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阅读答案
【推荐下载】2014高三期中测试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键入文字]
2014高三期中测试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14高三期中测试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
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
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
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
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
游
1。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材料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先生。
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这样的读音,有人曾请教他为何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
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他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大家。
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等。
1937年,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个转向与抗战有关。
北平即将不保,父亲亡故、右眼失明的他携妻将雏,踏上流亡之路。
藏书悉数毁于战火,随身携带的书籍大部分被盗。
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他以论带史,跟早年做的那种,从语文学到历史学精细的对照,完全不一样。
在中古研究里面,他注意到的若干解释中古中国的架构和因素,至今仍是很多研究者绕不过去的课题。
说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学者,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
为写这两部书,他曾躺在床上呻吟,对前来探视的邓广铭先生说:我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
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给予陈寅恪异乎寻常的褒奖。
牛津大学1939年正式聘请他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虚席以待。
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双目失明了。
抗战胜利了,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这时他57岁。
陈寅恪是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的。
陈寅恪的助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堂课:那天他是唯一的学生。
他来后,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挪步到楼上,下楼时,竟郑重地换了一身长袍。
高一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题及答案3

高一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题及答案3一、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1、AD5分,答对一点3分,两点5分。
A项,“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之中,“囿”并非“局限和禁锢”之意。
从前文“‘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等语句可见,“囿”字在此有坚守之意。
故A项错误。
D项,“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一句,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从本段整体来看,他认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故题中“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反对汲取外国文化”理解错误。
2、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分②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以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4分,每点一分3、①家庭环境的影响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
1分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2分②1927年,王国维逝世,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贯穿终生。
1分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2分4、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
2分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2分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
2分答题思路: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大师的贡献--陈寅恪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陈寅恪作为大师的总的价值二、死1、B DB “对于死也并不在意,甚至认为死来得过于迟缓”错,随着身体的衰老,米开朗琪罗受到病痛的折磨,越感到孤独和悲惨,很易哭泣。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阅读答案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柳青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
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
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
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
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
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
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
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
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写此信,很觉悲哀。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
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答案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答案《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答案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张昌华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
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
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
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
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
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
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
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
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
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
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
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
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
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
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
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
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
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
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
2020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检测题(17)

寝:
(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尝:
4 分)
( 2)盖.竹柏影也。. 盖: ( 4)虽.兵阵相接。 虽: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6 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12. 甲文中 “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 分 )
(《东坡志林 ?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9. 请用斜线(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3 分)
( 1)念无与乐者 (此句标一处)
( 2)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此句标两处)
10. 解释下面句加点中字的意思。(
( 1)怀民亦未寝.。
要信念,如同土地需要养分一 样。其实,人生的道路难以
B (一帆风顺 / 一蹴而就),它布满荆棘,但
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看到希望、收获
wē nxī n。传说中的夸父以近乎疯狂的执著与信念,用生命酝酿
了一曲追求者之歌。
人生如歌,信念如曲。愿信念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一生前行。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 3 分)
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来源 学科网 ZXXK]
1958 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
“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
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 年 8 月,阔别 12 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
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 (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
为学术的一生阅读答案

