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中新生态城案例特色分析

生态道路"和旭路"“以人为本、人行优先”“机非分离、人车分离”“右转为主、减少左转”“中间隔离、行车安全”“新型光源、节能能源”1.规划设计理念“绿色交通、绿色出行”道路断面全部设置中央隔离带和满足自行车及居民步行需要的慢行系统,且慢行系统宽度占道路宽度的50%,体现了以人为本、人行优先,完全实现“人车分离、动静分离”。
2.生态环保——道路材质、能源利用慢行系统采用全透水结构,着力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有效避免雨天积水,通过采用生态砂基透水砖,消除了传统透水路面空隙大、易堵塞的通病,达到了透水和防滑效果好、非机动车通行舒适等优点;广泛应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部采用节能效果显著的LED灯,充分体现生态环保、节能减排。
3.景观长廊大面积增加道路绿化,整个绿化宽度占道路宽度的50%,并以绿化带进行道路功能区分隔。
同时,各绿化带实行分层种植,实现了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道路标志更加鲜明,具有生态城的特色。
指标体系简介前言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合作项目。
生态城将致力于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为中国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实现上述目标,生态城认真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选址区域的实际,围绕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和区域协调融合四个方面,确定了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
指标体系的制定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
指标选取原则科学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完备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又要避免指标的重叠和简单罗列;同时,应具有操作性,既要有一定的现实统计基础,又要在实践中可以测量得到或通过科学方法聚合生成。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衡量指标要以量化为主,但对于一些在目前难以量化且意义重大的指标,进行定性描述。
3.特色与共性相结合原则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综合指标,以利于其在不同区域复制和推广;同时,也要突出自身特点,形成区域特色。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园区简介: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
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生态城位于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区域一—天津滨海新区范围内,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海滨休闲旅游区,地处塘沽区、汉沽区之间,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总面积约31.2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
该项目于2008年9月启动。
主要措施:第一,坚持生态理念和原则选址,变废为宝,借力发展。
生态城选址有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的示范意义,特别要以非耕地为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地处盐碱地,1/3为水面,1/3为荒滩, 属于缺水地带;人口稀少,原住居民约2000人)。
二是与中心城区的距离控制恰当,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要依托大城市交通、服务各方优势,节约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生态城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
这样选址的结果即是让闲置无用的盐碱地变成可供给35万人生活工作的生态新城;并借助中心城区的资源发展为一座功能齐全的独立新城。
第二,构建多级生态社区,让生活工作便捷舒畅。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根据生态型规划理念和我国社区管理要求,结合新加坡“邻里单元”理念,形成了符合生态城示范要求的“生态社区模式”,包括基层社区、居住社区、综合片区三级。
这一模式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的需求,也能使之触及高一级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第三,以生态型新型服务产业为主导,剥离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本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中新生态城确定了八大产业发展方向,包括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会展旅游、金融服务以及绿色房地产等,设立管理生态城发展建设的量化标准,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从产业体系中予以剥离。
天津市中新生态城研究报告

