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测量与仪器论文

合集下载

脑电监测技术

脑电监测技术

脑电监测技术简介脑电监测技术是一种用于记录和分析人脑电活动的方法。

通过将电极放置在头皮上,可以测量到脑部产生的微弱电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反映出脑部的活动和功能。

工作原理脑电监测技术基于记录脑电图(EEG)来分析脑电活动。

脑电信号是由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引起的,这些活动会形成电位差,进而通过电极传递到皮肤表面。

通过放置电极在头皮上不同位置,可以获得多个电极之间的电势差,从而得到脑电信号。

应用领域脑电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临床医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 睡眠研究:脑电监测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人们在不同睡眠阶段产生的脑电活动,从而帮助了解睡眠过程和睡眠障碍。

- 癫痫诊断:脑电监测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癫痫发作,并对癫痫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调整。

- 认知研究:脑电监测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例如研究、注意力和记忆等。

- 精神疾病研究:脑电监测技术可以帮助研究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的脑电活动特征。

先进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脑电监测技术也不断发展。

以下是一些先进的脑电监测技术:- 高密度脑电图(HD-EEG):通过增加电极数量和密度,可以更精确地记录脑电信号,从而得到更详细的脑电活动信息。

- 事件相关电位(ERP):通过与特定刺激事件的时间关联,可以研究人脑对刺激的反应过程。

- 脑电频谱分析:通过将脑电信号转化为频率分布图,可以研究不同频率带的脑电活动对不同认知过程的影响。

结论脑电监测技术为研究人们的脑电活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在神经科学、临床医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通过进一步探索脑电监测技术,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脑的功能和异常,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脑电图与脑电活动论文素材

脑电图与脑电活动论文素材

脑电图与脑电活动论文素材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一种通过电极在人类或动物头皮上记录脑电活动的技术。

脑电图检测目的在于了解脑的功能,为医学和研究领域提供重要的信息。

本文将重点探讨脑电图和脑电活动的相关概念、原理以及应用领域。

一、脑电图的基本概念脑电图是通过电极测量头皮上的脑电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可视化图形。

脑电信号是由大脑中神经元的电活动产生的微弱电流所形成,通过电极记录后,可以观察到脑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脑电图能够提供关于脑功能状态、意识状态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断信息。

二、脑电图的记录原理脑电图的记录过程需要将电极置于头皮上,这些电极可以记录神经元之间的电位差。

常见的电极布置形式有10-20系统和10-10系统。

10-20系统根据国际标准,头皮被分为不同的脑区,每个脑区分配不同的英文字母和数字码。

通过电极间的连接,脑电图记录器可以将脑电信号放大和转换成图像。

三、脑电活动的频率特征脑电信号主要包括α波、β波、θ波和δ波等频率。

α波通常出现在放松、闭目休息的状态下,β波与大脑活跃度相关,θ波和δ波则与昏睡或某些疾病状态相关。

通过对脑电图的频谱分析,可以确定脑电活动的频率特征,为研究脑功能和相关疾病提供重要数据。

四、脑电图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脑电图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可以用于癫痫发作类型的鉴别和定位发作的病灶。

此外,脑电图在睡眠障碍、认知功能评估、脑卒中以及精神病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五、脑电图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脑电图在人机交互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通过记录脑电图,可以实现人类脑向计算机的信息传递,并将其应用于脑机接口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的开发。

脑电图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人类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交互效率和体验。

六、未来发展趋势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脑电图在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将继续得到重视和扩展。

脑电波毕业论文

脑电波毕业论文

摘要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是脑神经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或头皮表面的总体反映。

脑电信息数据的分析研究是人类对人脑思维研究中一个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人脑脑电波信息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结果,也可以解释人类行为的一些现象。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测和分析由感情变化事件引起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时产生在大脑皮层区域之间的θ波段脑电活动变化,从而得出人脑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在得出结果的基础上讨论得到结果的意义,并为脑信息研究提供试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通过实验获取的脑电信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对与感情变化相关的脑电图实验数据中的θ波段进行过滤,提取θ波。

对θ波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提取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计算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然后对EAST 程序输出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的结论有:对于日常生活中习惯用右手的女性来说,θ波的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越大,愉快的情绪就越强烈;θ波的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越大,愉快的情绪越少,不愉快的情绪越多。

