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古诗复习 人教部编版
2023年人教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含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
(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某ī)矣(yǐ)依(yī)雨(yù)霏(fēi)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
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
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
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教学目标1.掌握一类生字,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
2.感悟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配乐范读,感受诗句二、默读,画出4个一类生字,强调“燕、络”的读音三、边讲读诗文,边学习生字(一)介绍诗题及作者。
(二)讲读第一、第二句。
1.解词: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
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三)讲读第三、第四句。
1.解词: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马笼头。
金络脑: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诗意:我何时才能骑上头戴金络头的骏马,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自由地驰骋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呢?2.指导朗读。
3.学习“络、踏”。
四、总结:《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五、作业:背诵这首诗石灰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做上记号质疑。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凉州词》和《秋夕》三首古诗。
2. 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3. 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了解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感知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究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内容:三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设计(共12课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设计(共12课时)1、熟练掌握常见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能正确运用;2、研究新词语,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复方法:通过阅读、听说、写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复,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词语。
三、复重难点:1、研究新词语;2、区分同音异义词;3、理解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四、复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通过阅读文章,研究新词语。
1、教师朗读文章,学生跟读,注意新词语的发音和意思。
2、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圈出不认识的词语,记录下来。
3、学生交流讨论,互相解释新词语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新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二、区分同音异义词。
1、教师出示同音异义词,让学生区分它们的意思。
2、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同音异义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同音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
三、学生写作练。
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新词语和同音异义词进行写作。
2、学生相互交流,互相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3、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一、通过听说练,巩固词语的掌握。
1、教师朗读词语,让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语调。
2、学生进行词语口语练,互相问答,巩固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运用新词语和同音异义词。
二、学生阅读练。
1、教师出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默读和朗读,注意新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回答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填空练,巩固词语的掌握。
第三课时一、通过游戏方式进行词语复。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进行词语匹配游戏。
2、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运用新词语和同音异义词。
3、教师出示词语谜语,让学生猜测词语的意思。
二、学生写作练。
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新词语和同音异义词进行写作。
2、学生相互交流,互相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3、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三、教师总结词语复的方法和技巧。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古诗三首 部编版

3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寒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用得生动的几个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古诗三首》,你们会背《清明》这首古诗吗?清明的前两天就是寒食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寒食》。
2.解诗题:(课件出示)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冷食),故名寒食。
3.知诗人:(课件出示)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二、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1.抽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按节奏读。
(按二二三的节奏读)3.抽学生多次朗读,直到读准确。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按停顿读准古诗,只有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1.(课件出示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①“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②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③这两句主要是写景。
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巧妙——“飞”。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④“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京城,自然也吹入皇城,皇城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春夜喜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春夜喜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春夜喜雨》,识别其中的意象,如“好雨”、“知时节”等,并学会用现代汉语解释古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写作活动,学生能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中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爱护。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春夜喜雨》的作者杜甫及其写作背景。
2.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诗词内容,讲解生僻字词和诗句中的意象。
3. 诗词欣赏: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理解作者情感。
4. 诗词应用:讨论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节气知识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春夜喜雨》,掌握诗词中的关键意象和作者情感。
- 难点: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诗句的深层含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
-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春雨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春雨的直观感受。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写作《春夜喜雨》的背景。
3. 诗词解析:带领学生逐句阅读并解释诗词,着重讲解生僻字词和意象。
4. 诵读练习: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5. 诗词欣赏:通过讨论、写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的美感和情感。
6. 诗词应用:鼓励学生分享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节气知识等。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诗词内容:分行书写诗词原文,旁边标注生僻字词解释。
- 重点难点:列出诗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1. 背诵: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春夜喜雨》。
2. 写作:让学生以《春夜喜雨》为灵感,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春雨的感受。
3. 研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深入研究杜甫的其他诗作或春夜喜雨的相关文化知识。
部编新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三首》

3古诗三首这三首诗分别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传统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城独特迷人的风光。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诗中的乞巧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
这首诗借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见的故事,表现了织女对牛郎绵绵不绝的思念,反映了汉末战乱使民众陷入长期夫妻分离的痛苦生活之中的现实。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年级的学生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有一定的朗读能力。
本课的三首古诗主要写了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学生虽然对此了解有限,但探究古人过这些传统节日时会有哪些活动,还是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1.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将课外的大量文化资源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3.对于新学的古诗来说,吟诵是教学的重点,应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4.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并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轻松理解诗意。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句所描绘的节日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内涵。
重点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诵读和赏析,体会叠词的精妙运用。
3.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制定日期
课型
复习
课题
古诗复习
主备人
执教人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目标
会写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能够默写古诗词。
阅读目标
理解古诗词大体内容,了解作者等情况。
习作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会写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能够默写古诗词。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词大体内容,了解作者等情况。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古诗词接龙。教师出上句,学生举手回答下局。
四、古诗词内容及作者情况回顾
(一)《泊船瓜洲》
1.诗意、注释及作者回顾。
2.同桌互查及教师抽查。
(二)《游园不值》
1.诗意送鲍浩然之浙东》
1.诗意、注释及作者回顾。
2.同桌互查及教师抽查。
(四)《浣溪沙》及《清平乐》回顾及检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前五首古诗词。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古诗词诵读第6-10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跟着老师一起复习。
二、明确复习目标。
本节课复习内容:
(1)复习背诵古诗词《泊船瓜洲》《游园不值》《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浣溪沙》《清平乐》。
(2)了解作者及古诗词大体内容。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达标。
1.默写填空
(1)春风又绿江南岸,( )
(2)春色满园关不住,( )
(3)若到江南赶上春,( )
(4)谁道人生无再少?( )
(5)若有人知春去处,( )
2.注释填空。
值:( )怜:( )小扣( )才始( )
浣溪沙( )因风( )
答案:
1、明月何时照我还、一枝红杏出墙来、千万和春住、
门前流水尚能西、换取归来同住
2、遇到、 怜惜、轻轻地敲、刚才、词牌名、借着风势
个人修订
板书
设计
古诗词诵读复习
课后反思(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4)能正确默写古诗词。
三、古诗词背诵复习
同学们,我们一共复习五首诗,每首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把它背诵熟练,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注意背准读音,做到流畅流利。
1.学生自主背诵复习古诗词。
2.同桌互查及教师抽查。
【检查中注意部分字音和写法:重、还、和、浣、乐、啭】
3.跟踪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数重山( ) 浣溪沙( )清平乐 ( ) 鸣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