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作业

合集下载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1.经典静态定位模式(1)作业方式: 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设备,分别安置在一条或数条基线的两个端点,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每时段长45分钟至2个小时或更多。

作业布置如图8-10所示。

(2)精度: 基线的相对定位精度可达5mm+1ppm·D,D为基线长度(KM)。

(3)适用范围: 建立全球性或国家级大地控制网,建立地壳运动监测网、建立长距离检校基线、进行岛屿与大陆联测、钻井定位及精密工程控制网建立等。

(4)注意事项: 所有已观测基线应组成一系列封闭图形(如图8-10),以利于外业检核,提高成果可靠度。

并且可以通过平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2.快速静态定位(1)作业方法: 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并安置一台接收设备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台接收机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

作业布置如图8-11所示。

(2)精度: 流动站相对于基准站的基线中误差为5mm±1ppm·D。

(3)应用范围: 控制网的建立及其加密、工程测量、地籍测量、大批相距百米左右的点位定位。

(4)注意事项: 在测量时段内应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相距应不超过20km;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转移时,不必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可关闭电源以降低能耗。

(5)优缺点:优点:作业速度快、精度高、能耗低;缺点:二台接收机工作时,构不成闭合图形(如图8-11),可靠性差。

3.准动态定位(1)作业方法: 在测区选择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工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将另一台流动接收机先置于1号站(如图8-12)观测;在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而不失锁的情况下,将流动接收机分别在2,3,4……各点观测数秒钟。

(2)精度:基线的中误差约为1~2cm。

(3)应用范围: 开阔地区的加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及碎部测量及线路测量等。

(4)注意事项: 应确保在观测时断上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20 km;观测过程中流动接收机不能失锁,否则应在失锁的流动点上延长观测时间1~2min。

GPS野外作业的注意事项及流程分析

GPS野外作业的注意事项及流程分析

GPS野外作业的注意事项及流程分析【摘要】随着现代电子信息得发展,GPS在野外作业中也显得尤为重要,能在短时间内确定所在具体方位,能为全球提供全天侯、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可满足多方面的需求本文对GPS也为作业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GPS;野外作业;注意事项;流程1.GPS野外作业的定位系统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以构成全球定位系统,它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导航定位和定时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近年来,随着GPS接收机性能和数据处理技术逐渐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

GPS技术分为外业施测和内业数据处理两部分工作。

外业施测是内业工作的数据来源,也是整个GPS技术工作的基础。

如何做好GPS野外作业,对确保GPS外业观测数据质量,提高整个GPS技术的成果精度,显得尤为重要。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

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跟踪定位、轨迹回放、超速报警、里程统计、拖车报警、车辆远程控制、紧急报警、车辆调度等。

用户设备部分即GPS 信号接收机。

其主要功能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

当接收机捕获到跟踪的卫星信号后,就可测量出接收天线至卫星的伪距离和距离的变化率,解调出卫星轨道参数等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接收机中的微处理计算机就可按定位解算方法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

接收机硬件和机内软件以及GPS 数据的后处理软件包构成完整的GPS 用户设备。

GPS 接收机的结构分为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两部分。

接收机一般采用机内和机外两种直流电源。

设置机内电源的目的在于更换外电源时不中断连续观测。

在用机外电源时机内电池自动充电。

关机后机内电池为RAM存储器供电,以防止数据丢失。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1.经典静态定位模式(1)作业方式: 采纳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设备,别离安置在一条或数条的两个端点,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每时段长45分钟至2个小时或更多。

作业布置如图8-10所示。

(2)精度: 的相对可达5mm+1ppm·D,D为(KM)。

(3)适用范围: 成立全世界性或国家级,成立监测网、成立长距离、进行岛屿与大陆联测、定位及周密工程操纵网成立等。

(4)注意事项: 所有已观测基线应组成一系列封锁图形(如图8-10),以利于外业检核,提高功效。

而且能够通过平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

2.快速静态定位(1)作业方式: 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并安置一台接收设备持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台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

作业布置如图8-11所示。

(2)精度: 流动站相关于基准站的基线为5mm±1ppm·D。

(3)应用范围: 操纵网的成立及其加密、、、大量相距百米左右的点位定位。

(4)注意事项: 在测量时段内应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相距应不超过20km;流动站上的在转移时,没必要维持对所测卫星持续跟踪,可关闭电源以降低能耗。