为学术的一生阅读答案【篇一:综合练习题二】=txt>语文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社科类现代论述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3题。
(每小题3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张祥龙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
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
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
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
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
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
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2019年重庆南川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19年重庆南川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种花留与后来人——记陈寅恪先生王永兴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陈寅恪先生先生备课讲课时,我始终在他身边,为他读通鉴和多种史籍,检视史料;他口授我抄写讲课纲要,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史料。
一字之误,他都不放过。
每讲完一次课,先生极为劳累,①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认为应做之事,他认为是平常事。
全中国有几位教师能像先生这样教学,培养青年。
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写的题为《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的后四句云: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
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见《陈寅恪诗集》,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人”之典出于《荀子?劝学篇》,荀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所谓为人,即读书为了给别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样的官,头戴各式各样的高帽子。
何谓为己,即“读书不肯为人忙”,先生有正确的解释: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先生讲授唐史备课要使用《通鉴》、《通典》、两《唐书》、《唐会要》、《唐六典》、《册府元龟》多种史籍文献。
前四种书,先生指定他要听读的部分,要我事前准备,后三种书和其他有关的书,需要时先生命我检阅。
大书桌旁摆着两件小沙发,我面对先生坐着,我的背后是一书架经常使用的书。
先生特别重视《通鉴》,首先听读。
我一字一句的读,先生听着思考着。
有时,先生命我再读一遍,更慢些。
《通鉴》听读完毕,先生提出一些问题,先生口授我写。
先生读《通鉴》多次,能背诵。
有一次,我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我更仔细一字一句慢读,果然发现,我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
②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
要学先生治学,就要像先生那样一字不苟;要学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样一丝不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柳青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
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
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
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
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
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
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
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
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
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
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
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
他拒绝了。
《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
他不再教课。
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
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
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
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
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
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
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
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这需要一个学者的高度,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体现了他的毫不妥协的文人精神。
B.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
此乃1961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时说的。
他不再教课可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C.《柳如是传》将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
晚年的陈寅恪就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D.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这展示了陈寅恪独立坚持的一面,要想让真理得以发扬,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观念。
E.纵观全文,传主的精神可以概括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潜心治学,死而后已。
(2)文章题目说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作答。
(6分)(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
(8分)参考答案:12.(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D项,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观念不太准确。
B不是1961年,是1958年。
C 就是有悖原文,原意是作者的揣度,由也许可见。
(2)①不关心姓名,关心学术。
②几乎没有参考书籍,却能完成两部中古史论。
③流亡途中坚持写作。
④失明后睁着眼讲课,目光如炬。
⑤病重探讨学术新领域。
(或病未愈,口述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文化。
)⑥成为拔白旗的对象时,他坚持信念,不肯屈志从俗。
⑦用十年时间创作《柳如是传》。
解析:6分。
每点1分,答出任意6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3)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②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③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全文浑然一体;④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
解析:6分。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4)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当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国际潮流,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
这不利于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本来民族之地位将岌岌可危。
解析:对陈寅恪主张的观点态度理解4分,联系实际阐释4分。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结合原文,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按时间顺序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展现在读者眼前,评传结合,集中体现了陈寅恪是一个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文中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其个人不幸,衬托出陈寅恪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对病痛顽强坚韧的意志,突出了其为学问付出一生的主题。
C陈寅恪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
D文中作者多次对双眼的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学者形象:治学专注,不畏病痛,离别之际对学术与生命充满留恋。
E病中的陈寅恪亲自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说明陈寅恪在治学上孜孜以求不畏病痛的勤勉精神,他的生命与学术密不可分。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3)文章题目是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请结合全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述哪几件事写出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6分)(4)陈寅恪身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在国学上的成就不可谓不高。
傅斯年曾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请结合文本谈谈陈寅恪能在学问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8分)参考答案:12(1)选B给3分,选D给2分,选E给1分,选A、C不给分(E文中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不是亲自撰写A评传结合不妥。
本文以传为主,未有评传结合;C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错)(2)①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并列国学四大导师的原委;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的卓越才华;③引用名家硕儒的原话,立体展现了陈寅恪一生为学,使形象更为饱满,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每点2分)(3)①不在乎名字读音,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
②主张中国学术要吸收外来学说;③在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带病坚持完成两部中古史名著;④《元白诗笺证稿》完成后左眼完全失明;⑤病中口述撰写《论再生缘》;⑥拒绝中国科学院的邀请;⑦双目失明情况下75岁完成《柳如是别传》。
(每点一分,答对六点即可得满分)(4)原因:①在学问上有远见卓识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②在国难与个人不幸双重打击下,用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对学术执着的信念完成了多部国学巨著。
③拒绝中科院的邀请,不慕名利,将精力全部放在学术研究上。
(每点1分)启示例举:(1)具有远见卓识,是人生成功的前提条件。
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这样的高瞻远瞩是其学术成就的基础。
现实生活中鼠目寸光的人难成大器,而有远见卓识的人则多能把握成功。
长远的目光会带领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具有远见卓识更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捷径。
(2)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有坚韧的毅力与执着的信念。
陈寅恪一生屡遭不幸,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终成一代大师。
人生必然充满曲折与艰辛,唯有具备坚强的意志,与执着的信念,方能在不幸与挫折中完善自我,走向成功。
我们青年人更应以坚韧与执着的精神,在人生的不幸中陶冶品格,丰富人生的阅历,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的辉煌。
(3)为人治学应当挣脱世俗概念的桎梏,坚守宁静淡定的内心。
陈寅恪这种甘坐冷板凳、不羡功名的心境,对当今学术界学者内心浮躁、急于求成的现象是一种教育,一种启发,我们只有挣脱世俗对成功的功利定位,才会找到真理。
志存高远,学求博深,我们应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因每点1分;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分析正确、言之成理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