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

合集下载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晓山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1.区位及自然条件选址用地区位优势明显,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距唐山50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距天津港20公里,距曹妃甸工业区30公里,便于利用各种城市资源。

选址用地东临正在建设的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范区,北接汉沽老城,西南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天津港保税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

选址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

中新天津生态城区位图从自然条件来看,选址地三分之一是废弃的盐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三分之一盐渍化荒地,水质性缺水,自然条件恶劣。

2.工作阶段2.1第一阶段该阶段始于2007年4月,至2007年9月。

依据中方确定的中新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两条原则”,明确选址。

具体事件时序如下:200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来访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商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生态城市,作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2007年7月9-1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问新加坡,提出中新合作建设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的“两条原则”: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以非耕地为主,选在水资源缺乏地区;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按照这一要求,乌鲁木齐、包头、天津、唐山四个城市被列为备选城市推荐给新方。

2007年7月25日,天津市专门成立生态城选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

2007年8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驻华大使考察天津生态城选址。

2007年9月,国务院秘书二局转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关于天津滨海新区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的批示,原则同意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

中新生态城案例特色分析

中新生态城案例特色分析

生态道路"和旭路"“以人为本、人行优先”“机非分离、人车分离”“右转为主、减少左转”“中间隔离、行车安全”“新型光源、节能能源”1.规划设计理念“绿色交通、绿色出行”道路断面全部设置中央隔离带和满足自行车及居民步行需要的慢行系统,且慢行系统宽度占道路宽度的50%,体现了以人为本、人行优先,完全实现“人车分离、动静分离”。

2.生态环保——道路材质、能源利用慢行系统采用全透水结构,着力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有效避免雨天积水,通过采用生态砂基透水砖,消除了传统透水路面空隙大、易堵塞的通病,达到了透水和防滑效果好、非机动车通行舒适等优点;广泛应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部采用节能效果显著的LED灯,充分体现生态环保、节能减排。

3.景观长廊大面积增加道路绿化,整个绿化宽度占道路宽度的50%,并以绿化带进行道路功能区分隔。

同时,各绿化带实行分层种植,实现了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道路标志更加鲜明,具有生态城的特色。

指标体系简介前言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合作项目。

生态城将致力于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为中国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实现上述目标,生态城认真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选址区域的实际,围绕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和区域协调融合四个方面,确定了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

指标体系的制定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

指标选取原则科学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完备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又要避免指标的重叠和简单罗列;同时,应具有操作性,既要有一定的现实统计基础,又要在实践中可以测量得到或通过科学方法聚合生成。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衡量指标要以量化为主,但对于一些在目前难以量化且意义重大的指标,进行定性描述。

3.特色与共性相结合原则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综合指标,以利于其在不同区域复制和推广;同时,也要突出自身特点,形成区域特色。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中新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晓山中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

1.区位及自然条件选址用地区位优势明显,距中心城区45公里,距150公里,距50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距港20公里,距妃甸工业区30公里,便于利用各种城市资源。

选址用地东临正在建设的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区,北接汉沽老城,西南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港、港保税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

选址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

中新生态城区位图从自然条件来看,选址地三分之一是废弃的盐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三分之一盐渍化荒地,水质性缺水,自然条件恶劣。

2.工作阶段2.1第一阶段该阶段始于2007年4月,至2007年9月。

依据中方确定的中新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两条原则”,明确选址。

具体事件时序如下:200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来访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商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生态城市,作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2007年7月9-1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问新加坡,提出中新合作建设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的“两条原则”: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意义,以非耕地为主,选在水资源缺乏地区;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按照这一要求,乌鲁木齐、、、四个城市被列为备选城市推荐给新方。

2007年7月25日,市专门成立生态城选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

2007年8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驻华大使考察生态城选址。

2007年9月,国务院秘书二局转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关于滨海新区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的批示,原则同意在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园区简介: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

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生态城位于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区域一—天津滨海新区范围内,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海滨休闲旅游区,地处塘沽区、汉沽区之间,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总面积约31.2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

