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一~七章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一~七章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一~七章

第一章苏州中新科技城生态规划纲要

第一节规划编制背景

中新生态科技城是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券州工业园区中的一个区块。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l丁2005年底完成了《苏州工业同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该项规划在传统规划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地块南区的研发工厂区和北区研发居住区等基本的功能分区问题。

该项规划建立了中新科技城用地基本合理的框架,满足了土地迅速开发的要求,但局限于当时的视野与环境,是按传统规划方法以土地开发为目的规划,简单地采用从预测人口规模到功能分区到土地开发的以需定供的线性思维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耗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近年来,在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等已成为政府的口号和要求。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生态科技城,从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因此在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2008年月,委托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苏州中新牛态科技城生态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当生态规划编制启动时,中新科技城场地已经按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三通一平”的场地准备工程,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部分土地已在拍卖.主要水系已经成形,大部分驳岸工程已经完成。所以此次生态规划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的“改进”规划,并要配合开发建设的进程(如地块拍卖、招商引资)等。苏州中新生春科技城生态规划文本

第二节生态规划目标和内容

第一条生态规划目标

生态优先,从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科技城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建筑的建设,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第二条生态规划内容

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水环境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环卫规划等六个方面(见图I-1)。

图1-1规划内容

第三条环境建设生态策略

1 保护场地环境生态功能

2 降低资源、能源耗用

3 建设牛态景观和绿色空问

4 降低周边坏境(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不利影响第四条生态支撑系统发展策略

l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2 能源供给和可再生能源利用

3 垃圾收集和处理

第五条社会发展战略

l 清洁健康舒适的宜居环境

2 多样化住宅混合开发和混合社区

3 就业、居住、商业、文化、休朋综合功能

第六条产业与经济发晨战略

l 促进单一制造业经济向高科技研发型经济转变

2 建构研发与中试基地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实现循环经济

第七条定位

综合时问维度(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使用——改建——拆除——再利用)、技术维度(建筑、能源、水、景观、生态)和使用者的维度(健康、舒适、高效),建设“一然和谐、经济循环、资源高效、生态文明”的示范性江南术乡宜居新城,打造“现代化、园林化、人性化、科技化”的牛态城镇。

第八条规划指导原则

1 重视水乡特色之自然环境的牛态修复、生态补偿与建设

2 强调景观系统的庆域绿量平衡和牛态功能提升

3 重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提升和上地的集约利用

4 注重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

5 重视低碳节能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绿色建筑与社区

6 注重高端技术与适宜节能生态技术的协同应用

7 重视雨水收集利用和非传统水源利用

8 强调全生命周期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片

9 强调社_x的和谐与活力、重视公众参与及生态文明建设

10重视市场运作,推动政策与制度创新

第九条建设目标

针对场地现有状况、周边资源情况及未来产业结构.设计的建设日标如下表所示。

1绿量率指的是建设用地面积上的叶面积值,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考核指标。叶面积几十绿量,可以反映绿地的质量。

2指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总面积的比例,具体通过总体规划和分区域景观绿化规划指标进行控制。

第三节现状条件

第十条规划范围

中新生态科技城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北部,阳澄湖的东南角,距离工业园区一期核心区直线距离约10公里。用地东部边界为规划城市道路,南部边界为沪

3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4物种多样性指数=考核验收年的动植物种数/基准年的动植物种数。基准年为生态规划实施的前一年。具体的考核方式为专项调查。

5指参考现有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如北京、天津、重庆等地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包括围护结构节能、设备系统节能等技术的集成。

6指太阳能与建筑实现一体化的比例,按照建筑的栋数进行统计。具体一体化的要求参考《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具体考核方式为设计阶段的图纸审核和建成后的现场检查。

7指应用包括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后,对常规能源的替代率。

8至少达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建筑评奖办法》的要求,并参照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执行。

宁高速公路,西部边界为青剑湖,北部边界为规划沪宁高速铁路(见图l一2),规划用地总面积3 99平方公里。

圈1—2区位图

第十—条自然与生态条件

该区场地基本平坦,自然植被和原有农业生态系统基本消失,为一块经过土地平整的开发建设用地,需要在科技城规划建设中进行牛态补偿和重建。

第十二条地质水文条件

1 场区处于滨湖堆积平原地区.除表层土层经人类活动而堆积外,其余均

为第四纪沉积层:

2 原有水系已经填埋和改变,规划园区内地面水系两与青剑湖,北与阳澄

湖联通.水质为Ⅳ、Ⅴ类水质标准:

3 场地处于周围河湖百年一遇洪水水位以上,但需要考虑集中暴雨时场地

雨水的及时排除;

4.地下水除氨氨指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基本存《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I~Ⅲ类标准之间。

第十三条周边交通与联系

规划区北侧和东侧为快速路,西侧为青剑湖边的主干路.与唯亭镇联系成为主要的生活联系方向,而且交通联系顺畅。

北侧的京沪高速铁路在规划区与阳澄湖之间形成阻隔。南侧沪宁高速等多条密集的国家级交通走廊隔开了规划区与工业园区中心的联系,规划区缺乏向南与主园区和主城区联系的干线道路。

规划区距离市级快速公交走廊普遍有3-5公里的距离,公交换乘条件不佳。第十四条基础设施条件

电力:规划建设一座110kV变电站,位于双阳路南侧,作为生态城主要电源

燃气:规划以双阳路D300mm市政燃气管道为主要气源供气:

