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6篇)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6篇)篇一律。
认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因而从来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20xx年春夏之际,我的父亲开始了其长达近3个月的咳嗽,一开始仅仅认是室外天气太热,室内冷气太大所致而引起的热伤风,因此不以意。
一周以后,随着流鼻涕等感冒的伴随症状的消失,咳嗽却开始严重,继续吃感冒药和消炎药也不见效,经过多次的西医诊断,判断慢性咽炎发作,于是进行胸透、吃吴太咽炎片和阿莫西林,但是咳嗽还是止不住,又经过一位老西医的诊断后认是过敏性的咽炎,加开了几种抗过敏的白色小药片,一开始咳嗽被压下去了,但是那个尾巴怎么也去不掉,反复多次后又变得严重了,最后还是一位老中医解决了这一难题,他采用中医经典的四诊法来断症:我老爹面色虚浮,眼袋浮肿,表明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休息不足;舌苔白中带黄,显厚,表明胃气郁积,观看喉咙情况后认咽炎无法引致这么严重的咳嗽,通过询问,得知我爸三餐不规律,在外应酬过多,油腻和鱼腥的东西摄入过多,同时,由于体质不佳,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寒气积聚,加剧了胃气的郁积,而过多的胃气由于消化功能不佳只能上行,对喉咙进行刺激,使得由感冒引起的咳嗽转变胃气引起的咳嗽而难以被发觉,西药的功能仅在于消炎,而无法平抑胃气,这才是咳嗽长期未愈的根本原因。
这位老中医一改之前消炎的用药方针,先开了三帖中药来消除积食,加大肠胃的消化和排出能力,同时要求我父亲在最近两周之内减少在外应酬的次数,加大对粗粮和蔬菜的摄入量,并且减少工作量,增加睡眠时间,然后开了几服药来抑制胃反流、反酸,用归脾丸来增强脾胃的功能,仅仅过了两周,喉咙部位的不适感基本消失,咳嗽也基本得到抑制,甚至连由慢性咽炎引起的刷牙的呕吐也好转了许多。
然而,现在社会,人们对于能够迅速痊愈比以更小的代价痊愈看的更重,而西医快速见效的特点也迎合了现在大部分人的心理,再加上其他原因,使得中医的发展面临尴尬的境况,人们往往是经过多次西医诊断无效之后才想到中医,但是,此时很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需要我们引以戒:我们不应该忽视中医的疗效,应该加大对中医的保护和发展,才能保证这一学科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和锻炼等来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我对中医养生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治疗理念。
首先,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系统,强调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在中医养生学习中,我了解到人体的五脏六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若有一处功能失调,会对整个身体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中医养生不仅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更注重调整整体的平衡和协调。
这种整体观念对于养生非常重要,因为只有通过综合调理人体各个方面,才能真正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理念,即针对不同的人体状态、体质和疾病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在学习中医养生过程中,我了解到每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来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补充阳气,增强体质。
而对于阴虚体质的人,可以通过药膳调理来补充阴液,改善身体状况。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养生中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理,才能达到最好的养生效果。
再次,中医养生注重预防。
中医养生学习中,我了解到中医把预防放在首位,强调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理,认为“药食同源”,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例如,寒冷的冬天适当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辣椒等,有助于增强体温,提高抵抗力。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合理锻炼,如适当的运动、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这种预防为主的治疗方法在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疾病未发生前进行预防,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最后,中医养生注重平衡。
中医强调五脏平衡的理论,认为五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只有保持五脏的平衡,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在中医养生学习中,我了解到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非常重要。
中医养生知识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知识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中医养生后的感受学习中医养生后的感受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我对中医养生有了实质性的熟悉,"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咱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转变,通过不同的保养护理方式,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俗语说,求医不如求己,咱们可以通过自己对中医养生学习,并在生活上尽力实行,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转变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露出人类应当如安在阴阳不断变换的四季中,恰本地保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转变,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
比如咱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日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也是做好四季养生所必备的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是一个大学问,而且通过最近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也总结了很多自己体会到的中医养生之道,得出了一些养生的方式。
首先,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养精神,调情志,故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动需要脏腑之气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过来讲,保养精神,调节情志,也可养护脏腑之气,所以维持健康的情志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保障。
其次,常言道:民以食为天。
吃是人的本能,谁还不会吃吗?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真的没有学会科学地吃,所以才会吃出那么多的疾病。
现代营养学提出要维持健康就需饮食多样,营养平衡。
第三,大自然是人类的守护者,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养生就必需顺应自然。
若是不顺从这种规律,大自然和人就都会蒙受灾害;顺从它,自然就和谐,人就不会生病,这样做的话,就是取得了"道",即养生的本质。
同时,"人的睡眠实际就是一种归根,一种复命,即恢复活命的活力,是人体阳气取得收藏、得以蓄养的进程,没有复命,生命就难以延续。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第一篇: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中医体质养生课程学后感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医体质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
中医体质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
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体质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体质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
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
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
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
中医体质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我觉得在中医体质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体质养生所推崇的。
中医体质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到做好的。
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关于中医体质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体质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
“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
2024年中医养生学心得体会(3篇)

2024年中医养生学心得体会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人们开始明白,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养生学的学生,我也积累了些许心得与体会。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分享我在2024年对中医养生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维持平衡是关键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它指的并不仅仅是病情的平衡,更是人体机能的平衡。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阴阳构成的,阴阳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很多人容易出现阴阳失调的情况,这就出现了各种不适和疾病。
因此,维持阴阳平衡是关键。
如何维持阴阳平衡呢?首先,饮食调理很重要。
中医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养”,这是指食物的平衡摄取。
合理搭配五谷、五果、五畜和五菜,既能保证身体所需营养,又能达到阴阳平衡。
其次,中医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我发现在大城市工作的人,常常忽略了与自然的连接。
我们忙于工作,全年都呆在固定的室内环境,接触阳光和新鲜空气的机会很少。
然而,工作生活的压力、缺乏运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都可能导致阴阳失调。
因此,我建议每个人都要找到平衡,注意与自然环境的互动,适当的户外活动和充足的阳光照射对于保持阴阳平衡至关重要。
此外,情绪调节也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关键。
中医将情绪与器官联系在一起,情绪不良会导致内脏功能紊乱。
所以,在生活中,我学会了放松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
通过适度的运动、听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自己的压力,保持情绪的平衡。
这不仅对身心健康有益,也有助于维持阴阳平衡。
二、强调个体差异中医强调个体差异。
