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一览表

合集下载

川大教师简介

川大教师简介

游劲 教 授 松 (博
导)
有机化学
究生方向 1.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 2.化学生物学:生物材料化学 3.绿色化学:绿色有机合成
袁立 华
教授 (博 导)
有机化学,
超分子组装与功能材料、
高分子化学 生物有机化学、 高分子合成。
朱清 时
教授 (博 导)
绿色化学
教授 朱 华 (博
导)
1. 弱相互作用体系势能面和振
生物质能源转化中的理论问 题
姓 名 技术职 从事专业 务
陈思 翀
副教授
高分子化学 与物理
陈 力 副教授 高分子化学
研究方向
教师个 人主页
与物理
丁颂 东
副教授
高分子化学 与物理、放
射化学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放 射化学。
杜 鹃 副教授 分析化学
何 俊 副教授 有机化学
黄 艳 副教授 有机化学
具有光、电特性的有机功能 材料;精细有机电子化学品。
点)
殷勤 俭
副教授
高分子化学 与物理
袁茂 林
副教授
环境化学
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相互
作用的研究:主要研究新型非病
毒基因载体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性
张 骥 副教授
有机化学
质研究。开发高效低毒的基因载 体用于治疗基因的转染、释放及
表达。
高效、高选择性的绿色合
成方法学的研究。
钟安 永
副教授
高分子化学 与物理
功能高分子,聚合物乳液, 涂料等。
利用
6 、 绿色化学合成方法
陈耀 强
教授 (博 导)
新催化材料,吸附态化学,
催化化学、 物理化学
催化反应化学,甲烷的催化活化 及转化,汽车及摩托车的尾气净 化,天然气催化燃烧,光催化净

西南石油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1988.08
1993.07
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系采油工程教研室
主讲《采油工程》,讲师;
1993.08
1997.09
西南石油学院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
主讲《采油工程》;
∕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固定管理岗)。
1997.10
2009.09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3、复杂结构井完井优化及控制理论研究
开展复杂结构井完井产能评价理论、复杂结构井完井优化设计理论与技术、复杂结构井井筒流入剖面预测与控制理论、复杂结构井分段完井与底水控制、防砂及增产协同研究、复杂结构井智能完井优化与生产控制理论以及复杂结构井智能控制设备ICD和ICV研究等,逐形成复杂结构井完井优化及生产控制技术。
●完井筛管冲蚀评价与寿命评估;
●完井筛管筛缝参数与油气井产能、防砂效果协同关系及规律;
●砾石充填完井的砂粒参数、充填参数、孔眼参数与油气井产能、充填质量、防砂效果协同关系及规律;
●油气井投产方式与油气井完井管柱功能的协同关系及原则;
在上述和不限于上述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不同岩性油气藏完井技术政策界限的理论及评价方法。
●基于负压清洗孔眼的机理,考虑射孔参数、储层和流体特性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模型、流体非达西渗流规律预测保证孔眼清洁的最小负压;采用流固耦合的方法研究孔眼的岩石应力应变模型与渗流的耦合模型以求解保证孔眼稳定、防止地层出砂的最大负压;发展射孔负压设计理论与方法。
●研究射孔对裂缝起裂和压裂的影响,利用岩石力学分析方法以及实验方法,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寻求不同井况裂缝起裂方位及破裂压力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中石油总部司局级软件成果奖5项次。

钇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对含磷废水的净化

钇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对含磷废水的净化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2年第41卷第5期钇/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对含磷废水的净化黄敏1,2,王彬1,2,周明罗1,2,谌书1,2,张瀚文1,2,杨远坤1,2,傅开彬1,2,梁宏3(1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621010;2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四川绵阳621010;3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以氢氧化钙和磷酸二氢钠为原料制备羟基磷灰石,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钇/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利用SEM-EDS (扫描电子显微镜)、XRD (X 射线衍射)、FTIR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其晶体结构与形貌,并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吸附剂的负载比例、pH 、吸附时间和初始浓度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羟基磷灰石为分散均匀的稻米状颗粒,XRD 图谱显示为典型的羟基磷灰石,钇/羟基磷灰石颗粒发生团聚且粒径变大,特征峰峰强减弱,但未出现新的强特征峰。

吸附研究表明:钙与钇的摩尔比为2∶1时吸附效率最高,复合材料的吸附容量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吸附量为116.38mg/g ,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双室一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 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由化学吸附主导,随pH 在3~9的范围增加,复合材料的吸附效率先增后减,在pH 为5~6时达到最大值。

