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区划法历史
德国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三、德国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3.2 州域规划与地区规划
3.2.1 州域规划 州发展规划覆盖某个州的全部地域空间,其核心内容是在调 查分析和预测人口、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状况的 基础上,确定州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与目标、居民点空间结构规 划、开敞空间结构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州发展规划必须经过论证,由最高空间规划和州规划部门制 定。
一、德国空间规划的历史渊源
1.2 规划的发展
1986年,西德联邦议会在《联邦建设法》和 《城镇建设促进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建设法 典》,成为德国城市规划新的根本大法,经过多次 修订,一直沿用至今。 进入21世纪,环境生态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关注,2004年新版的《建设法典》将环境鉴定与 环境报告正式纳入了城市规划的法定编制程序。
三、德国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3.2 州域规划与地区规划
3.2.2 地区规划 地区规划是州规划和地方规划之间的桥梁。 地区规划的目标是城镇之间的空间协调发展,是空间秩序规 划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在德国规划体系中,只有地区 规划层面是跨行政区的规划。地区规划既要统筹安排中心地、发 展轴、交通基础设施等区域总体布局,也要对水资源、自然景观 等开敞空间进行保护。 地区规划期限一般为10年左右德国的区域规划组织形式不 尽相同,但大多由国家(指州、地区)地力政府共同组建的公共 机构即规划协会来完成。
德国空间规划
内容纲要
一、德国空间规划的历史渊源 二、德国空间规划法律基础 三、德国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四、德国空间规划的协调与审批 五、德国空间规划的对我国规划的 启示
一、德国空间规划的历史渊源
1.1 历史背景
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确立了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的形成,终结了这片土地几上百年的纷争。 统一的联邦德国进入快速工业话阶段,使得德国从 传统农业国家转变为现代化工业国家。与工业化并 行不悖的是快速城市化,城市建成区不断地扩大。
德国行政区划

德国行政区划
德国行政区划是按照行政区域的功能和特点分为六个不同的行政级别:联邦州、州、县、乡、市和区。
一、联邦州:
联邦州是由16个州组成的最高行政级别,这些州拥有自己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财政机关,它们在宪法协议和其他方面对联邦政府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二、州:
州是指它们在联邦州范围内的行政区域。
德国有400多个州,它们具有独立的立法权,可以制定自己的法律,并负责国家内部行政、教育、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等事务。
三、县:
县是德国的下一级行政区域,其中有大约3000个县,它们是由州政府直接管理的,负责地方行政、科学研究、社会福利、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等工作。
四、乡:
乡是德国最小的行政区域,它们属于县一级,乡的边界与县边界相同,乡政府负责县内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活动、文化设施、环境卫生、城市管理等工作。
五、市:
市是德国最大的行政区域之一,主要负责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城市环境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事务。
六、区:
区是德国最小的行政区域,它们属于市一级,主要负责市内的基本公共服务、文化活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工作,有时也被称为“街道”。
高中区域地理德国

德国与波兰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两国在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 有着重要的合作项目。
与捷克
德国与捷克在工业、科技、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两国关系 友好且互利共赢。
国际形象及外交政策
国际形象
德国在国际上以其严谨、守信、创新 等品质著称,其国际形象良好。
外交政策
德国奉行和平、友好、合作的对外政 策,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多边主 义和自由贸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 出贡献。