关键词:脑电图感情θ波主成分分析ABSTRACTEEG is by the EEG plethysmometer the brain itself weak bioelectrical enlarge record become a graph,and brain electrophysiological activity in the overall surface of the cerebral cortex or scalp.EEG data analysis research human an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the human brain thinking,some phenomena can be interpreted not as the result of our knowledge,human behavior can be f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uman brain brainwave information.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to produce θ-band EEG activity changes in the area of the cortex between pleasant and unpleasant emotions caused by the emotional change events,to arrive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brain and emotions,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and the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brain information Studies.In this paper,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EEG data obtained through experiments, analysis and processing.θ-band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 changes in the EEG experiment data filtering,extracting θ wave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θ wave,and extracts the first main component,a second main component,and calculating a first main component,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second main component,and then the the EAST program output data result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To the conclusion:For right-handed women in daily life,the the larger θ wav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the more intense unpleasant emotion s;greater the contribution rate θ wave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 the unpleasant emotions fewer,the more unpleasant emotions.Key words:EEG emotion θ wav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目录第一章研究背景 (1)1.1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2脑电图的定义及特点 (1)1.3脑电图的发现及研究进展 (2)1.4脑电图波形介绍 (3)1.5脑电波产生的机制 (4)第二章分析方法及使用软件介绍 (6)2.1主成分分析方法介绍 (6)2.2软件介绍 (6)2.2.1关于MATLAB (6)2.2.2关于EAST (7)第三章脑电图试验 (8)3.1脑电图获取方法 (8)3.2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8)3.3实验的注意事项 (9)第四章数据分析 (10)4.1计算分析数据的流程 (10)4.2数据图 (12)4.3数据分析 (15)结论 (16)谢辞 (17)参考文献 (18)第一章研究背景1.1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脑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接受外界信号、产生感觉和知觉、形成意识、进行逻辑思维并发出指令的中枢。

论文-便携式脑电健康检查的专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论文-便携式脑电健康检查的专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便携式脑电健康检查的专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签名)所在学校(盖章)求,将脑电检查从必须由专业医院专营实施的复杂临床医疗工作,变成一个大众化的、可以由普通非专业人员使用的大脑健康状况速查,从而普及脑电量化诊断,及早发现可能的脑部隐患,以采取有针对性的保健或医疗措施,提高公众脑健康水平。

(2)脑电检查的现状和问题目前,虽然单次普通脑电检查的费用并不是非常高(参见表1的某医院脑电检查项目价目表),但是,动态脑电的监测、脑地形图、无纸脑电图等项目费用仍比较高;更况一般百姓到医院检查,从“交通”到“挂号”到“诊断单”、“缴费”、“排队”等一系列流程,其人力和时间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对于普通大众,一般在没有明显的病症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进行类似的检查的。

表1 某医院的脑电检查项目价目表项目单位价格/元说明脑电图次8脑电图(14导)次100脑电图(16导)(18导)次160无纸脑电图次280进口机癔痫诱导、诱发次80癫痫和癔症鉴别诊断次100睡眠诱导次200诱导EP蝶骨电极次90复杂性EP闪光刺激次90脑地形图次200脑血流图(转颈试验加倍)次30转颈试验加倍脑电图监测小时3024小时动态脑电图监测(国产)次800国产仪器24小时动态脑电图监测(进口)次1000进口仪器数字化脑电图次180脑电超慢涨落分析次200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目前的脑电检查,存在如下问题:①单次检查成本较高,难以成为“保健”行为。

综合考虑个人到医院进行脑电检查的全面成本(包括人力、时间等因素),单次脑电检查的成本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个人“健康检查”的成本预期,因此常规的脑电检查难以成为一个健康“普查”行为(例如家庭中的“血压”测量就是一种大众化的健康普查行为),而只能是一种针对严重疾病的病理检查。

②依赖专家个人的临床经验,准确度波动较大。

而脑电检查的长处所在——即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断能力——由于专家个人经验的不同而可能导致诊断结果的可靠性差异较大。

脑电控制及检测设备的研究与实现

脑电控制及检测设备的研究与实现

脑电控制及检测设备的研究与实现摘要:脑电控制及检测设备被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断、科学研究以及教学环节之中。