人的身体构造、体质和环境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人的养生方法都应依据个人的差异进行调整。
在养生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原则:养生应因人而异。
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比如,有的人体质偏寒,适当进补可以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有的人体质偏热,适度清热降火可以改善不适感。
因此,在实践中,我开始倾听自己的身体需求,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调整。
中医养生学心得体会模板(3篇)

中医养生学心得体会模板一、引言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的实践指南,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医养生学的过程中,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结合自身学习和实践经验,总结中医养生学的心得体会。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运用中医的方法和理念来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延缓衰老的学科。
它的核心思想是“治未病”,即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脏腑功能,健全人体的气血津液,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三、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与体会1. 注重内外兼治中医养生学注重内外兼治,强调内在调养与外在滋养的结合。
在内在调养方面,要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调节情绪等。
在外在滋养方面,要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远离污染和有害物质,并采取合适的保养方法,如按摩、拔罐、针灸等。
2. 健康养生要因地制宜中医养生学强调因地制宜,个体化的养生方法更适合个体的身体状况和环境条件。
比如,北方冬季干燥,应加强补充水分;南方湿热,应适当促进排汗;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应注重保暖等。
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保持人体的健康。
3. 养生需有恒心和耐心中医养生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恒心和耐心。
不能寄希望于一时一刻的快速效果,而应坚持长期的养生计划,逐渐调节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达到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的目标。
四、中医养生实践的体会1. 调理饮食,保持健康根据中医养生学的原则,我开始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食物。
我增加了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减少了高糖、高油的食物的摄入,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
我发现,调理饮食后,我的身体更加健康,皮肤也更加亮泽。
2. 运动养生,强身健体中医养生学强调适度的运动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我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天坚持规律的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还可以调节情绪,减少压力。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通用12篇)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通用12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篇1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也越来越重视。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一、养生的意义“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与人为。
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
”——张景岳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
一个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强,主要靠人体的精神平衡、内分泌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来保证。
因此,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二、养生的方法(一),调摄情志。
1、和喜怒。
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
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
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2、去忧悲。
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
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
3、节思虑。
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有害,古人认为:思则气结,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思虑过度可出现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痴呆等症状4、防惊恐。
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1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
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吃稀饭。
当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
因此,我出生以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时候四肢发凉。
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
那位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
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
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为我开了多副中药。
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
最后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常饮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因时间较久,以上治疗方法不一定准确,全凭记忆)。
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奇而又神秘。
这学期学习养生知识后,我终于初步了解了一些中医知识,并且我也为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
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
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这不正确的作息了。
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辰,了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
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
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
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有益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体质养生课程学后感
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医体质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
中医体质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
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体质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体质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
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
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
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
中医体质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我觉得在中医体质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反而适
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体质养生所推崇的。
中医体质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到做好的。
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关于中医体质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体质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
“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
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再者,“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
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
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
然后,防止外邪侵害。
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
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将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最后,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
它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
故气功的锻炼,对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能够起
很大很有益的效果,我们在养生之时,也可以加强对气功的学习锻炼。
同时,在向老师学习养生知识后,我也为我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安排。
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时养生,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
秉承“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宗旨,同时,避免垃圾食品,提倡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养生绿色食品。
我在今后也会加强体育锻炼,加强气功等运动的练习和学习,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达到养生健康长寿的效果。
通过学习中医体质养生,我收获很多,并会从现在到今后开始坚持把这些养生的知识点用于我的生活学习中,从而从总体上提高我对中医的养生之道,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更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