该项目于2008年9月启动。

主要措施:第一,坚持生态理念和原则选址,变废为宝,借力发展。

生态城选址有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的示范意义,特别要以非耕地为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地处盐碱地,1/3为水面,1/3为荒滩, 属于缺水地带;人口稀少,原住居民约2000人)。

二是与中心城区的距离控制恰当,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要依托大城市交通、服务各方优势,节约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生态城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

这样选址的结果即是让闲置无用的盐碱地变成可供给35万人生活工作的生态新城;并借助中心城区的资源发展为一座功能齐全的独立新城。

第二,构建多级生态社区,让生活工作便捷舒畅。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根据生态型规划理念和我国社区管理要求,结合新加坡“邻里单元”理念,形成了符合生态城示范要求的“生态社区模式”,包括基层社区、居住社区、综合片区三级。

这一模式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的需求,也能使之触及高一级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第三,以生态型新型服务产业为主导,剥离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本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中新生态城确定了八大产业发展方向,包括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会展旅游、金融服务以及绿色房地产等,设立管理生态城发展建设的量化标准,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从产业体系中予以剥离。

生态城市-案例研究

生态城市-案例研究
实现机非分离的空间网络形态;实现公共交通网络的高可 达性覆盖以及与慢行交通系统的方便衔接。
阶段一
生态问题
交通问题 绿化问题
设计目标
交通目标 绿化目标
案例研究
中新生态城 库里蒂巴 美国吉奥斯 首尔绿色堡垒 天津桥园
公共交通体系:
积极建设由“轨道交通、城内公交骨干线、公交支线”构成 的三级公交服务体系,不同层级的公交线路之间、公交线路 与慢行交通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和衔接,满足片区之间 及与外围邻近地区的公交快速联系;结合各级中心和生态社 区设置公交站点,为生态城各片区提供高可达性的公交服 务。
阶段一
生态问题
交通问题 绿化问题
设计目标
交通目标 绿化目标
案例研究
中新生态城 库里蒂巴 美国吉奥斯 首尔绿色堡垒 天津桥园
丰富的绿化类型
湿地-湖泊带 在内侧(湖的西、北侧) 为大片的湿地,恢复和再 现天津地域性景观,由芦 苇和其他湿地植物构成。 一条蜿蜒的步道栈桥穿越 其中,并穿连多个木平台 和荫棚。
中新生态城 库里蒂巴 美国吉奥斯 首尔绿色堡垒 天津桥园
丰富的绿化类型
疏林草地-高台带
外围为临湖亲水带,由顺地势跌落的栈桥构成,丰富的水际 植物掩映着穿越其中的栈桥,使人与水和生物近距离接触。
高台-沉床园带
城市林带之内有规律地交错分布着高台和下沉庭院。台地高 达五米,其上为一条横跨廊道相串联;台地给平原上的城市 和绿地一种新的体验,每个台地上都密植一种乡土树种的有 幼苗,形成浓密的绿块,也即取样天津乡土树种 。
案例研究
交通流量 • 交通流量大,快速路阻隔交通,交通流不畅 交通结构 • 以私家车出行为主,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低 潜在交通 • 现有路网密度不能满足未来城市中心区交通需求