供水:区内自来水由双阳路市政供水管道(DNl000mm)直接供给。

排水:区内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系,污水经双阳路市政污水干管收集,排入市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雨水经雨水管道就近排入自然水体。

第十五条生态规划成果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成本、规划说明、生态规划纲要与地块生态控制性指标等三部分组成。

第二章生态科技城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第一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第十六条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规划目标

通过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再现苏州水网勾连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自然环境:确保场地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物多样性: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

第十七条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规划原则

L 总量不变、结构优化原则:在保证土地开发强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建筑面积、绿地面积)的条件下,结合居住区、研发区、厂区的不同特点.对

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进行重组,进行结构优化,保证有限绿地、水系的

生态效益、景观效果达到最佳(见图2一l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土地利

用规划图)。

2 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土地的集约使用、晟大化绿地的生态效能以及减少

资源与能源的耗用量来虽大限度地减少园区的生态足迹,使3万的生态

科技城人口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舒适

3 采用积极的生态补偿措施:在建筑密度、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入研

发区与工厂区积极采用屋顶绿化等生态补偿措施。

4 功能混合、便利出行原则:通过土地居住、商业、研发等利用功能的适当

混合,减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方便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

出行,增加园区的活力,增加园区的常住人口,变“卧城”为“不夜城”。

图2-1 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二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空问结构

第十八条生态规划的空间结构

构建“—轴、两区、两带、多核心、水网勾连”的城市空间结构(见图2-2) 生态科技城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体块分析图)。构建由中央绿色生态轴、各集中绿地公园、大型水面与河道水系、屋顶绿化构成的,地面、水面、屋顶、空中多层次完善的生态网络。结合中央绿色生态轴与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集约利用土地,同时通过设置中央绿色生态轴与各个核心间便利的公交系统,以及与外部公交系统的有效衔接,降低私家车出行量。

1. —轴:位于园区的中心位置,沿中央湿地公园南北向贯通.北侧连接阳

澄湖,南侧连接研发工厂区形成中央绿色生态轴,轴线两侧布置商业办

公混合用地、商业居住混合用地以及商业金融与研发用地。

2. 两区:北双阳路分隔成南北两区,北区为生态科技城的居住研发区,南

区为研发工厂区。

3. 两带:包含北部沿阳澄湖一侧的观湖景观带和西部沿青剑湖一侧的观湖

风光带。

4 多核心:生态科技城除了设置中央绿色生态轴外,分散设置3处集中绿地

公园,紧邻商业、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3处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构建了便利的休闲、购物网络,彼此保持500米的服务半径.确保居民与工作人员在生态科技城任意位置,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极大地方便了日常休闲与购物。

图2—2生杏科技城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体块分析图

5 水网勾连:在北部居住研发区设置集合雨水收集、排涝、行洪、景观、

生态廊道等功能于一身的场地水系与周边阳澄湖、青剑湖等水系连通.将

现有各地块划分为大小适宜,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组团。围绕水系设置

公共绿地公园。恢复苏州传统的河网、湖泊等湿地生态景观和江南水乡

风貌。

第十九条多样化混合利用与弹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1. 突出办公、研发、商业、住宅等用地的多样化开发与相互的混合布置。

北部居住研发区设置了一类低密度住宅区与二类普通住宅区,南部研发工厂区设置了配建的工人宿舍区。沿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布置商业办公混合用地、商业居住混合用地以及商业金融与研发用地。

2 通过用地功能的混合布置,可以缩短交通行程,减轻交通基础设施负担,

减少私家车出行量,引导城市紧凑发展。土地功能的多样化开发可以提供不同阶层人群所需的住宅与公共服务,增加生态科技城日夜的活力,增加毗邻的就业机会,避免居住阶层的同质化,以及阶层对立,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 在土地利用功能的安捧与分期开发时序控制中引入弹性发展原则.可根据

周边环境的变化,在保持开发总量不便的前提下,灵活调整各地块的功能,达到生态、经济与可操作性的平衡。

第三节各类用地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第二十条居住用地规划目标

建设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生态、宜居、绿色、和谐的新型居住社区。

第二十一条居住用地规划原则

l 通过场地水系连接外围的阳澄湖、青剑湖和各居住组团的公共绿地,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网络,增加生物多样性。再现苏州传统的河网、湖泊等湿地生态景观和江南水乡风貌。

2 多样化混合开发原则,居住与商业混合开发。各阶层混合居住,促进和谐社

会的构建。

3 弹性开发原则,可根据周边环境的变化,在保持开发总量不便的前提下,灵

活调整各地块的功能,达到生态、经济与可操作性的平衡。

4 营造适宜步行的居住社区,内部任意点步行5分钟(500米服务半径)可抵达

公共绿地公园和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十二条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规划居住用地139.25公顷,占科技城总用地34.90%。其中, 一类居住用地32.15公顷,占中新科技城总用地8.06%。:二类居住用地96.42公顷,占中新科技城总用地24.17%。另外还包括中小学合校用地5.38公顷,小学用地3.00公顷.托幼用地2.31公顷。规划居住用地分为6个邻里单位和1个产业居住配套居住区,双阳路北侧规划2.5万居住人口,南侧规划0.5万打工族,位于双阳路以南地块最东侧;沿西侧河流的东岸布置一部分高档社区,规划居住人口0.5万人。其他邻里单位为多层和小高层的二类居住用地。

