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1家教案新版语文版
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废墟的召唤》教案(新版)语文版

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有关历史背景,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⑵.过程与方法: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⑴. 品味赏析语言。
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⑵. 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⑶. 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课时计划:2课时、四、教具准备:u盘、录音机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动机:⑴. 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⑵.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
导入本节课。
(二).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⑴.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 设计思考问题: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⑶.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明确: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鼓励学生开展环保课题研究,如调查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分析环保政策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定期组织环保小组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创意展示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邀请家长参与环保教育活动,共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核心素养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提升写作水平。
2.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与自然》: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纪录片,展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环保法律法规》:一本介绍环保法律法规的书籍,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上述拓展材料,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观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拖延和不够认真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文言文、现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作文创作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和探究研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增强学生的研究体验和参与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文学作品的研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 文言文:《出师表》、《陈情表》2. 现代文:《孔乙己》、《范进中举》3. 诗歌:《己亥杂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重点与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 现代文的深层次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3. 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的表达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本、多媒体课件、讨论题目等。
2. 提前布置预作业,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阅读和理解。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课文讲解1. 文言文:《出师表》、《陈情表》- 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 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
-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现代文:《孔乙己》、《范进中举》-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 探讨课文中的社会问题和深层次含义。
-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3. 诗歌:《己亥杂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讲解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 进行诗歌朗读和背诵训练。
3. 课堂练布置相关的练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1. 复导入通过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研究环节。
2. 深入研究1. 文言文:《出师表》、《陈情表》- 进行文言文翻译练,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 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 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3.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 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 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了祖国的哪些地方?
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先触摸了地图上的沦陷区,又触摸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
4.诗人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 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 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 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 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 ,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 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 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家_教学设计

YUWENJIANSHE单元整体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已在七、八年级学习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状物散文,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安排了一组偏于议论的散文。
学习这类散文,重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的意识,指导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引发议论。
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本单元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所选课文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而偏重于议论。
选文与七、八年级学习过的散文一脉相承,构成了螺旋式上升的格局。
四篇课文分别关注家庭、生命、社会与人生,是对生命、社会、人生的感悟和理性思考。
课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由熟悉到陌生的顺序排列,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相对完善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要在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文章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精读课文,教师要注重点拨引导;略读课文,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4.学习由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发表议论。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活。
四、课时分配《家》2课时,《石缝间的生命》2课时,《废墟的呼唤》2课时,《更浩瀚的海洋》2课时。
(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任丽芬)《家》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家》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充满哲学思考的散文,作者从人们熟悉的事物入手,以三个递进式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家的认识。
学习本文,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探求“家”的真谛。
在教学中,宜采用自主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本文的思想内涵。
依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学习。
二、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理解三个递进式的比喻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最全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最全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诗歌单元。
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无论是博大、深沉的情感,还是幽远、隽永的哲思,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
阅读本单元的诗歌,我们可以领略诗人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自《舒婷的诗》,诗人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让物化的自我形象,熔铸于祖国的形象之中。
诗人既是生长在祖国母亲怀抱里的一个简单的个体,又是与祖国一同经受苦难屈辱、一同挣脱羁绊、一同走向希望的统一体。
这首诗宛如一首交响曲,前两节沉郁、凝重,后两节清新、明快,表达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
《梅岭三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
诗人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短诗五首》分别为《月夜》(选自《沈尹默诗词集》)、《萧红墓畔口占》(选自《戴望舒选集》)、《断章》(选自《鱼目集》)、《风雨吟》(选自《芦荻诗选》)、《统一》(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
这五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情思。
《月夜》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祭拜友人,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断章》通过桥、景、人、窗、月、梦这六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表明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一、第一章:《社戏》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3)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2.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
(2)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2)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
(2)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
(4)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5)讨论:分享对小说中幽默、讽刺语言的理解。
(6)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第二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3)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通过对比手法,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3.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对比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手法理解课文。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
(2)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性格特点。
(4)通过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5)讨论:分享对作者怀念童年生活的理解。
(6)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第三章:《孔乙己》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讽刺手法表现社会现象。
(3)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
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1. 课程概述
本教案为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的教学设计,旨在提供高质量的公开课教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的各个单元内容;
- 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研究兴趣。
3. 教学内容
本教案将涵盖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的所有单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 课文阅读与理解
- 作文与写作技巧
- 古诗词鉴赏
- 议论文写作
- 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
4. 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主动研究,包括但不限于:
- 翻转课堂:学生预课文内容,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和解读;
-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各种语文活动和任务;
-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5.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和课后测试等多个方面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
6. 教学资源
为增加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
- 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教材
-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
- 课外阅读材料和辅助教材
7. 教学安排
本教学设计将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进行。
以上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的概述和教学设计,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和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具体的教案内容和教学步骤可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和详细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家
毕淑敏曾问孩子家是什么?孩子们回答: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时的奖赏和不及格时的斥骂。
家是可以耍赖撒娇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
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这是孩子们关于家的描述,在作家眼中,家又是怎样的呢?