中新天津生态城某学校绿色建筑设计案例研究

中新天津生态城某学校绿色建筑设计案例研究
Ke or : re ui ig;u tia ed sg ; i lt na ay i yw ds g e nb l n s san bl e i smu ai n lss d n o
0 引 言 随着 现代 社会 经 济 的飞速 发展 , 们 不仅对 建 筑 人
的功 能 、 间与 外 形设 计 要 求越 来 越 多样 化 , 且 对 空 而 建筑 的微 环 境质 量越 来越 重 视 , 传统 的设 计手 段 已经
W ANGS u zog , A i a- og J Ha- a HE Q凡 h -h n Y NGBn tHE Y o d n 1 iyn , g
(. a i EC nr cn l o sl t n oLd Taj 0 8 , hn; 1 i j . E e y dh o g C nu ao . t. i i 3 34 C i T nn O gT o y ti C , nn 0 a
中图分类号 : T 0 . U2 1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17 —272 1)80 2 —3 6 37 3 (0 20 .0 80
C s t d f e nB i igDe inf r eP i ayS h o io S n a o eTa j c - i a eS u yo e ul n sg r r c o lnSn — ig p r ini E o ct Gr d o On m i n y
件, 因地 制 宜 、 理利 用 , 合 建立 全 生 命 周 期成 本 观 念 ,
l 项 目案 例 分 析
1 中新天津生态城某小学概况 . 1 该 小学 位 于天 津 中心 生 态城 内 , 4层 , 高 建筑 面 积 为 1 0 , 小学模 型如 图 1所示 。该小学 欧式 540m2该 建筑 的造 型 以及 周 围 的 高层 建 筑 对学 校 的设 计 带来 不可 避 免的 影响 , 通过 模拟 分析 来 确定 建筑 被动 设计 以及 建筑 的功 能分 区 。

生态城市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为例

生态城市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为例

生态城市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为例杨保军 董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37)摘要:指出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生态示范意义,总结“指标体系建立→定位与产业选择→规模确定→空间布局理念与模式确立→配套政策制订”的生态型规划步骤,从“自然生态格局、用地布局模式、绿色交通理念、生态社区模式、文化保护理念、水资源利用理念和能源利用理念”7个方面总结生态型空间布局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生态城;生态型规划1 前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综合体现。

“建设生态文明”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在这样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国内出现了若干“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尝试,中新天津生态城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

2007年11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与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共同签署了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定,中新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

以下就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探讨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

2 中新生态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从选址来看,中新生态城以非耕地为主,体现了保护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目标;位于水资源缺乏地区,在规划中将重点研究和推广节约、循环利用水资源的先进适用技术,体现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标;靠近中心城市,能够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体图1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位置现了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目标。

同时,中新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这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中,具有“先行先试”的作用。

它的顺利建成,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生态城运作与管理模式的推广具有极为重要的示范意义。

浅谈绿色建筑及其天津中新生态城“0+ 小屋”

浅谈绿色建筑及其天津中新生态城“0+ 小屋”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302浅谈绿色建筑及其天津中新生态城“0+小屋”韩立娜 孙恺临 孔婉婷 王文颖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143)绿色建筑建筑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筑的绿色节能是现在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绿色建筑上的节能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和空调, 使采暖和空调等方面的使用消耗减少。

另一方面,建筑设计建造和材料选择中, 资源使用的合理和处置方式的妥当能够减少资源使用的浪费,开发更多可以再生利用的资源。

总之它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

天津中新生态城“0+小屋”展示了智慧能源技术,充分的利用了建筑自身生产的能源进行可再生利用。

一、绿色建筑的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是设计者们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这一目标的方法。

可持续设计使利用率低、有毒的能源和不可多次利用的能源转变为可循环利用能源,增加其活力型、利用性。

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一点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

建筑行业能源消耗比较高,很大一部分情况下会消耗和浪费资源,导致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也使得建筑行业推出了绿色建筑。

因此也可以看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设计对人类生活发展的重要性,绿色设计的方法和理念应该加入建筑设计的考虑中。

二、天津中新生态城“0+小屋”(一)“0+小屋”坐落在天津中新生态城。

之所以有“0+小屋”的称号是因为它是一座零能耗建筑,其中,“+”代表的是模式上、平台上和智慧上的“+”“0”表示小屋的能源零能耗[2]。

“零能耗”是指它建筑本身使用的能量不及它再生能源的产能,也就是说它不需要输入外部的能源,据调查零能耗小屋运行的前两个月总发电量达到小屋总用电量的约两倍。

天津中新生态城“0+小屋”之所以能够实现零能耗的使用,主要是因为它依靠先进的能量管理系统、高能效的电器设备和建筑本体的节能技术三方面的创新。

小屋的外观上就展现了一定的科技感,整体造型是以白色为主。

发电的部分安置在屋顶上和路面等一些可用空间,屋顶上可以看到的排列整齐的60块光伏板是用来发电的,一般每天可以产生30度到40度的电,如果是在光照好的情况下,每天甚至可以达到产电60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
园区简介: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