(5)优缺点:优势:作业速度快、精度高、能耗低;缺点:二台工作时,构不成闭合图形(如图8-11),靠得住性差。

3.准动态定位(1)作业方式: 在测区选择一个,安置接收机工持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将另一台流动接收机先置于1号站(如图8-12)观测;在维持对所测卫星持续跟踪而不失锁的情形下,将流动接收机别离在2,3,4……各点观测数秒钟。

(2)精度:基线的约为1~2cm。

(3)应用范围: 开阔地域的加密、及及等。

(4)注意事项: 应确保在观测时断上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距离不超过20 km;观测进程中流动接收机不能失锁,不然应在失锁的流动点上延长观测时刻1~。

4.来回式重复设站(1)作业方式: 成立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持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流动接收机依次到每点观测1~;1h后逆序返测各流动点1~。

GPS简易操作求坐标测量及坐标放样

GPS简易操作求坐标测量及坐标放样

GPS简易操作求坐标测量及坐标放样,值得收藏测绘联盟2017-11-21 08:55:14本文将分三种情况介绍野外实际操作过程一用户有已知坐标,基站架未知点1.第一次开始作业2. 关基站或收测后第二次作业二用户有已知坐标,基站架已知点1.第一次开始作业2. 关基站或收测后第二次作业三用户没有已知点,测自定义坐标1.第一次开始作业2. 关基站或收测后第二次作业四坐标文件的转换输出一用户有已知坐标,基站架未知点1.第一次开始作业1.1 基准站在测区中央选择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位置架好基站不用对中整平、不用量取仪器高,只用架稳就行了,连接好基站、电台、电瓶连线,开机;Ok开机时主机STA 和PWR指示灯常亮,达到条件会自动发射,发射时,STA灯1秒闪一次,DL灯5秒快闪2次,电台的TX灯1秒闪一次主机和电台都由电瓶供电1.2 移动站1.2.1进入工程之星软件,新建工程比如nanning开主机,主机和手簿正常连接后,新建工程,选择北京54椭球,输入当地中央子午线;中央子午线的算法:假如测量的经度是110度23分30秒, 则用110.2330除以3四舍五入取整得到36.7 ->37,再用所得的整数乘以373,就得到常用的中央子午线了111;改移动站天线高点击“设置-其他设置-移动站天线高”进入输入2米,选择杆高,选中直接显示实际高程,点击ok;注意:每次新建工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天线高1.2.2在没有任何转换参数的情况下测出两个已知点的RTK固定解坐标,并保存;在固定解状态下,测出已知点A的坐标对中后,按手簿上的字母A或者向左的方向键,弹出储存的界面,点名输入A,杆高是固定的2米,回车或者确定;同样,到B点扶平对中杆,测量并保存B点坐标;1.2.3 计算转换参数至少两个已知点,一个已知点只能求出平移Δx、Δy、Δz点击设置-> 控制点坐标库, 点击增加,把用于求转换参数的点增加到库里面计算参数;输入刚才所测的已知点A的已知坐标,输入后点击OK进入原始坐标的输入界面:点击“从坐标管理库选点”, 如果坐标管理库里面没有坐标,点击“导入”,把刚才所测的原始值导入到临时库里以供选择;默认打开的是当前工程所在原始文件.RTK,选中并打开该文件就可以了;导入原始文件后,选中A点所对应的原始坐标注意,前面有脚架符号代表原始坐标,点击确定,就调出刚才所测的没有任何参数的原始坐标,再点击确定,可以看见我们所增加的点对A就增加到控制点坐标库里了;同样的操作,点击增加,把B点增加到控制点坐标库;完成上面的操作后,用于计算转换参数的A、B都添加到库里面了;1.2.4保存文件,计算出转换参数此时点击保存,文件名任意取比如nanning,那么程序就会在nanning文件夹内保存一个名为nanning.cot的转换文件,存完后点击应用,程序会自动计算转换参数,并把转换开关打开;1.2.5 检查到第三个已知点,在固定解状态下,测出其坐标或者利用点放样的功能,看所测量的值和已知值的差值是否在误差许可的范围内,若符合,测量并存储该点坐标,就可以开始其他点的测量了;若不符,需要查看我们求参数时所输入的已知坐标是否正确,操作是否有误;根据实际操作经验,只要操作正确,输入无误,用户的坐标系没有粗差,检查已知点的结果都会符合得相当好;1.2.6 测量检查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我们的测量工作了;到需要采集坐标的地形或地物点上放杆,待气泡居中后按手簿上的“A” 或者按向左的方向键,就弹出存储界面,回车或者确定,就保存了;注意:快速两次按“B”键可以浏览所测的坐标;上面是我们第一次到一个测区有已知点时,基站架未知点,开始用RTK作业的开始;在作业过程中,基站不能移动,不能关机;要是做工过程中基站意外关机或者收工了,第二次来测,就是属于下面这个过程了;2. 