关键词:钇;羟基磷灰石;磷酸盐;吸附;含磷废水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6613(2022)05-2778-10Preparation of yttrium/hydroxyapatite and purification of wastewatercontaining phosphorusHUANG Min 1,2,WANG Bin 1,2,ZHOU Mingluo 1,2,CHEN Shu 1,2,ZHANG Hanwen 1,2,YANG Yuankun 1,2,FU Kaibin 1,2,LIANG Hong 3(1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2Sichuan Provincial Sci-Tech Cooperation Base of Low-cost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3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Sichuan,China)Abstract:Nano hydroxyapatite were prepared from calcium hydroxide and sodium dihydrogen phosphate.The yttrium/hydroxyapatite composite were prepared by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The 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numerous techniques including SEM-EDS,XRD and FTIR.The effects of loading ratio,pH,adsorption time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 on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phosphate were investigated by static adsorption experi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ano-hydroxyapatite was uniformly dispersed rice-like particles,and the XRD pattern showed that the nano-hydroxyapatite was typical.Yttrium/hydroxyapatite particles agglomerate and become larger.The intensity of characteristic peaks decreased,but no new strong characteristic peaks appeared.Adsorption研究开发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1-1254收稿日期:2021-06-15;修改稿日期:2021-09-06。

中国页岩油气开发专家介绍

中国页岩油气开发专家介绍

李术元石油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男,1959年8月出生,博士,石油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石油成因化学和非常规能源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如:油页岩和煤干馏炼油及综合利用、利用植物油和垃圾油生产生物柴油、利用废塑料热解生产汽柴油、油砂热水抽提和溶剂抽提生产沥青、干酪根加氢热解研究生物标志物特征,等等。

荣誉曾承担过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著名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 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一部。

曾获石油大学、教育部、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多项。

曾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等。

中国石油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欧洲地球化学学会会员、煤炭利用协会油页岩专业组成员。

中国民主同盟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北京市第九届市委委员、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北京市昌平区第一届人大代表。

潘仁芳教授博士硕士导师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田与石油地质勘探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田与石油地质勘探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6年起任硕士生导师,2001年起任教授,2004年起任长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08年起任地球科学学院院长。

是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员(AAPG Active, since 1998)、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会会员(SEG Active, since 1998),中国石油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油藏描述,储层地球物理表征,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

编辑本段教学方面主讲了本科生课程《地震地层学》、《油气田勘探》;研究生课程《层序地层学》、《地震储层横向预测》、《地震资料人机连作解释》和《地球物理储层表征》等6门。

已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68人,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14人,在读硕士生23人,在读博士生1人。

曾顺鹏老师资料

曾顺鹏老师资料
教学经历:
1990年9月至今在重庆科技学院任教。先后讲授石油工程导论、采油工程、完井与井下作业等课程,担任了多年的中海油、长庆油田、普光气田等的开发技术高级培训师。2005年评为重庆市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聘为西南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2009年聘为西安石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经历:
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油气藏动态描述及开发分析、油气藏开发新工艺、数字化油田开发技术及高含硫气藏开发工艺等领域的研究。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级1项,部省级7项,横向项目10多项,主持“国家级特色专业石油工程人才培养”及重庆市质量工程项目“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的研究。年均科研经费100万元以上。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一项,主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20多篇。
目前承担的科研课题:
1.长庆油田数字化油田技术成果的形成研究。
2.普光主体水体运移影响生产的模拟研究。
曾顺鹏
姓 名:
曾顺鹏教授
学 院: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学 位:
博士
研究领域及
方向: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增产増注工艺技术、完井及油气层保护技术
专业学科:
油气田地质与开发工程
关注度:
340
基本情况:
曾顺鹏,1965年6月生,重庆市人,2005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地质与开发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重庆科技学院教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理事长。

一种环境响应型水泥石的抗CO2腐蚀性能

一种环境响应型水泥石的抗CO2腐蚀性能

2017年第36卷第5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1953·化 工 进展一种环境响应型水泥石的抗CO 2腐蚀性能彭志刚,张健,邹长军,陈大钧,郑勇(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摘要:目前提高固井水泥石抗CO 2腐蚀性能的材料主要为活性无机外掺料,但其抗腐蚀效果有限。

为了提高固井水泥石(环)的抗腐性能,本文通过添加环境响应型有机防腐蚀剂形成一种环境响应型水泥石,研究了其在CO 2环境养护中抗压强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及微观形貌的相关变化。

结果表明:环境响应型水泥石有效抑制水泥石经碳化腐蚀抗压强度降低及渗透率增大现象;有害孔(>100nm )减少,凝胶孔(<50nm )增多,总孔隙率降低16.31%,孔径细化;水泥石水腐蚀表面形成膜状物质,呈连续分布,质地紧密;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技术,揭示了其防腐机理为防腐蚀剂交联形成具有致密网状结构的膜状物质,以及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厚度增加的水化层等原因,阻断腐蚀介质侵蚀通道及减少与水化产物接触机会,实现抗CO 2腐蚀的目的。