VS
创新成果展示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德国在科技 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在人工智 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 列突破性进展。同时,德国还积极推动产 学研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 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谢谢聆 听
德国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02
行政区划体系及特点
01
联邦制国家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各州拥有较大自治 权。
02
州行政划分
各州按照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因素进行划分,数量相对 稳定。
03
行政区划特点
德国行政区划体系相对稳定,各州之间界限清晰,有利 于地方自治和区域协调发展。
人口分布与城市群发展
04 德国人文地理特征
历史文化遗产及旅游景点
古堡和宫殿
德国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古堡和 宫殿,如柏林的布兰登堡门、慕
尼黑的英格尔施塔特等。
古城墙和古堡垒
德国历史上曾修建了大量古城墙 和古堡垒,如科隆大教堂、海德
堡城堡等。
博物馆和艺术馆
德国拥有众多博物馆和艺术馆, 如柏林博物馆岛、法兰克福的现
代艺术博物馆等。
移民政策及多元文化融合
移民政策
德国政府实行开放移民政策,吸引来 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为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活力。
德国的简介

自然资源
● 德国是自然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 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约2/3的初级能源需进口。天然气储量约3820亿立方米,能满足国内需求量 约1/4。硬煤探明储量约2300亿吨,褐煤约800亿吨;其他矿藏的探明储量为:钾盐约130亿吨, 铁矿石16亿吨,石油5000万吨。东南部有少量铀矿。森林覆盖面积1076.6万公顷,占全国面积 约30%。水域面积86万公顷,占全国面积2.4%。
经济
●பைடு நூலகம்综述
●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 [43] 德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四大国(国际汇率),以及 国内生产总值第五大国(购买力平价)。从工业革命时期以后,德国一直是日益全球化的经济的先驱,创新 者和受益者。德国的经济政策基于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
●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经济总量位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2022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3.86万亿欧元,较 去年增长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8万欧元。据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预测,2023年德国经济将 增长0.2%。 [43]
● 旗面自上而下依次由黑、红、金三道条纹平行相等组成。盾形徽章“联邦之盾”位于中央。黑鹰象征着力量 和勇气。黑色代表勤勉与力量,红色象征国民的热情,金色则代表重视荣誉。
国徽
● 德国国徽以金色盾牌为背景,背景上是一只黑色的雄鹰,雄鹰的喙和两爪 为红色。据考证,这一雄鹰图案的渊源可追溯到12世纪曾经统治过普鲁士、 后成为德国王室的霍亨索伦家族。自古以来,德国人对雄鹰的崇敬都是虔 诚而深沉的。早在古罗马时代,雄鹰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上帝的象征,它 保护着上帝的子孙和信徒不受侵害。上帝把自己比作雄鹰,谁相信它,谁 就可以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不断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同时它又是太阳之 鸟,它的锐眼能经受住太阳神的照射。在封建王朝时代,雄鹰是皇权的象 征,帝王们希望以此使皇位永固。以雄鹰入图,早在九世纪就已经出现。 据说,该图案是由法兰克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从罗马帝国传入德国的。
战后德国疆域彻底清算与千年轮回

“根据已商得同意的计划,三大国的部队将各自占领德国的一个区域……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不能够再扰乱世界和平……”——美苏英《雅尔塔会议公报》三巨头的决断在希特勒德国日暮途穷、欧洲战场胜利在望的时候,1945年2月,苏联、美国、英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举行了继德黑兰会议后“三巨头”的第二次会晤,人类的幸福和命运,就掌握在这三巨头手中。
