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

合集下载

微博的网络舆论和不良影响浅析

微博的网络舆论和不良影响浅析

微博的网络舆论和不良影响浅析[摘要]:我国有2.81亿的网民都使用微博,微博凭借信息发散状流动,形成“蒲公英式”传播,以其独特优势,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日益巨大作用,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一支新生力量。

本文分析微博信息流动的特点,传播方式的解析已经针对不良影响的诊断。

[关键词]:微博信息流动特点;传播机制;不良影响一、微博的定义2013年1月16日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而同时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微①二、微博信息流动的特点微博作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一种,相对于传统舆论监督,有着自己基于互联网之上的独特特点。

(一)微博信息发布的即时性随着新媒体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中国公民表达诉求,抒发意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

网络舆论已达到任何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

与手机媒体相结合。

微博与手机相结合,是对互联网交互行为的一种延伸,网民由此可以保持移动在线状态,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即时观察到别人对事件的评价,并能发表自己对现实的意见。

更为重要的是,微博用户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成为即时的报道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简洁而快速的报道,并有超过传统媒体报道速度和广度的可能性,这可以丰富舆论参与者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意见的表达。

从7.23动车事件中,有两条最快的现场微博在事故中被无数博友转发,第一条微博发出时间是20时27分,这个时间节点是在动车事故发生之前的20分钟,网友“Smm_苗”发出第一条现场微博:“狂风暴雨后的动车这是怎么了?爬得比蜗牛还慢……可别出啥事儿啊。

”此条微博转发2.4万次,跟帖评论7600多条。

随后在事故发生后的20时47分钟的节点上,正在出事列车上的博友“羊圈圈羊”发出一条求救微博:“求救!动车D301现在脱轨在距离温州南站不远处!现在车厢里孩子的哭声一片!没有一个工作人员出来!快点救我们!”此条微博被转发10余万次,跟帖评论两万余条。

浅析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浅析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浅析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引言如今,日益多元化与碎片化的利益表现,使得各种媒体争夺媒介资源十分激烈。

话语的权威性和传播的效率,在传统媒体中,不断下降。

而新兴媒介则越来越兴盛。

自2006年,微博诞生以来,外界对微博发布内容的关注逐渐增加,追随者也逐渐增加。

作为传播领域的后起之秀的微博强势兴起,是由当前社会的大环境所决定的。

但微博自身的传播特点也是原因之一。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特点和微博的传播特点有较大的不同之处,微博具有互动性强的传授双方、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草根化的传播主体、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即时化的传播速度。

新闻业对微博的发展已经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本文基于这样的大环境,对微博的传播特征和模式进行分析,分析微博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

怎样应对微博新闻传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怎样利用微博的传播优势,对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分析,这些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微博 ,新闻传播,传统媒体 ,碎片化第一章微博的中外发展史微博的概念微博(Micro-blogging} Microblog),2006年,在美国诞生。

由于日新月异的科技,改变了原有的传播规则和媒体生态的互联网,成为新兴的传播形态。

普通民众不但可以近距离接触大众媒介,还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介自由地表达自我。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在英文中用Micro-blogging或Microblog。

Twitter,一个著名的微博网站,也可表示这一意思。

有国内的学者认为,微博是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最近兴起,以Web3. 0平台为基础。

当下, 在海内外新闻传播界,微博这一新兴社会化媒介的探索和研究成为了最热门的议题之一。

但是关于微博的定义,至今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仍是众说纷纭,。

微博的国外发展史微博2006年从美国起源,Twitter是第一个微博网站,多尔西和斯通、威廉姆斯共同创建了它。

Twitter的主要操作方式是:注册用户通过手机短信(或彩信)、软件和AP工应用向Twitter发布消息(140个字符以内),该用户的关注者不仅可以即时对一些消息发表评论,还可以及时接收其更新的消息。