天津市中新生态城研究报告天津市中新生态城研究报告一、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和意义1.3 研究方法二、生态城的定义和特点2.1 生态城的概念2.2 生态城的基本特点2.3 国内外生态城发展现状三、中新生态城建设的背景和发展历程3.1 中新生态城的地理位置3.2 建设背景和目标定位3.3 中新生态城的发展历程四、中新生态城规划与设计4.1 总体规划4.2 产业规划4.3 基础设施规划4.4 宜居环境规划五、中新生态城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5.1 生态环境保护5.2 资源利用与循环经济5.3 清洁能源应用六、中新生态城的经济发展6.1 产业发展现状6.2 重点产业推进6.3 人才引进与培养七、中新生态城社会事业建设7.1 教育事业7.2 医疗卫生体系建设7.3 人文和社会服务设施八、中新生态城的管理与运营8.1 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8.2 城市运营管理模式8.3 经济发展与城市运营的关系九、中新生态城的风险与挑战9.1 城市扩张的风险9.2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挑战9.3 社会问题的处理十、总结与展望10.1 主要研究发现10.2 研究的局限性10.3 未来发展方向附件:附件1: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图附件2:中新生态城产业规划报告附件3:中新生态城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法律名词及注释:1.生态城:也称生态新城或生态型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2.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保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3.循环经济:指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排放,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
4.清洁能源:指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十五)-人口规模测算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十五)中新天津生态城人口规模测算本专题的研究目标是根据中新生态城城市定位、产业发展、环境承载和规划容量、建设进度等,进行生态城人口发展动态预测,包括人口规模和结构的预测分析,重点是对人口的就业类型、年龄构成和社会构成的预测分析,提出与生态城建设阶段相匹配的人口指标,为制定生态城总体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生态城区位与周边人口状况中新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八个功能区之一的海滨休闲旅游区内,地处蓟运河与永定新河交汇处至入海口的区段,是京津冀发展主轴和环渤海产业带的交汇处,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0公里,距离中心城区40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生态城周围分布着滨海新区多个产业功能区。
南面的开发区和塘沽城区作为滨海新区的标志区和核心区,二十多年来发展迅速,人口增长很快。
2006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已达32.73平方公里,塘沽城区和天津港建成区面积达95.37平方公里,两者连成一片。
北面的汉沽城区相对较小,建成区面积为16.16平方公里。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2020年塘沽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6平方公里,汉沽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
另外在中心城区与塘沽城区之间还规划了几个重点建设地区,其中航空城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71平方公里,东丽湖休闲度假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 TEDA西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41平方公里,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3平方公里,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8平方公里,海滨休闲旅游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1平方公里。
这些规划内容意味着中新生态城的建设将会处在一个高度分工的城市和专业化建设区体系之中。
2005年天津市总人口1169.28万,其中常住人口1042.53万,暂住人口126.75万,常住人口比1990年时的884万,增长了158万,年均增长1.04%。
生态城市-案例研究

阶段一
生态问题
交通问题 绿化问题
设计目标
交通目标 绿化目标
案例研究
中新生态城 库里蒂巴 美国吉奥斯 首尔绿色堡垒 天津桥园
公共交通体系:
积极建设由“轨道交通、城内公交骨干线、公交支线”构成 的三级公交服务体系,不同层级的公交线路之间、公交线路 与慢行交通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和衔接,满足片区之间 及与外围邻近地区的公交快速联系;结合各级中心和生态社 区设置公交站点,为生态城各片区提供高可达性的公交服 务。
阶段一
生态问题
交通问题 绿化问题
设计目标
交通目标 绿化目标
案例研究
中新生态城 库里蒂巴 美国吉奥斯 首尔绿色堡垒 天津桥园
丰富的绿化类型
湿地-湖泊带 在内侧(湖的西、北侧) 为大片的湿地,恢复和再 现天津地域性景观,由芦 苇和其他湿地植物构成。 一条蜿蜒的步道栈桥穿越 其中,并穿连多个木平台 和荫棚。
中新生态城 库里蒂巴 美国吉奥斯 首尔绿色堡垒 天津桥园
丰富的绿化类型
疏林草地-高台带
外围为临湖亲水带,由顺地势跌落的栈桥构成,丰富的水际 植物掩映着穿越其中的栈桥,使人与水和生物近距离接触。
高台-沉床园带
城市林带之内有规律地交错分布着高台和下沉庭院。台地高 达五米,其上为一条横跨廊道相串联;台地给平原上的城市 和绿地一种新的体验,每个台地上都密植一种乡土树种的有 幼苗,形成浓密的绿块,也即取样天津乡土树种 。
案例研究
交通流量 • 交通流量大,快速路阻隔交通,交通流不畅 交通结构 • 以私家车出行为主,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低 潜在交通 • 现有路网密度不能满足未来城市中心区交通需求
中新天津生态城某学校绿色建筑设计案例研究

0 引 言 随着 现代 社会 经 济 的飞速 发展 , 们 不仅对 建 筑 人
的功 能 、 间与 外 形设 计 要 求越 来 越 多样 化 , 且 对 空 而 建筑 的微 环 境质 量越 来越 重 视 , 传统 的设 计手 段 已经
W ANGS u zog , A i a- og J Ha- a HE Q凡 h -h n Y NGBn tHE Y o d n 1 iyn , g
(. a i EC nr cn l o sl t n oLd Taj 0 8 , hn; 1 i j . E e y dh o g C nu ao . t. i i 3 34 C i T nn O gT o y ti C , nn 0 a
中图分类号 : T 0 . U2 1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17 —272 1)80 2 —3 6 37 3 (0 20 .0 80
C s t d f e nB i igDe inf r eP i ayS h o io S n a o eTa j c - i a eS u yo e ul n sg r r c o lnSn — ig p r ini E o ct Gr d o On m i n y