沿两侧青剑湖设置一类低密度住宅,坐拥美丽的湖面风光。考虑到北侧京沪高铁和快速路的噪声污染,通过采用绿化、等积极的降噪措施后将噪声降到居住区规划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后,沿北侧阳澄湖设置二类中密度居住用地及商住混合用地。沿中央绿色生态主轴两侧设置居住、商业和办公、商业混和用地。在研发工厂区的东侧设置二类居住用地配建工人宿舍。

第二十三条居住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I. 沿北侧阳澄湖设置高层住宅、公寓以及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采用高强度的

开发模式。

2 沿中央绿色生态主轴,结合公共交通走廊和商务商业,相应配套布置中高

档公寓、商业、文化娱乐建筑形成混合用地的较高强度开发模式。

3 沿西侧青剑湖设置一类低密度住宅,结合规划的生态水系廊道,布置高

档居住社区,采用低强度的开发模式。

第二十四条研发用地规划目标

推进研发用地由生产制造型向高新研发型转型,实现“创新中心”的梦想,确保高新、环保、创意等现代产业的主导地位,推进生态城建设过程中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第二十五条研发用地规划原则

通过研发办公与商业服务的功能混合,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

第二十六条研发用地规划布局

研发用地整体布局为中心区+组团模式,中心区作为园内的绿化景观中心,结合中央生态公园布置了综合办公中心作为科技城的先期启动区,集中布置研究型办公建筑、和科技城综合服务建筑。

第二十七条研发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生态科技城的核心研发区沿双阳路北侧设置中央生态公园,作为核心研发区

的景关观中心。中央生态公园的西南角是生态科技城的建筑制高点,设置标志性建筑,西可俯瞰整个青剑湖,北可远眺阳澄湖。核心区的用地布局主要围绕公中央生态公园形成3个圈层,第一层高度较高,控制高度为50 米,但建筑密度较低:第二、三层较低,控制高度为24米,但建筑密度较高,在第二、三层用地之间设置一条公共活动空间,方便办公人员使用,达到办公空间景观的均好性.同时也可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作灵感。在大的地块布局上.核心研发区内设置了两块功能混合用地,以公寓和研发用地的功能进行混合,主要是西北侧地块和南北走向的中心绿化带东侧地块,形成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的研发核心区。

第二十八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目标

更好地为生态城服务,体现生态城示范作用,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第二十九条公共服务设旌用地规划原则

l 为居民提供完善、方便、高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成为推广生态理念的场所。

2 与循环经济相适应,通过发展公共设施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

3 服务群众,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体现社

会活力,强调社会和谐。

第三十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布局

在科技城范围规划配备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旖:主要包括综合服务办公、商业金融、教育科研用地等。总用地面积7.52公顷,占科技城规划总用地的1.88%。沿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集中设置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另外分散设置3处集中绿地公园,紧邻商业、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3处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构建了便利的休闲、购物网络,彼此保持500米的服务半径,确保居民与工作人员在生态科技城任意位置,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极大地方便了日常休闲与购物。

第三十一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高强度开发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另外3处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采用中等发强度模式,并与周边住宅开发强度相协调。

第三十二条研发工厂用地规划目标

提升研发工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科技城的总体建设目标匹配。

第三十三条研发工厂用地规划原则与方法

总量不变、结构优化:在保证研发工厂区土地开发强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建筑面积)的条件下,结合厂区的特点,进行结构优化,保证有限绿地、水系的生态效益、景观效果达到最佳。通过增设C2—09、D2—11两块集中公共绿地,极大地改善厂区的生态环境,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网络,保证动物迁徙通道的畅通,增加园区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将临近公共绿地的C2—05、D2—10两块地的容积率增加到l.l和l.2,保证厂区的建设量不变。

图2-3 C2—09、D2-11地块位置图

第三十四条研发工厂用地规划布局

l. 标准生产组团:主要布置在双阳路西南侧,除保留了原有的标准厂房外,又适当增加了部分用地。

2. 生产研发混合组团:主要布置在双阳路南侧中部,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部

分高层建筑与低层的标准生产相结合,研发成果可就地进行产业化。

3. 高科技生产组团:位于双阳路南侧靠东部的地块内,是现代化、高技术含量

的高科技生产用地。部分研发功能可适当的混合于其中。

第三十五条研发工厂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标准生产组团容积率为l,生产研发混合组团容积率为1.l~l.2,高科技生

产组团容积率为l~l.2。

第三十六条分期实施规划

1. 到2010年完成中央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结合两侧的研发区、居住商业混合区

建设,初步形成中央绿色生态轴,极大地提升生态城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

集中绿地建设,改善研发工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围绕中央湿地生态公园,

建设生态公厕、垃圾分类收集点、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候车站等一些示范项

目。

2 到2015年研发区基本建成,住宅区形成规模,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生态、宜居、

绿色、和谐的新型居住社区初步建成。

3 到2020年完成各处集中绿地公园及周边的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完成生态科技

城硬件环境建设。工作重心放到社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软件环境建设中来。

第三章生态科技城空间环境建设

第一节城市设计

第三十七条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总体形象

再现苏州水网密布连通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

质量,确保场地自然一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自然坏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

