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合集下载

语文文言文翻译重点句子

语文文言文翻译重点句子

原文:“楚王问于屈原曰:‘子尝与寡人论国事,寡人何如?’屈原对曰:‘大王之国,江山壮丽,土地肥沃,人民勤劳,贤能之士众多。

然而,大王之德薄,政令无常,赏罚不明,故国势日衰。

’‘大王,夫以地广人众,富饶之地,而仁义不施,则国危;以地狭人寡,贫瘠之地,而仁义行,则国强。

今大王之地,虽广而不仁,虽富而不义,是以国势日削,民不聊生。

大王宜深思之!’”翻译:楚怀王问屈原说:“你曾和我讨论国家大事,你觉得我国如何?”屈原回答说:“大王的国家,山川壮丽,土地肥沃,人民勤劳,贤能之士众多。

然而,大王的德行浅薄,政令没有常道,赏罚不分明,所以国家势力日益衰弱。

大王啊,凭借着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富饶的疆域,如果不施行仁义,国家就会陷入危险;而如果土地狭小,人口稀少,但能施行仁义,国家就会强大。

如今大王的国家,虽然土地广阔,但不施行仁义,虽然富饶,但不讲究道义,因此国家势力日渐削弱,百姓生活困苦。

大王应该深思这个问题啊!”解读:这段对话体现了屈原对国家政治的深刻见解。

他首先肯定了楚国的地理优势和人力资源,但接着指出楚怀王的德行和治国理念存在问题,即“德薄”、“政令无常”、“赏罚不明”。

屈原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土地和人口,更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施行仁义。

他以“地广人众,富饶之地,而仁义不施,则国危;地狭人寡,贫瘠之地,而仁义行,则国强”的道理,劝诫楚怀王要重视仁义,以挽救国家危局。

这段话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启示意义。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更需要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仁义精神。

屈原的劝诫,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建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

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文言文重点句翻译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1、子曰:“由,诲女知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1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1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1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古代汉语文选部分翻译

古代汉语文选部分翻译

蝜蝂传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高举着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已经困苦不堪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巫山、巫峡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

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

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

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

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

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

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

《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

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

古代汉语重点课文翻译

古代汉语重点课文翻译

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向北二百里,叫做发鸠山,它的上面有许多柘树;有鸟在山上,它的形状像乌鸦,长着有花纹的头,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做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这只鸟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

女娃到东海游玩,被淹死了没有回来,就变成了精卫鸟。

常常衔西山上的树枝和小石子来填塞东海。

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远古的时候,四方极远处撑天的柱子倒塌了,大地九州裂开了,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大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

大火蔓延不熄灭,大水浩瀚不消退。

猛兽捕食善良的百姓,猛禽抓走老人小孩。

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炼了五色石头来补苍天,砍断了大海龟的脚重新立起四方极远处的撑天柱,杀了黑龙拯救中国,积聚了芦灰止息洪水。

苍天补好了,四方的撑天柱端正了,洪水干涸了,中国平定了,猛兽猛禽死了,善良的百姓得以生存。

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喜欢背负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它的头把东西背在身上。

背的东西越来越多,即使是非常疲困也不停下来。

它的背很涩,东西累积因而不散落下来,终于跌倒不能起来。

有人怜悯它,给它去掉背负的东西,但如果能爬行了,又像从前一样抓取东西背着。

它还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到掉在地上摔死。

古代汉语文选及翻译

古代汉语文选及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

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文言文重要翻译语句

文言文重要翻译语句

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就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了。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 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如果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将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购买将军的头,(您)打算怎么办?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

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

燕王真的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起兵抗拒大王。

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从而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

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

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

希望大王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一)《左传》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译:国都的城墙‎超过百雉,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译:不久太叔使‎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译:太叔修葺城‎墙聚集百姓‎,制造铠甲和‎兵器,备好步兵和‎兵车,即将袭击郑‎国。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

译文:古指有品德‎修養的人。

这里是作者‎的假托,是《左传》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译:齐国的诸侯‎率领各国军‎队侵袭了蔡‎国。

師進,次於陘。

译:军队行进,临时驻扎在‎陉这个地方‎。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译:您若是用武‎力强攻,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即使我们人‎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啊!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虞公说:”我把食物献‎给神明,祭品丰盛清‎洁,神明一定会‎保佑我.”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译:假如晋国消‎灭了虞国,用黍稷向神‎敬献来使德‎明,神难道会不‎食所祭之物‎吗?師還,館于虞。

译:从京师回来‎后,住在虞国.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以南.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译: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为邻(晋)国增加土地‎呢?邻(晋)国的国土扩‎大了,您的却缩小‎了.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译:假如(舍弃)不灭掉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节往‎来,为其供应馆‎舍资粮等不‎足,对您而言也‎没有害处.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译:削弱秦国的‎力量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以亂易整,不武。

译:用无秩序代‎替有秩序,用攻晋代替‎秦晋友好,这是不明智‎不道德的.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译: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到过的事.其南陵,夏后之墓也‎;译:南陵是夏君‎主皋的陵墓‎.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文言重点句子翻译

文言重点句子翻译

⽂⾔重点句⼦翻译六、重点句⼦翻译(⼈教版和语⽂版共同篇⽬)《论语⼗则》1、学⽽不思则罔(wǎng),思⽽不学则殆(dài)。

【译】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困境。

2、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翻译】:多个⼈⼀起⾛路,之中必定有我的⽼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有他们那些短处就引以为戒加以改正。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翻译】孔⼦说:“见到贤⼈,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就应该⾃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4、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竭⼒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5、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曾⼦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且路程遥远。

