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复习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复习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复习题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弃甲..曳.兵.( ) 供.养( ) 孝悌( ) 庠序( ) 饿莩( )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河内凶( ) (2)邻国之民不加少( ) (3)数罟不入洿池( ) (4)谨庠序之教( ) (5)申之以孝悌之义( )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7)非我也;岁也( ) (8)斯天下之民至焉( ) 3.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之有也。

(4)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填然鼓之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树之以桑 D .谨庠序之教 5.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尽心焉耳矣 B .弃甲曳兵而走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7.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五亩之宅 B .王道之始也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鸡豚狗彘之畜 8.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 .非我也;兵也 9.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寡人之于国也(期末复习版)

寡人之于国也(期末复习版)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1.下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曳兵(yâ) 数罟(cùgǔ) 洿池(wū)B.鸡豚(tún)狗彘(zhì) 庠序(yǎng)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不可胜用(shēng)2.下列红色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3.下面划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下列句中“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谨庠序之教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⑤/ ②/ ③/ ④B.①③⑤/ ②/ ④C.①②④/ ③⑤D.①②⑤/ ③④7.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不同类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然而不王者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8.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9.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东发生了灾害( 我) 也这样做)B.王好战,请以战喻。

(大王喜欢打仗, 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性默写1.《寡人之于国也》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熟语是:五十步笑百步。

4.《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提到对百姓进行教育,可实现敬老目的的句子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运用比喻指出统治者面对百姓饿殍遍地却责怪年成的荒谬之处的句是: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6.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提醒统治者不怨天尤人,就会“寡人之民”“加多”的句子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而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提到使别国人民归顺本国的做法的句子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7.孟子认为在渔业和林业方面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有所节制的句子分别是数罟不入洿池和斧斤以时入山林。

8.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翻译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翻译: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相交撞击,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翻译:不能这样,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3、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翻译: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池塘里去捕鱼,鱼鳖水产就不会吃完。

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翻译:让百姓能够供养生者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0《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复习及精品练习

2020《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复习及精品练习

2020《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复习及精品练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通“毋”,不要)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④直不百步耳(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①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③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④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①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②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细密)③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④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弃甲曳兵而走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③非我也,岁也。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省略句①(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

③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④(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⑤(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倒装句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宾语后置)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宾语后置)翻译: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百姓。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宾语后置)翻译: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④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附录:参考答案基础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完美版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完美版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
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中期的思想家、教 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南 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 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 合称为“孔孟之道”。
寡人之于国也 一、字音(红色字)
弃甲曳兵 数罟 洿池 鸡豚狗彘之畜 庠序 孝悌 饿莩 二、文学常识
(一)、《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的对话体(语录体)文集,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 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 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 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篇目有: (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 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 (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第一句话)作为 该篇的篇名。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问1:请概括内容。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原因。
问2:写梁惠王的疑惑有什么作用? 为引出下文孟子的治国之策。(铺垫)
(二)、第二部分(第2、3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填然鼓之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王好战,请以战喻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直不百步耳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

四、词类活用 填然鼓 填然鼓之鼓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 七十者衣 七十者衣帛食肉 名词作动词 然而不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作动词 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 王无罪 王无罪岁 作名词 动词作名词 请以战 请以战喻 作名词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形容词作 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作动词 则移其民于河东 使动
一词多义 然而不王 然而不王者 (称王wang4;名作动) 称王wang4;名作动) (一)王 (君王wang2;名词) 君王wang2;名词) 梁惠王 梁惠王曰 (二)食 (三)时 谷不可胜食 谷不可胜食也 (吃;动词) 动词) 狗彘食人食 狗彘食人食 (食物;名词) 食物;名词) 不违农时 不违农时 无失其时 无失其时 季节;名词) (季节;名词) (机会、时机;名词) 机会、时机;名词)

五、特殊句式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是亦走也 判断句 非我也, 非我也,兵也 判断句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判断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 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状语后置