与上一次会议重点是如何击败德国不同,这一次,三巨头关心的已是战后如何处置德国。
出于对在不到30年时间内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战争潜力的忧虑,三国都主张分割德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害怕一个统一德国的力量”,提出将德国分为普鲁士和奥地利-巴伐利亚两个部分,而将鲁尔和威斯特伐利亚置于国际共管之下;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张在德国实行“非中央集权化”,将其肢解为5到7个国家;苏联的斯大林也同意分割的意见,并建议把分割德国列入无条件投降的条款。
“三巨头”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了原则上同意分割德国的协议,但“实施的办法过于复杂,不能在五六天之内解决”;于是首先决定了盟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军事占领,苏军占领德国的东部(占1937年德国领土面积40%),英军占领西北部,美军占领西南部,日后又从英美占领区划出一块由法国占领;德国首都柏林则由四国共同占领。
至于日后的四国占领演变成了东西德对立,并在不到半个世纪后又实现了两德统一的戏剧性未来,则是当时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
雅尔塔会议决定了德国的命运。
在德国上一次战败的1918年,《凡尔赛条约》令德国损失了1/8的领土,但当时的德国,政府和军队都完好无缺,外国军队基本未踏上德国领土;而在1945年,盟国已决心占领全部德国领土,彻底摧毁德国的政权和军队,以及执政的纳粹党。
回到莱茵河在1940年夏天闪电战大显神威的日子里,德国的西部边界也曾发生了剧烈变动。
作为一战战后赔偿被割让给比利时的马尔梅迪-欧本地区重新纳入了第三帝国的版图,按照希特勒的说法“从根本上说,它们始终与德国团结在一起。
纳粹德国

1923年,阿图·莫勒·凡登布鲁克在“第三帝国”一书中主张创建一个取代魏玛共和国、同时在传统上与神圣 罗马帝国(第一帝国)以及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一脉相承的新国家。这个概念在魏玛共和国时代被反 民主份子与激进右派团体(包括纳粹)广为引用。根据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亚瑟所写的书,神圣罗马帝国是第 一帝国,1871-1918德意志帝国为第二帝国。亚瑟认为魏玛共和国在1919年的失败后,德国人要为德国重夺荣耀, 建立“第三帝国”。
在此之后,德国开始为战略扩张做准备。
1939年9月1日,德国与苏联联合,对波兰第二共和国宣战。德国以闪电战战术,联合苏联迅速瓜分了波兰。
此后,英法对德宣战,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据估计,从1935年至1945年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陆军(以下简称德军)士兵,总共约有1300万人,约阵亡 160万人。截止至1945年2月19日,德国的总死亡人数在440—531万人左右,另外在1942年边界范围内的有 43.7万平民死于英美联军轰炸机机群的轰炸,还有220万以上的平民在苏联红军于1944年1月—1945年2月的攻 入奥得河—尼斯河以东的前德意志东部领土的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西普鲁士、波森、东普鲁士等地过程中, 被苏联红军残忍杀害。苏联武力驱逐了该地的1200万德意志人。
德国概况简介课件

行政区划
01
02
03
联邦州
德国共有16个州,包括巴 伐利亚、巴登-符腾堡、不 来梅、汉堡等。
主要城市
德国主要城市有柏林、汉 堡、慕尼黑、科隆等。
特别行政区
德国设有三个特别行政区 ,即汉堡、不来梅和巴伐 利亚。
02
德国经济
经济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中世纪时期
德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导,手工 业和商业逐渐发展。
德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游客可以在博物馆、古迹等地方了解德国 的历史和文化。
美食
购物
德国美食以香肠、猪蹄、啤酒等著名,游 客可以在餐馆、市集等地方品尝到正宗的 科隆 的“国王大道”等,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 到各种商品,如时尚服饰、手工艺品等。
旅游须知
05
德国与世界
德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01
德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国际事务具有重
要影响力。
欧盟成员国
02
德国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在欧盟内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欧
盟的政策制定和决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G7和G20成员国
03
德国是G7和G20成员国之一,参与全球经济的治理和协调,代
社会救助