关基站或收测后第二次作业当基站关机或收工后,再次测量,2.1 基站架未知点,正确连接仪器,开机;2.2 移动站2.2.1在手簿中调出上次所求的转换参数一般情况下,小的测区可以利用一个转换参数文件,若是新建了工程要正确输入椭球和中央子午线做法如下:点击“设置”->“控制点坐标库”上次用于计算转换参数的点对就在列表中显示出来了,点击“应用”,程序就自动计算转换参数,并把转换开关打开2.2.3求校正参数移动站在固定解状态下,到一个已知点,点击“工具”à“校正向导”输入当前点的已知坐标,天线高输入2米,选择杆高;对中整平后,点击“校正”,,ok后,就计算出了校正参数;为了严密起见,移动站需要到另外的已知点检查,当误差允许,测量并存储该点坐标,就可以开始测量了;这里用于检查的已知点,可以是用户已知的已知点,也可以是我们上次用RTK所测出来的有明显标志的地面点;为了方便起见,在第一次收工之前,我们最好能在测区做两个点,做好标志,记下坐标,以便下次测量的时候,校正和检查不用跑太多的路去已知点;2.2.4 开始测量二用户有已知坐标,基站架已知点1.第一次开始作业1.1 基准站在一个已知点上架好基站严格对中整平、准确量取仪器高,连接好基站、电台、电瓶连线,开机;Ok开机时主机STA和PWR指示灯常亮,达到条件会自动发射,发射时,STA灯1秒闪一次,DL灯5秒快闪2次,电台的TX灯1秒闪一次主机和电台都由电瓶供电1.2 移动站1.2.1进入工程之星软件,新建工程比如nanning开主机,主机和手簿正常连接后,新建工程,选择北京54椭球,输入当地中央子午线;中央子午线的算法:假如测量的经度是110度23分30秒, 则用110.2330除以3四舍五入取整得到36.7 ->37,再用所得的整数乘以373,就得到常用的中央子午线了111;改移动站天线高点击“设置-其他设置-移动站天线高”进入输入2米,选择杆高,选中直接显示实际高程,点击ok;注意:每次新建工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天线高1.2.2在没有任何转换参数的情况下测出一个已知点A的固定解坐标,并保存;在固定解状态下,到已知点A,对中后,按手簿上的字母A或者向左的方向键,弹出储存的界面,点名输入A,杆高是固定的2米,回车或者确定,存盘;由于基站架在已知点,移动站可以直接读取基站的原始坐标,所以这种情况下,移动站只用测一个已知点A就可以了;1.2.3 计算转换参数至少两个已知点,一个已知点只能求出平移Δx、Δy、Δz点击设置控制点坐标库, 点击增加,把用于求转换参数的点增加到库里面计算参数;输入刚才所测的已知点A的已知坐标,输入后点击OK进入原始坐标的输入界面:点击“从坐标管理库选点”, 如果坐标管理库里面没有坐标,点击“导入”,把刚才所测的原始值导入到临时库里以供选择;默认的是对应当前工程的原始文件.RTK,选中并打开该文件就可以了;导入原始文件后,选中A所对应的原始坐标注意,前面有脚架符号代表原始坐标,点击确定,就调出刚才所测的没有任何参数的原始坐标,再点击确定,可以看见我们所增加的点对A就增加到控制点坐标库里了;输入基站所在点的已知坐标,比如B,输入后点击OK进入界面点击“读取基站坐标”,软件就会把基站的原始坐标提取出来;此时需要注意,基站的天线高,一定要正确量取;再点击ok,可以看见我们所增加的点对B也增加到控制点坐标库里了;用于计算转换参数的A、B都添加到了库里面了;1.2.4保存文件,计算出转换参数此时需要保存该文件,文件名任意取,比如nanning,那么程序就会在nanning文件夹内保存一个名为nanning.cot的转换参数文件,存完后点击OK,程序会自动计算转换参数,并把转换开关打开;一般情况下,用户坐标系若是标准国家坐标系,计算所得的旋转参数应该在秒以内,缩放参数应该在1±0.00009的范围;1.2.5 检查到第三个已知点,在固定解状态下,测出其坐标或者利用点放样的功能,看所测量的值和已知值的差值是否在误差许可的范围内,若符合,测量并存储该点坐标,就可以开始其他点的测量了;若不符,需要查看我们求参数时所输入的已知坐标是否正确,操作是否有误;根据我们的实际操作经验,只要操作正确,输入无误,用户的坐标系没有粗差,检查已知点的结果都会符合得相当好;1.2.6 测量检查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我们的测量工作了;到需要采集坐标的地形或地物点上放杆,待气泡居中后按手簿上的“A”, 或者按向左的方向键,就弹出存储界面,回车或者确定,就保存了;注意:快速按两次“B”键可以浏览所测的坐标;上面是我们第一次到一个测区有已知点时,基站架未知点,开始用RTK作业的开始;在作业过程中,基站不能移动,不能关机;要是做工过程中基站关机或者收工了,再次测量就必须按照下面这个过程了;2. 