件, 因地 制 宜 、 理利 用 , 合 建立 全 生 命 周 期成 本 观 念 ,
l 项 目案 例 分 析
1 中新天津生态城某小学概况 . 1 该 小学 位 于天 津 中心 生 态城 内 , 4层 , 高 建筑 面 积 为 1 0 , 小学模 型如 图 1所示 。该小学 欧式 540m2该 建筑 的造 型 以及 周 围 的 高层 建 筑 对学 校 的设 计 带来 不可 避 免的 影响 , 通过 模拟 分析 来 确定 建筑 被动 设计 以及 建筑 的功 能分 区 。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站项 目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 . 6 8 兆瓦 ;中央大道光伏
发电站 、北部高压带光伏 电站、北部产业 园光伏 电 站3 个在建项 目也即将竣工投产 。届时 ,生态城光 伏发电项 目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 2  ̄ l g 瓦 ,年发 电量约 1 3 5 0 万度 ,能够满足生态城6 0 0 0 户居民一年的生活 用电需求 ,每年节约标准煤4 5 0 0 吨 ,减少二氧化碳 排放量1 . 3 5 万吨。
采用 了节水设计 ,每秒 出水量仅0 . 0 6 升 ,由于出水
口带 有起 泡器 ,虽然流 量 少 ,水 流 却很 强 。而 这些 水 ,超过 5 0 %来 自雨 水 、 回收 处理 后 的水 、淡 化 的 海水 等非 传统 水 源 。
三是大力开发非传统水源。目前 ,中新天津生 态城 主要通过污水处理回用 、雨水的收集利用 、海
人 们增 强 自我 节水 的意 识 ;每户 居 民 自来 水 龙头 都
之前达到1 5 %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的 目标值增加 了将 近 一倍 。 在 风力 发 电方 面 ,蓟运 河 口风 电工 程 已建成 投 产 ,共 装设5 台单机 容量为0 . 9 兆 瓦的风力 发 电机 组 ,采 用一 机 一变 的方 式进 入 风 电场配套 建 设 的 1 0 千伏配电间 ,并最终接人3 5 千伏变 电站 ,并 网线全 长1 . 5 千 米 。蓟 运 河 口风 电 接人 工 程 是 生 态 城 智 能 电 网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已经全 部建 成投 产 ,生态城 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1 7 6 . 5 兆瓦。 在 光伏 发 电上 , 中新 天 津 生 态 城 的3 个 光 伏 电
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

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孙晓峰摘要: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将生态城建设成为宜居示范新城。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城始终将可持续社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在可持续社区的规划设计中,生态城重点围绕土地利用、能源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公共设施配套、保障房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五年的规划建设,生态城8平方公里起步区已经初具规模,可持续社区的各方面特点已经显现。
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建设方面经验的总结,为国内其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1中新天津生态城基本情况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天津市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
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35万,计划10-15年建成。
生态城的发展定位是: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国家级生态环保培训推广中心,现代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建设的交流展示窗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示范新城。
按照中新两国要求,生态城将努力实现“三和三能”建设目标,即: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为了实现生态城的定位和目标,生态城从总体规划到项目建设,始终以建设宜居城市为核心,以生态、环保、节能为建设重点,积极进行可持续社区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2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要点2.1土地集约利用生态城在保证环境品质的前提下,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进行适度有序的高强度开发,形成紧凑的城市布局,规划建设用地的人口密度为1.4万人/平方公里。
生态城土地集约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分级居住体系生态城建立了“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体系(见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新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晓山中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
1.区位及自然条件选址用地区位优势明显,距中心城区45公里,距150公里,距50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距港20公里,距妃甸工业区30公里,便于利用各种城市资源。
选址用地东临正在建设的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区,北接汉沽老城,西南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港、港保税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
选址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
中新生态城区位图从自然条件来看,选址地三分之一是废弃的盐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三分之一盐渍化荒地,水质性缺水,自然条件恶劣。
