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2)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药理学PPT课件 抗心律失常药

药理学PPT课件 抗心律失常药

Outside
4 Na+
Na+
inside
K+,ClChannel currents
K+
Ca2+
Pump Exchanger
影响0期去极化因素
膜反应性:指膜电位水平与0相除极速度和幅度的 关系,是决定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
- 静息膜电位愈负,传导愈快 药物影响:有些药物与钠通道结合,使通道失活,
0相除极速度减慢、幅度减小,传导减慢。 - 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药物解离后通道复活,药物
改变传导性 - 增加膜反应性:加快传导,取消单向传导阻滞,
终止折返激动(Ib类) - 降低膜反应性:单向传导阻滞变为双向传导阻滞,
终止折返激动 (Ia类) - 减慢房室结传导,消除房室结折返所致的室上性
心动过速( Ⅱ 、Ⅳ 类)
第四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Ⅰ 类—Na+ 通道阻滞药: Ⅰa类 : 适度阻滞Na+通道,奎尼丁 Ⅰb类 : 轻度阻滞Na+通道,利多卡因 Ⅰc类 : 明显阻滞Na+通道,普罗帕酮
1
+20
2
0
-20 0
3
-40
ARP
-60
ERP
-80
RRP
绝对不应期(ARP):0相— -55mV,复极化初始阶段, 心肌细胞对任何刺激都不 引起反应
有效不应期(ERP): 0相— -60mV,膜电位复极至-60mV 时,强刺激可使膜局部去 极化,但不能传播为全面 去极化的AP。
相对不应期(RRP):过了有 效不应期(-60mv — -80 mV),强刺激可产生动作电 位。此期内,期前激动所 引起的收缩称过早搏动。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ppt课件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ppt课件

0 mV
有效不应期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对刺激不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膜电位复极到 -50mV~ -60之前 •反映快钠通道恢复有效开放所需的最短时 间 •其时间长短一般与APD的长短变化相应
心律失常发生电生理学机制
原因:⑴ 冲动形成障碍 ⑵ 冲动传导障碍 ⑶ 二者兼有
1a. 奎尼丁(Quinidine)
本类药阻断开放状态的钠通道,对钠通道的 阻滞作用介于IB和IC类之间,能适度阻滞心 肌细胞膜钠通道,降低Vmax、减慢传导;还 可阻断多种K+、Ca2+通道,延长APD和ERP。
1a. 奎尼丁(Quinidine)
【药理作用】
阻断激活状态的钠通道,另外,还可阻断K+、Ca2+ 通道(膜稳定作用),还有受体、M受体阻断作用。 #降低自律性 #减慢传导 #延长不应期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河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杜肖娜
常 见 的 心 律 失 常 心 电 图
常 见 的 心 律 失 常 心 电 图
授课内容
正常心肌电生理学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及分类 常用抗心律失慢反应电活动 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改变ERP及APD而减少折返
绝对延长ERP:延长APD、ERP,以延长ERP更为
显著(延长Na+通道恢复开放所需要的时间)。
相对延长ERP:缩短APD和ERP,但缩短APD更显
著,从而取消折返。
促使邻近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性,防止 折返的发生。
药物的作用取决于细胞所处的状态,在不同条件下, 药物都能发挥促使ERP均一的效应。
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2 ppt课件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2 ppt课件

▪降低自律性
▪改变传导速度:高钾—减慢;低钾—加
▪快缩短APD , 相对延长ERP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2) PPT课
22

特点:
▪ 对心室肌和浦氏纤维选择性高 ▪ 对正常心肌组织的电生理影响小,而对缺血
或受损而发生部分除极的心肌组织,对钠通 道(失活态)阻滞作用强,而增强其减慢传 导速度的作用。
一、I类 钠通道阻滞药 (一)Ia类 奎尼丁(quinidine)
1.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P.O,F=70-80%,血浆蛋白 结合率=80%,主要分布在组织(心肌)中。
❖消除:肝(羟化物:具有药理活性)、肾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2) PPT课
19

2.药理作用
❖对心肌电生理的作用:低浓度时阻滞INa
第十九章 抗心律失常药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2) PPT课
1