同时通过不同加量防腐蚀剂的水泥石扫描电镜图片可知,成膜效果的好坏可能影响其抵抗酸性介质的侵蚀能力。

关键词:油井水泥石;二氧化碳腐蚀;有机防腐蚀剂;微观结构;防腐蚀机理中图分类号:TE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7)05–1953–07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05.051Research on CO 2 corrosion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one kindenvironmental response cement stonePENG Zhigang ,ZHANG Jian ,ZOU Changjun ,CHEN Dajun ,ZHENG Yong(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Sichuan ,China )Absract :At present ,the main materials for improving the CO 2 resistance of cement mortar are active inorganic admixtur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which is limited ,organic corrosion resistant materials are rarely report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cement’s (ring )carbonation resistance ,an environmental response type of cement stone was formed through adding an environmental response type of organic material. The changes of cement’s compressive strength ,permeability ,pore structure and micro structure were studied at CO 2 environmental maintenance con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response type cement effectively inhibited the increase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permeability through carbonization corrosion. The pore size of cement was refined. The harmful hole (>100nm )was decreased. The gel hole (<50nm )was increased and the total porosity was decreased by 16.31%. The phase composition of the hydration product remained stable ,and the membranous substance which has a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and close texture was formed in the corrosion surface.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alysis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carbonation resistance mechanism was the membranous substance with dense mesh structure formed through rust preventer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化学、油气田固完井工程。

气井积液预测研究进展

气井积液预测研究进展

气井积液预测研究进展张烈辉1 罗程程1 刘永辉1 赵玉龙1 谢春雨2 张琦3 艾先婷1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安全环保与技术监督研究院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东北气矿摘 要 准确预测气井积液时间并及时采取排水采气工艺措施,对于维持低产气井稳定生产至关重要。

为此,基于对国内外气井积液预测方法及积液气井数值模拟方法的广泛调研和总结,综合分析了目前解释气井积液的液滴反转模型、液膜反转模型和气井稳定性分析方法,阐述了积液气井瞬态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积液预测模型计算值之间及不同类型气藏气井携液临界气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偏差,引起气井积液的机理不仅仅由单一液体反转现象造成,而是地层与井筒共同作用的结果;②液体反转理论在解释气井出现动液面上有悖于气液两相管流的基本规律,气井动液面的产生与气井受到瞬态扰动相关。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气井积液机理研究的发展方向:结合地层数值模拟,建立合理井筒压力波动模型并将其考虑为内边界条件,开展地层—井筒耦合实验及理论研究,揭示不同类型气藏积液的控制机理并建立相应积液预测模型,以期为气井排水采气工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气井积液 液滴反转模型 液膜反转模型 气井稳定性分析 地层—井筒耦合 数值模拟 实验室试验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9.01.006Research progress in liquid loading prediction of gas wells Zhang Liehui1, Luo Chengcheng1, Liu Yonghui1, Zhao Yulong1, Xie Chunyu2, Zhang Qi3 & Ai Xianti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Oil &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2. HSE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Research Institute,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3. Northeast Sichuan Division,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NATUR. GAS IND. VOLUME 39, ISSUE 1, pp.57-63, 1/25/2019.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table production of low-yield gas wells, it is crucial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onset of liquid loading and take the technical measures of drainage gas recovery in time. In this paper, domestic and foreign predic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used for liquid loading in gas wells were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and summarized. Then, the methods which are currently used to interpret the liquid loading in gas wells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including liquid-droplet reversal model, liquid-film reversal model and gas-well stability analysis method. Finally,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ansi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as wells with liquid loading was illustrat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liquid-loading predic-tion models and the critical liquid-carrying gas rates of gas wells in different gas reservoirs are greatly different. The mechanism of liquid loading in gas wells is not only caused by single liquid reversal phenomenon, but also the joint effect of formation and wellbore . Second, in interpreting the dynamic liquid level of gas well, the liquid reversal theory is contrary to the basic rule of gas–liquid two-phase pipe flow. The dynamic liquid level of gas well is related to the transient disturbance of gas well. Based on above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liquid loading in gas wells was pointed out as follows. Establish a reasonable wellbore pressure fluctuation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numerical reservoir simulation, and take it as the inner boundary condition. Carry out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n formation–wellbore coupling. Reveal the control mechanisms of liquid loading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s, and establish liquid-loading prediction model correspondingly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design of drainage gas recovery of gas wells.Keywords: Liquid loading of gas wells; Liquid-droplet reversal model; Liquid-film reversal model; Stability analysis on gas well; For-mation–wellbore coup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Laboratory experiment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致密气藏储层干化、提高气体渗流能力的基础研究”(编号:51534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边界元法的页岩气藏缝网多段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编号:5170424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耦合压裂缝网扩展机制的页岩气藏动态模拟研究”(编号:51874251)。