关基站或收测后第二次作业当基站关机或收工后,再次测量,2.1 基站架已知知点,量取仪器高,正确连接仪器,开机;2.2 移动站2.2.1在手簿中调出上次所求的转换参数一般情况下,小的测区可以利用一个转换参数文件,若是新建了工程就要正确输入椭球和投影中央子午线做法如下:点击“设置”->“控制点坐标库”2.2.3求校正参数移动站在收到电台信号情况下,点击“工具”à“校正向导”输入基站点的已知坐标,和基站的仪器高,点击“校正”,,ok后,就计算出了校正参数;为了严密起见,移动站需要到另外的已知点检查,当误差允许,测量并存储该点坐标,就可以开始测量了;这里用于检查的已知点,可以是用户已知的已知点,也可以是我们上次用RTK所测出来的有明显标志的地面点;为了方便起见,在第一次收工之前,我们最好能在测区做两个点,做好标志,记下坐标,以便下次测量的时候,校正和检查不用跑太多的路去已知点;2.2.4 开始测量三用户没有已知点,测自由坐标1.第一次开始作业1.1 基准站在测区中央选择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位置架好基站不用对中整平、不用量取仪器高,只用架稳就行了,连接好基站、电台、电瓶连线,开机;Ok开机时主机STA 和PWR指示灯常亮,达到条件会自动发射,发射时,STA灯1秒闪一次,DL灯5秒快闪2次,电台的TX灯1秒闪一次主机和电台都由电瓶供电1.2 移动站1.2.1进入工程之星软件,新建工程比如nanning开主机,主机和手簿正常连接后,新建工程,选择北京54椭球,输入当地中央子午线;中央子午线的算法:假如测量的经度是110度23分30秒, 则用110.2330除以3四舍五入取整得到36.7 ->37,再用所得的整数乘以373,就得到常用的中央子午线了111;改移动站天线高点击“设置-其他设置-移动站天线高”进入输入2米,选择杆高,选中直接显示实际高程,点击ok;注意:每次新建工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天线高1.2.2测量到需要采集坐标的地形或地物点上放杆,待气泡居中后按手簿上的“A” 或者按向左的方向键,就弹出存储界面,回车或者确定,就保存;注意:快速两次按“B”键可以浏览所测的坐标;基站关机前,一定要在所测地方,做好两个标志点,并测出该点的坐标,以便下次测量的时候可以校正;上面是我们第一次到一个测区时,基站架未知点,开始用RTK作业的开始;在作业过程中,基站不能移动,不能关机;要是做工过程中意外关机或者收工了,再来测,就是得按照下面这个过程了;结束测量工作时,一定要在测区附近,做两个标志点测出其坐标并记录,一边第二天做已知点使用;2. 关基站或收测后第二次作业当基站关机或收工后,再次测量,2.1 基站架未知点,正确连接仪器,开机;2.2 移动站2.2.1求校正参数移动站在固定解状态下,到一个标志点,点击“工具”à“校正向导”选择“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模式,点击下一步进入:四坐标文件的转换输出用RTK测量,所有的文件都保存在以工程文件名命名的文件夹中,比如新建工程时,建了一个20050928的工程,那么在Flashdisk中,就创建了一个20050928的文件夹;在该文件夹中,20050928.ini是工程文件;当进入工程之星时,会默认打开上次打开过的工程,若是要打开其它工程,就找到要打开的工程的文件夹中的.ini文件就可以了;20050928.rtk是数据的原始观测值文件,做rtk时,没有任何转换参数的rtk值都保存在该文件中;它记录的是原始经纬度值;20050928.dat是坐标文件;它记录的是经过转换的平面坐标值;除了平面坐标外,还有记录该点时的精度因子以及其它信息;如下:2,990.9388,981.8199,99.976,00000000,10,0.009,0.011,8,2.10,11:41:28.00我们在使用坐标值时,所需要的坐标格式并不是像20050928.dat文件中那样的格式,往往是需要如下的格式:2, 00000000,990.9388,981.8199,99.976 即:点号,编码,Y,X,Z这就需要在工程之星软件中进行转换,点击工程--à文件输出, 在弹出的界面在数据格式中,选择你所需要的数据格式;Pn点号,Pc编码, y ,x ,h是三维坐标源文件:点击它就可以选择坐标源文件,如20050928.dat文件;目标文件:点击它就可以输入转换后的文件的名字;最后点击转换,ok;计算机传入手簿坐标格式要是放样,用户可以把大批量的放样坐标点从计算机输入手簿,这样在放样的时候就不需要现场输入坐标,只要选择点就可以了;我们在计算机编辑放样点,数据输入格式是:点号,X坐标,Y坐标,Z坐标,编码,即使没有值,也要留出位置,用英文状态的逗号隔开最后文件存盘为 .dat 样式;把所存的数据文件复制到手簿的FLASHDIAK中,放样的时候直接打开文件就可以选择放样点了;•GPS技术•软件•斯蒂芬·库里收藏举报19 条评论测量的黑小伙儿17小时前很详细,测量老油条给你点个赞赞大笑大笑回复0学什么不好学抽烟16小时前爽,关注了回复⋅ 1条回复0Jenny4862989118小时前把全站仪坐标放样的详细视频分享出来、期待...回复⋅ 2条回复0星瑞1719小时前再讲讲走走停停模式回复⋅ 1条回复0剿喷子总司令18小时前我用的都是安卓系统的RTK基本上一样的。