心律失常是由于冲动起源和冲动传导异常 所导致的心动频率和节律的紊乱。
窦性心动过缓 缓
快 过早搏动

速 心动过速


传导阻异滞丙肾上腺素 扑动或颤动
阿托品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2) PPT课
2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2) PPT课
13

发生时间 发生原因 平台期
早后除极 2、3复极 APD
EAD
相中 (药物)、
低血钾早后除极源自迟后除极 复极后的 胞内钙超
DAD
4相 负荷,如
强心苷中
毒、心肌
缺血、胞
外高钙
钙超负荷, 可诱发短 暂钠/钙交换
迟后除极
触发活动:由后除极引起的异常冲动的发放。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ppt课件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ppt课件

PPT课件
29
四、Ⅳ类药—钙拮抗剂
维拉帕米(verapamil)
【临床应用】
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房室交界性,对房颤、房扑也有效。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药。
PPT课件
30
总结
选择性作用于浦肯野纤维,只对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的药 物——利多卡因。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首选药——利多卡因。 具有局麻作用又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利多卡因。 普萘洛尔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首选 药。 能阻滞钠、钙、钾三种通道,还有阻断α 及β 受体作用的药 物—胺碘酮—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药—维拉帕米。
药理作用特点: 1. 作用于希-浦系统,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
轻度延长APD和ERP。
2. 结构类似普萘洛尔,有β受体阻断作用。 3. 对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疗效。
PPT课件
21
二、Ⅱ类药—β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propranolol)
【药理作用】
1. 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心率
对抗交感神经兴奋造成的自律性增高。
PPT课件
27
胺碘酮(amiodarone)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2. 角膜色素沉积 3. 甲状腺功能紊乱 4. 肺纤维化
• 可致间质性肺炎,形成肺纤维化,是最严重 的不良反应,致死原因。
PPT课件
28
四、Ⅳ类药—钙拮抗剂
维拉帕米(verapamil)
【药理作用】 1. 降低自律性 窦房结,抑制4相钙的内流。 2. 减慢传导 窦房结和房室结,抑制0相除极速率。 3. 延长不应期 延长慢反应细胞的ERP,延长钙通道复活时间; 较高浓度下也延长浦氏纤维的ERP。

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课件)

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课件)
在一个APD中,ERP的比值增大 就意味着有较多的冲动落入ERP, 即心肌对冲动不起反应的时间延长 不易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增高
4相自动除极速度加快,最大舒张电位水平上移或阈 电位水平下移,均使从最大舒张期电位到达阈电位的时 间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降低。
ⅠC类--普罗帕酮(心律平)
【药理作用】 ➢ 显著阻滞Na+通道,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 ➢ 阻断β受体、钙拮抗作用 【临床应用】 ➢ 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 【不良反应】 ➢ 心脏毒性大(一般不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合用,以
免加重不良反应。)
Ⅱ类 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药理作用】
➢ 抗心律失常作用部位主要在窦房结和房室结 1.阻断β1受体,4期自动除极速率↓,自律性↓ 2.抑制0期Na+内流,除极速度↓,传导速度↓ 3.延长ERP :高浓度
(二)兴奋性 ➢ 心肌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其高低与
兴奋阈值成反比。 ➢ 影响因素:膜静息电位、阈电位的水平,及4期
离子通道的状态(Na+、Ca2+通道 静息态、激活态、
失活态)。
二、心肌电生理特性
(三)传导性 ➢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 影响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0期去极速度和幅
普萘洛尔
【用 途】 ➢ 主要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对交感兴奋、
甲亢及嗜铬细胞瘤等引发的窦性心动过速可作 为首选药。 ➢ 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也有效,尤其对运动或情绪 激动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
Ⅲ类 延长ERP药--胺碘酮
药理作用
➢阻滞K+通道,Na+通道,Ca2+通道; ➢非竞争性阻断α、β受体。

抗心律失常药ppt课件 (2)

抗心律失常药ppt课件 (2)
25
早后除极 (ealy afterdepolarization ) 特点:
.是在心肌尚未完全复极时出现的除极,多出现于2相或3相; .主要由Ca2+内流增多所引起;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高(绝对值较小), 除极频率快,振幅小。
A
B
C
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26
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特点:

异位心律



被动性 :逸搏与逸搏心律 早搏
主动性 非阵发性与阵发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
冲动传导异常
窦房阻滞
病理性传导障碍 房内阻滞
房室阻滞
室内阻滞
意外传导
捷径传导
23
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机制
❖冲动形成异常
▪ 自律性异常 ▪ 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冲动传导异常
▪ 传导阻滞 ▪ 折返
❖折返激动(reentrant excitation): 指一次 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形通路折回 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
28
A
B
单向阻滞区
2
1
2
1
正常冲动传导
单向阻滞和折返
浦氏纤维末梢正常冲动传导、单向阻滞和折返形成
过程
房室传导时间
代表左右两心室去 极化过程的电位变

反映心室复极(心室肌 细胞3期复极)过程中
的电位变化
代表心室各部分心肌细胞均 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
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到完 全复极到静息状态的时间
21
概述
心律失常是由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 常所引起
22
窦性心律失常:停搏、过缓、过速、不齐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ppt课件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ppt课件

4、过敏反应
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 小板减少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与奎尼丁相比 抗心律失常作用弱
阻断M受体作用弱
无α 受体阻断作用
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iv 可抢救危重病例
久用可致红斑狼疮综合征
ⅠB类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
共同特点:对Na+内流作用弱,促K+外
抗心律失常药 (anti-arrhythmic drugs)
心律失常的分类 缓慢型心律失常 快速型心律失常
1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1、心肌细胞膜电位
2、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 快反应细胞:
包括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和希-普细胞。
0 相除极由钠电流介导,速度快,振幅大。
慢反应细胞:
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
度不均一等。
心肌细胞受损、炎症、缺血、缺氧 等情况下可发生。
4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Ⅰ 类 Na+通道阻滞药
分为 ⅠA 适度阻滞钠内流 奎尼丁
ⅠB 轻度阻滞钠内流 利多卡因
ⅠC 重度阻滞钠内流 普罗帕酮
Ⅱ类 β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 Ⅲ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
Ⅳ类 Ca2+通道阻滞药 维拉帕米
迟后除极 ( delayed depolarization) after-
发生于4相,细胞内 Ca2+超 载,诱发短暂 Na+ 内流引起。 心率过速、心肌缺氧、 细胞内
早后除极、迟后除极一旦达到阈电 位则可引发一连串异常冲动的发放, 即触发活动。
(二) 冲动传导异常 1、单纯传导失常 包括传导减慢、传导阻滞、传导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s)
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
后去极 发生时间 机制
处理
早后去极 4相之前 APD 长 APD缩短
迟后去极 4相
Ca2+内流 → 抑Ca2+、 Na+短暂内流 Na+内流
4.基因缺陷:
染色体三个突变基因→心肌复极↓→Q-T间期延长 综合征 5.离子靶点假说: INa、ICa、IKr 通道的功能或表达异常时,可引起各 种心律失常 INa抑制过强---出现传导阻滞,造成折返激动 IKs通道基因突变---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L型钙电流---APD缩短,产生房性及某些快速型心律 失常
单向传导阻滞
1
A
2
1
A
单向阻滞
2
2
1
C
正常冲动传导 B
C 单向阻滞和折返 B
浦氏纤维末梢正常冲动传导、单向阻滞和折返形成
单向传导阻滞的对策
单向阻滞的 消除
2
1
2
单向阻滞 为双向阻 滞
1
1
A
1
2
1
A
1
2
C
BC
B
邻近细胞ERP长短不一引起折返 单次折返→1次早搏;多次折返→心动过速
3相K+外流
22-8
4相Na+或Ca2+内流
2.减少后除极 ①缩短APD药物
→减少早后除极 ②钠、钙通道阻滞药
→减少滞后除极
3.消除折返 ①改变传导性: 增加反应性→加快传导→取消单向阻滞 降低反应性→减慢传导→使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 ②延长ERP: • 绝对延长: ERP↑/APD↑ • 相对延长: ERP↓/APD↓ • 使邻近细胞ERP趋向均一化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学习目标