1.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
(重点)
2.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
(重点、难点)
3. 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一首歌叫《我想有个家》,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
我不知道同学们对家有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生字注音
袅袅.(niǎo) 祝祷.(dǎo)温馨.(xīn)
琐屑.(xiè) 休憩.(qì)冥.想(míng)
萦.绕(yíng) 倦.鸟思巢(juàn)摇曳.(yè)
黯.然失色(àn)陶冶.(yě)打扰.(rǎo)
举目无亲:指单身在外,见不到亲属和亲戚。
倦鸟思巢:疲倦的鸟儿希望回巢,常比喻游子思乡。
命运莫测:命运难以推测。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比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世上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赤条条,形容光着身子,一丝不挂,毫无遮掩。
语出《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闲言碎语:①没有根据的话;闲话。
②与正事无关的话。
举止泰然:不以为意,神情如常。
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沉思冥想:深沉地思索。
落叶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乡。
周国平,1945年生,上海人。
当代学者、哲学家、作家。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
1998年底以前的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 -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思考。
作者把“家”分别比作什么?
【交流点拨】找出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明确作者把“家”分别比作一只船、温暖的港湾和永远
的岸,再加上引子中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可见全文的结构为总分。
(二)深层理解
【交流点拨】引子起统领全文的作用。
两个比喻将“人一生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
【交流点拨】作者分别把家比作一只船、温暖的港湾、永远的岸,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的人生经历来理解作者的用意。
把家比作一只船,意在说明家在岁月长河中,为亲人战胜莫测命运提供勇气、信心与温暖。
把家比作温暖的港湾,说明家是我们远航后休憩的场所,而那些家中的碎屑的噪音和温馨是让我们疲倦的心灵放松的人间乐曲。
把家比作永远的岸,表达了作者认为家是我们人生远航的目标和航行中停靠的岸,为我们漫长的人生航行提供动力和补充能量。
【交流点拨】简要梳理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初步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化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
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个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有彼岸和归宿。
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联系三个小标题,简单理解其间的关系是递进式的,因此,位置不能互换。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作家围绕家设了三个比喻,生动而又形象,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课文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走进内容
分组朗读,合作讨论。
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说说这几个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面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
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波涛汹涌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
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而来。
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一巢和根一让我们牵挂。
三个比喻蕴含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可找出作者抒情议论的句子仔细体会。
)【交流点拨】三个比喻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过着平凡生活的天下人
的祝福。
(二)走进语言
教师范读,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了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交流点拨】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
【交流点拨】奥德修斯的经历和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证明了“家是永远的岸”。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交流点拨】吟诵马致远的词曲,说明家是游子魂牵梦绕的永远的岸。
引用《红楼梦》中的话。
【交流点拨】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
(三)走进写法
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全篇由引子和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的标题均以判断句表述,直接阐述了作者的认识和思考。
从标题上看三个小节是三个层次,是一种递进关系。
这种关系是建立在课文开篇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一它确实是的”之上的。
这是作者有关“家”的思考的前提,也是话题提出的引子。
第一节,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第一层面的哲学认识。
“家是一只船”这个判断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来自引子中人生“对于所有人来说是飘过岁月之河”一句,这是作者用一个比喻句表达对人生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承接第一节的比喻判断“家是一只船”,进而阐释“家是温暖的港湾”。
第三节,作者在前两节思考的基础上,用“永远”一词把“家”的本质特征给以鲜明的定位一“家是永远的岸”。
最后,作者用《红楼梦》中的话语论述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的,都是要登临“家”这个岸的,为本段主旨做铺垫。
写作方式
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述一后议论一再抒情)。
(四)走进主题
自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
教师:文章是围绕“家”展开的。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描述“家”写得最好的语句,然后试着说说你的理解。
(主要结合本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有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的处理方式来探寻文章的主题。
)
【交流点拨】这篇散文以船、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作者对家、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依恋及赞美之情。
齐读课文,寻章摘句,加深课文理解。
三、拓展延伸
仿句练一练。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例句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
例: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
参考: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那么家是一辆汽车,家是加油站,家是终点站。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那么家是旅行包,家是驿站,家是目的地。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大舞台,那么家是给你力量的导演,家是给你机会的主持人,家是给你掌声的观众。
同学们,你们的家还可以是什么呢?
例:家是很温暖的让我们可以依靠可以依恋的地方。
参考:
家是我们的支柱,时时刻刻支撑着我们,无论我们什么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一想到家,我们就有勇气来面对它。
家是一盏为我们点亮的灯,它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家是一棵大树,我们在这棵大树的树荫下成长,它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它给我们温暖,给我们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