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

第三十八条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交通、功能混合、尺度宜人、情趣盎然的不夜科技城。

第三十九条生态科技城居住空间意向

在北部居住与研发区设置场地水系与周边阳澄湖、青剑湖等水系相通,场地水系集合景观、生态、雨水收集、排涝、行洪等功能,既方便场地排水(防水灾),又可结合景观做微地形,或做成人工湿地,净化场地排水,增加生物多样性,挖出的土方可就地平衡,堆成优美的绿化屏障,遮蔽北边高速铁路的噪音。

J) 通过场地水系将各地块划分为大小适宜,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组团,围绕水系设置公共绿地公园。

2) 场地水系:场地水系总宽度包含两侧绿化以及步行道共9m。分图图则已

按中轴线定位水系在场地的出入口位置,水系在场地中的流向与形态应结

合建筑组闭灵活布置。

3) 场地水系应采用T形断面,综合考虑平时游览及暴雨行洪的需要。如图

3-l多样化的水系与驳岸设置,可供适宜人们步行.骑车游览,水系两侧

可结合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小型广场、锻炼场地、观演等设施。图3-2水系

剖面可见两层亲水界面,第一层围紧贴水面得步道,第二层为绿化两侧的

步行和骑车路。图3-3和图3-4可见水系M侧也可结合会所等住区服务设

施,提供优雅,静谧的高档住区环境,适用Al-0l、A1-02、A1-05、A2-0l、

A3-11等低密度高档住区。

4) 地块Al-02、A1-03、B1-02、B4-0l、B6-01、B6-02应利用水系及建筑挖方

在沿高铁一侧设置人工高起地形,密植乔木,形成有效的声屏障。

图3-1 水系剖面1(多样化的水系与驳岸设置)

天津生态城——城市设计

生态文明,绿色设计 ——《天津生态城》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摘要: 构建生态城市是在工业社会引起大量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益探索。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中新天津生态城是目前中国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生态城建设项目。本文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入手,通过文献参考以及实地考察,充分了解生态城现状并进行分析。发现周边环境对于生态城的影响、盐碱地的改造成本过高而可持续性不强、交通不便、生态城入住率不高和公众参与热情不高等并提出可用策略。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s caused by a large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th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lthough the domestic late start but the development is very fast, the new Tianjin eco city is currently China's largest investment, the largest eco city construction project. This paper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of eco city. Fou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or the eco city renovation cost saline high sustainability is not strong, traffic inconvenience, eco city, the occupancy rate is not high and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is not high and put forward strategies. 关键词:中新天津生态城,人口,资源,环境 一前言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的高度集中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对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索一直在不断进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生态城内部人口、资源、环境究竟发展如何,用什么样的方式在发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成为许多关注生态城建设的学者所关心的。 本文选择对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尤其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来具体总结生态城的目前建设状况,从中汲取有益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对策,给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建言献策。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甚至是从研究方法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从1971年开始就已经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思想,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生态城市建设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实践。目前国外已经有不少的城市取得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与效果并且,开发趋势已经从传统的小城镇延伸到一些开发时间较长、城市空间较大、产业形态复杂的国际大都市

最新惠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含参考答案)

惠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奈曼沙漠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南缘,大兴安岭东侧。这里黄沙遍布,但某团队却通过在地下0.8—1米处铺设特制的衬膜,在该地成功开垦出万亩稻田。据此完成1~3题。 1. 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奈曼沙漠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是 A. 热量充足 B. 地形平坦 C. 光照充足 D. 土壤肥沃 2. 该地种植水稻的主要水源来自于 A. 地下水 B. 河流水 C. 大气降水 D. 冰雪融水 3. 该地稻田地下铺设特制的衬膜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肥力 B. 减少蒸发 C. 阻隔沙尘 D. 防止渗漏 干热岩是指内部不存在或仅存在少量流体、温度高于180℃的异常高 温岩体,可用于发电和取暖。初步估算中国埋深3~10 km范围内的干热岩 资源量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相当于中 国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的5200倍。干热岩资源的开发主要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如图所示)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我国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西安市多个小区和办公场所已经实现干热岩供暖。据此完成4~5题。 4. 目前限制我国大规模开发干热岩资源的主要因素是 A. 资源 B. 政策 C. 技术 D. 市场 5. 西安市大力开发利用干热岩资源,有利于 A. 缓解沉降 B. 改善大气 C. 减少地震 D. 减少能耗 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水面的海拔高度,浅层地下水水位的起 伏形势通常与当地地表一致且催生地下径流,而地下水“埋深” 则是指其相对于地表的埋藏深度。下图示意苏州市2005~2015年 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与平均埋深。据此完成6~8题。 6. 苏州市地势 A. 西南高东北低 B. 东南高西北低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中新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晓山 中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 1.区位及自然条件 选址用地区位优势明显,距中心城区45公里,距150公里,距50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距港20公里,距妃甸工业区30公里,便于利用各种城市资源。选址用地东临正在建设的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区,北接汉沽老城,西南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港、港保税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选址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

中新生态城区位图从自然条件来看,选址地三分之一是废弃的盐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三分之一盐渍化荒地,水质性缺水,自然条件恶劣。 2.1第一阶段 该阶段始于2007年4月,至2007年9月。依据中方确定的中