微博的勃兴——公众舆论的动力

微博的勃兴——公众舆论的动力

成 民主监督的意义上并非始终都具 有充

心理 学 层 面 的 认 识 与 解 读 ,从 而既 可 治 分的理 性和推动公共事务正确发展 的力 场的束缚 ,当他们形 成总结性 的思考 , 量 。从 公 众 一开 始 出现 的简单 行 为 中 达 到 相 对 理 性 的认 识 时 ,就 形 成 了情 绪 标 又 可 治 本 。 富含 的情 绪性 原 子 可 以看 出 ,这 种 可 能 性 的 民主 监 督 和 相对 理 性 的 民 主监 督 同
三 、 由微 博 触 发 的公 共舆 论 与 民 主 思 考 的 公 众 是 因 其认 知 水 平 、能 力 、素 化 的 效 果 呢 ?基 于w b .平 台 的 技 术 控 e 2O -
观 察 微 博 语 境 下 的 公 共 舆 论 在 形 讲 ,可 能 出现 的 情 况 是 :知 识 水 平 达 到 治 久 安 ” 则 在 于 网 络 舆 论 意 见 的 发 布

开始那样 “ 裂” ,但这并不 意味着 系统中集成 的各类情感 因素也 随之潜移 爆
情 绪 舆论 浪 潮 期 。这 一 时期 的特 舆论 的价值 开始减弱 。反而 因为理 性思 默化地产生影响 。不论是在拟态环境还 点是 :由于大量情绪性 因素的植入 ,这 维模式 的普 及 ,舆论 的价值才 真正成为 是在拷贝世界 中 ,始终与符号 编码 系统

时 期 的 民 主 监 督 带 有 明 显 的 非 理 性 特 监 督 的有 效 支 撑 , 民 主监 督 也 相应 地进 同步运行的是编码者 的情感 系统 ,作为
征 。 伴 随 公 众 日益 增 长 的 公 共 意 识 和 人 了真正产生作用和发挥能量的阶段。 社会参 与意识 ,使得这一过程 中的情绪 性迅 速蔓延 ,造成大范 围的情 绪共 鸣 。 通过上述三个时期 的表述 ,由微博

微博舆论形成机制论文

微博舆论形成机制论文

浅析微博舆论的形成机制【摘要】2010年,微博元年,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为代表的微博应用平台在中国实现了飞速发展,势头之盛赶超之前的bbs、博客等sns社交媒体。

2012年,新浪发布《2012年新浪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指出,新浪微博用户已达到3.68亿,在引爆社会热点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微博,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仅仅利用140字的微小创意空间,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进一步缩短了人与人沟通的距离,为政府提供了与时俱进的与民对话模式,为商界创造出了更新颖灵活的营销手段。

那么,微博何以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微博舆论又是如何构成的呢?本文将从舆论形成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微博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浅析微博舆论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微博;微博舆论;形成机制一、公众舆论及其形成的两种途径(一)公众舆论的涵义。

公众舆论的概念来自于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李普曼写于1922年的传播学领域奠基之作《公众舆论》,书中回答了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等传播学领域经典问题。

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其主体是公众。

那么什么是公众舆论?对于公众舆论的概念,笔者较赞同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乔·萨托的观点:舆论由精英自上而下的煽动、普通民众舆论的自下而上沸腾和相关团体在这一过程中的认同这三个部分构成。

(二)公众舆论形成的两种途径。

根据乔·萨托对公众舆论概念的解读,公众舆论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由精英自上而下的煽动;二是由普通民众自下而上的沸腾。

我国传统的舆论环境更接近多伊彻的“瀑布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信息以瀑布的方式,从较高的传播系统向较低的传播系统流动,在流动过程中水簇会经过一个个的水潭:最上面的水潭由经济和社会精英组成,接下来是政治和统治精英的水潭、大众传播媒介的水潭、舆论领袖的水潭,最后是人民大众的水潭,每一个水潭都抱着独立的态度以其特有的方式把进入它的信息重新加工一番。

微博中网络舆论的生成模式研究

微博中网络舆论的生成模式研究

已成 为 当下 最 时 髦 的问 候 语 。 “ 在 故 我 博 ” 我 已不 可 争议 地成 为 中 国网 民的显性 生 活状态 之 一 。
价 值 又有现 实 意义 。本文 研究 的对 象是在 微博 传播 过 程 中形成 的网络舆 论 , 具体 所 指 的是 以微 博 为载
微 博是 一个 基 于 用 户关 系 的信 息 分 享 、 播 以 传
二 、 博 是 舆 论 形 成 的天 然土 壤 微
美 国学 者麦 克利 德等认 为 媒介 在舆论 形成 过程
从 奥 巴马 大选 到宜 黄 强 拆 事件 , 博 不仅 提 供 了第 微
收 稿 日期 : 0 2 0 -9 2 1 -3 0
作 者 简介 : 付桂 祯 , , 北 石 家庄 人 , 东轻 工职 业技 术 学 院 传 播 工 程 系助 教 , 士 。 女 河 广 硕