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生态城位于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区域——天津滨海新区范围内,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海滨休闲旅游区,地处塘沽区、汉沽区之间,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总面积约31.2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

该项目于2008年9月启动。

主要措施:
第一,坚持生态理念和原则选址,变废为宝,借力发展。

生态城选址有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的示范意义,特别要以非耕地为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地处盐碱地,1/3为水面,1/3为荒滩,属于缺水地带;人口稀少,原住居民约2000人)。

二是与中心城区的距离控制恰当,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要依托大城市交通、服务各方优势,节约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生态城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

这样选址的结果即是让闲置无用的盐碱地变成可供给35万人生活工作的生态新城;并借助中心城区的资源发展为一座功能齐全的独立新城。

第二,构建多级生态社区,让生活工作便捷舒畅。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根据生态型规划理念和我国社区管理要求,结合新加坡“邻里单元”理念,形成了符合生态城示范要求的“生态社区模式”,包括基层社区、居住社区、综合片区三级。

这一模式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的需求,也能使之触及高一级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第三,以生态型新型服务产业为主导,剥离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本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中新生态城确定了八大产业发展方向,包括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会展旅游、金融服务以及绿色房地产等,设立管理生态城发展建设的量化标准,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从产业体系中予以剥离。

第四,提供政策优惠、资金支持,促进园区发展。

为推动生态城产业发展,政府部门出台了《中新天津生态城产业发展促进办法》,提出对金融、创意、服务外包等产业予以财政、办公用房、人力资源、税收等优惠;同时,生态城管委会设立“生态城产业发展金”,作为生态城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在自主创新方面,对于在生态城设立的国家级研发中心,给予一次性最高2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对于将自主研发成果在生态城实现转化的项目、购买可在生态城进行转化的技术等,也将给予一定奖励。

此外,中新天津生态城还提出组建“绿色联盟”、“人才先行”等策略和设想,如设立“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动画学院”、“国家动漫国际交流与研究中心”等。

围绕生态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各类环保、节能领域的技术、产品、服务需求,展开协作交流活动、教育培训等。

第五,以节约为核心,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突破发展瓶颈。

作为一个水质性缺水非常严重的地区,生态城将采用科技手段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多渠道开发利用再生水和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源,提高非传统水源使用比例;实行分质供水,建立水体循环利用体系,加强水生态修复与重建,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加强地表水源涵养,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第六,利用园区建设第一手资料,加强重点课题的研发,打造专业科研基地。

在针对污水库治理、城市水系统构建、动漫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一批技术水平较高项目中,生态城科研团队组织申报并确认国家建设部“十二五水专项”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滨海新区“十大战役科技”“自主创新”项目各1项。

与此同时,生态城相关部门出版了
《导航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实施模式》一书,为进一步复制推广生态城建设的核心内涵奠定基础,展示了生态城的科研实力。

发展经验:
第一,广泛学习。

学习国内先进地区的规划方案和相关政策体系,借鉴了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天津生态城的本地情况和特色,制定并出台了有效的规划方案、制度法规、产业促进办法、税收优惠政策等。

第二,资金保障。

生态城建设是一个时间跨度较长、覆盖面非常广阔的项目,必须具备长期的、可靠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如天津生态城由中新双方各占50%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运作。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中新双方各占50%,并计划上市融资。

第三,不能走偏。

新城建设要坚持生态理念,以生态型、低碳型产业为主导,而不能偏离到房地产业、低端服务业、底端制造业等。

如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相关部门即制定了指标体系,确定了22条控制性指标和区域协调融合的4条引导性指标,作为管理生态城发展建设的量化标准。

其中,百万美元GDP碳排放强度低于150吨,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区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等指标接近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水平,为生态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四,强化创新。

在生态城建设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科研创新强化新城软实力。

一方面,科研创新丰富了新城的文化内涵、生态内涵,并且能够有效指导后期建设;另一方面,其科研成果也能够为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大城市)提供一些借鉴和示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