掌握 ①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②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 ③常见类型心律失常的选药
熟悉 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概述】
•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一种由于心动频率和节律
的异常,使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而导致的严重心脏病 • 窦性心律 (频率:60~100次/分)
2.自律性升高: ⑴自律细胞 ①加快4相除极速率→自律性↑ ②最大舒张电位↓→自律性↑ ③阈电位下移→自律性↑ ④病理 ⑵非自律细胞
3.后除极: • 特点:频率快、振幅小、振荡波动、膜电位不稳定→
易引起触发活动→心律失常 • 早后除极:发生在2-3相,APD过度延长时易发生
• 迟后除极:发生在4相,Ca2+超载引起Na+短暂内流
mV
2
3
诱发因素: •APD过长 •c外低钾
早后除极(early after depolarization, EAD)与触发活动
t(s)
mV
原因:胞内Ca2+Na+短暂内流
诱发因素:
4
•强心苷中毒 •心肌缺血 •细胞外高钙
4
迟后除极
触发活动
(delayed after depolarization, DAD)
4相坡度(斜率) 最大舒张期电位(MD作电位及离子转运
mv
1相:Ito
+30
K+短暂外流 2相: Ik
K+外流,Ca++、 Na+内流
0
0相: 大量Na+
内流
-70
3相: Ik 大量K+外流
-90
APD
4相
4相:Na+-K+ ATPase
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 0~3相,主要受K+外流速度的影响,膜电位恢复所需时间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 机制和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一)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
1.阻滞钠通道 2.拮抗心脏的交感效应 3.调节钾通道,适度延长有效不应期 4.阻滞钙通道
(二)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 1.降低自律性: ①4相除极斜率↓ ②上移阈电位 ③最大舒张电位↑ ④延长APD—延长心动周期,从而减慢自动起搏
去极快 传导 快 (0.4~4.0 m/s) 4相 Na+内流
K+外流
小( -50~ -70 mV) 慢Ca++内流 去极慢 慢 (0.02~0.05 m/s)
Ca++内流 K+外流
(三)药物、静息膜电位对动作电位的影响
静息膜电位↓→钠通道开放↓→复活时间↑ 钠通道阻滞药→0相除极↓→传导↓、兴奋性↓
心律失常
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1.折返: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行通路 折回并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
1.折返
正常心肌
单向传导阻滞
折返形成
产生折返的条件:
①解剖或生理学环形通路; ②单向传导阻滞或相邻细胞ERP不均一 ; ③回路传导的时间足够长,折回的冲动落在
原已兴奋心肌的不应期之外;
→APD、ERP↑
(四)有效不应期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指从除极开始到对刺激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时间 意义: 1.反映钠通道恢复有效开放所需的最短时间 2.其时间长短一般与APD的长度变化相应,但程度
有所不同 3.ERP/APD↑→心肌不反应的时间↑→不易引起快速
自律细胞的自律性
自律细胞4相不稳定→自动缓慢去极化
SA/AV结 自律 细胞 非自律 细胞
(二)
快 反 应 和 慢 反 应 电 活 动
快反应细胞:心房肌、心室肌、浦氏f
特点: 1.膜电位大(-80—-95mv) 2.除极速度快,传导速度快,振幅大 3.除极主要由Na+↓所致 4.整个APD中有多种电流参与
第一节 正常心肌电生理 一、心肌细胞膜电位
静息电位(RP)极化:膜内较膜外负 90mv(心室肌、蒲氏纤维)
动作电位(AP)先除极后复极
0相(快速除极)—Na+内流
1相(快速复极初期)—K+ 短暂外流
2相(缓慢复极)—Ca2+、Na+(少量)内流,
K+外流
3相(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
4相(静息期) 自律细胞—
规则(每2个心动周期间隔时间均等)
P TP
P
P
P
P
QRS
心律失常分类
缓慢型: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快速型: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等
治疗措施
1.物理治疗(如体外压力感受器刺激,或安装器械 如起搏器)、手术、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等 2.药物治疗
慢反应细胞:窦房结、房室结、心肌缺血的细胞
特点: 1.膜电位小(-50—-70mv) 2.除极速度慢,传导速度慢,振幅小 3.除极主要由Ca2+↓所致 4.静息膜电位不稳定,易除极,自律性↑
快反应细胞
慢反应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蒲氏纤维 窦房结、房室结、病变心肌
膜电位 大(-80~ -95 mV) 0相 快Na+内流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