好说好动,精力难以集中,尤其是倾听的习惯和随便插嘴的习惯有待加强。因此,本学期要立足于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 教材简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2018年新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备课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第一 单元测试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测试题 一、选一选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A 、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cm B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线段AB 的长度 C .线段AB 的中点C 到A 、B 两点的距离相等 D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线段AB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 ). (1)射线AB 和射线BA 是同一条射线 (2)延长射线MN 到C (3)延长线段MN 到A 使NA==2MN (4)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A .1 B .2 C .3 D .4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经过一点的直线可以有无数条 B .经过两点的直线只有一条 C .一条直线只能用一个字母表示 D .线段CD 和线段DC 是同一条线段 4.如图4,C 是线段AB 的中点,D 是CB 上一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CD=AC-BD B .CD=2 1BC C .CD=21AB-BD D .CD=AD-BC 5.如果线段AB=13cm,MA+MB=17 cm,那么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M 点在线段A B 上 B .M 点在直线AB 上 C .M 点在直线AB 外 D .M 点可能在直线AB 上,也可能在直线AB 外 6.下列图形中,能够相交的是( ). 7.已知点A 、B 、C 都是直线l 上的点,且AB=5cm ,BC=3cm ,那么点A 与点C 之间的距离是( ). A .8cm B .2cm C .8cm 或2cm D .4cm 二、填空 8. 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字,这说明了_________;车轮旋转时,看起来像一个整体的圆面,这说明了_________;直角三角形绕它的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了一圆锥体,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 9.如图1-4,A ,B ,C ,D 是一直线上的四点,则 ______ + ______ =AD -AB ,AB +CD= ______ - ______ . 图4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新颖有趣。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除小单元外),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有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情境图),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含有多少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从而引出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了“问题串”。 3、生认知特点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本册教材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材普遍采用的“小步子”编排方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如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传统教材中,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不退位)”的笔算放在一起,将相关的口算放在其他单元中,人为地将笔算与口算分开,不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在知识安排上,将两位数加减两

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编排在一起,使口算与笔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策略。同时,又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编排了加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4、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本册教材不受严格的知识体系束缚,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如第65页加混合运算,主题图呈现的信息是:小朋友拿50元钱购买纪念品,珊瑚每只17元,贝壳每只25元,海豚每只23元,海螺每只13元。教材没有直接出示算式,而是在学生解决教材中提出的“用50元钱去买一只海螺每只和一只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或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其他问题过程中,通过探索获取运算的方法,然后利用获取的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步发展。 5、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教材通过含有丰富信息综合情境图,提供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足够空间,提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选择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100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1,由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在南极实地考察的情境和天空飞着的贼鸥、冰面上的企鹅、雪地上的海豹等信息,学生可能提出“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贼鸥?”“有多少只海豹”等问题。本册教材沿用了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用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A 、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cm B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线段AB 的长度 C .线段AB 的中点C 到A 、B 两点的距离相等 D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线 段AB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 ). (1)射线AB 和射线BA 是同一条射线 (2)延长射线MN 到C (3)延长线段MN 到A 使NA==2MN (4)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A .1 B .2 C .3 D .4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经过一点的直线可以有无数条 B .经过两点的直线只有一条 C .一条直线只能用一个字母表示 D .线段CD 和线段DC 是同一条线段 4.如图4,C 是线段AB 的中点,D 是CB 上一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CD=AC-BD B .CD=2 1BC C .CD=2 1AB-BD D .CD=AD-BC 5.如果线段AB=13cm,MA+MB=17 cm,那么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M 点在线段A B 上 B .M 点在直线AB 上 C .M 点在直线AB 外 D .M 点可能在直线AB 上,也可能在直线AB 外 6、从高密开往济南的特快列车,途中要停靠两个站点如果任意两 站间的票价都不同,不同的票价有( ) A.14种 B.6种 C.10种 D.12种 图4

7.下列图形中,能够相交的是( ). 8、已知线段AB ,画出它的中点C ,再画出BC 的中点D ,再画出AD 的中点E ,再画出AE 的中点F ,那么AF 等于AB 的( ) A .1 B .83 C .81 D .16 3 9.已知点A 、B 、C 都是直线l 上的点,且AB=5cm ,BC=3cm ,那么 点A 与点C 之间的距离是( ). A .8cm B .2cm C .8cm 或2cm D .4cm 10.下列平面图形不能够围成正方体的是( ) 二、填空(每空3分,共42分) 1. 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字,这说明了_________;车轮旋转 时,看起来像一个整体的圆面,这说明了_________;直角三角形绕它的直角边 旋转一周,形成了一圆锥体,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 2.如图1-4,A ,B ,C ,D 是一直线上的四点,则 ______ + ______ =AD - AB ,AB +CD= ______ - ______ . A B C D

