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第10章 个人社会化

社会学 第10章 个人社会化
社会学 第10章 个人社会化

第十章个人社会化

社会中的每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能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必须经历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社会性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获得了某种价值、态度、技能和知识,简言之,获得了他们所属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社会化使得社会不仅在生物的意义上,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重新产生自身,从而保证了社会得以一代一代地延续。

什么是社会化

一、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现代研究认为,社会化的涵义不仅包括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全部内容,而且包括个人成年后与社会之间发生的教化、内化与调适的全部内容。

二、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被界定为个人与社会不断调适,使其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过程即社会化。(《教程》P205)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刘豪兴《社会学概论》)对于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既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能动调适。

三、社会化的特点

1、社会化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从个人而言,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这种强制性伴随着个人进入成年和老年期而逐步减弱。

2、社会化具有能动性的特点。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什么、接受什么,个人都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且表现在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人生,创造新的文化。这种能动性的特点,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化成效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人为什么必须社会化?这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新陈代谢、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1、文化传承功能。无论什么类型的社会化过程,都是某种文化传递和内化的过程。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2、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只有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社会才能正常地运行。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社会化对个人而言,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方面不断与社会认同,学习与内化社会的价值、态度、目标与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也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探索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形成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逐步形成和深化,又促进自我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教程》P206-207)

1、技能社会化。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

2、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3、行为社会化。行为社会化就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4、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

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明确目标。

社会化的类型和过程

一、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为一级社会化。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化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这是“长大”的过程。

二是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是“成人”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这一阶段,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特点。这一阶段社会化的成效如何,对个人一生的社会化成效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二)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它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为什么非常必要?这一阶段的社会化,强制性特征不再明显。

(三)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即个人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一般是通过特别机构和特别途径强迫进行。这是社会化失调的结果。

(四)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所谓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二、社会化的过程——毕生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社会化从人出生的那一瞬间开始,一直经历了成年、老年直至人的死亡。

社会化的过程告诉我们,要使社会化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注意社会化的时间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社会化的不同要求和特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教化,这是提高社会化成效的重要举措。

错失社会化的时机,就有可能要通过强制性再社会化来弥补。而强制性社会化过程,对于个人往往是十分痛苦的,对于社会则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在所有发现的兽孩中,至今没有一个能够改变野兽习惯、恢复正常人类生活的。学者们认为,因为他们都错过了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社会化的条件

一、生物因素(实现社会化的生理基础):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的先天条件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每个人从其父母身上所获得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遗传基因的差别会对个人社会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承认和正视个人先天条件的差异,因材施教,充分激发不同人的先天素质,有的放矢地造就不同人才。

二、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它是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1、家庭:在所有的社会化因素中,家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这是最早、最为直接同时也是最为传统和持久的社会化场所。对孩子进行社会化,也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这种特殊地位,是由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其一,童年期是社会化奠基时期;其二,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其三,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其四,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

家庭社会化的特征:初始性、直观性、可接受性强。

2、学校: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社会化环境因素。它是社会正式管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机构,其宗旨是供青少年获得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专门技能和价值观念。

3、伙伴群体:是指在年龄、爱好、兴趣和背景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一群青少年。伙伴群体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宽松的条件下进行充分的社会化;二是在无意中社会化;三是伙伴群体基本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社会化。伙伴群的社会化对于儿童以后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有时是至关重要

4、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化环境因素。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以及互联网络等,已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化重要途径的利弊得失:

一是对文化规范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以灵活的方式,丰富的内容,将世界各地的文化规范呈现在人们面前。虽然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但如果引导不好,可能混淆视听,模糊行为规范的是非界限。

二是对人格的影响。人格的形成是从儿童开始的,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电视文化的影响下,由于有关暴力和相关内容的影响,可能导致儿童人格的畸形发展。

三是对学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特殊性,知识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变迁,但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这种推波助澜,有时也可能因某些不合时宜的内容导向,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5、工作单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生活、要发展,就得工作,并且,其生活的大量时间是在工作单位度过的,因而,工作单位也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工作单位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工作,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二是职业的不同,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过程和经济状况也不同,因而人的社会化状态呈现出鲜明的职业特色;三是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念,因而影响人生目标和社会化目标;四是人的工作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的调适过程;五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竞争、协调等意识;六是工作单位组织领导的施教,是现代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6、社区:社区是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社会化的各个方面。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通常包括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等形式。

个人是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的呢?