9 6・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第3 2卷
中的角 色 , 作为渠 道或 联系 者 、 动 的代言人 和认 是 变 识 方法 发挥作 用 的 , 即舆 论生 成渠道 、 舆论 代表 者 和 认 识方 法 的 提 供 者 ¨ 。这 种 观 点 揭 示 了他 所 处 那 J 个 年代 大众媒 介对 话 语 权 的绝 对 垄 断 , 一 种 强势 是 的影 响。我 国舆论 学者 陈力 丹归 纳 了个 人意见 转化
第3 2卷
第 4期
广 东 第 二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a g o g U ie s y o d c t n o r a fGu n d n n v ri fE u ai t o
Vo . 2 No 4 13 .
Aug 2 2 舆论 的三个 阶段 , “ 即 社会 变 动 、 大事 件 的 发生 较

微博时代的网络舆论引导对策研究

微博时代的网络舆论引导对策研究

微博时代的网络舆论引导对策研究摘要:微博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传播平台,已经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新型舆论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正在迅速增强。

相对于微博舆论影响力的强大,与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有所不同的微博舆论引导,则面临着不少困境。

通过认识微博舆论的生成与互动机制,将会发现微博舆论引导面临的种种困境,而突破这些困境来进行有效的微博舆论引导,则是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微博;网络舆论;引导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59-03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

2011年以来,微博继续以强劲的发展趋势,更广泛更深刻地影响着个人生活与社会舆论,中国的微博时代已然来临。

微博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传播平台,集信息、观点、民意为一身,已经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新型舆论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正在迅速增强。

一、微博传播的主要特征微博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微型博客形式。

微博允许任何人阅读或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后逐渐发展成可以发送链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发布终端包括网页、移动终端、短信等。

自2010年以来,微博的发展从“虚火”阶段进入“实热”阶段[1]。

微博传播的主要特征如下:1.用户数量庞大,媒体特性凸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9.5%,网民使用率为50.9%,比2011年底增加2.2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目前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新浪、搜狐、腾讯、人民网、凤凰网等50多家网站都在提供微博服务,其中要数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影响力最大。

微博特有的媒体特性包括:第一,传播内容的生产简化与碎片化。

写一条微博只需一句话或几句话,无须考虑文本的规范性和逻辑性,也不必担心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

第二,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和草根化。

微博舆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微博舆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微博舆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内容提要】当微博作为社会舆论工具而被受众广泛应用时,这一影响的“双刃剑”效应会被大大强化,促使人们再次审视社会化媒体的正负面效应。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微博在社会动员中所起的作用,如何“趋利避害”更有效地使用微博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微博的本质、微博给社会动员带来的消极影响、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舆论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而提出增强微博舆论传播引导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微博/微博舆论/问题/对策/建议互联网传播的自由性与交互性,容易消解舆论的社会整合能力,使网络空间信息传播处于争议状态。

在传播规范的缺位、信息传播失控的情况下,会使网络传播极易出现各种负面的社会效应。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开放、自由、虚拟与广泛等便利,为进行更有效、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动员创造了方便的技术平台与空间。

在享受到微博便利的同时,我们应当意识到微博是可以为不同的用户使用,基于用户的使用目的而发挥作用的。

当微博作为社会舆论工具而被受众广泛应用时,这一影响的“双刃剑”效应会被大大强化,促使人们再次审视社会化媒体的正负面效应。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微博在社会动员中所起的作用,如何“趋利避害”更有效地使用微博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

一、理解微博的本质理解微博,是认识微博各种社会影响的前提与必要条件。

1.一些微博舆论易引发现实行动微博最大的特征是涵盖了现实社会的各种组织结构与行为方式,实现了舆论传播者、行动发起者与响应者的统一。

微博提供了实时信息交流平台,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快速的信息传播需求,客观地帮助协调了跨地区、跨国界的网民在现实生活中的集体行动。