2.工作阶段2.1第一阶段该阶段始于2007年4月,至2007年9月。
依据中方确定的中新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两条原则”,明确选址。
具体事件时序如下:200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来访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商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生态城市,作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2007年7月9-1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问新加坡,提出中新合作建设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的“两条原则”: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意义,以非耕地为主,选在水资源缺乏地区;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按照这一要求,乌鲁木齐、、、四个城市被列为备选城市推荐给新方。
2007年7月25日,市专门成立生态城选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
2007年8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驻华大使考察生态城选址。
2007年9月,国务院秘书二局转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关于滨海新区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的批示,原则同意在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
2007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高丽,市长戴相龙听取与新方会谈相关筹备情况汇报。
会议要求务必明确生态城概念和建设标准,并提出会谈的原则和方向。
2007年11月10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主持召开第143次常务会议,听取市常务副市长黄兴国关于中新生态城选址滨海新区工作情况的汇报。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显龙在新加坡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国政府与新加坡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署《中华人民国政府与新加坡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标志着生态城项目落户滨海新区。
2.2第二阶段该阶段始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
成立中方联合投资体;召开第一次中新双方工作组会议,明确中新双方工作组工作方案,原则通过中新生态城指标体系。
具体事件时序如下:2007年11月25日,副市长质枫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生态城规划建设近期工作分工。
会议决定成立工作小组,副市长质枫任组长,市规划局局长任雨来任副组长,市法制办、建委、国土房管局、容委、环保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为小组成员。
会议明确生态城规划编制、规划标准制定、建设管理标准制定、管理条例制定等工作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
2007年12月3-7日,副市长质枫带队访问新加坡,就生态城的规划建设事宜与新方深入交换意见。
2007年12月21日,建设部科技司在京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生态城规划标准相关事宜。
2007年12月24日,生态城中方投资联合体成立。
由泰达投资控股牵头,国家开发银行、市房地产开发经营集团、塘沽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市汉滨投资、津联集团()资产管理参加,注册资本30亿元。
2008年1月8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苟利军和副市长质枫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财恺举行工作会谈,就生态城规划建设标准、管委会组建、开工建设筹备工作等交换意见。
2008年1月11日,滨海新区工委召开会议,宣布市委关于成立中新生态城管委会的决定,并宣布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
2008年1月31日,中新生态城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召开。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新生态城指标体系。
2.3第三阶段该阶段始于2008年2月,至2008年4月。
起步区开工建设;管委会正式成立运作;召开第二次中新双方工作组会议,再次确认中新生态城指标体系,审议并原则通过总体规划。
具体事件时序如下:2008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高丽,市长黄兴国听取并原则同意生态城服务中心设计方案。
2008年2月21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苟利军会见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财恺一行。
双方就生态城宣传、合资公司组建、服务中心建设、蓟运河防洪、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整治、政府引导基金设立等事宜进行沟通。
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和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秘书财恺共同主持召开生态城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指标体系和总体规划方案,研究了下一步工作。
2008年2月22日,起步区开工。
2008年2月25日,中新生态城管委会获准成立,暂设办公室、建设局、商务局、环境局四个正处级机构。
2008年3月23日,生态城总体规划国际专家论证会在滨海新区召开,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芬兰未来社区委员会主席艾洛•帕罗海默等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出席。