寡人之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介词 在;介词
颁白者不复戴于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之: 填然鼓之 填然鼓之 王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音节助词;无义 音节助词;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 结构助词; 性;无义 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的 代词; 代词;百姓
然: 代词; 代词;这样 河内凶亦然 地、…的样子 填然鼓之 然而、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连词 然而、但是 对的、认为… 赵太后曰: 赵太后曰:“然” 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 寡人之于国也》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颁通“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 (涂通“途”) 3、直不百步耳 直通“ (直通“只”)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无通“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

三、词类活用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名词作动词,吃。 2、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作动词,为王 3、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5、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6、王无罪岁 王: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7、养生丧死无憾 丧:名词作动词,为---办丧事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百姓 更少 为什么呢?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 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 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 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 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 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 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 呢?”
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 凭 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 情况以后,同“然后”,可 译为“才” 固定词组,译为“怎么
样”、怎么办“ 步,则何如?” 连词,那么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副词,只是,不过 罢了,而已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不要 希望,指望 介词,比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 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 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 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 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 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9、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四、古今异义 1、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凶年。 今义:指人和动物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 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3、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 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者。 4、是亦走也 古义: 跑,逃跑。 今义: 行走。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边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边

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
【答案】B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动作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名作动,称王、统一天下 名作动,种植
(7)谨庠序之教 (8) 则移其民于河东
形作动, 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 使….迁移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更,副词;今: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 古:有的人;今: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逃跑; 今:行 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可以凭借;今:表同意认可
)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 C.弃甲曳兵而走 系向牛头充炭直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日出江花红胜火
)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7.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矣 译文:
【答案】 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的葬埋死的没有不满的了。
五、翻译下列句子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的道理反复陈述给百姓听 2.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那木材就会用不完。
3.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 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 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 做法:古汉语知识的复习在四篇中各有侧重。
❖ 《寡人之于国也》侧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 《过秦论》侧重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动词形 容词的使动用法
❖ 《师说》侧重词类活用: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3、重视文言知识的同时,不能将课文仅看 作是文言知识的载体,更应当作承载思想 智慧的文章来读。否则就是小学而大遗了。
文章思路
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 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 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 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 惠王的疑问是什么?)
民不加多
❖ 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 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说得有理有据。有论点,论据,论证(背诵指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 步然后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耻笑他人跑 了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翻译第三、四段
❖曰:“不可 。直不百步 耳,是亦走 也。”
❖曰:“王如 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
❖ 在内容上
❖ 儒家“善其身”修身追求: 《劝学》学不可已(浅显易懂,琅琅上口, 好背) 《师说》学必有师
❖ 儒家仁政理想的一脉相承(治国,平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行王道施仁政孟子治国方 略 《过秦论》不施仁义秦王朝破亡之因(恰为 反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 读读:自读-质疑-点拨正音
❖ 1、据义定音: 王好hào 战 养生丧sāng死无憾 然而不王wàng者
❖ 2、注意通假字读音 无失其时 通“毋” wú 毋庸置疑 毋庸讳言
❖ 3、注意旧读 阿房宫 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旧读)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旧读)