1、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

2、角色扮演,是亲自实践的具体化。角色扮演既能检验所学知识的真理胜,又能通过亲自实践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3、知识积累,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是把他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把感性的知识加工成理性知识的

过程。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社会学第三章

第三章_文化_什么是文化 今天,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在美国,大部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的大学奖学金与学术荣誉都被亚洲来的学生获得。从加州的硅谷到马萨诸塞的伍兹侯(Woods Hole),很多美国一流的研究院、实验室都雇用了大批亚洲籍科学家和工程师。 为什么?是亚洲人比其他人更聪明?是他们拥有西方人所不知的成功秘诀?还是因为亚洲人更勤奋? 尽管有些流行刊物对以上问题都回答“是”,但作为社会学学生,我们需要解释的是其表象下的真实原因。最近美国做了一项研究,对500名成绩优异的东南亚难民的孩子进行了追踪调查(卡普兰、乔伊和惠特莫尔,1992)。这些难民孩子从越南和老挝辗转迁徙至此,其间受尽了痛苦和折磨,也失去了许多上学的好时光,抵达这里时,他们只懂极少的英语。然而,尽管有这么些阻碍,但他们很快就在美国的学校中取得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的好成绩,例如,在一所学校,仅占27%的亚洲来的学生却包揽了所有数学科目的前十名。从学分等级来看,这些孩子的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中,得“A”和“B”的占大多数,而得“C”的很少(仅有17%),仅有4%的学生得分在“C”以下。 对亚洲学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功,社会学的解释将其归功于亚洲人的价值观。研究人员发现,亚洲人所取得的成就与其成就取向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内在联系。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各不相同。各时代、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是理所当然的吗?在社会学中,“文化”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价值观正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文化”,这个我们即将要谈论的概念的一种测试。 一、什么是文化 一个大学生群体与一群猩猩的区别是什么?你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但问题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把人类和其自然界的近亲——猩猩区分开的、质的东西是文化。在日常谈话中,文化常用来形容艺术的深奥与精致。例如,认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是“有文化的”,而流行音乐的追随者则是“无文化的”。显然,文化在此处的定义是无法帮助我们把人类与猩猩区分开的,无论是否爱好艺术,人类都不同于猩猩。 1、文化的定义 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所有群体和社会的人们共享非物质文化——抽象和无形的人类创造,如“是”与“非”的定义,沟通的媒介,有关环境的知识和处事的方式。人们也共享物质文化——物质对象的主体,它折射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物质文化包括工具、钱、衣服以及艺术品等。 尽管文化共享,但它仍需每一新生代通过社会交往的方式来学习,文化因此而代代相传,不断累积。 从最为一般的意义上讲,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虽然“文化”的概念时常可与“社会”互换,但这两者不应混淆。严格地说,社会指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而文化指这种交流的产物。事实上,人类社会与文化不能相互独立存在。文化是人们在交流中创造的,但人类互动的形式又来自于对文化的共享。 尽管人类是唯一具有文化的动物,但我们并非是唯一的社会性动物。猩猩以稳定的社会群体形式共同生活,并表现出了某种交流往来的现象。比如,它们常对外来者有着充满敌意的反应,在搜寻水果和猎物时会产生一种协作关系。蚂蚁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里,他们有着极其复杂的劳动分工。每一只蚂蚁从事着一种工作:小蚂蚁在洞穴内劳作,中等个的蚂蚁在洞外觅食,而长触须的蚂蚁则充当卫士。 但是,与所有动物和昆虫的社会相仿,无论是猩猩还是蚂蚁,其行为都不是由共同的价值观、知识或其他鲜明的文化特征塑造的。动物们所依赖的不是文化而是本能——他们所固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 第三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社会指标 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社会类型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第二节社会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第四节婚姻与家庭 第九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第十章社会制度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 第三节社会分层级制 第四节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社区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第二节社区要素与发展 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 第四节虚拟社区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 第四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越轨行为 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社会控制体系 第十五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十六章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 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社会学教程》第三章至第六章复习资料