本文通过分析脑电检测方法以及脑电信号与人体精神状态的关系,设计相应电路采集并进行分析脑电信号,重点对从脑电信号中解析出的人体精神专注度的数据进行研究和应用,测试者通过调节注意力,设计出可以采集脑电信号,用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来改变彩灯颜色变化的脑电检测设备,进行脑-机交互操作。

关键词:脑电信号检测;脑电控制;虚拟仪器;信号检测引言脑电是大脑神经电活动的反映,脑电图描记术则是脑电图临床应用的开端。

从上世纪40年代起,利用脑电图描记术就开始在临床脑病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脑电检测技术和脑电检测类仪器也在不断发展,脑电的应用范围也由单纯的临床诊断逐渐扩大,而脑电检测类设备发挥的作用也日趋重要。

随着人类对大脑研究的深入,也必然会对脑电检测类设备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对这些设备的开发研究、学习使用、故障维护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加强。

一、研究目标通常情况下,脑电波是通过安置在头皮上的电压传感器采集的。

国际标准10-20电极系统提供了标准脑电图命名和定位方案,如(图1)所示。

最初的10-20系统仅包括19个电极,后来扩展到70个标准电极。

一般情况下其中的一个电极作为参考电极,位置通常在耳垂或耳朵的乳突处。

脑电信号EEG的研究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脑活动机制、人的认知过程和诊断疾患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与外界事物交互的新的途径。

我们采用了一款嵌入脑波采集芯片的脑波模块-TGAM模块,该模块结构小巧,通过连接一个EEG电极和一个REF参考电极就能够对脑波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利用此模块采集脑电信号对脑电波进行研究和开发。

图1脑电采集10-20导联系统二、总体设计及关键问题分析(一)、系统结构脑电信号检测示教系统包含硬件和软件部分,其中硬件部分为课题组前期完成的脑电信号检测前置级处理模块,本研究重点涉及虚拟仪器的软件系统设计。

脑电仪实验报告

脑电仪实验报告

脑电仪实验报告脑电仪实验报告引言:脑电仪是一种用来测量和记录人类脑电活动的仪器。

通过将电极放置在头皮上,脑电仪可以捕捉到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将其转化为可供分析的信号。

本实验旨在探索脑电仪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对人类脑电波的研究。

一、脑电仪的工作原理脑电仪通过电极与头皮接触,将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转化为电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处理后,被记录在脑电图中。

脑电波的频率可以分为不同的波段,如δ波、θ波、α波、β波和γ波。

不同的波段对应着不同的脑活动状态,如睡眠、放松、专注等。

二、脑电仪的应用领域1. 研究认知过程:脑电仪可以用来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如学习、记忆、决策等。

通过记录脑电波的变化,研究者可以了解人类在不同认知任务下的脑活动模式,为认知科学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

2. 诊断脑部疾病:脑电仪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

例如,癫痫患者的脑电波常常呈现异常放电,脑电仪可以用来检测和诊断癫痫病情。

此外,脑电仪还可以用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脑部疾病的早期诊断。

3. 脑机接口技术:脑电仪可以将脑电波转化为电脑可以识别的指令。

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和辅助通信领域。

例如,患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可以通过脑电波与外部设备进行交互,实现肢体运动的控制。

三、脑电仪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本实验以10名受试者为对象,通过脑电仪记录他们在不同任务下的脑电波变化。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静息状态、认知任务和放松状态。

1. 静息状态:受试者被要求闭上眼睛,保持放松状态。

脑电仪记录下的脑电图显示出较高的α波和θ波活动,表明受试者处于休息状态。

2. 认知任务:受试者被要求完成一项认知任务,如记忆数字序列。

脑电仪记录下的脑电图显示出较高的β波活动,表明受试者的脑部神经元正在进行高频率的激活,以应对任务需求。

3. 放松状态:受试者被要求进行深呼吸和冥想,以恢复放松状态。

脑电仪记录下的脑电图显示出较高的α波和θ波活动,表明受试者的脑部神经元处于放松状态。

脑电波扫描仪应对方案范文

脑电波扫描仪应对方案范文

脑电波扫描仪应对方案范文一、引言脑电波扫描仪是一种用来记录和分析人类脑电活动的仪器。

它能够通过电极表面检测到的微小电位变化,将脑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

脑电波扫描仪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临床医学、心理学测试和生物反馈训练等领域。

然而,脑电波扫描仪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信号噪音、电极易脱落、误差校正等,这些问题对脑电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以提高脑电波扫描仪的应用效果。

