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精选11篇)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精选11篇)时间一晃而过,我们又将在努力中收获成长,做好教学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
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篇1一、开设目的: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我校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国防、环境保护的知识、国学启蒙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文化的优美。
2.通过名人长廊,让学生了解古代名人的卓越才能。
3、通过名胜佳境,让学生了解我们山东的名胜古迹,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4、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安全自救自护知识。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传统文化》和《安全教育》,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
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和谐校园、和睦相处,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姜尚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四、教学重点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
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
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五、教学措施:1、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力求选择适合学生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动画录音等手段,图文并茂,使学生在做做学学中达到教学目的。
2、对国学启蒙中的诗文进行诵读,记背。
再慢慢品尝,感悟。
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
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
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结合本地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防溺水、防雷防震等安全知识教育。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设计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与教材特点《人自然社会》主要有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和谐浙江5个主题的内容。
浙江沿革主题:《大禹治水》、《秦始皇游会稽》、《卧薪尝胆的故事》浙江环境主题:《天气和我们》、《台风登陆》、《梅雨时节》浙江文化主题:《毕升和活字印刷》、《贺知章的故事》、《名人鲁迅》、《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浙江工艺》、《江南丝绸》、《南宋官窑》、《浙江木雕》、《青田石雕》、《王星记纸扇》、《湖笔甲天下》浙江经济主题:《美丽的浙江》、《千年古刹》、《避暑圣地莫干山》、《诸暨五泄》、《我的家乡》、《浙江绿茶》、和谐浙江主题:《光荣的人民解放军》等《人自然社会》是和浙江关系密切的一些内容进行学习,通过课程的整合,让学生对浙江、杭州的人文、历史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材的特点: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容的整合。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4、教师和孩子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二、班级情况分析本班有38位学生,绝大部分的学生知道浙江、杭州的一些景点,但对浙江、杭州总体的交通要道,历史变迁比较陌生。
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从小生长在杭州,对杭州有比较深刻地了解,也去过杭州的各主要景点,知道杭州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
其余的学生是主要随来杭务工的父母在杭州就读,对杭州的认识比较浅显,有些片面。
本学期选择了杭州的一些主要的知识内容,结合录象等进行授课,让学生喜欢杭州,认识杭州。
《我与杭州》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小组交流、播放录象等形式,学生学习的氛围较好。
《人自然社会》中选择和浙江关系密切的一些内容进行学习,通过课程的整合,让学生对浙江、杭州的人文、历史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目标1、了解杭州的概况,知道自己所在的行政区域,知道大杭州和本地的代表性景观;知道杭州的市花、市树和常见植物。
三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资料]
![三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9d7c43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f.png)
三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地方文化,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环境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1. 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景观,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家乡的人文历史1. 学习家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传统,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自觉。
第三章:家乡的民俗风情1. 学习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
2. 引导学生体验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第四章:家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1. 学习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特点、社会事业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第五章:家乡的名人故事1. 学习家乡的名人成就、事迹、名言等。
2. 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追求。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家乡的名人故事,从中汲取启示。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采用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活动等,增强他们的实践与体验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关爱环境的情感以及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程度。
3. 学生在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环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与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下册地方课》2. 课件: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图片、视频等。
地方课程三年级教学计划

地方课程三年级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1.1 教学目标地方课程是特定地区开设的教育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掌握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培养其相关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掌握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基本知识;•增强学生对本地区的认知和归属感;•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社会情感。
1.2 课程内容地方课程三年级的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2.1 故事与历史通过探究本地区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沿革,感受历史的变迁和影响。
1.2.2 地域与地理通过对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研究,让学生对本地区的地理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1.2.3 文化与传统通过对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本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立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借助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体验;•借助合作学习和项目研究,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能力。
2. 教学计划2.1 教学时间地方课程三年级的教学时间为一学期,共22周,每周2节课,每节课45分钟,总计44节课。
2.2 教学内容和进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如下表所示:时间教学内容计划进度第1-2周本地区的历史故事完成第3-4周本地区的地理特征完成第5-6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利用完成第7-8周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完成第9-10周本地区的节日与习俗完成第11-12周人文景观及其历史渊源完成第13-14周城市和乡村发展完成第15-16周人口、移民和社区完成第17-18周交通和通讯完成第19-20周本地区的体育文化和教育完成第21-22周本地特色产业完成2.3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年级地方课教学计划6篇