第三章 社会化的含义:(狭义)对象为少年儿童,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广义)社会化不是‘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校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①强调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即个体社会化对于整体社会良心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②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个体既可以指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社会化的类型:初始社会化(生命早起的社会化,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的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的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发展社会化(成年人问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如改革开放政府官员学习市场经济)、逆向社会化(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不同:1发转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再社会着眼于人的改造;2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和强制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如新兵入伍、移民。 社会化与社会化的运行(社会化的作用)——意义(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史有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本的必要的构成要素;人需要通过系统的社会化过程接受一定的社会知识和规范,才能立足,社会也才能良心运行和协调发展,2文化具有完善个人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文化的延续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 理解社会化的角度:1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2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了解自己在群体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条件):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1家庭(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重大影响)2学校(特点: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学生必须学习遵守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3同龄群体(条件背景兴趣爱好相似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儿童感受到不同于家庭学校环境中的新东西,平等独立的和他人交往,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习社会化成果的场所。)5大众传播媒介(社会组织为在广大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等方式,为广大社会青年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早起社会化的困境(儿童青少年生理、心里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影响)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无效的文化传递。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未能有效的传递给下一代,如青少年犯罪;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如户籍制度导致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入学和就业的差异)3代差(社会的不同时代之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①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②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有利有弊);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1政治社会化含义: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校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作用:从个体角度,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社会角度,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过程:家庭式促进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①家庭出身往往决定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反过来直接影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复习题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复习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作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2、如何理解作为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 3、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 4、如何把握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5、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复习思考题 1、简析“社会”概念。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 3、什么是社会运行? 4、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作出评价? 5、试析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3、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4、什么是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 5、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前后有哪些发展? 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 4、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请简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和社会功能。 第六章社会角色复习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2、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3、试分析社会角色的扮演。 4、怎样运用角色距离理论? 5、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第七章社会互动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2、简述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社会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第三章 社会 人们经常说,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都是社会人,我们都要遵守社会规则……然这些都是事实和人们常识,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比较准确地说明什么是社会,社会和个人是什么关系,社会是怎样构成和运作的?……本章要超越常识,来回答上述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 社会的含义 (一)社会概念的来源和演化过程 “社会”一词在中国古籍里早就存在,但其含义与现代通用的“社会”一词的含义有所区别。最早两个词汇是分开使用的。在我国的古籍中,“社”是用来祭神的地方。《孝经·纬》记载:“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意思是通过在“社”这个象征土地主人地方的祭奠,来表明人们对于土地的敬畏与感激。 “会”为聚集之意。后来“社会”两词连用,或指人们在民间节日于某处举行的演艺集会或祭神的庆典;或指一群志同道合者集合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在西方,英语society 和法语soci êt ê都源出于拉丁文socius 一词,意为伙伴。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将英文society 一词翻译为“社会”。19世纪末,中国学者在译介日本社会学著作时,沿用了此词。从此,中文的“社会”一词,才从古籍中“集会、活动”的意旨发展出其现代通用的含义。 (二)社会 什么是社会,不同的社会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的阐释多种多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所谓“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之争: 以德国的韦伯和美国的吉丁斯等为代表的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单纯的名称,唯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由此持“唯名论”观点的社会学家,把社会的研究对象归结为个人及其各种共同的或相互的行动,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研究了社会真实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个虚化的社会。以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德国的齐美尔等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者,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社会并非一个虚化的、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互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中山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社会角色分类有如下几种:①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②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③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④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 2.镜中我 答: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3.社会互动(华中农大2012、2010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交往,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4.合作(中财2008年研) 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主体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合作性互动也是群体和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础。一般来说,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合作各方有某种共同目标,否则就无合作的必要;②对于如何达成目标有基本共识; ③合作各方的行动相互配合;④合作各方要讲信用。此外,能否顺利合作还受到互动各方个性特征和社交技能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以及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5.集体行为 答:“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差的行为。集体行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较低,主要表现在:它没有确定的可以遵循的行动规则,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没有明确的

社会学第三章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社会化的基本涵义,了解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化的主要机构,明确社会化的过程与基本内容,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化问题。 【重点难点】社会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内容。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一、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一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并不是生来就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必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或者说,所谓社会化,是一个人的生命长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短期的过程。 台湾学者龙冠海对社会化的描述具有代表性。他说:“人天生只是一个人类有机体,并非一个社会人,生下后得到社会的教养,与别人接触,习得所属团体的价值,所赞成的态度、观念及行为模式,遵守社会的规范,并有了地位和职务,才成为一个有人性、有人格的社会人,也就是社会化的人。故可以说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传授其文化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将新生儿模塑成一个社会分子的过程。” 综合而言,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社会因素对个体有影响、控制、塑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个人这个主体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此,社会化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 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而要能够生活,除了具备一定的生活资料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人要发展自身,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得首先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也就是说,掌握个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内容。人类的基本生活知识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对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逐步习得的过程。 2、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 在所有的社会中,根据社会分工的原则和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后都要从事一定的职业。职业活动不仅是个体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个性、完善社会性的重要途径。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是先天遗传的,因此,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个体社会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 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视角) 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