新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两条原则”,明确选址。具体事件时序如下: 200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来访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商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生态城市,作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2007年7月9-1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问新加坡,提出中新合作建设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的“两条原则”: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意义,以非耕地为主,选在水资源缺乏地区;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按照这一要求,乌鲁木齐、、、四个城市被列为备选城市推荐给新方。 2007年7月25日,市专门成立生态城选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 2007年8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驻华大使考察生态城选址。 2007年9月,国务院秘书二局转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关于滨海新区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的批示,原则同意在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 2007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高丽,市长戴相龙听取与新方会谈相关筹备情况汇报。会议要求务必明确生态城概念和建设标准,并提出会谈的原则和方向。 2007年11月10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主持召开第143次常

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文档

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文档Investigation report of Suzhou Industrial Park

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考察报告是指为了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本文档根据考察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县委组织第十二期青干班学员赴江苏考察了苏州工业园。期间,我们了解了苏州工业园的有关情况,参观了工业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

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 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 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 岗位超过20万个。XX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 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 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 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为推动苏州高新区转型发展,实现“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践行科技城“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建设理念,特开展《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的编制。规划在法定要求基础上,提出产业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发展、民生设施优化、支撑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提升以及智慧生态建设等重要事项,全面引导新形势背景下苏州科技城规划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6年4月份启动,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21日——10月20日。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ghj.sfw@https://www.360docs.net/doc/245312638.html, 一、规划范围 北至金墅港、东至绕城高速公路、西至230省道、南至高新区行政边界。总规划用地面积26.96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高新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示范区,坚持“科技、山水、人文和创新”特色,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智慧城区。 三、建设规模 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约12万人。规划建设用地2221.33公顷,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198.59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474.52公顷。 四、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三核两轴、四区多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科技城中心,以太湖大道、科普路、锦峰路、科研路围合的中心区域为主体,包括行政、商业、商务等功能,是科技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城最为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一带”:即浒光运河风光带,是科技城内部纵向重要的绿色滨水游憩景观带,通过沿运河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滨水景观的建设,将科技城由南至北的各个功能组团有机衔接,融合两岸片区,塑造“一河两岸”的优美景观。 “三核”:以诺贝尔湖为中心的水核与以五龙山为中心的绿核,是苏州高新区“真山、真水”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是科技城重要的生态公园。围绕诺贝尔湖和五龙山设置文化商业和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优质空间环境。位于五龙山及锦峰山之间的智慧核,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及产业空间优势,打造以创智、创新为主体的智慧引擎,提升科技城未来创新动力。 “两轴”:包括沿太湖大道的城市发展轴和纵向的中心景观轴。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一、前言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确定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这是两国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生态城应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生态城建设管理的模式应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设计团队分别编制,经过综合汇总后形成规划方案,并经国内外知名专家论证和天津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2008年4月8日,

中新天津生态城联合工作委员会在新加坡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联委会决定中新双方分别在两国进行公示,广泛征询民众意见,待修改完善后,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 真诚欢迎社会各界对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二、选址情况 中国政府关于生态城建设的“四项要求”:一是必须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二是要符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三是要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四是要坚持政企分开。 生态城选址的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

关于加快苏州工业园区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的试行办法

关于加快苏州工业园区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 产业发展的试行办法 苏园管〔2006〕11号 为加快推进苏州工业园区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力争通过5 年的努力,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和骨干企业,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结合园区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一、企业注册 第一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新设立从事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服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 万元。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 第二条 放宽登记冠名条件。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使用独创字号,且注册资本在1000 万元以上的,其名称可不反映行业特征。注册资本达到200 万元的软件企业,园区工商部门可帮助申请冠省名。 第三条 鼓励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规模化发展,对于母公司注册资本在1000 万元以上、具有3 个以上控股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在2000 万元以上的,可以办理集团登记。 第四条 鼓励外地民营企业来园区投资兴办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对外地来园区投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民营企业,享受本地企业同等政策;原企业名称不冠行政区划的,可冠用原企业名称;外地民营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迁入园区,注册资本没有变化的,一般不需验资。 二、税收激励 第五条 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可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的通知》(国发〔2000〕18 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25 号)的有关规定,自2000 年6 月24日起至2010年底以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 7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 园区简介: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生态城位于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区域——天津滨海新区范围内,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海滨休闲旅游区,地处塘沽区、汉沽区之间,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总面积约31.2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该项目于2008年9月启动。 主要措施: 第一,坚持生态理念和原则选址,变废为宝,借力发展。生态城选址有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的示范意义,特别要以非耕地为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地处盐碱地,1/3为水面,1/3为荒滩,属于缺水地带;人口稀少,原住居民约2000人)。二是与中心城区的距离控制恰当,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要依托大城市交通、服务各方优势,节约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生态城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这样选址的结果即是让闲置无用的盐碱地变成可供给35万人生活工作的生态新城;并借助中心城区的资源发展为一座功能齐全的独立新城。 第二,构建多级生态社区,让生活工作便捷舒畅。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根据生态型规划理念和我国社区管理要求,结合新加坡“邻里单元”理念,形成了符合生态城示范要求的“生态社区模式”,包括基层社区、居住社区、综合片区三级。这一模式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的需求,也能使之触及高一级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赴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赴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XX区。目前,园区以占XX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我的观察,两区在经济总量上超过苏州工业园区,但在城市建设、整体形象、区域管理服务等方面,与苏州工业园差距很大。一、城市建设大规划、大投入、大手笔苏州工业园区城区建设超前谋划,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突出特点是大规划、大投入、大手笔、大效果,给人感觉是不计成本.苏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苏州东部地区是长三角“区域中轴”重要区段的判断,确立了未来苏州中心城市将由“苏州主城"和“苏州新城"组成“双城”结构、东部新城是首要发展方向的定位,提出了“苏州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在东部、市域cbd在园区、未来新城在湖东"的城市发展战略。苏州工业园区根据这一发展定位,提出推进新一轮开发建设,追求完美全力打造苏州东部XX 区的目标,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从开发伊始,园区就编制了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近年园区重点围绕新十年发展目标和“洋苏州新天堂”的发展定位,通过国际招标等方式先后开展了30多项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为推进新一轮开发建设赢得了主动。二是区域环境展现新的面貌。超前投入300余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基本完成了中新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特点是:第一,绿化高标准,积极打造生态园林城区,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绿地覆盖率超过45%,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居住和创业环境。沿湖沿河沿路绿化力度进一步加大,方洲公园、沙湖生态公园、独墅湖湖滨公园以及金鸡湖风之园、玲珑湾、

