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文言文字词整理

合集下载

【文言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文言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文言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兵器缺点贿赂有人相继都因为因为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本来冒着拿即然这样,那么侵之愈急。

满足越决定到达按理本来应该这样用侍奉柴正确结交坚守道义这是招致两次使……退等到因为消灭几乎智慧与力量确实假使命运礼待积久的威势威胁天天月月比如果旧例【知识点】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阿房宫赋字词归纳

六国论阿房宫赋字词归纳

《六国论》和《阿房宫赋》字词归纳一、虚词(一)、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六国论》)2、秦以攻取之外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六国论》)3、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六国论》)4、举以予人介词:拿(《六国论》)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六国论》)(二)、焉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六国论》)2、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阿房宫赋》)(三)、其1、其实亦百倍代词它的(《六国论》)2、能守其土剽掠其人代词他们的(《六国论》)3、杳不知其所之也代词哪里(《阿房宫赋》)4、人亦念其家代词自己的(《阿房宫赋》)(四)、而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示转折。

(《六国论》)而气候不齐连词表示转折。

(《阿房宫赋》)2、赂秦而力亏连词因果(《六国论》)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连词表示目的关系(《阿房宫赋》)4、两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六国论》)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并列(《阿房宫赋》)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连词表承接(《六国论》)(五)、为:1、至丹以荆卿为计作为(《六国论》)2、为秦人之积威之所劫表被动(《六国论》)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六国论》)4、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做(《阿房宫赋》)二、实词(一)、得: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获得、取得(《六国论》)2、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对(《六国论》)3、谁得而族灭也动词:能够(《阿房宫赋》)(二)、固1、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形容词:固执、顽固(《阿房宫赋》)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副词:表本来、原来(《六国论》)3、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副词:当然(《六国论》)(三)、使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致使、导致(《阿房宫赋》)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使、如果(《六国论》)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让(《六国论》)使负栋之柱介词让(《阿房宫赋》)三、文言特殊句式。

《六国论》重点字词总结

《六国论》重点字词总结

3 权谋江湖
通过自己的手段、策略、主观能动性上升到 权力、地位、声望很高的地位。
4 文治武功
受君主重要器重,让百姓知道国家强盛,使 他们安居乐业。
政治
1 利益追求
2 谋略变幻
各国追求自己的利益,争 夺地盘,实现自己的目标。
智者藏拙,志者事竟成。 通过谋略和智慧来制定政 策和方案。
3 辅佐君主
协助处理国家事务,提供 中肯的意见和切实的建议。
保护和传承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乡村建设
市场经济
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 济。
教育事业
提供普及教育机会,提高人民的 素质和能力。
战争
1 外患铁蹄
国外的侵略和威胁需要通 过战争进行阻击和反击。
2 内乱暴乱
深受内忧外患的困扰,政 权的更迭和治平需要战争 来解决。
3 军事力量
六国
1 七雄争霸
兼爱非兼好,夹竹筏非绝困。探寻六国正常 发展的途径,各国互相倾轧,战争各算一种 解决办法。
2 异香异爱
齐国难伺候,魏晋得推。六国之间各有特色, 通过不同策略与政策来取得各自优势。
3 几次寒几度暑
燕赵楚魏中秋湿。不同国家的不同政治、军 事情况,出现过不同局面。
4 暗度陈仓
随政治的变迁,外交关系也经历了很多相对 较大的矛盾和协同一体。
《六国论》重点字词总结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key words and concepts in the famous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xt "The Discussion on the Six States". Explore the intricacies of statecraft, power dynamics, and strategic thinking.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言文字词过小孤山大孤山重点实词列置..烽燧(陈列、设置)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又深秋潦.缩(积水)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上干.云霄(冲,直入)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庙在山之西麓.(山脚)尝加营葺..(营建,修缮)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有俊鹘抟.水禽(持,抓)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重点虚词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古今异义与江山相发挥..(古:辉映;今: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词类活用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特殊句式判断句: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信造化之尤物也;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省略句: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庖丁解牛》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庖丁解.牛:剖开、分割足之所履.:踩肩之所踦.(yǐ ):支撑,接触砉.(huā)然向.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向,通“响”。

奏.刀騞(huō)然:奏,进;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进.乎技矣:超过。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会合、接触批.大郤:击,劈开;郤,空隙。

导.大窾: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窾:空因.其固然..: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经,犹言经络。

经,经脉。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

綮(qìng),筋肉聚结处。

而况大軱.乎:大骨良庖岁更..刀,割.也: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更,更换;割,割肉族.庖月更刀,折.也:众,指一般的;折,断,指用用刀折骨新发.于硎.:发,出;硎,磨刀石彼节.者有间.:节,关节;间:间隙。

如泥委.地:卸落,坠下,散落在地上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缮,擦拭刀二、通假字砉然向.然通“响”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六国论》重点词语解释

《六国论》重点词语解释

《六国论》重点词语解释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兵:兵器。

善:好。

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之,结构助词,的。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有人。

丧,灭亡。

率:都。

4.【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者,……的国家。

以,因为。

盖:因为。

独,独自。

完:保全。

故,所以。

弊,弊病。

5.【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以,靠,依靠,凭借。

攻:动词用作名词,用攻战(的办法)。

取:夺取(土地)。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邑,城镇。

城,城市。

6.【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较,比较。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其,那。