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 二.情感的发展 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 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 6-8周快乐 3-4个月生气 8-9个月悲哀、害怕 12-18个月亲切感 18个月害羞 2岁骄傲感 3-4岁内疚感 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 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 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一、概念题 1.社会运行[中财2011年研] 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2.社会系统 答: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二、简答题 1.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含义 ①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比

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②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 ③业缘关系是指人们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功能 ①血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起到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体的作用。这种功能在古代交往不发达的情况下尤为重要。而近代开始这种功能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但血缘关系中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b.反功能。由于血缘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先天的联系,因而一个人在他刚出生时就已被置于一定的血缘联系之中,直到死也未必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这样,血缘关系实际上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 ②地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能维系社会的稳定。例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又一时无能力容纳剩余的农业人口,这时,相对稳定和封闭的地缘关系就发挥着维护社会安定的正功能。 b.反功能。束缚人们的发展。例如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传统使得地缘关系的封闭性很强,并由此形成了人们的很强的地区观念、乡土观念、老乡观念。 ③业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

04社会学教程(四)笔记 (1)

第十章社会问题 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研究在社会学学科中的地位 社会问题是那些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现象 社会学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求研究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含义 问题两种理解;默顿理解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破坏性 2、普遍性 任何社会都存在;任何时期都存在 3、复杂性 成因复杂;影响复杂 4、时空特征 三、社会问题的认定 1、广度和烈度 影响范围;影响严重程度 2、认定社会问题的不同观点 客观主义的观点 心理认知论的观点 其认定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认定的作用,是个复杂的过程 四、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 1、社会病理学的观点 社会不正常的表现 2、社会解组论 社会规范、制度失效,联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 3、价值冲突论 冲突;亚文化;种族冲突 4、偏差行为论 行为偏差、蔓延 偏差行为:迪尔凯姆社会变迁;差异交往论 5、标签论 标签

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观 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人道主义;病态社会 7、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不同参与者对社会问题形成过程的影响,关注社会问题界定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影响力的比较和互动 第二节人口问题 一、人口问题的实质 1、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 人口;两种关系 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人口问题的基本关系 人口问题的实质;“两种生产”理论 生产能力低:生产资料不足;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素质低 二、人口理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英国;《人口原理》 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 贵族立场 2、适度人口论 看法多元 适度人口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保持某种特定标准或指标达到最高水平所需要的人口数量 理想状态;罗马俱乐部 3、人口过度理论 人口转型理论;诺特斯坦 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三、中国人口问题 1、发展、现状和问题 (1)发展与现状 人口数量、性别比、年龄构成、城市化、分布 (2)问题 规模过大抑制社会发展;年轻人口比重大就业压力(对比人口红利);质量不高;老龄化(老龄化社会、年轻型人口、中间型人口、老年型人口) 2、成因 (1)历史和文化原因 多子女生育文化;奖励耕战 (2)政治方面原因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本土化 21页 2、社会学 二、简答题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2页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 31页 2、实地研究41页、 3、个案研究42页 二、问答题 1、社会学的功能主要有那些?35页 2、社会学实政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40页 3、社会学的特征 34页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45页 5、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46-51页 第三章社会 一、名词解 1、社会 2、社会关系 3、可持续发展72页 二、问答题 1.初级社会关系的特点有那些?64页 2.社会的基本要素 3.可持续发展的意义?76页 第四章文化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80页 2、文化儒化(文化融合)4、文化交流96页 5.、文化采借97页6、文化传播96页7、文化冲突98页 三、问答题 1、文化的特征82页 2、文化的功能有那些85页 3、简单分析文化共性与文化特殊性的关系82页 4、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情况,阐述新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性 第五章社会化 一、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114页 2、正向社会化115页 3、角色(二类) 4、角色社会化111页 5、反向社会化115页 6继续社会化 二、问答题 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09页 2、社会化有那些主要类型?113页