当这些事件对社会正常秩序产生负面影响时,微博的现实社会动员能力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

2.微博不仅仅局限于媒体,并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以第二次互联网影响力调查结果为例,网民对于“网络围观、签名等互动可以改变事态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与“相信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曝光得到解决”这三项的认可程度如下图所示。

新媒体给现代新闻传播带来的变化——以微博为例

新媒体给现代新闻传播带来的变化——以微博为例

新媒体给现代新闻传播带来的变化——以微博为例摘要:媒体与人类社会同时诞生,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当下新媒体包括技术和人文内涵两方面:以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创造的文化形态,如即时通讯、电子商务、微博;以原有的媒体传播方式为基础所产生具有新的时代内容与传播风格的文化。

新媒体是能够对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

通过它,传播者与受众成了对等交流者,无数的交流者之间可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

而微博正是新媒体的新兴代表作,如今微博开始迅速成为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

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消息来源和咨询传播途径,它的出现或许会将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的生活和人际社会关系。

关键词:新媒体,现代新闻传播,微博一:微博进入中国——从Twitter到中国“微博”微博即微博客,但不同于博客,它比博客更短,互动性更强。

是一种互联网新技术,可供人们发布个人最新简短信息的平台,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

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更新个人微博,具有不拘任何时间、地点、方式、任何人的便捷特性。

率先提出微博理念的艾文·威廉2006年创办了世界上最早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Twitter,其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助奥巴马胜出,2009年第一时间报道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之死,这些事件成为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产品开启当下互联网媒介新时代的标志。

在中国,2007年,饭否网将微博概念引入中国,2009年下半年,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纷纷开启或测试微博功能,微博在中国形成了一股潮流,我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于2009年8月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首次为微博这一新型信息传播渠道在中国安全落地,并成功利用明星效应吸引人气。

短短几个月,新浪微博已成为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知名度最高的微博网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内容提要针对微博(微型博客)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现状,本文结合几个微博网站的特点,着重探讨了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并借用“长尾理论”和“短板理论”阐述了微博舆论影响力的来源,最后作出了相应的诠释图。

一、问题的提出舆论,是公众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对与自身或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意见和态度的总和。

和舆情、民意相比,舆论的概念相对狭窄,舆论须是公开的公众意见,且舆论必需依靠媒介的传递作用。

在传统媒体时代,舆论局限于主流媒体对社会意见的多数化反映;在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大量涌现,改变了舆论发生、发展和反映的方式。

“模式”是对重复出现的现象的总结,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作用模式。

本文中“舆论生成模式”是对舆论如何被产生、集合及反映等的一种概括,并探索将舆论生成模式分为微观生成模式和宏观生成模式,微观的舆论生成模式倾向于对舆论生成机制的描述,如“把关人”、“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等,宏观的舆论生成模式侧重于探讨社会传播环境改变后舆论生成模式的宏观变化,也就是对大众、互联网络、社会现实、网络受众等相互关系的考察,本文侧重于对宏观的舆论生成模式的探讨。

以往生成模式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我们对原有的方案可以一再利用。

如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广播、电视根据现实的宣传需要,可以进行由下而上的舆论反映,或是由上而下的舆论引导,在这个阶段,政府主导的传统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核心,舆论是相对集中的,主流舆论的生成模式也较为简单。

但互联网的出现激发了舆论生成模式的变化,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越来越多的论坛、群、圈子以及各种即时通信工具开始出现,使网民的话语表达权得到了充分发挥,政府和传统媒体开始重视互联网上的群众意见,以积极发现问题,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我们看到,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山西黑砖窑事件的解决等都受到了网络舆论力量的推动。

2008年以后,微博在我国开始加速发展,大量微博网站出现,如新浪微博、嘀咕微博等。

在微博之前还出现了其他很多网络交流工具,如聊天室、论坛、贴吧、博客、SNS、即时通信等。

从形态上看,微博集成了Web2.0时代网络交流工具的许多特征,包括博客的记事,聊天室的即时滚动,论坛的跟帖排列,SNS的好友添加、即时通信的快速交流和传递等。

现在,国内的多数微博还可以进行多种手段的信息发布和同步。

可见,微博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形式,它具有不同于以往网络传播手段的特点,并表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研究微博对以往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微博的内容特点和用户特征具体来看,当今多数微博客传播的内容仍比较琐碎,多为用户的个人生活信息,即使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与主流媒体的新闻排行也差异巨大。