GPS外业作业流程

GPS外业作业流程

GPS外业作业流程1.网形规划及时段安排:GPS网形规划与控制点之分布有关,为使整个网形的点位中误差值能够均匀,最好网形能依控制点(1)平面控制点之分布:网形测区:最好有至少三个已知控制点分布在测区外围的四个象限,若已知三角点(控制点)位于测区外面,则测区外缘与该已知点之距离最好不超过20km。

线状测区:最好有至少三个已知控制点分布在测区之两端及中央,且每隔30km左右最好有一个已知控制点。

(2)高程控制点之分布:网状测区:一般而言,在每10km*10km范围内需有4个已知水平点做为控制点,且分布于测区周围。

若欲得较高之高程精度时,可于测区内加密水平高程控制点的数目,通常待测点与已知水平点相距最好不超过5km。

线状测区:最好有至少四个已知控制点分布在测区之两端及中央。

当线状测区区域较大时,在每10km*10km范围内需有已知水平点做为控制点。

时段之安排最好能避开中午(AM11:00~PM1:00)时段观测。

时段安排后,填写计划时段表,前明确指示测量员测站行程。

2.摆站程序:外业负责人应负起明确告知摆站人员其所摆设测站点名、点号及开关机时间,若架站人员有未明了事项,也应主动向负责人请示了解。

以下以重点提醒方式提出架设GPS该注意事项及操作程序:(1)找寻点位:该点若已去过,应该不会发生问题;若是没去过点位,而按点之记找寻者,在到达点位之后应确认该点之标石号码,检核无误后再行架设仪器。