3、为什么说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118页 4、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20页 5、成年人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113页 6、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功能108页 第六章社会互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互动129页 2、竞争139页、 3、个人空间145页 4、社会网络147页 5、合作139 页 6、符号互动论 129页 三、问答题 1、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128页 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常人方法学的基本观点 第七章群体 一、名词解释 1、参照群体158页 2、家庭161页 3、初级群体 4、家庭结构 6.家庭生命周期166页7、既得利益集团173页8、利益群体169页 二、问答题 1、初级群体有什么特征?159页 2、家庭的特征161页 3、联系实际阐述家庭的功能变化及家庭建设的意义167页 第八章组织 二、名词解释 1、组织(二类)、177页4、公共部门188页5、第三部门189页6、私人部门188页 三、问答题 1、组织的特征有那些?177页 2、私人部门组织有那些基本特征?190页 3、公共部门组织有那些基本特征?193页 4、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196页 5、私人部门的优势和缺陷192页 6、试述层制的优点和弊病?182-183页(二类) 7、公共部门的优势和缺陷?194页 第九章社会制度 问答题 1、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那些205页 2、教育制度的功能有那些?212页 3、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具有那些特征?219页 第十章社区 一、名词解释 2、社区发展239页 i. 问答题 1、农村社区的特征有那些?231页 2、社区的功能226页(二类) 3社区的定义及内涵 4、我国集镇社区有什么特点?237页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第10章

章节序号及名称 第十章社会分层 本章学习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分层现象及其本质;在准确理解分层体系结构、层级概 念的基础上掌握分层标准; 2.社会流动的基本属性与社会流动的类型是本章学习应该掌握的又一个概念,通过学习, 使学生了解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并对现代社会的流动现象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分层的本质 2、社会分层的标准 3、社会分层体系 4、社会流动的意义 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分层的涵义 “分层”本来是地质学家研究地质结构时所使用的概念,是指地质结构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就将这一概念引申过来用以描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不平等的,类似地质结构那样的高低有序的梯级层次现象,并称之为“社会分层”。所以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用来说明社会纵向结构的一个基本的概念术语。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应该看到,“社会分层”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它揭示的是客观存在着的人们在社会地位上高低有序的现象,而不包括主体评价。所谓人们被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层次,即指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以及由此形成的层次。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上,不同的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着差别,由此体现着人们的社会差别,正是这种差别造成了高低有序的等级现象。 社会分化发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但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分化是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分化,其重要表现就是劳动分工,在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分化与进程造成人们社会地位差别呈日益扩大的趋势。 社会分化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水平分化,另一种。是垂直分化。水平分化是一种处在一个地位群体中的人们在社会职能上的分化,这种分化不造成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高低有序的差别在。垂直分化则是造成地位、群体之间高低顺序上的差别的分化。 从结构上来看,由社会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分层无论都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阶级,第二个层次是阶层,第三个层次是层界。 二、社会分层理论 早期的社会学家们目睹了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分层的急剧变化,关注和研究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及本质,形成了种种理论。 1、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马克思认为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时,一些社会成员占有生产资料而另一些不占有,占有者即可依据这一有利资源剥夺不占有者。因此也可归结为“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产生不平等的基本原因“ 2.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韦伯同意马克思关于经济力量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最重要的因素的观点,但是它认为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不可抹煞,因此提出财富、权力和声望三种因素是造成社会差别和不平等的原因的分层理论。主张在划分成员等级标准时用多种标准和综合性标准。目前社会学家通常都赞同这个标准而把社会成员分为若干阶层或社会层级,主要参

社会学概论判断正误

时尚是一种符合时代特征,比较高尚的行为。X 集体行为的类型分为:初级集体行为、次级集体行为。X 集体行为是指人们组织起来的集体行动。X 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个人社会化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要受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的限制,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一般来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 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的也有分化。 社会分化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的也有分化。X 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城乡分化、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等四个阶段。判断题 B 把社会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即研究整个社会。(×) C 传统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 初级群体中的群体成员难以替代。(√) 初级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意识强。(√) 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不同类的群体。(×) 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特点是自卫性。(×) 城市与农村是两大基本的社区类型,城乡差异无法消除。(×)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单位奖惩制度是属于社会制度的一种。(×) 次级群体是指成员之间彼此熟悉、了解,人际关系密切,具有较浓厚感情色彩的群体(×) D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道德与法律相比,具有更加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对社会行为的调整范围更大。(√) F 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 犯罪预防措施有教育和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G 高度制度化的现象自古有之。(×) 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交往划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级关系在过去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以外,出现了具有独立阶级属性的社会阶层。(√) J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经济的发展会自动带来社会的发展。(×) 家庭与户的概念具有一致性,二者没有区别。(×) 基本社会化的完成,就意味着个人社会化的结束。(×) 交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积极而健康的大众传媒,有益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马克思主义从宏观上指出了人类的社会需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对) 2.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梁启超,在1891年。(错) 3.人的需要是社会世代交替、继续发展的前提。(错) 4.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践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