二、问题分析1. 信号噪音:脑电信号通常很微弱,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而产生噪音。

2. 电极脱落:电极与头皮接触不良或受到头部运动干扰,导致电极脱落。

3. 误差校正:脑电波扫描仪的测量结果需要进行误差校正,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解决方案1. 信号噪音的抑制为了减少信号噪音对脑电波数据的影响,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环境隔离:将脑电波扫描仪放置在信号较弱的电磁环境中,避免干扰;(2)滤波处理:使用滤波器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去噪处理,去除高频噪音,保留低频脑电信号;(3)信号平均:通过多次采集同一脑区的信号,并对它们进行平均,降低噪音水平。

2. 电极脱落问题的解决为了解决电极脱落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清洁头皮:在贴电极之前,要确保头皮干净,没有油脂和污垢,以提高电极的附着力;(2)调整电极位置:采用正确的电极位置和贴敷方法,确保电极与头皮紧密接触;(3)加压固定:在电极贴附后,用绷带或粘扣带固定电极,防止电极松动。

3. 误差校正的方法为了保证脑电波扫描仪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误差校正:(1)基线校正:在实验之前,将脑电波扫描仪接入基线信号,校正仪器的数据零点,以消除误差;(2)参考电极校正:在实验过程中,选择一个稳定的参考电极,用来校正其他电极信号;(3)数据比较:利用多台脑电波扫描仪同时记录同一被试的脑电信号,对比各设备的测量结果,检验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神经科学中的脑电波测量

神经科学中的脑电波测量

神经科学中的脑电波测量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脑电波测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脑电波测量是通过记录头皮表面的电活动来研究大脑神经活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大脑认知、感知、情感等方面的神经机制,同时也被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一、脑电波的来源和特点脑电波是由神经元在大脑皮层内的电活动产生的。

当神经元活跃时,它们会在周围液体中产生微弱的电流,这些电流在头皮、骨头和皮肤组织中传播并最终到达头皮表面。

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可以记录这些电流,并将它们转换成脑电波信号。

脑电波的特点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频率是指脑电波的振荡频率,单位为赫兹。

通常将脑电波分为不同频带,包括δ波(0.5-4赫兹)、θ波(4-8赫兹)、α波(8-13赫兹)、β波(13-30赫兹)和γ波(30-100赫兹)等。

振幅是指脑电波的电压大小,单位为微伏。

不同的脑区和不同的脑状态会产生不同振幅的脑电波。

波形是指脑电波的形状,包括正弦波、锯齿波、峰波、谷波等。

二、脑电波测量脑电波测量所用的仪器称为脑电图机(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

脑电图机由多个电极、放大器和滤波器等组成。

电极与头皮表面贴合,可以记录头皮表面的脑电波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处理,最终形成可以被实验者或医生观察的脑电图。

为了能够正确地记录脑电波信号,脑电波测量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

实验者需要保持安静、放松,同时需要避免进行任何大的肌肉运动或口鼻呼吸的干扰。

因为这些干扰会引起脑电波的混叠,从而干扰测量结果。

三、脑电波和神经疾病脑电波在神经科学中应用广泛。

它不仅可以用于研究正常人的脑功能,还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例如,脑电波可以用来诊断和监测癫痫患者的病情。

癫痫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活跃引起的、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脑电图对癫痫诊断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显示患者脑电波的异常放电。

在癫痫发作时,通常会出现高振幅、低频率的δ波和尖锐慢波等异常脑电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电测量与仪器【摘要】: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

脑电图对脑部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

本文简单介绍了脑电图、脑电波、诱发电位的产生和他们在诊断疾病的应用。

关键字:脑电图;脑电波;诱发电位;脑电新技术人的大脑皮层中存在着频繁的电活动。

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具有自发生物电活动,因此大脑皮层经常具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改变,称为自发脑电活动。

临床上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方法在头皮上观察皮层的电位变化,记录到的脑电波称为脑电图;记录到的直接在皮层表面引起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电图。