2008年4月8日,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新加坡召开。
会议再次确认中新生态城指标体系,审议并原则通过总体规划。
2.4第四阶段该阶段始于2008年5月,至2008年9月。
召开第三次中新双方工作组会议,审议起步区详细规划初步方案、生态城总体规划公众意见、中新教育合作进展情况及三方定期沟通机制方案;服务中心建成使用;《中新生态城管理规定》正式施行。
具体事件时序如下:2008年5月26日,管委会召开第10次主任办公会,会议原则同意《中新双方补充协议二》,并就《中新生态城管理规定》、《中新生态城管委会与合资公司双方的商业协议》的修改完善提出具体要求。
2008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在共同主持召开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会议听取并审议起步区详细规划初步方案、生态城总体规划公众意见、中新教育合作进展情况及三方定期沟通机制方案。
管委会和中方投资联合体、新方投资联合体签署《关于位于中华人民国市之中新生态城商业协议》。
2008年7月2日,管委会副主任广志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财恺就总体规划和起步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沟通协商。
会议确定居住用地比率不低于40%,住宅建筑面积不低于1440万平方米,产业用地比例应达到10%。
2008年7月27日,双方举办生态城投资说明会,150余家新加坡企业的负责人参会。
2008年8月15日,服务中心竣工验收,标志着区首座绿色建筑落成。
2008年9月1日,生态城管委会、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生态城办事处和投资公司入住服务中心办公。
2008年9月28日,《中新生态城管理规定》正式施行。
至此,中新生态城的建设运营走上正轨。
3.工作机制生态城的工作机制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中新之间成立了“中新生态城协调理事会”,双方各由一位副总理牵头。
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中国有9个国家部委、新加坡8个部门为协调理事会成员。
至今已召开两次会议。
第二层次:联合工作委员会,这主要是双方工作性联席会谈。
由各部委司长组成工作机构,至今已召开三次会议。
三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起步区详规。
第三层次:三方会谈。
该会谈由建设部规划司牵头,滨海新区管委会及新加坡政府驻生态城办事处负责人(现为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务秘书担任)共三方参加,不定期举行。
4.合作领域根据的产业基础和新方的投资企业,确定中新双方主要的五大合作领域:—生态标准的研究和拟定;—绿色建筑;—公共住屋;—基础设施;—环保。
5.开发模式生态城的投资主体共有两个。
一是中方5个财团成立1家资公司:名称为生态城投资,由泰达控股(占股35%)、国家开发银行(约15%—20%)、津联公司(为在的窗口公司)、天房集团(约15%)、及市塘沽区政府、汉沽区政府的投资集团(各占5%)构成。
其中最高股份者为泰达控股占35%。
二是合资公司,由上述中方财团“生态城投资”和新加坡财团合资设立,中新生态城合资公司(名称未最后确定,以下简称“合资公司”)。
合资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由双方交替担任。
公司现任总裁为新加坡贸工部副常任秘书。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40亿人民币,中方和新方各占50%股份,现正在国家发改委走报批流程,最后要国务院批准。
生态城项目总投资预计将达500亿人民币。
新方财团由吉宝公司牵头,包括中东的基金,来自卡达尔、迪拜等。
6.规划编制体系按照规划编制的时间顺序,中新生态城首先编制的是生态指标体系;总体规划和《中新生态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生态城服务中心设计和起步区详细规划;而后系列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
6.1生态城指标体系生态城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选址区域的实际,围绕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和区域协调融合四个方面,确定了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
指标突出了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节约与重复利用、社会和谐、绿色消费和低碳排放等理念,主要指标包括:百万美元GDP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区绿色出行比例、垃圾回收利用率、绿化覆盖率。
6.2总体规划2007年底,中新双方正式成立生态城总体规划联合工作组。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设计团队分别编制,经过综合汇总后形成规划方案,并经国外知名专家论证和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
7.总体规划简介7.1规划围东至汉北公路—规划中央大道,西至蓟运河,南至永定新河入,北至规划的津汉快速公路。
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中新生态城规划围示意图7.2发展定位“我国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国家级环保教育研发、交流展示中心和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发展事务的窗口;生态宜居的示新城。
”职能包括:国际生态环保理念与技术的交流和展示中心,国家生态环保技术的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集聚地,国家生态环保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和产业化基地,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康乐区。
基本理念:“三和三能”—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7.3主导产业发展策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将生态城建设成为国际生态环保技术的策源地、总部基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建立新型的国际技术和经贸合作机制,构筑与生态城适应的产业结构,形成国际一流的生态型产业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