青岛版七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学案

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 §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 【学习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体会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2.了解几何体、多面体、平面图形的范畴. 3.通过对平面图形的组合设计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几何体、多面体、面、平面图形的特征. 难点: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看P1页美丽海滨城市图片,你看到哪些熟悉的图形?小组讨论回答看谁说的多? 出示图片见课本p4页 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就让我们回顾一下看到的几何图形吧! 一、几何体的学习 1.几何体的认识 (1)自学检测 你熟悉下面的立体图形吗?用线把图形和它们的名称连起来 球正方体圆柱圆锥长方体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是()简称为体 (2)能力提高 观察上面几何体的表面特点将它们分类:()()和()为一类因为它们的面有的为曲面.()和()的面都是平的为一类,像这一类几何体也叫多面体. 出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模型,让学生感受多面体的特征,举出现实中的实例. (3)思考:几何体中的棱柱和棱锥有什么不同?你能举出形状与棱柱、圆柱、棱锥、圆锥类似的实物吗?看谁举的例子多.分小组展示. (4)练习巩固:P5页练习 二、平面图形的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课本第6~7页内容,小组讨论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小组间互相交流后回答. 2.自学检测: (1)数学上的“平面”是 ,可以 . (2)说出我们接触过的平面图形,看看下面的图形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3.能力训练: 4.巩固练习:p8页练习 教(学)后记: . 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 §1.2点、线、面、体 【学习目标】 (1)理解任何平面图形都是由点和线组成的,任何立体图形都是点线面体组成的. (2)通过动手操作,从中体会立体图形的组成. (3)联系现实生活,知道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了解学习几何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几何的热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点线面体如何形成的. 难点:对几何图形本质特征的正确认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P9-P11练习上边的内容. 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 一.进位加法(1) 9+4= 9+7= 9+9= 9+2= 8+7= 8+5= 8+8= 8+3= 7+7= 7+6= 7+9= 7+4= 6+6= 6+8= 6+9= 6+10= 5+5= 5+9= 5+7= 5+30= 4+4= 4+9= 4+7= 4+60=二.退位减法(1) 11-2= 11-5= 11-7= 11-9= 12-3= 12-6= 12-8= 12-9= 13-7= 13-5= 13-9= 13-4= 14-5= 14-8= 15-9= 15-7= 16-8= 16-9= 16-7= 17-8= 17-9= 18-6= 18-9= 19-6= 三、整十数加减法 30+40= 50+20= 60-30= 70-50= 45+40= 63+30= 48-40= 50-6= 50+40= 30+30= 70-20= 90-70= 45+4= 63+3= 48-4= 56-6= 50+4 30+3= 70-2= 100-50= 60+40= 90-0= 70+0= 四、进位加法(2) 13+9= 24+8= 54+7= 68+5= 74+9= 78+6= 45+6= 87+6= 65+7= 28+4= 29+5= 66+7= 48+5= 57+8= 37+7= 49+9= 28+8= 56+6= 五、退位减法(2) 20-2= 21-2= 34-5= 34-7= 45-6= 45-8= 70-7= 41-9= 53-7= 36-8= 27-9= 58-9= 60-5= 62-4= 66-9= 75-6= 68-9= 83-8= 六.用竖式计算(1)

新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单元测试

新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单元测试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如果+2000元表示收入2000元,那么-800元表示______. 2.物理竞赛成绩100分以上为优秀,老师将其三名同学的成绩以100?分为标准记为:+10,-6,0,这三名同学的实际成绩分别是_________. 3.大于-1而小于+4的整数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3,那么在同一数轴上与点A相距4?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 5.若a<0,b<0,│a│>│b│,则a与b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 6.若一个数大于它的相反数,则这个数是_____数. 7.冰箱开始启动时内部温度是10℃,如果每小时冰箱内部的温度降低5℃,那么4小时后,冰箱内部的温度是______. 8.1 3 与______互为倒数, 1 3 与______互为相反数. 9.在-9,-0.05,-0.01,-1.12,-15中,最大的数是_____,最小的数是_______.10.妈妈为小王存了年利率为1.15%的定期存款,一年后得到的利息是184元(?扣除国家利息的20%),那么,当初她存入银行_________元.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关于数“0”有下面几种说法:①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②是整数,?也是有理数; ③不是整数,是有理数;④是整数,不是自然数.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4个B.3个C.2个D.1个 2.数轴上,对原点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A.表示0的点B.开始的一个点 C.数轴中间的一个点D.它是数轴上的一个端点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没有最大的正数,但有最大的负数; B.没有最小的负数,但有最小的正数; C.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也没有最大的有理数; D.有最小的自然数,也有最小的整数 4.下列各对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汇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知识点总汇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第九章三角形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6.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7.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9.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0.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1.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2.公式与性质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 23) - n(n 条对角线。 第十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