苏州近期发展规划(2012-2015)

《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 为深化和落实《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住建部《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我局委托编制了《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现将成果主要内容公示如下: 一、规划范围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所确定的中心城区以及外围近期重点发展区域(西部生态城科技城、南部吴中区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及苏相合作区),总面积约为777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15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限保持一致。 三、近期城市建设目标 经过三至四年的努力,使苏州市的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历史文化特色更加凸显;人居环境条件得到更大改善;城市内外交通体系基本建立;“一核四城”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苏州真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四、近期发展规模 1、近期人口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总量3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1万,暂住半年以上人口179万人。 2、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量将达483KM2左右。城市新增可建设用地66 KM2,其中净增建设用地约35KM2,已批未建用地约15KM2,挖潜建设用地16 KM2。 五、近期城市空间结构 至2015年,规划区将基本形成“一核四城、两轴三环五楔”的总体结构。 六、近期建设重点地区 1、重点提升地区:为苏州古城区。

生态导向型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生态导向”型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陈畅 周长林 摘 要:中新天津生态城在“生态文明”的宏观背景下,进行了总体规划的编制,体现了“宜居城市”、“紧凑城市”等生态城市理念。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对总体规划的贯彻和深化的基础上,明确了生态城的城市骨架和“生态导向”的控制指标体系。本文主要阐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对“生态导向”理念量化和细化的过程,论述了“生态导向”的引导与控制,并总结了“生态导向”型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征。 关键词:生态导向;控制性详细规划 1.“生态导向”的涵义 现有城市规划思想的出发点无不在于解决城市发展中已出现的问题,满足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需求,是“需求导向”型城市规划。但是,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空间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单纯满足人类需求会驱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出现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交通拥挤、绿地减少、公共设施缺乏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出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规划和谐的生产消费关系,社会结构关系,以及文化价值理念,构建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生态导向”中的“生态”突破了生物学范畴,包含了社会、自然、经济的复合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生态导向”改变了现有的生产消费观念,并与传统价值观有本质区别,它倡导以社会、自然、经济和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协调发展是“生态导向”的根本出发点。 2.生态城控规的“生态导向” 2.1生态城控规“生态导向”的缘起 2.1.1生态文明背景下“生态导向”是城市规划的趋势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细则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产业政策 一、享受政策扶持的服务外包企业需符合的条件: 1、注册登记、税务登记和主要工作场所均在园区的独立法人企业; 2、企业服务外包业务年收入达到100万美元以上; 3、服务外包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0%以上; 4、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50%以上。 二、税收优惠 1、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可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工资支出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2、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 3、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有关优惠政策。 三、资金扶持 1、在园区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服务外包企业,享受苏州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优惠政策。 2、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上市企业,地方财政对每个新上市企业奖励300万元,按比例分步兑现。 3、对服务外包企业利用银行贷款按时还本付息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给予新增贷款利息20%补贴;由园区担保机构办理出口信贷担保的,给予实际支付的新增贷款担保费50%补贴。 4、获得省级以上政府部门或知名国际组织评选的软件出口、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出口品牌、重点物流企业、国家实验室等荣誉的服务外包企业,给予10-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5、新设立的服务外包企业,经批准可享受办公用房购租补贴。购房补贴不超过购房额的20%,租房三年内给予租金50%的补贴,人均办公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 四、人才引进 1、上年度外包业务收入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和培训机构中,年收入超过12万元(含12万元)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财力部分50%进行奖励。

(完整版)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5%),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

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点就在目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苏州市以西,靠近著名的太湖边的

苏州科技城迅速崛起的高新区CBD

苏州科技城迅速崛起的高新区CBD 对于刚刚来到科技城的年轻人来说,因为经济实力限制,一时间买不起房,只能靠租房过渡。针对他们的需求,科技城创苏州先河,推出了商品房与公租房打包开发的全新模式。 据悉,科技城将于近期推出一宗地块,面积为245亩,拍卖条件之一就是开发商要建5万平米的公租房交给政府。这是苏州首例商品房与公租房相结合的案例,目前这块地很受开发商关注。 4条路通达,立体交通打破发展壁垒 科技城濒临太湖,背靠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苏州人的心目中还是有点“距离”的。然而去年北环西延线工程7月竣工,市区到科技城的距离一下“缩短”了,驱车20余分钟即可到达。 除交通外,科技城的生活、教育、休闲等配套设施也在不断推进,如清山酒店、伊顿国际学校、科技城实验中学、科技主题公园、采石湖生态公园等。“今年科技城将开工建设一家三甲医院。”徐军表示,“这些配套都是将科技城当作一个‘城’来对待的。”