孟子名 轲,字 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 家学派代表人,后人 把他与孔子合称 孔孟 并尊称他为亚圣 , 《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 著作。
❖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岂能称 作尽心?
以现代观念审识古人的思想
❖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 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 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 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 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 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 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 主张增殖人口。
❖ 我们当前的人口国策:(事易时移)实行计划生 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质量。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明智抉 择。时至今日,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从2016年 1月1日开始国家全面放开二胎,人口政策发生了 历史性的变化!
导)
❖ 论点: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论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例证自己治国尽心)
❖ 对比论证: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孟 子
漳州一中 黄安娜
❖ 又是移民又是移粟,如此“尽心”的目的 是什么?
使民加多
❖ 使民加多又为了什么?梁惠王为什么对 “民不加多”倍感忧虑?这与我们今天的 人口国策一样吗?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 书”。
昔孟母,择邻处;
童 年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长大后, 被孔子的儒家思想 所吸引,于是决定 离开邹国到孔子的 家乡鲁国深造,其 老师正是孔子的孙 子子思的徒弟。通 过学习,孟子认为 孔子是有人类以来 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志发展孔子的思 想。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莩( piǎo )
朗读课文
听泛读正音。
❖ 传统文化是一条脉,让其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传统文化是一条河,流淌过古人的心怀,跨越时 空,滋养你我的心田。
❖ 四篇篇篇都是儒家经典:“亚圣”孟子的《寡人 之于国也》,先秦儒家最后代表荀子的《劝学》, 儒家的承递者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唐代以传 承儒家道统为己任的韩愈的《师说》。
❖ 四篇篇篇:都跃动着的是忧国忧民大济天下苍生 的儒者的热肠
译 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尽心啦!黄
河西部荒年,收成不好,(我)便使那里的百姓迁移 到河东,同时使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荒年,也 如此办。
考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一样用心的。邻 国的百姓并不更加减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加增多, 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 争作比喻吧。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接触 ,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青少年
孟 子 醉 心 研 究 , 终 成年与晚 于 名 声 大 噪 , 邹 国 和 鲁 国 年时代
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 治国 之 道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仁 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 学 生 到 东 方大 国 齐 国 去 。
孟子于是到其他国 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 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 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 心 写 书 建 立 学 说。
孟子的智慧:
两个文明一起抓:经济发展与精神文 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
❖ 物质文明的发展是更高精神追求的必要条件。养 民是教民的基础。“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 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
❖井田制
❖ 《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 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 事。”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时代背景
❖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 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 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卑礼 厚币以招贤者”。于是包括孟子在内的贤者 数人不远千里来到大梁。孟子到魏国后,梁 惠王便迫不及待的向他讨教救国之策。在多 次的交谈中,孟子与了梁惠王之间有了一定 的了解,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一 次深入的交谈。(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 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 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 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 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 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要表达的意 思(即“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
换一种直言敢谏的说法,怎么说?
你与邻国不尽心之君乃一丘之貉,你自诩自 矜的“移民移粟”之策,乃小恩小惠,只是形式 与数量上可能与邻国之君稍有不同,而在本质上 没有区别,都没有施行仁政,都是“行虐政”。 所以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公田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
王道之始(三组排比) 行王道施仁政
王道之成(四组排比)
❖ 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气势充 沛,具有雄辩的气势。
❖ 孟子一针见血揭示了魏国的社会现实(第 五段):
梁惠王是否如其所言“尽心”了呢?要看魏国的 社会现实。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 ❖ 统治者对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的冷漠麻木 ❖ 统治者不知反省治国政策失当,反诿过于年成,
翻译第二段:
❖孟子对曰:“王 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 刃既接,弃甲曳 兵而走,或百步 而后止,或五十 步而后止。以五 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
❖ 请:请允许我。 ❖ 喻:打比方。 ❖ 填然:击鼓声。 ❖ 鼓:击鼓,名→动。 ❖ 之:音节助词。 ❖ 曳(yè):拖着。 ❖ 兵:兵器。 ❖ 而:修饰连词。 ❖ 走:逃跑。 ❖ 或:有的人。 ❖ 以:凭借。
王道之成 养民(三组排比) 教民
❖ 文言文基础及翻译
翻译第一段:
❖ 梁惠王曰:“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河内凶,则 移其民于河东,移 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 政,无如寡人之用 心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
❖ 于:对于。 ❖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 河内:黄河西部 ❖ 凶:荒年,年成不好 ❖ 察:观察 ❖ 无如:不如,比不上 ❖ 加: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丧死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无憾
王道之始
❖ “养民”: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不要驱使 百姓去打仗,穷兵黩武,使民不聊生。
❖孟子的智慧:
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