实,实际。

7.【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亡,失去,丢失。

8.【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

患,祸患。

大,最。

固,本来。

战,战争。

9.【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思:想。

厥,他们。

先,去世的。

祖父,祖辈与父辈。

暴:冒着。

以,因而,因此。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视:对待。

举以予人:省略句,即“举(之)以予人”,省略“之”,代土地。

举,全,都。

以,把,拿。

予,送给。

11.【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割,分割。

安,安稳。

寝,觉。

1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起,起床。

兵,军队。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同“餍”,满足。

奉:奉送。

弥、愈:更加。

繁:多。

侵,侵犯。

1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故,所以。

而,表顺承。

判:确定,断定。

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以至于。

颠覆:灭亡。

理:(按照)道理。

固:本来。

宜:应该。

然:这样。

16.【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以,用。

事:侍奉。

得之,得其理。

《六国论》文言文字词

《六国论》文言文字词

•而
•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因而,连词]
•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承接连词]
• 3.二败而三胜

[并列连词]
• 4.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转折连词,可是]
• 5.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转折连词,可是] [表承接的连词]

[转折连词,却]
• 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 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 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进军 (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之 •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代词,代土地] •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代词,代秦国] [助词,的] •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 • [指示代词,这样]
•与 •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动词,亲附,结交]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介词,跟]
《六国论》文言文字词整理
一、注音
1、六国互丧 2、暴霜露 3、如弃草芥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洎牧以谗诛 6、胜负之数 7、食之不得下咽 8、日削月割
读准字音
六国互丧 sàng 暴霜露 pù 如弃草芥 jiè 与 yǔ 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 jì牧以谗诛 胜负之数 shù 食之不得下咽 yàn日削 xuē月割
(前例、旧事。
今指真实的
•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doc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doc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
理.doc
《六国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讨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

这篇文章涉及到实词虚词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词:
(1)名词:表示人、地方、事物等。

如:秦国、六国、长城、车轮。

(2)动词:表示行动、变化等。

如:灭、杀、攻、掠、取。

(3)形容词:表示人、地方、事物的特点。

如:美丽、强大、聪明、愚蠢。

(4)副词:表示时间、地点、语气等。

如:忽然、立刻、渐渐、始终。

2.虚词:
(1)副词:表示时间、地点、语气等。

如:啊、呢、乎、于、而、之、也。

(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我、你、他、她、它、他们。

(3)疑问词:表示询问。

如:谁、这、那。

(4)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

如:啊、呢、乎、于、而、之、也。

通过对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文言文字词整理
一、注音
1、六国互丧 2、暴霜露 3、如弃草芥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洎牧以谗诛 6、胜负之数 7、食之不得下咽 8、日削月割
读准字音
六国互丧 sàng 暴霜露 pù 如弃草芥 jiè 与 yǔ 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 jì牧以谗诛 胜负之数 shù 食之不得下咽 yàn日削 xuē月割
•向 •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如果,连词 • 2.并力西向 • 前进,动词
•得 •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动词,获得)。 • 2.此言得之。 • (形容词,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或 •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代词,有的人]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或许,副词]
•之 •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代词,代土地] •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代词,代秦国] [助词,的] •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 • [指示代词,这样]
•与 •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动词,亲附,结交]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介词,跟]
• D 、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假如
• 词类活用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名作状,按道理 • C、义不赂秦 “义”,用作动词:坚持道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 F.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形作名,小的战果,大的战果] • G.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形作动,坚持到底] • H.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名作动,侍奉,礼待] • I并力西向 •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动词,前进]
• 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 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 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进军 (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 古今异义词 • A、其实百倍 • B、思厥先祖父 • C、后秦击赵者再 • D、始速祸焉 • E、可谓智力
(它实际上。 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 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 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
今为一个词,指人认
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
问题的能力。)
•而
•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因而,连词]
•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承接连词]
• 3.二败而三胜

[并列连词]
• 4.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转折连词,可是]
• 5.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转折连词,可是] [表承接的连词]

[转折连词,却]
• 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重点实词
•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器
•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全,都 )
•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实际数目)
• 4、此言得之
( 适宜,得当,正确 )
•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亲近,亲附
•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 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两次
二、重点实词解释
•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4、此言得之 •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 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 非兵不利 • 而秦兵又至矣 •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兵器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良将犹在
动词,好象 副词,还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 始速祸焉
• 终继五国迁灭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前例、旧事。
今指真实的
•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G.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 “然后”,这样以后) 然后得一夕安寝。
H.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至于到……)
• 四、一词多义 •为 •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动词,作为] [招致] •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动词,成为] •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动词,治理] [介词,被]
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迫。所以用 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以致全部覆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理固宜 然)。
•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 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量。
•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珍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 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 高低来)呢。
使……退却
•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珍惜、爱惜
• 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数,指命运
• 通假字
• A、暴霜露
“暴” pù,同“曝”。晒,引申为“暴露”,意为
• B、暴秦之欲无厌“冒“着厌”。”同“餍” yàn 。满足。
• C、为国者无使 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9.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 [代词,代燕赵之君] •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代词,代赵国,它] •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代词,自己的] • 4.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代词,代六国的]
•以 • 1.不赂者以赂者丧 • [介词,因为] •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介词,因为] • 3.秦以攻[攻战]取[取得]之外 • [介词,用] • 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介词,拿,用] • 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介词,拿,用] •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介词,凭着] •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 • 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可译为才]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
(6)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7)其势弱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 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
• 故曰“弊在赂秦也” •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强弱胜负已判矣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于,副词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胜利,名词 战胜,动词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