以嘀咕微博、9911微博和Fllow5微博为例,2010年1月22日的热门榜上的话题与网易新闻、人民网新闻的一周排行相同之处甚少,在这几个微博网站上出现较多的话题是“过年”、“寒假”、“阿凡达”、“海地地震”、“腊八”、“降温”、“考研”等。

从用户特征来看,微博用户以年轻群体为主,热门话题中的“寒假”、“考试”等话题居多,体现出学生群体较为活跃,以9911微博客为例,截至2010年1月22日,最活跃的前50名用户中,除了机构用户和未标年龄的用户外,仅有一名60后,两名70后,80和90后则占到16名,这样的年龄结构符合CNNIC对网络用户年龄分布的调查;另外,像新浪微博和9911微博都努力用名人微博提升网站人气,嘀咕微博则有“名人堂”栏目;滔滔微博和Follow5微博对名人效应的依赖则均不明显,滔滔微博的用户特点是以QQ用户为主,Follow5微博与嘀咕微博共有的一个亮点是,可以把全国用户的微博发布按地理位置即时显示在一幅中国地图上。

三、微博的舆论影响机制微博产生后,创新了原有的网络传播方式,微博如何在网络上传播公众的话题和意见,就成为微博的舆论影响方式。

新的影响方式的出现和作用机制的形成,既体现了宏观传播环境的变化,也进一步影响着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变化。

本文从以下几点考察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的影响:3.1 与手机媒体相结合手机已成为重要的个人媒体工具,在手机被视为媒体的初期,指的是对手机报的传播,是大众媒介借助手机进行传播的新形式,在今天,我们注意到手机用户利用手机媒体传播新闻、表达诉求的热情,通常所说的“新意见阶层”、“自媒体”、“公民媒体”、“市民媒体”等,都离不开对手机媒体的考察。

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3.84亿人,手机网民占到总网民规模的60.8%,这样庞大的用户数量和便捷的移动互联渠道,意味着手机正成为人们进行新闻和舆论参与的重要工具。

微博是手机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微博通过与手机绑定便如虎添翼,2007年墨西哥城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都是微博用户利用手机微博最先向世界发布了消息,在国内,多数微博都可以利用短信、飞信或手机WAP上网来发布信息。

微博与手机相结合,是对互联网交互行为的一种延伸,网民由此可以保持移动在线状态,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即时观察到别人对事件的评价,并能发表自己对现实的意见。

更为重要的是,微博用户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成为即时的报道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简洁而快速的报道,并有超过传统媒体报道速度和广度的可能性,这可以丰富舆论参与者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意见的表达。

3.2 多点发布和“同步”微博的简洁、随意和互动,是它吸引用户的亮点。

用户可以利用QQ、MSN、GTALK、飞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或借助其它插件进行多点发布,同时,一个用户若有多个网站的微博账号,可选其中一个作为更新的主地址,使更新的内容“同步”到其他微博账号上。

这种操作风格可帮助用户随意地写微博,随时更新微博的内容,“同步”则最大化了用户的舆论影响力,使用户可以一人对多个网站进行传播。

这是以往的互联网传播所不多见的,也是微博影响舆论生成的新特点。

3.3 链式反应和循环转帖链式反应存在于微博的内容更新中,一个用户发表的内容可以即时被跟随者或好友看到并转发,而每个转发者的好友或跟随者又可以看到被转发的内容,因此,信息的扩散不再是一对一的传递或一对多的广播,而成为一乘以多再乘以多的链式反应,这种即时快速膨胀的信息传播,具有难以比拟的扩散优势。

观察my space 旗下9911微博,会发现一种有趣的“跟帖循环”:当一条热门帖子被发出后,会有多个好友来转发,而转发到某个时候又会被发帖者本人转发,并持续转发下去,发帖者本人可能在这条帖子的转发链中多次出现。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发帖者发出的帖子总是显示为最新,如果经过转发则又会在好友中间显示为最新,这同聊天室的滚动播报相类似。