德国政府提供各种社会救助措施,如失业救济、住房补贴等,以保 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04
德国旅游
著名景点
柏林墙
作为德国历史的见证,柏林墙是德国最有名的景点之一, 游客可以参观博物馆了解其历史背景,也可以在保留的墙 体拍照留念。
科隆大教堂
作为德国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科隆大教堂是许多游 客的必游之地,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和细致的雕刻都令人惊 叹。
关于林权的几个概念解释

林班林班 Compartment:在林场的范围内,为便于森林资源统计和经营管理,将林地划分为许多面积大小比较一致的基本单位。
林班区划的作用便于识别方向;便于测量统计森林蓄积量;便于开展护林防火、林政管理;便于开展经营利用活动林班区划方式人工区划法、自然区划法、综合区划法林班的编号用大写正体的阿拉伯数字,以便与小班编号相区别。
林班区划的发展林班起源于“面积平分法”, 这种经理方法的创始者是德国人柯塔(H.Cotta, 1763~1844), 他把轮伐期划分为20年一个施业期, 为使每个施业期拥有相同的面积, 把森林区划分为20~25ha的林班, 四周伐开林班线, 设立固定标桩, 并把林班平分到各个施业期。
在每个林班里安排采伐顺序, 构成理想的时间和空间秩序, 以利实现森林永续利用。
后来, 森林经理方法有很多变化, 但林班区划的方法仍被沿用, 并在森林经营工作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如: 资源清查、控制林地面积精度、碗定森林位置、划分护林地段、进行作业调查设计、划分施工地段等, 都要用到林班。
林班的面积与森林经营强度有关, 在我国的林业实践中, 经营强度较高的约50ha; 中等的约100ha; 较低的约200ha。
小班 Sub-Compartment小班是进行森林经营、组织木材生产的最小单位,也是调查设计的基本单位。
在作业区内把立地条件、林分因子、采伐方式、经营措施相同和集材系统一致的林分划为一个小班。
小班界限按集材系统以自然区划为主。
一个小班的面积,一般以5公顷左右为宜,最大不应超过20公顷。
小班是林业上经常使用的名词,是内部特征基本一致,与相邻地段有明显差别的地段,是森林资源清查和经营利用的基本单位。
小班与林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分必须有林,是有林地上的小班,而小班可以是有林地,也可以是无林地或新造林地;林分是森林学概念,完全按其自然特征划分,而划分小班既要考虑自然特征,又要考虑经济特征(经营的集约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德国是区划思想和区划制度的发源地。
作为城市详细规划和法定图则,当代德国的建造规划继承和发展了德国早期的区划传统,成为调控城市建设的有效工具。
对德国区划制的历史渊源、诞生和早期发展作了系统的介绍,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德国现代建造规划的确立和完善过程。
关键词[中华论文网()欢迎您!][中华论文网()欢迎您!]:德国,城市规划,建造规划,区划制一世界区划思想的起源-德国区划制的诞生作为德国城市详细规划和法定图则的建造规划(Bebauungsplan),具有强大的空间调控能力,在当代德国的城市建设管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今天德国的城市详细规划空间调控机制,起源于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年)之前的道路控制制度。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建造规划从单纯的道路控制制度逐渐演化为道路控制和地块区划制度。
1.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前的道路控制制度在德国,从中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建造规划”的名称。
不过,那个时候的建造规划与今天德国的建造规划有很大的不同。
当时的建造规划,实际上就是道路网的规划图,但制定这种规划的,并不是城市政府,而是警察机关。
尽管如此,规划一旦生效,在道路建设过程中的费用需要由城市政府来承担。
此外,在1808年的普鲁士城市条例中,为了保证城市自治而规定:市民民选产生的市议员,负责审议城市的财政问题。
道路网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和财政具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成为市议员审议的重要事务。
19世纪50年代初,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在德国开始了。
工业革命使得德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扩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
这时,原有的道路控制规划已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了。
因此,出现了制定覆盖广大地域范围的建造规划的需求。
1858年,普鲁士政府正式颁布命令,由柏林市警察当局负责编制大规模的城市扩展规划,并于1861年批准将新柏林市的市域面积从当时的3170公顷扩展到5920公顷。
具体的规划任务由霍布瑞希特(James Hobrecht,1825—1903)负责。