⼦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6、⼦⽈:“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翻译】⼦贡问道:“有没有⼀句可以终⾝奉⾏的话?”孔⼦说:“那⼤概是‘恕’吧!⾃⼰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上。

”《期⾏》⾮⼈哉!与⼈期⾏,相委⽽去。

【译】真不是⼈啊!与别⼈相约出⾏,却抛弃别⼈⾃⼰⾛了。

友⼈惭,下车引之。

元⽅⼊门不顾。

【译】朋友感到很惭愧,忙下车拉元⽅(表⽰道歉)。

元⽅⾛⼊家门连头也没回。

《伤仲永》1、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从前的好名声了。

2、⾃是指物作诗⽴就,其⽂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写好,诗的⽂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

3、泯然众⼈矣!译: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和普通⼈⼀样了。

4.⾢⼈奇之,稍稍宾客其⽗;或以钱币乞(有些版本为“丐”)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一)《左传》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译:国都的城墙超过百雉,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译:不久太叔使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译:太叔修葺城墙聚集百姓,制造铠甲和兵器,备好步兵和兵车,即将袭击郑国。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

译文:古指有品德修養的人。

这里是作者的假托,是《左传》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译:齐国的诸侯率领各国军队侵袭了蔡国。

師進,次於陘。

译:军队行进,临时驻扎在陉这个地方。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译:您若是用武力强攻,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即使我们人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啊!
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虞公说:”我把食物献给神明,祭品丰盛清洁,神明一定会保佑我.”
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译:假如晋国消灭了虞国,用黍稷向神敬献来使德明,神难道会不食所祭之物吗? 師還,館于虞。

译:从京师回来后,住在虞国.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以南.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译: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为邻(晋)国增加土地呢?邻(晋)国的国土扩大了,您的却缩小了.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译:假如(舍弃)不灭掉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节往来,为其供应馆舍资粮等不足,对您而言也没有害处.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译:削弱秦国的力量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以亂易整,不武。

译:用无秩序代替有秩序,用攻晋代替秦晋友好,这是不明智不道德的.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译: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到过的事.
其南陵,夏后之墓也;
译:南陵是夏君主皋的陵墓.
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译:(赵盾)将要直言劝谏,士季说:劝谏却不被接受,那么没有谁能在您之后了.
宣子驟諫.
译:宣子多次上谏.
其右提彌明知之.
译:他的车右提弥眀知道了这件事.
遂自亡也。

译:于是(赵盾)自己逃走了.
宣子未出山而復。

译:宣子没有走出国界就回来了.
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译:您作为正卿,逃跑没有跨越国境,返回后不讨伐反贼,不是您又是谁?
不介馬而馳之。

译: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进击.
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译: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逐之,三周華不注。

译: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且懼奔辟而忝兩君。

译:我恰巧遇到齐军,没有逃走躲藏的地方,而且担心(因为)逃跑给两国国君带来耻辱.
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

译:丑父派公下,到华泉取水.
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

译:晋侯向祁奚问接替中军尉职务的人,举荐解狐——他的仇敌.
舉其偏,不為黨。

译:推举他的下级,不袒护自己的侪类.
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

译:郑国人游历乡校,讨论掌握政权的人.
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译:我听闻行忠善之事来减少怨恨,没有听过行蛮霸之事来堵住怨恨.
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译:大的堤防溃决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百姓一定很多,我不能胜任救助.
(二)《战国策》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译:齐王派奉使命之人聘问赵威后.
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

译:这个人的为人,怜悯年老无妻者和寡妇,顾念年少无父和年老无子之人,救济困窘贫穷之人,为缺衣少食之人提供补助.
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
译:没有使这两位处士成就功业,不给这女子加封号,凭借什么成为齐国之王,把人民看成自己的子女呢?
莊辛去之趙,留五月。

译:庄心离开楚国前往赵国,留驻五个月.
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译:自认为没有祸患,与他人没有争斗.
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慄。

译:襄王听说了这件事,脸色大变,身体哆嗦.
吾請為君責而歸之!
译:我请求被您责罚让他回去.
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皆非也。

译:世人中凡是认为鲍焦由于心地狭隘而死的那些人,(他们的看法)都是错的.
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译:那秦国,是个抛弃典章制度和道德正义,崇尚斩首之功的国家.
吾將使梁及燕助之,齊楚則固助之矣。

译:我将会让梁国和燕国帮助赵国,齐国和楚国本来就帮助赵国。

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

译:周王室贫穷并且弱小,诸侯都不去朝拜,唯有齐国朝拜它。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译:鄂侯急切地争论,急切地辩解,所以把鄂侯做成肉干。

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

译:秦国的将领听闻这件事,退兵五十里。

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

译:恰逢魏国公的儿子无忌夺得晋国鄙军来营救赵国袭击秦国,秦国的军队向后退然后离开了。

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译:所谓比天下之人高贵的人,就是那些替人排除祸患、消除灾难、除去纷乱但不图回报的人。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

译: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抵押,才肯出兵,太后不肯,大臣们竭力谏诤。

入而徐趨
译:慢慢地快步走进入(大殿)
日食飲得無衰乎?
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了吧?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译:我的儿子舒祺,最年轻,没有贤才.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译:父母宠爱自己的孩子,就(应当)替他作长远的谋划。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
译:于是替长安君套车马百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