石油大学博士导师主要研究领域

石油大学博士导师主要研究领域

二、硕士研究生
专 业 姓名 印兴耀 查明 金强 孙建孟 徐守余 宋全友 林承焰 范宜仁 刘展 蒋有录 杨少春 李振春 陈钢花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王伟锋 宋维琪 赵永军 国景星 乐友喜 杜启振 张卫海 张军华 张世奇 邵才瑞 谭丽娟 任拥军 孙成禹 张福明 张立强 李红南 主 要 研 究 领 域 应用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技术 油气资源评价,油气运移与聚集,油气成藏与勘探 油气形成与分布 应用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信息技术 油气田地质工程、油田开发地质、储层表征与建模 地质工程 油气藏开发地质,油气资源勘探理论、方法和技术 应用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信息技术 重磁电震联合解释,数字油田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藏开发地质,油气资源勘探理论、方法和技术 地震波传播与正演模拟,地震成像与偏移速度分析,多尺度 地震资料联合成像与反演 测井信息处理与解释\测井在地质与石油工程中的作用 油气田地质工程,油气资源勘探理论、方法和技术 应用地球物理 油气资源评价,石油数学地质 油气藏开发地质,层序地层学及测井地质学 地球物理探勘方法与技术 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技术,地震波传播理论 油气运移与成藏,储层地质与油藏描述 多次波去噪 高精度速度分析 油藏描述和储层预测 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 测井理论方法及技术、测井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 油气藏形成与油气分布,油气运聚成藏机理 地球化学,石油地质 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应用、地震波传播理论 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测井资料地质应用、软件开发 储层地质学,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周瑶琪 钟建华 戴俊生 陈清华 吴智平 操应长 陈世悦 吕洪波 董春梅 杨剑萍 袁静 邱隆伟 地质学 王冠民 李理 吴孔友 徐凤银* 宋明水* 隋风贵* 王永诗* 肖焕钦* 陈勇 李晓清* 李伟 陆诗阔 曲希玉 鄢继华 孙建孟 范宜仁 陈钢花 邵在平* 邵才瑞 张福明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陈鹏* 申辉林 李会银 张锋 邓少贵 董经利* 李安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赵国珍 张绍槐 郝俊芳 任书泉 施太和 洪庆玉 李允 李仕伦 张明洪 廖荣庆 刘崇建 赵必荣 王廷栋 胡星琪 蒋平 陈平 孟英峰 杜志敏 焦棣 孙良田 赵金洲 陈景山 刘清友 张鹏 袁宗明 贾永禄 康毅力 李治平 薛中天 张烈辉 颜其彬 张廷山 李春福 陈大钧 叶仲斌 华北庄 梁政 张斌 李晓平 刘全稳 秦启荣 李长俊 郭小阳
任博导时间
1990年 1995年 1986年 1986年 1986年 1986年 1990年 1990年 1993年 1993年 1993年 1993年 1995年 1995年 1995年 1995年 1995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材料与应用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矿产普查与勘探 油气田材料与应用 石油矿场机械 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石油工程计算技术 石油工程管理 石油工程计算技术 石油工程计算技术 石油工程测井 油气井工程 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油气井工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矿产普查与勘探 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质工程 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石油矿场机械 应用化学 油气安全工程 石油工程管理 石油工程管理 海洋油气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地质工程 海洋油气工程
学科
应用化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油气田开发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井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油气井工程 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应用化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油气井工程 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油气储运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矿产普查与勘探 油气田材料及应用 应用化学 油气田材料与应用 机械设计及理论 石油矿场机械 石油工程管理 油气田开发工程 开发地质学 开发地质学 油气储运工程 油气井工程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练章华 蒲晓林 李颖川 赵立强 彭军 王兴志 庄稼 杜坚 黄志宇 诸林 艾志久 杨启明 陈利学 张吉军 郭大立 刘志斌 刘向君 熊继有 熊友明 段永刚 郭平 杨兆中 艾慕阳 杨祖佩 孙宁 司马立强 尹成 郗爱华 张帆 刘建军 林元华 郭建春 李海涛 敬加强 周路 黄志强 郑华林 张晓东 张雷 邹长军 刘先涛 余晓钟 姜伟 袁鹏斌 陈五一 王永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