他将规划的目标放在面向实际的城市交通系统和发展秩序问题上。
规划的成果是柏林城市建造规划总图(Bebauungsplan von Berlin),在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建设尺度宏大,街道的宽度大都在25—30米之间。
为了减少修筑道路的费用,对街坊的尺度没有严格的限制,但大多数街坊的尺寸为200米宽、300至400米长。
除了街道,图面上只有一些巨大广场形成的公共空间。
由于规划仅仅是一个空间布局的轮廓,而缺乏对私人开发商的指导和控制,因此导致了开发商将地块高强度开发,建了大量的所谓“出租兵营”(Mietkaserne),即巨大的建筑物中间留出一个小院子直通地块的背后。
这种“出租兵营”将居住密度提高到前所未闻的程度。
从柏林城市建造规划总图可以看出,该规划仍然是对道路网的规划布局和控制。
对当时的德国城市来说,在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道路建设费用。
宽幅道路的建设,必然会增加城市的财政支出。
同时,建造规划在城郊规划开发的道路,触及到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导致他们提出上诉。
按当时的惯例,在准备开发前,需将土地购买下来,这种先行补偿的方式对城市财政造成更大的压力。
2.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道路控制制度1868年,南德的巴登大公国第一个正式颁布《道路红线法》(Fluchtliniengesetz),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物质形态规划的立法起点。
1871年,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
为了应对德国经济迅猛发展和高速城市化的形势,普鲁士在1875年颁布了著名的《道路红线法》(Fluchtliniengesetz)。
该法律最重要的意义是将道路规划的决定权给予了地方政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尊重德国的地方自治,使得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财政状况来进行规划。
地方政府制定规划,决定道路红线,限定建筑不得越线建造,同时,就有关市民对规划提出意见的步骤进行了制度化。
这种法定的“道路红线规划”,根据以往的称呼,也称作建造规划。
一般情况,道路红线和建筑线是重合的。
如果有特别的理由,道路红线和建筑线也可以有所区别,这样可以使道路和建筑物之间能够保证一定的空间。
从道路规划的角度看,这种法定的“道路红线规划”和以前是一样的。
《道路红线法》对规划的新街道用地自动保留了强制性购买权,并允许街道建筑、排水和照明的费用由临街各地块所有者共同承担,这就极大地减轻了城市政府在城镇扩展方面的负担。
3.德国区划制的诞生及其影响德国区划产生的真正里程碑是佛朗兹·阿迪克斯(Franz Adickes,1846—1915)在1891年主持制定的《分级建筑法令》(Staffelbauordnungen)。
该法令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德国区划的诞生,也宣告了世界区划(zoning)思想的发源。
以往的道路规划缺乏对建筑物的控制,从而导致质量低劣的公寓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区划(zoning)。
佛朗兹·阿迪克斯(Franz Adickes)是一位具有领导才干的行政领导,他于1890年当选为法兰克福市市长。
在他的主持下,于1891年底之前完成并在市议会通过了德国第一部区划法规——《分级建筑法令》(Staffelbauordnun-gen)。
该法令对城市进行了区划,根据不同的分区提出了不同的控制要求,并加入了对建筑物的控制规定,如建筑高度等。
这种《分级建筑法令》在德国迅速传播,到20世纪初期,大多数德国城市都已经采用了这个规则。
德国所创造的区划方法,使用定性、定量和定位的手段来控制城市空间,既规定了城市主要道路的用地范围和走向,又规定了各个地块上建筑物的建造要求,在刚性的规划框架内保持了建造活动的弹性范围。
与基于古典美学的城市规划相比,无疑能够更好地满足工业化社会的需求,更加科学和实用。
同时,区划立法和公众参与的方法,更好地体现了规划的法制化和民主化,代表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因此,德国的区划方法很快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20世纪初,德国的区划方法被引入美国。
1909年,洛杉矶实施了综合土地利用区划制。
而德国模式的、结合土地利用和高度控制的区划制在1916年正式引入纽约市并成为其区划条例。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很注重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
战前日本的宪法体系和行政结构直接来自德意志帝国。
20世纪20年代,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为了重建被地震破坏的地区,东京市长后藤新平引入了佛朗兹·阿迪克斯(Franz Adickes)的《分级建筑法令》(Staffelbauordnungen)。
日本战前的《市街地建筑物法》也直接借鉴了德国的区划方法。