内涵延伸,科技城在“长大” 2003年,25平方公里的科技城启动开发。“产业集聚是科技城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科技城已引进企业300多家,主要从事高科技研发。”徐军告诉记者,时至今日,科技城 已经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通过不断提高准入门槛,引进高科技企业,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秉承这一目标,科技城遵循“科技、山水、人文”完美融合的建设理念,正在把昔日落后的偏僻农庄改建成一座“科技伊甸园”,不仅开辟了一片新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一个科技创新高地,更重要的是即将崛起一座宜居新城,成为高新区的一大亮点。 大力发展房产,营造城市氛围 将科技城打造为城市副中心,重中之重就是营造城市氛围。所谓“城”,人气、房子、商业必不可少,为此科技城 大力发展房地产,已成为其“核心工作”。据介绍,科技城 今年将投入110个亿,其中房地产开发建设投入占一半。 科技城的房地产开发犹如一匹“黑马”,发展迅猛,受 人瞩目。近两年来,科技城的楼盘由原来指定的人才公寓青山绿庭到MAX未来、万科新都会等多盘并存,物业类型丰富多样;开发商由一家科技城房地产公司到艾维克、永新、万科等品牌大佬争相进驻;楼面价突破5000元/?O、普通公寓房价9000元/?O左右……“如今科技城板块比较热,这说明大家对科技城比较认可。”徐军表示,过高的房价对集聚人

苏州工业园区政策汇编之科技创新篇

一、科技创新 政策依据:《园区管委会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苏园管规字[2014] 9号)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技体制机制 ?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 1、鼓励科技创新创业 (1)新进入园区科技创新企业 给予启动资金最高100万元 (2)新入驻园区科技创新企业 房租“一免减半”,补贴上限免租期30元/平米,减半期15元/平米 (3)领军人才创业工程项目 经认定,按领军政策实施 (4)新引进重大项目和新建研发机构 经批准重点支持 2、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1)产业支持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纳米技术应用产业 ?云计算产业(按园区云计算产业培育政策实施)、软件产业(按相关政策补贴)、科技型自主品牌企业发展 (2)空间支持 销售收入达到规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园区科技企业,享受国有土地出让或国资载体整栋转让 (3)活动支持 举办推进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动,最高按活动支出30%补一次性贴,上限300万元/活动 (4)应用支持 适当支持新兴产业领域新技术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应用研发与示范工程

3、优化科技金融体系 (1)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对投资园区的创业给予基金参股最高5000万元/只 ?风险补贴最高100万元/项目 (2)政策性天使投资专项资金 对领军人才项目给予风险投资,对创新成长期科技企业给予风险投资最高1000万元 (3)新兴产业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金融(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业务发生实际损失,给予风险补贴最高200万元/机构/年 (4)其他金融类补贴—贷款贴息 对中小企业、经认定的金融产品参与企业,最高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贴息,总额最高50万元/企业/年 (5)其他金融类补贴—金融服务补贴 对中小企业的融租赁费、担保费、科技保险费,单类业务最高补贴10万元、 4、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 上年度销售<2000万元的小微企业首次认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2)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奖 上年度销售<2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前三年获认定的产品奖励1万元/件,最高10万元/企业 (3)研发机构资助 ?新建国家级研发机构最高200万元 ?新建升级各类研发机构最高50万元,资助从高不重复 (4)科技计划项目配套 ?国家、省、市级项目按照实际所获得经费50%给予配套; ?重点项目适当提高比例;