台湾高铁之控制点有平面控制点与高程控制点(水平补点)之分,两点之间相距很近(通常平面控制点位于楼顶,而高程控制点位于该楼地面上)因此容易误认。

而摆站人员应有的认知是高程控制点是突起的圆头钢钉;而平面控制点是平面十字丝。

若还有疑义,则将该疑问记录于手簿上,避免造成内业计算上的大错误。

(2)架设仪器:仪器的定心及定平是基本功,此处不再赘述。

通常要注意的是:在定心及定平过程中,不要将天线盘架在脚架上,仅架上基座即可。

光学求心仪因仪器高及个人视力不同,而有不同的焦聚,所以在定心之前应该要调整到最适合的焦聚,避免求心上有像差的发生。

《GPS 的应用与发展》 作业设计方案

《GPS 的应用与发展》 作业设计方案

《GPS 的应用与发展》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能够:1、深入了解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2、全面掌握 GPS 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3、探讨 GPS 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潜在的挑战。

二、作业内容1、知识回顾要求学生简要阐述 GPS 的定义、组成部分(包括空间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以及其定位原理。

让学生解释 GPS 信号是如何从卫星传输到用户设备,并如何被处理以确定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

2、应用分析请学生列举至少五个不同领域中 GPS 的具体应用案例,如交通运输(车辆导航、船舶导航)、农业(精准农业)、测绘(地形测绘、工程测量)、救援(紧急救援定位)和日常生活(手机定位、运动追踪)等,并详细描述每个案例中 GPS 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针对其中一个应用领域,让学生分析 GPS 技术带来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3、发展研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探讨 GPS 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例如更高的定位精度、多星座融合、与其他技术(如5G、物联网)的结合等。

让学生预测未来 5-10 年 GPS 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并阐述其对社会和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4、案例讨论提供一个关于 GPS 在特定领域应用的实际案例(如基于 GPS 的智能物流配送系统),让学生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改进建议和可能的创新应用场景。

三、作业形式1、书面报告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 1500 字的书面报告,包括上述作业内容的各个方面。

报告要求结构清晰、逻辑连贯、语言通顺,并引用至少三个可靠的参考文献。

2、小组展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如 GPS 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GPS 与智能农业的结合等)进行深入研究。

小组制作一份 PPT,并在课堂上进行 15-20 分钟的展示和讲解,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见解。

3、在线讨论在课程学习平台上开设专门的讨论区,学生可以就作业中的问题、观点和发现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

如何使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测绘作业

如何使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测绘作业

如何使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测绘作业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能够准确测量地球上任意地点地理坐标的系统。

在测绘行业中,GPS定位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测量、绘制和建设等工作中。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测绘作业,包括仪器准备、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一、仪器准备在进行测绘作业前,首先需要准备一台GPS接收机。

现如今市面上有许多类型的GPS接收机可供选择,如单频、双频、高精度等。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设备进行定位工作。

其次,要确保GPS设备的电量充足,并携带备用电池或充电器,以免在作业中电量不足导致定位失败。

二、数据采集1. 前期准备:在进行测绘作业前,需要事先查看地图、获取目标区域的经纬度范围,并了解周边环境的地形、建筑物等情况。

这可以帮助规划采样点的位置和数量。

2. 设置接收机:将GPS接收机放置在开阔的地方,确保接收到足够的卫星信号。

打开接收机并进行初始化设置,选择合适的定位模式。

通常有实时差分定位、浮点解算和固定解算等模式可选,根据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式。

3. 采集数据:开始采集数据前,需要设置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和观测时长。

一般建议设置较短的时间间隔以获取更多的数据点。

接收机将会记录下GPS卫星的观测数据,包括卫星编号、观测时间、信号强度等信息。

4. 采集控制点:在采集数据时,还需要安置一些控制点。

这些控制点通常位于目标区域边界或重要地物上,用于后期数据处理和质量评估。

在选取控制点时,要考虑到其位置分布均匀、易于识别和固定等因素。

5. 数据记录:在采集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采样点的具体经纬度、高程等数据。

同时,还可以记录一些现场条件,如天气、测量人员等信息,以便后续数据处理时的参考。

三、数据处理1. 数据导出:完成数据采集后,将接收机中的数据导出至电脑或移动设备中,以方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

2. 数据验证:在导入数据后,首先进行数据验证,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GPS作业流程

