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变迁。

2.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比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二:学习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查找,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鼓励提问和讨论。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适时纠正和完善。

步骤三:分组探究与讨论(2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组织分组讨论,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每组代表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论。

3.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分析。

步骤四: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梳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活动设计理念和原则1.学生主体: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多元方法:多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

2.学生的笔记和总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学生对于近现代社会变迁原因和影响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六、拓展延伸1.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采访,了解老一辈人的亲身经历和见证。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最全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最全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课标解读】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课前导读】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知识结构】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总趋势(总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近代:(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流行整个近代②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疑难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西学思潮)③中山装A.基础、时间、设计者B.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

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疑难探究)从西装到中山装你能读出哪些启示?(从西装到中山装: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由宽松肥大到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疑难探究)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的认识。

A.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现代中国的开端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1.2.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2.3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4 教学活动:1.4.1 导入: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1.4.2 讲授: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4.3 讨论: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分享各自的观点。

1.4.4 总结:总结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洋务运动的发起和过程2.2.2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2.3 洋务运动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2.4.1 导入:通过展示洋务运动前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2.4.2 讲授:详细讲解洋务运动的发起、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4.3 讨论:分组讨论洋务运动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分享各自的观点。

2.4.4 总结: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3.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3.2.1 辛亥革命的发生和过程3.2.2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2.3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200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
①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②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近代邮政的开办,电
报和电话的使用;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大众传媒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
成在了解信息、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了解产生这
些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
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
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的结果,是历
史发展的要求。

②树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变革的背景、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生活习俗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世界水平,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随着列强的入侵,紧闭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显示幻灯片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古代最快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什么?请你估算一下当时用这种工具
从广州到西安最快要多久才能把荔枝或者军情送到。

学生体验后,教师指出:到了清末,这种状况有了改观,新的交通工具、通讯
工具开始出现。

2、自学课文,说说近代出现了那些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3、学生讨论归纳: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比传统交通、通讯工具的优势。

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讲解: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使用驿站和民信局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

这种
传递方式就普及程度而言都远不如西方邮政。

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带
来邮运工具的革命,使得近代邮政发展更为迅速。

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新型通讯工具能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因此,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明确:新的交通、通讯工具更快捷,也更能为大众服务。

它的出现,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4、新的娱乐方式
①设置问题,比较分析。

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那些新的娱乐方式?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娱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今天的绝大多数娱乐方式在近代中国已经出现,并逐步成为新的时尚。

(二)大众传媒
1、教师介绍:传媒指的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或者工具,为大众使用的传媒成为大众传媒。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小字内容,说说中国近代出现的大众传媒有哪些?请简要介绍一下它的产生与发展情况。

3、大众传媒的影响:
①教师引导回顾: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不仅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还设有印刷所,译印西方工艺制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随后,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出版机构蜂拥而起,不仅培养了近代新式人才,也对传播西方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维新运动的到来国人办报形成空前高潮。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时期,进步杂志和刊物成为宣传进步思想的主要阵地。

②学生回答:近代中国出现了那些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
维新运动时期:《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③归纳大众传媒的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提问:你看过古代书籍或影视吗?请按照礼仪、服饰、公众活动,说说所知的传统习俗,你如何理解这些旧习?
2、归纳影响:冲击了中国封建等级制度、伦理道德和封建思想,引导人们形成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

外来文化也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达标检测】
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营运的铁路干线是( B)
A.吴淞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九铁路
D.京广铁路
2、近代中国最著名的的中文报纸是(C )
A.《新华日报》
B.《民报》
C.《申报》
D.《万国公报》
3、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D )
A.中华书局
B.三联书局
C.新华书店
D.商务印书馆
4、社会习俗的变化深刻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中山装开始出现在(D)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以后
5、民国时期,社交礼仪上握手、鞠躬逐渐取代跪拜礼,称呼用“先生”、“同志”取代“大人”、“老爷”,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
A.人们民主、平等意识增强
B.传统礼仪已经过时
C.流行语汇不断发展
D.辛亥革命取得胜利
6、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筑了吴凇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

这条铁路的修建事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运行不久,火车又轧死了人。


政府遂以28万两白银赎回铁路,随即拆毁,将铁轨抛入大海。

材料二: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揭贴
材料三:
要想富,先修路。

——当代一句流行语
请回答:
(1)从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的命运和义和团的揭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铁路的什么态度7
(2)说说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解答:
(1)反对态度。

(2)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

(3)有反对到倡导修路的变化。

主要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
念和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认识到现代化交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