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中国大学发展史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 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万人。80年代中期,曾有 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100多所的盛况。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数年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观念调整后,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为标 志,中国大学开始了百年来的第三次重要转型发展,即以 欧美高教模式为主,参照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经验,走上自 主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的道路。
有的说是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前身岳麓书院;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3年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湖北自强学堂;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 有的说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实际上,1903年改制前的岳麓书院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 何特征,湖北自强学堂虽有高等学堂的性质但仍不属于大学, 京师大学堂则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现代大学1879年由两所诞生于60年代 的教会学院合并而成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书院, 于1905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 学模式设立的,这所实力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 体,有关系科并入在沪其他高校,校址在今华东政法大学。
三、1922--1949的大学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大学开始了 百年发展历史中第一次重要的转型。1922年新学 制的制定最终主要参照美国教育体系来完成构建。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 国内形势趋向稳定。国民政府纪念先总理孙中山, 于依次捷占的四大古城(广州、武汉、南京、浙 江)建设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南 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
一、古代的“大学”
观书有感二首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福建南溪书院)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作者:凤凰网教…文章来源:凤凰网教育点击数:1031 更新时间:2011/6/28 13:38:16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

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1902年创建以来,她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二、中国近代大学产生的基 本性质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由 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所造成的深重 的国家和民族危机所促成的。 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 这种心态的最好注解。 对近代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 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由此也造成了高 等教育发展中的种种偏差。

选择一个更好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是中 国政治领导人和教育界的领导人为之付 出巨大辛劳的大事。 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一个不 断探寻向西方学习之路的过程。 这条路走得对吗?

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 “东西各国政体虽有不同,然未有不崇 敬国主以为政治之本者。近世崛起之国, 德与日本称最矣。德之教育重在保帝国 之统一。日本之教育所切实表章者,万 世一系之皇统而已。”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蔡元培在仓促之下继 续按日本学制为蓝本:“至现在我等教育规程, 取法日本者甚多。此并非我等苟且,我等知日 本学制本取法欧洲各国。惟欧洲各国学制,多 从历史上渐演而成,不甚求其整齐划一,而又 含有西洋人特别之习惯;日本则变法时所创设, 取西洋各国之制而折衷之,取法于彼,尤为相 宜。然日本国体与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欧美相 宜之法。”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1902年颁布,其价值取向依然停留于对欧美日 本学制的原则参照,并无直接的比附。提出要 把京师大学堂办成一个拥有“全学”的、培养 “通才”的大学。办学宗旨:“激发忠爱,开 通智慧,振兴实业”,并要“谨遵此次谕旨, 端正趋向,造就通才。”强调凡有“明倡异说, 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相违背者,查有实据, 轻则斥退,重则究办。”加强了对师生思想的 控制,已抛弃上一章程中的学术精神,完全以 国家意志为主导。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组织法》 和《专科学校组织法》,同年教育部公 布《大学规程》,1931年公布《专科学 校规程》。 1935年公布《学位授与法》。 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教 员资格条例》,1941年行政院通过了《教 育部设置部聘教授办法》。

高职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高职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高职在中国的发展历史1.早在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中,就规定了“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这两种高等学堂就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职院校。

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的“壬戌学制”的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是中国近现代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远的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至今仍然在台湾贯彻实施。

3.1949年后,中国的高职院校除了高等师范院校真正是在继续走高等职业教育之路外,其他的高等职业教育几乎没有或是名存实亡。

4.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创办,这是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决定”颁布以后,全国先后建立起120余所职业大学,举办高职教育。

6.1991年,中国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决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并再一次重申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问题,也再一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

7.1993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由国务院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会议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今后发展的两个重点,一是基础教育(重中之重),二是职业技术教育。

“纲要”更加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有计划的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

”“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和培训。

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大学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大学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一、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被称为人类文化史上的“智慧的花朵”的中世纪大学,在其诞生之时只是一个行会组织或学术团体。