住在青山绿水间―――苏州科技城打造自然生态风景线解读

住在青山绿水间———苏州科技城打造自然生态风景线 作为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高地,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苏州科技城在规划建设之初,就要求入驻企业100%高科技的同时,也要求100%的零污染,以让这个科技新城无愧于“绿色生态新城”的称号,以求科技、山水、人文的完美和谐共生。 从自身的建设来讲,科技城遵循“科技、山水、人文”完美融合的建设理念。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设有融合山水特色的生态休闲区这一特色功能区,旨在实现“城区园林化、开发园区化、产业生态化、环境自然化”景象,别具匠心的打造,建设了独具苏州特色的综合性科技城、山水生态城和科技文化城。 在环境上,苏州科技城作为青山掩映下的科技新城名副其实。东临“城市绿肺”之称的巍峨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接素称“花果山”的玉屏山生态园,西面太湖,山水相映,郁郁葱葱,花鸟虫鱼,宛若世外桃源。另外,科技城更在城市内的环境建设上投入了巨资,建设40万平方米诺贝尔湖休闲景观区、彩石湖景区、5公里绿色生态文化走廊,区域内生态绿地、水域及自然山体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去过科技城的人都知道,一条太湖大道将科技城与苏州市区和太湖连为一体,除了不可多得的太湖资源,科技城本身的山水环境也非常好,东面有大阳山、科技城内部有青山、五龙山各种山体;浒光运河从南到北穿过科技城。另外,太湖大道北侧,科技城中央配套区,还有一个总占地600多亩的人工湖———诺贝尔湖。真山真水赋予了这里极佳的生态环境。 太湖大道景观长廊 东起建林路、西至纵四路,总投资约4亿元的太湖大道景观绿化已基本成形。在全长约11.5公里的道路两边,既有现代气息浓郁的高科技企业,也有芦苇荡、水体、山体、苗圃等自然景致,景观绿化部门依据不同路段的区域特色,制定了因地制宜的布景规划。通过将乔、灌、草不同植物交错种植,落叶及常绿树种的有机结合,有色植物的艺术穿插,植物季相、色相的变化,营造密林、疏林、草坡、缀花草坪等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精心整理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为推动苏州高新区转型发展,实现“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践行科技城“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建设理念,特开展《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的编制。规划在法定要求基础上,提出产业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发展、民生设施优化、支撑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提升以及智慧生态建设等重要事项,全面引导新形势背景下苏州科技城规划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6年4月份启动,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21日——一、 26.96二、 区。 三、 2198.59四、 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是科技城重要的生态公园。围绕诺贝尔湖和五龙山设置文化商业和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优质空间环境。位于五龙山及锦峰山之间的智慧核,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及产业空间优势,打造以创智、创新为主体的智慧引擎,提升科技城未来创新动力。 “两轴”:包括沿太湖大道的城市发展轴和纵向的中心景观轴。 太湖大道城市发展轴:高新区未来“T ”型城市空间发展轴的主轴之一、未来高新区城市发展的活力之轴,是高新区西向太湖的窗口,也是科技城对外联系及展示的重要界面。 中心景观轴:科技城内部纵向的景观轴,南北向联系五龙山绿核、中心科技商务区、诺贝尔湖

蓝核等,是科技城创新、生态、活力、宜居等主题的集中展现。 “四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研创服务区、中心科技商务区和科技创新区。 “多片”:多个居住片区。 五、各类建设用地 1、建设用地 ①城市建设用地 在规划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198.59公顷。其中,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321.0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14.63%;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184.5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公顷, 规划绿 2 332.19 六、 1 1号线或2 2 (1 (2)主干路 “三横四纵”主干路结构,“三横”为秦岭路、青城山路和玉屏路;“四纵”为嘉陵江路、龙山路、天佑路和锦峰路。红线宽度为40—60米。 (3)次干路 次干路主要承担各功能片区内部的交通,兼有交通性和生活性功能,发挥交通集散作用。红线宽度为24—54米。 (4)支路 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内部道路的连接线,红线宽度为8—24米。

天津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详细版】

天津中新生态城 重大意义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胡锦涛主席指出:生态城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李光耀资政说:生态城将把新中长期合作推向一个新高点。吴作栋资政说:新方希望同中方共同推动天津生态城建设。温家宝总理指出: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生态城是新中合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城的构想是打造一个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求资源节约的城市。 背景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选址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为推动苏州高新区转型发展,实现“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践行科技城“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建设理念,特开展《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的编制。规划在法定要求基础上,提出产业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发展、民生设施优化、支撑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提升以及智慧生态建设等重要事项,全面引导新形势背景下苏州科技城规划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6年4月份启动,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21日——10月20日。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ghj.sfw@https://www.360docs.net/doc/245312638.html, 一、规划范围 北至金墅港、东至绕城高速公路、西至230省道、南至高新区行政边界。总规划用地面积26.96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高新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示范区,坚持“科技、山水、人文和创新”特色,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智慧城区。 三、建设规模 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约12万人。规划建设用地2221.33公顷,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198.59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474.52公顷。 四、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三核两轴、四区多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科技城中心,以太湖大道、科普路、锦峰路、科研路围合的中心区域为主体,包括行政、商业、商务等功能,是科技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城最为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一带”:即浒光运河风光带,是科技城内部纵向重要的绿色滨水游憩景观带,通过沿运河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滨水景观的建设,将科技城由南至北的各个功能组团有机衔接,融合两岸片区,塑造“一河两岸”的优美景观。 “三核”:以诺贝尔湖为中心的水核与以五龙山为中心的绿核,是苏州高新区“真山、真水”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是科技城重要的生态公园。围绕诺贝尔湖和五龙山设置文化商业和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优质空间环境。位于五龙山及锦峰山之间的智慧核,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及产业空间优势,打造以创智、创新为主体的智慧引擎,提升科技城未来创新动力。 “两轴”:包括沿太湖大道的城市发展轴和纵向的中心景观轴。

中新生态城发展背景报告

天津中新生态城发展报告 意义: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胡锦涛主席指出:生态城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李光耀资政说:生态城将把新中长期合作推向一个新高点。吴作栋资政说:新方希望同中方共同推动天津生态城建设。温家宝总理指出: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生态城是新中合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城的构想是打造一个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求资源节约的城市。 背景: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

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选址原则: 按照两国政府确定的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不占耕地、节地节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则,选址于自然条件较差、土地盐渍、植被稀少、环境退化、生态脆弱且水质型缺水的地区。 同时,选址考虑有大城市依托,基础设施配套投入较少,交通便利,有利于生态恢复性开发。 指标体系: 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依据选址区域的资源、环境、人居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