二德国现代建造规划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处于苏、美、英、法四个战胜国的共同占领之下,没有全国性的政府。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方盟国的扶持下成立。
新的行政体制试图通过联邦制,将德国传统的地方高度自治权与统一国家有机结合。
联邦德国继承了传统的德国社会经济组织,沿袭了符合宪法的旧有法律,继续医治战争创伤和开展大规模的重建活动。
战后德国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重建时期、稳定发展时期、停滞时期和两德统一后的新阶段。
德国现代建造规划的模式在继承德国区划传统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解决德国各个阶段面临的问题过程中,逐渐成长完善。
1.承前启后的《重建法案》1946—1959年是联邦德国的重建时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方面,东西德分治以及原来属于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土地的丧失,使得大批难民涌入联邦德国所在的西部地区,大量位于德国东部地区的工业项目也西迁;另一方面,在战争中联邦德国所在的西部地区,众多城镇和工业生产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德国西部地区面临着社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成为其主要的任务。
在这种形势下,修复城市、恢复生产、安置难民和重新工业选址等修建工作迅速展开。
由于当时德国还处于苏、美、英、法四个战胜国的共同占领下,因此,各个联邦州制定了《重建法案》(Aufbaugesetz)来执行城市的重建。
这个法案的内容,由于客观需要,不仅包括道路规划,还规定了建筑物的用途和建设利用的程度,同时给予法律约束力。
这种源于战前区划方法的规划在德国的重建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与此同时,在西方盟国的控制下,德国西部地区开始了民主化改革,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并颁布了新宪法,即《基本法》(Grundge-setz)。
《基本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公民在城市建设中享有的权利,特别是所谓“建造自由”。
同时,《基本法》也明确了行使这些公民权利的义务,特别是“建造自由必须遵循宪法中规定的私有权附属的社会义务”。
这些规定为日后城市政府通过法定的建造规划调控建设行为提供了宪法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联邦德国致力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强调通过社会政策对市场经济加以控制,同时兼顾社会公平。
这一政策从客观上导致了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详细规划通过法定指标来控制城市建设。
2.现代建造规划的确立1960—1973年是联邦德国的稳定发展时期,这是一个创造经济奇迹(Wirtschaftswunder)的时期。
随着重建工作的基本完成,建设富裕社会成了当时的主要目标,发展社会化体系和经济增长政策占据了主导地位。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城市建设的不断升级,联邦德国城市规划得到了完善。
1960年,经过长达10年的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讨论,《联邦建设法》(Bundesbaugesetz)正式通过,这是德国城市规划立法的重要里程碑。
该法是城市规划的国家大法,为土地利用规划(Flachennutzungsplan)和建造规划(Bebauungsplan)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并通过建筑控制、土地获取、土地市场调控和强制性征购措施来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
《联邦建设法》的出台,标志着德国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沿用的以道路规划为核心的城市详细规划空间控制机制完全转变为地块控制、建造控制和道路控制一体化的建设指导规划,德国现代建造规划的地位由此确立了。
1971年颁布的《城镇建设促进法》(Stadtebauforde-rungsgesetz),旨在推进住房建设和城市更新,强调全面的社会调查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以保障广大市民的利益不受单纯经济利益的侵犯。
1962年联邦政府出台了《建设利用法规》(Baunutzungsverord-nung),1965年又颁布了《规划图例法》(Planzeich-enverordnung),这两个技术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
3.现代建造规划的发展与完善从1974年到1990年的两德统一是联邦德国的停滞时期。
由于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德国经济增长放慢了速度,这种变化也反映到城市建设上。
20世纪60年代末,在联邦德国的青年学生中,出现了改革主义的学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