据有关史料,1200年的牛津学生文件证明,他们自称“牛津教师和学生大学”,这表明大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团体。

这种行会组织在当时主要是满足志趣相投的学者们追求知识的需要,期望通过这一组织寻求对其所作所为的保护。

现在,已无史料表明中世纪大学的创建与发展是在什么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大学在它创办伊始就表现出了自治性、国际性、综合性等特点。

大学的自治性,表现为当时的大学在政府与教会之间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学者们自由教授,自由地发表言论,自己管理大学事务;大学的国际性,是指教师和学生随意云游,教师可以随学生的变动移至另一城市,大学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由于宗教和语言的统一,这种对知识的探求是没有国界的。

[1]大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的多学科上,学生只有学完了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七艺”并获得文科硕士学位以后,才有资格进入神学、医学、法学学科学习。

[2]大学在随后的几百年历程中,在追求学术、培养学生、回应社会等问题上不断调整自己。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文主义逐渐蜕变成一种烦琐的经院哲学,大学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的需要,成为落后保守的机构。

在此情况下,人们不断地审视大学的变革和发展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洪堡的大学改革。

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大学观。

他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认为“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3]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研究和发展知识的场所。

如果说在柏林大学以前的大学以培养学生为重任的话,那么,柏林大学则把大学的功能进一步拓展为科学研究。

1825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杰弗逊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强调“州立大学应成为建设各州的智囊团和人才的策源地”。

西南联大对道德本位的“大学之道”抉择——基于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视角

西南联大对道德本位的“大学之道”抉择——基于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视角
( I n s t i t u t e o f 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 Y u n n a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K u n m i n g 6 5 0 0 9 2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Un i v e r s i t y” i s a h i s t o r i c l a c a t e g o r y

I t h a s a d i f f e r e nt c o nn o t a t i o n a n d c u hu r e f e a t u r e i n di f f e r e n t s p e c i f i c h i s t o r i c a 1
影响 了中国现代 大学的文化理念和终极追求。在 中西合璧 的现代 大学文化理念探 索过程 中, 西南联 大在 吸取西 方大学
文化理念的基础 上, 始终坚守对 中国传 统道德本位“ 大 学之道 ” 的 自觉文化挟择 , 是 它在 中国教 育 史上取得 巨大成就 的
重 要 原 因之 一 。
关键词 : 大学; 大学之道 ; 道德 本位 ; 西南联 大
文化背景的 中国古代 大学, 从教 育对象、 教育 目的和教 育层 次上 区别 于“ 小学” 而存 在 , 具 有明显人伦 色彩 。与 西方大学
突 出“ 求真” 与 “自由 ” 的 文化 理 念 不 同 , 中国 大 学 突 出 的道 德 本 位 色彩 强 调 通 过 教 育 达 到 “ 修 齐治平” 的最高境界 , 深刻
a n d mi n d :a d mi n i s t r a t i n g f a mi l y :g o v e r n i n g c o u n t y r a n d a c h i e v i n g t h e i d e a l o f Gr e a t Ha r mo n y ”b e c a u s e i t §u n i q u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e t h i c s .wh i c h i s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t h e c u l t u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w e s t e n r u n i v e r s i t y .a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o f” t h e t r u t h ”a n d ”f r e e d o m” . Wi t h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e x p l o i r n g t h e c u l t u r a l i d e a s o f” u n i v e si r t y ”i n t h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n r c u l t u r e .a s a n r e p —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 C h i n e s e mo d e n r u n i v e si r t y, t h e Na t i o n a l S o u t h—W e s t As s o c i a t e d U n i v e r s i t y lwa a y s a d h e r e d t o t h e c o n s c i o u s c u l t u r e c h o i c e o f t h e c u l t u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D a X u e ”f r o m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 o n t h e b a s e o f a b s o r b i n g t h e c u l t u r l a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

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一引言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

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

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

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

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

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

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

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