一.基本脑电脑电是大脑神经元突触电位的综合,脑电图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

研究脑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

在脑电图发现以前,要知道中枢神经的机能状态只有观察末梢神经对刺激的反应。

1791年,L.Galvani发现当肌肉收缩时将有电流产生,认识到脑在活动时也可能同样有变化。

1875年,英国的R.Gatan成功地在动物脑记录出电活动,而首次发现并精确地描述了人脑电活动的是Hans Berger,他在1924年开始研究人脑的电活动,1929年发表“关于人脑电图”论文。

1.1 EEG基本特征用快的送纸速度记录下来的脑电图一般呈正弦波样外观,周期、振幅、位相称为脑电图的基本特征,也是规定放电团节律性的波形的重要因索。

1.2 脑电波根据频率与振幅不同,可分为α波、β波、θ波和δ波。

(1)α波可在头颅枕部检测到,频率为8~13Hz,振幅20~100μV,是节律性脑电波中最明显的波,整个皮层均可产生。

在清醒、安静、闭眼时即可出现,波幅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规律。

如此反复进行的周期性改变,形成所谓α波的“梭形”。

每一α波梭形持续约1~2秒。

当被试者睁眼或接受其他激动性刺激时(如令其进行心算),则α波立即消失并转为快波,此现象称为“α波阻断”。

因此一般认为,α波是大脑皮层处于清醒安静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1] [3]。

(2)β波在额部和颞部最为明显,频率为13~40Hz,振幅5~22μV,是一种快波,其出现一般意味着大脑比较兴奋。

当被试者睁眼视物、进行思考活动时,β波即可出现。

有时β波与α波同时在一个部位出现,β波重叠在α波之上。

一般认为,β波是大脑皮层处在紧张激动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1] [3]。

(3)θ波频率为4 ~ 8Hz,振幅20 ~ 150μV,是困倦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所记录的波形。

在幼儿时期,脑电波频率比成人慢,一般常见到θ波,到十岁后才出现明确的α波[1] [3]。

(4)δ波频率为0.5 ~ 4Hz,振幅20 ~ 200μV,在睡眠、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出现。

在婴儿时期,脑电频率比幼儿更慢,常可见到δ波。

一般认为,高幅度的慢波(δ或θ波)可能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1] [3]。

这四种波是否出现,出现频繁程度等均与生理状态有关。

临床常用来诊断癫痫等神经病和脑部肿瘤。

多种身心疾病时,脑电节律发生紊乱。

失眠、焦虑、紧张、疼痛等各种负性事件可使脑电α波减少;癫痫发作时则出现病理性棘波和棘漫复合波;儿童多动症时脑电θ波活动增加,β波活动减少[3]。

1.3脑电图导联脑电图信号较为复杂,需要采用多个电极进行检测。

为了消除其他生物电信号的干扰,必须将数量较多的电极集中放置在大脑表面一个较小的区域内,因此脑电图的导联比心电图要复杂得多[1]。

1)国际10-20系统电极法由于脑电信号的复杂性以及对大脑活动认识的不足,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脑电图导联标准。

但是脑电电极的放置却有相对比较统一的方案,即所谓的10-20系统电极法。

2)脑电图电极的安放位置前后方向的测量以鼻根到枕骨粗隆连成的正中线为准,在此线左右等距的相应部位定出左右前额点(FP1,FP2)、额点(F3,F4)、中央点(C3,C4)、顶点(P3,P4)和枕点(O1,O2)。

前额点位置在鼻根上相当于鼻根至枕骨粗隆的10%处,额点在前额点之后相当于鼻根至前额点距离的二倍即鼻根正中线距离的20%处,向后中央、顶、枕诸点的间隔均为20%[1]。

3)单极导联法单极导联法中,一个电极为参考电极,另一个为作用电极。

参考零电位点应该在人体上选择距离脑尽可能远的点,但设置在四肢会导致心电信号混入脑电图而淹没脑电信号,因此智能在头部选择离脑尽可能远的点为参考零电位点。

临床中一般选择耳垂。

(1)一侧作用电极与同侧参考电极相连(2)两侧参考电极连在一起后再与各作用电极连接(3)一侧作用电极与异侧参考电极连接优点:能记录活动电极下脑电位变化的绝对值,其波幅较高且较稳定,异常波常较局限,这有利于病灶的定位。