GPS作业流程

GPS作业流程
1 外业观测
作业步骤:
(1)制定技术设计书,踏勘、选点,制定观测计划。

(2)测前检查接收机和天线是否正常工作、仪器配件是否完整。

(3)星历预报,选择时段观测。

(4)架设仪器,对中整平、量取天线高,填写记录表。

一体机开机检查作业名、配置集及GDOP。

(5)同时开机观测,及时检查GDOP和仪器电量。

(6)停止测量,保存数据,检查电池电量、对中情况并再次量取天线高。

(7)及时将当天观测数据处理,并进行备份。

2 内业数据处理
2.1LGO处理流程
(1)GPS数据预处理:新建项目、输入原始数据、仪器高、点名检查。

(2)处理参数的设置。

(3)设置起算点,解算第一时段基线。

(4)基线精处理,剔除和去掉质量不好的卫星时段。

(5)同步环闭合差计算,输出同步基线文件。

(6)选取独立基线,输出独立基线文件,删除观测值和存储结果,保留传算点,解算下一时段,重复(4)~(6)。

2.2科傻GPS软件处理流程
(1)新建工程,设置参数,输入已知点数据(三维坐标);
(2)同步基线及独立基线分别导入并形成独立基线文件;
(3)重复基线较差计算、同步环、异步环闭合差计算;
(4)三维无约束平差,检查基线向量改正数;
(5)一点一方向判定起算点可靠性,输入二维起算数据;
(6)二维约束平差;
(7)成果精度分析判定。

(8)出具成果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GPS定位技术的应用是测绘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由于在观测时,无需观测站之间的相互通视,能达到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等效果,且可以提供三维坐标,操作简便,能够全天候作业,不受任何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且一般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因此,GPS定位技术的应用视测绘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简述Gps在轨道上运动所受的力。

GPS卫星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力主要包括:
1、地球引力;
2、地球体的非球性及其质量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作用力,即地球的非中心引力;
3、太阳光的直接与间接辐射压力;
4、大气的阻力;
5、地球潮汐的作用力(包括海洋潮汐和地球固体潮引起的作用力);
6、磁力及其他作用力等。

地球引力场摄动力对卫星的运动有哪些影响?
地球引力场对卫星运动轨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引起运动轨道平面在空间旋转,使升交点赤径产生周期性变化。

2、引起近地点在轨道平面内旋转,导致近升交距的变化。

3、引起平近点角的变化。

日、月引力对卫星的运动有哪些影响?
日、月引力引起了卫星位置摄动,主要表现为一种长周期摄动,它们作用在GPS卫星上的加速度约为5×10-6(m/s2),如果忽略该项的影响,将造成径向、法向和切向上产生50~150m的位置误差。

试写出单差、双差及三差的观测方程, 并说明各自的特点。

各观测方程见下图
1.单差的特点:
(1)消除了卫星钟误差的影响;
(2)大大削弱了卫星星历误差的影响;
(3)大大削弱了对流层折射和电离层折射的影响,在短距离内几乎可以完全消除其影响。

2.双差的特点:
(1)是不同观测站,同步观测的同一组卫星的单差观测量之差;
(2)双差观测值中可以消除与接收机有关的载波相位及其钟差项。

3.三差的特点:
(1)是不同历元,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所得双差观测量之差;
(2)其观测方程中不存在整周未知数。

(3)三差观测值中可以消除与卫星和接收机有关的初始整周模糊度项N。

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包括哪几种?怎样削弱其影响?
(1)接收机钟误差
削弱方法:
1) 作为未知参数求解
2) 卫星间求差
(2)天线相位中心误差
削弱方法:同类同向观测;卫星间求差
(3)接收机位置误
测量定位的技术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有以下内容:
GPS控制网的精度、密度设计;
GPS控制网的基准(位置及尺度基准)设计;
GPS控制网的网形设计。

对基线处理结果进行检核的目的是什么?检核的内容有哪些?
目的:
因为基线向量的解算是一个复杂的平差计算过程,解算时要顾及观测时段中信号间断引起的数据剔除、观测数据粗差的发现及剔除、星座变化引起的整周未知数的变化等问题。

基线解算后,要通过检核来确保数据的精度,即为检核的目的。

检核内容:
1.观测值残差分析
2.基线长度的精度
3.基线向量闭合差的计算及检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