三年级地方课教学计划6篇三年级地方课教学计划 1一、班级分析本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7人。
总体来说,孩子们团结向上,活泼爱劳动,尊师爱集体,上进心较强。
大部分孩子已具备乐学习,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特别让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喜欢上了课外阅读,一有空就聚精会神地看起了课外书籍,如陈诺、张韵、唐莹等课外知识丰富,见识较广。
更难得的是班级里涌现了一批优秀生,如刘伟杰,徐祉瑞、王雪云等。
但也有个别同学缺乏学习自觉性,成绩不够理想(张嘉伟、姚璇慧)。
本学期采取班干部一帮一的方式,责任到人,带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我们三(2)班成为同学们学习的乐园。
.二、教材分析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
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
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组由导语、三篇精课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组成。
精读课文后面有会认和会写的字,略读课文后面没有安排会认的字,哪字属于生字就随文注音。
精读和略读之间有连接语,并适当提出略读的要求。
一部分后面有资料袋,有两组课文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全册书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第一次会写的字超过了会认的字。
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
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一、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如不便于安排在课文里的反映人体器官的字等。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
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三、教材特点(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单元的整合前四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
小学三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d972570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a.png)
小学三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第一篇:小学三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为解决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就需要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灵活多样性和实用性。
乡土教材是开发地方课程的首选目标。
,通过乡土教材《话说滨州》的实践和探索,既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中,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1、知道滨州主要的江、河、湖、海的名称,了解所在地的主要河流,调查该河的今昔情况,感受家乡的水美。
2、初步了解滨州城市公园的概况。
3、在体验学习活动中,熟识滨州的特色水果,了解家乡特色水果的知识,以及相关的人文知识。
通过开展讨论和社会调查,进一步了解家乡水果的种植、营养和药用价值以从物产丰富中。
三、教学措施:1、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乡土课要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导入,如:地名导入、人物导入、导入等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练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课内完成,不占课外时间。
学生反映:地方课程真实而又亲切,总是以家乡的东西,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2、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乡土教材的内容大多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学习素材,乡土内容既有精髓又有糟粕,地方情况又在不断发展之中,于是当教师的要有很高的辨析力,保持高度的机动性。
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又可能不比教师差,因此担任该科目的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把争议性和动向性问题,交给学生思考和讨论,而不是直接灌输答案,有利于学生在讨论或调查澄清的过程中,开动脑子,处处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要转变教师即是知识权威的错误观念,让乡土课程的教学能得到各层面的支援,如家长、老前辈,等。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年级:三年级学科:地方课程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各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2. 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的热爱和认同感;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方文化的学习兴趣;4.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地方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单元:北方地区1. 江北水乡:介绍江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饮食文化;2. 红河谷地区:介绍红河谷地区的地理特点、农业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3. 黄土高坡:介绍黄土高坡地区的地理特点、黄土地貌和农田治理;4. 教学活动:制作北方地区的地图和介绍册。
第二单元:东方地区1. 东海之滨:介绍东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渔业资源和海洋文化;2. 长江之畔:介绍长江地区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3. 山东半岛:介绍山东半岛的地理特点、饮食文化和名胜古迹;4. 教学活动:观看东方地区的旅游宣传片和制作海报。
第三单元:南方地区1. 珠江三角洲: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2. 华南水乡:介绍华南地区的地理位置、水资源和农田利用;3. 云贵高原:介绍云贵高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4. 教学活动:进行南方地区的地理实地考察和拓展阅读。
第四单元:西部地区1. 青藏高原:介绍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和动植物资源;2. 西南腹地:介绍西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多民族文化;3. 新疆边陲:介绍新疆地区的地理特点、边疆文化和旅游资源;4. 教学活动:制作西部地区的地理模型和展示作品。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完成地方课程相关的作业和小项目;3. 学生参与地区实地考察的记录和总结;4. 学生的综合评价和班级展示成果。
三年级地方课教学计划

三年级地方课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文化特点、著名景点等。
2. 培养学生对自己地方的热爱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分析、推理、表达等。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和实施改进地方环境的建议。
二、教学内容1. 单元一:我的地方简介a. 教学目标:了解自己所在地方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行政区划等。
b. 教学活动:观看地方的宣传视频、查阅相关资料,学生简单介绍自己所在地的特点。
2. 单元二:地方的特色风景a. 教学目标:了解和描述所在地区的著名景点、名胜古迹等。
b.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采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对地方的看法和特色景点的资料。
3. 单元三:地方的人文历史a. 教学目标:了解自己地方的人文历史、传统文化和名人故事。
b. 教学活动: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了解地方的历史演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4. 单元四:改变地方环境的创新a.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提出改进地方环境的建议。
b.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地方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视听教学法:通过观看视频和听取音频资料,增加学生对地方的了解。
3. 实地考察法: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地方景点和重要地标,感受地方的实际特色。
4. 小组合作学习法:根据任务的不同,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5. 讨论引导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扩展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条理清晰,参与积极,合作学习表现良好。
2. 作品展示:准确传达信息,展示独特见解,呈现注重创造性。
3. 课后小结:能够总结所学内容,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疑问。
五、教学资源1. 地方简介视频和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教师:刘华中一、指导思想
作为了解省情的前沿阵地,通过乡土教材《丰富的云南特色物产》的实践和探索,既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中,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地方课程教学,通过《丰富的云南特色物产》的学习,学生了解美丽富饶的云南,感受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的特色物产、认识家乡云南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2、了解云南丰富的特色物产。
琳琅满目的农林产品。
茶叶,烟草,花卉,热带水果,咖啡,蔗糖,稻谷,鱼,食用菌。
3、了解云南疗效独特的珍贵药材。
构想云南的未来,做文明的现代化云南人。
4、了解云南的风味食品、滇菜,特色小吃。
四、教学措施:
1、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时空。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根据三年级孩子的特点出发,创设各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去了解家乡的状况。
2、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强调从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3、强调学习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地方课程可与国家课程结合使用,相互渗透;也可单独开设。
主要运用观察、信息收集、现场考察、参观访问、讨论、制作、调查、社区活动、专题研究等多种学习形式,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