缺点:参考电极(无关电极)不能保持0电位,易混进其他生物电干扰。

例如当振幅大的异常波出现于颞部时,耳垂电极由于靠近颞部而受其电场的影响,这样有可能记录到与颞部电位数值相近的异常电位。

4)双极导联法双极导联法不使用无关电极,只使用头皮上的两个活动电极优点:记录下来的是两个电极部位脑电变化的差值,可以大大减小干扰,并可排除无关电极引起的误差。

缺点:如果双极导联的两个活动电极间距离在3cm以内,来自较大范围(距离大于3cm)的脑电位被两个活动电极同时记录下来,结果电位差值互相抵消,记录的波幅较低,所以两电极的距离应在3-6cm以上。

1.4 诱发电位除了自发脑电波外,采用刺激的方法还能够引起大脑皮层局部区域的电活动,称之为脑诱发电位EP(Evoked Potential)。

刺激的方式通常有三种: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和体感刺激,刺激时,可在与刺激感觉通道相对应的头皮部位测到诱发电位,分别称为视觉诱发电位VEP (VisialEvoked Potential)、听觉诱发电位AEP(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和体感诱发电位SEP(Somatic Evoked Potential)[4]。

诱发电位的测量部位及临床价值诱发电位是继脑电图和肌电图之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的第三大进展。

临床上,在病史和体征不能确定诊断的情况下,能检出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

可用来协助确定中枢神经系统的可疑病变,发现亚临床病灶,帮助病损定位,也用于监护特定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

二.脑电图机脑电图机是用来记录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医用电子仪器,在临床上对颅内占位性病变,癫痫,脑部其他疾病的诊断以及神经系统的研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在脑电图中个的应用,其稳定性,准确性更高,功能更趋完善,操作更加方便。

脑电图机通常有8通道或16通道,同时测量和描记8道或16道脑电波形,用8笔或16笔的墨水笔记录仪描记。

现代脑电图机还有64道及128道。

下图是脑电图机的框图。

其前置放大器一般也采用浮地电源及光电隔离技术,由微机控制,键盘操作。

2.1 EEG-7300系列脑电图机三.脑电图测量的新技术3.1脑电地形图传统自发脑电图的检测和分析主要利用目测,但量化程度不够,由此产生了定量脑电图,其实质是利用计算机对各放大通路的信号进行阅读,根据不同信号频率进行分类,进而对各类关系进行计算并将所得数值以不同颜色加以显示,为临床诊断提供新参数[1] 。

研究最早也最成熟的定量脑电图是脑电地形图,它显示的是脑电α、β、θ、δ等各频段的功率沿头皮表面的空间分布。

现代脑电地形图仪将脑电图仪、诱发电位仪及自发脑电/诱发脑电地形图集于一体,在彩色电视监视器上可显示16通道脑电图,或16通道诱发电位,或脑电地形图。

由自发脑电经统计分析绘成的地形图称为自发脑电地形图;由诱发脑电各潜伏期作出的地形图称为诱发脑电地形图。

脑电地形图对诊断脑部疾病比波形更直观。

正常脑电地形图左右两侧对称。

视觉诱发脑电地形图呈现不对称性,说明被测者脑部有疾患。

脑电地形图还可用于各种脑血管病的诊断、各种脑肿瘤的定位、癫痫、痴呆、心理学及精神分裂症的研究[3] 。

3.2 高分辨率脑电图常规脑电图的时间分辨率较高,容易达到ms级,但空间分辨率太低,不能满足认知及神经科学研究需要。

提高空间分辨率的一个好办法是根据头皮测得的电位,逆推皮层表面的电位分布,采用的方法包括解析求解法、数值求解法(如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皮层成像技术等[1] 。

3.3 脑机接口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它是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

在单向脑机接口的情况下,计算机或者接受脑传来的命令,或者发送信号到脑(例如视频重建),但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

而双向脑机接口允许脑和外部设备间的双向信息交换[3][4] 。

[1] 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原理与设计,李天纲,西安交大出版社[2] 高分辨率脑电图在医学和认识科学中的应用,Nunez,P.L.[3] 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王保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4] OpenEEGproject ,/OpenECG[5] 百度,/view/66929.htm[6] 我的生物医学工程网,http:///[7]脑电地形图与显著性概率地形图在功能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其进展[8]脑电地形图与显著性概率地形图在大脑器质性疾病中的应用与进展[9] 脑电地形图在精神病学研究中的应用[10]《临床脑电学杂志》1996 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