以上两种作用方式对舆论的影响可能是:当一条重要新闻受到关注或重要评论受到追捧时,会迅速发生链式反应并在微博用户中快速传播;当新闻或评论受到高度认可时,会形成转发的循环,并持续出现在个人页面或共享页面的顶部,获得持续的关注和舆论反应。

3.4 与传统媒体形成互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论坛等的舆论互动比较普遍,但是与微博的互动仍在初期。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午后大道东”栏目已经开通了节目与微博的互动,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新浪微博、9911微博或嘀咕微博进行即时留言。

微博的作用正在被进一步认识,微博在与传统媒体形成成熟的互动后,可以形成更好的内容把关和舆论引导格局。

总之,舆论的生成离不开传播,微博可以看作是随个人媒体的发展趋势而新出现的一种传播形式,微博的多点内容发布、信息同步、与移动媒体的结合、链式反应和循环跟帖等,是微博对以往的网络舆论生成模式产生巨大影响的基础。

四、微博对舆论生成的影响力来源微博自身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许多研究者指出:众多微博里琐碎、闲杂信息占尽多数,并认为这是制约微博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们随机选取9911、Follow5、嘀咕、新浪等几个微博网站的共享页面和私人页面来看,的确,琐碎的个人信息充斥其中,但这是否意味着微博对舆论产生模式的影响力较低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4.1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适用于对此问题的思考。

在信息社会,互联网上的垃圾信息是否泛滥不是影响舆论和民主进步的根本因素,网络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才是影响网络舆论的真正动力,一个网站的用户数和技术支持通常是影响力的基础。

以论坛或贴吧为例,可能多数信息是无意义的,但受到关注的几条会被置顶,并瞬时引来全社会的舆论热潮,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个吸引了49万跟帖、2008次转帖的帖子,它的影响力被生成的手段和过程比内容本身更引起社会的震惊。

对于微博来说,虽然多数时间、多数信息都是琐碎的或过于个人化的,但有意义的信息只需要少数就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议事日程。

“媒介即讯息”,意味着当我们面对的是信息泛滥的现状时,考察新媒介作用的方式可能比考察新媒介的内容更有意义,微博的舆论力量是否强大,关键要看微博的用户数量是否迅猛膨胀,微博网站的开通是否越来越多,因为微博的言论传播不受地域限制,且能在链式反应传播和几何级数扩散的传播特点下快速产生极大的威力。

4.2 “长尾理论”的启示和对“短板理论”的反向思考互联网首先是一个技术架构,其次才是信息传播的工具,除去通常的传播学视角外,可以从营销学和管理学的领域来寻取答案。

例如“长尾理论”(涉及到网络营销),研究者认为,当存储空间和流动渠道足够宽广时,需求尾部产生的效益不亚于头部产生的效益。

“长尾理论”产生和成立的基础是互联网空间的无限性,同样,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对网络舆论影响力的思考。

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主导着社会的舆论,而在互联网出现后,众多的“草根”群体加入到网络的报道和评论中,他们逐渐成为舆论报道的尾部,在今天,这个尾部的舆论力量日益强大,并受到了主流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着社会的决策和进步。

其实,即使是在一个论坛内部也会存在“长尾”,平时我们较多地考察论坛中的“意见领袖”,而忽视了那些短期的或长期的“潜水”者,每当有重大的舆论事件发生时,真正起到舆论催化作用的可能正是潜伏在论坛里的那条“长尾”。

舆论“长尾”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用“短板理论”可以理解微博对舆论“长尾”产生的影响。

“短板理论”又称“水桶效应”,认为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板,这个理论被广泛用来思考企业竞争和管理,认为克服最低的那块板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

在传统媒体时代,无论是报刊、广播还是电视,都在极力克服那块影响竞争和发展的短板,表现之一是经常砍掉不受受众欢迎的版块或节目,以提高整体传播功效。

但是,现在我们应该对“短板理论”作反向思考:在互联网发展的成熟期,用户数量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泛滥则是次要的。

决定用户多少的关键是用户进入某个网站或群组的门槛,这就像用水桶盛水,虽然其中最短的那块板是不利的,但互联网这个“水桶”的底部是无限大的,因此形成的用户力量巨大,近年来许多网络购物网站以及论坛开始实行简洁注册以扩大用户资源,就体现了这块“短板”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