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4部分:CM-IMS业务对SIP的要求V1.0.0概要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4部分:CM-IMS业务对SIP的要求V1.0.0概要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C-018.4-2011中国移动C M-I M S会话初始协议(S I P)技术规范第四部分:C M-I M S业务对S I P的要求C M-I M S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o f S e s s i o nI n i t i a t i o n P r o t o c o l(S I P)P a r t4:S I P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 C M-I M S S e r v i c e s版本号:1.0.02011-7-27发布2011-7-27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概述 (2)5. CM-IMS业务对SIP消息头域及参数的要求 (3)5.1.From头域 (3)5.1.1.业务需求 (3)5.1.2.使用方式 (3)5.2.Privacy头域 (3)5.2.1.业务需求 (3)5.2.2.使用方式 (3)5.3.History-Info头域 (4)5.3.1.业务需求 (4)5.3.2.使用方式 (4)5.4.Alert-Info头域 (4)5.4.1.业务需求 (4)5.4.2.使用方式 (5)6. CM-IMS业务对SIP信令流程的要求 (5)6.1.前转流程 (5)6.1.1.业务需求 (5)6.1.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5)6.2.等待流程 (6)6.2.1.业务需求 (6)6.2.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6)6.3.早媒体协商流程 (7)6.3.1.业务需求 (7)6.3.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7)6.4.REFER流程 (8)6.4.1.业务需求 (8)6.4.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8)流程 (9)6.5.1.业务需求 (9)6.5.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9)6.6.没有媒体成分的媒体协商流程 (10)6.6.1.业务需求 (10)6.6.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10)7. CM-IMS业务对SIP协议的扩展原则 (10)8. 编制历史 (11)前言本标准依据IETF、3GPP以及ITU-T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相关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统一设备技术规范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

中国移动统一设备技术规范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

中国移动统一设备技术规范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定义中国移动统一设备技术规范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范。

数据合成服务器是中国移动设备技术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服务器,不同终端设备可以共享和合成数据,提供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

本规范将详细说明数据合成服务器的接口要求和操作流程。

2. 术语和定义•数据合成服务器(Data Fusion Server):用于将不同设备上的数据进行合成和处理的服务器。

•终端设备(End Device):用户使用的各种设备,如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

•接口规范(Interface Specification):定义了数据合成服务器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和规则。

3. 接口概述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是一套基于网络通信的接口规范,用于实现数据合成服务器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互。

该接口规范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和兼容性。

3.1 接口功能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提供以下功能: - 数据同步:将终端设备上的数据同步到数据合成服务器。

- 数据合成:根据终端设备的请求,将不同设备上的数据进行合成。

- 数据查询:查询数据合成服务器中已存储的数据。

3.2 接口分类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设备管理接口:用于管理终端设备的注册、注销和状态查询等操作。

- 数据同步接口:用于将终端设备上的数据同步到数据合成服务器。

- 数据合成接口:用于提供数据合成的能力,并响应终端设备的数据合成请求。

- 数据查询接口:用于查询数据合成服务器中已存储的数据。

4. 设备管理接口规范设备管理接口包括设备注册、设备注销和设备状态查询三个接口。

4.1 设备注册接口设备注册接口用于终端设备向数据合成服务器注册自身,并获取相应的设备标识。

接口定义POST /api/device/register请求参数参数名类型是否必填描述device_id string 是终端设备的唯一标识device_name string 否终端设备的名称device_model string 否终端设备的型号device_type string 否终端设备的类型platform string 是终端设备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平台响应参数参数名类型描述success bool 设备注册是否成功message string 注册成功时返回的设备标识响应示例```json {。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移动通信用户对于信息传递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国移动作为国内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在满足用户需求、提供高品质服务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了统一信息平台的技术规范标准,保障信息传递质量,我们特别制定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

一、背景介绍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信息平台的技术规范标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还能够优化信息传递流程,提高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因此,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的意义1.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通过技术规范标准,统一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从而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整体效率。

2.保障信息安全:技术规范标准不仅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还能够提高信息的安全性,有效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

3.推动行业发展: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可以促进移动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技术规范标准的内容1.接口标准:规定统一信息平台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包括数据传递格式、接口协议等,以确保各个系统的互联互通。

2.安全标准:制定统一信息平台的安全标准,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3.数据标准:确立数据格式和数据内容的标准,以统一不同系统中的数据表示方式,提高数据的可读性和可交互性。

4.性能标准:规定统一信息平台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传递服务。

四、技术规范标准的实施1.组织实施:成立专门的技术标准工作组,由经验丰富的专家负责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升级。

2.宣贯培训:开展技术规范标准的宣贯培训,向相关部门和人员普及技术规范标准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和操作。

3.监督检查:建立技术规范标准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技术规范标准的有效执行。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1部分:SIP的总体要求V1.0.0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1部分:SIP的总体要求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C-018.1-2011中国移动C M-I M S会话初始协议(S I P)技术规范第一部分:S I P的总体要求C M-I M S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o f S e s s i o nI n i t i a t i o n P r o t o c o l(S I P)P a r t1:C o m m o nR e q u i r e m e n t o f S I P版本号:1.0.02011-7-27发布2011-7-27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与缩略语 (1)4. SIP协议概述 (2)4.1. SIP协议简介 (2)4.2. SIP协议功能介绍 (3)5. SIP协议结构 (3)5.1. SIP分层架构 (3)5.2. SIP使用的传输协议 (4)5.3. SIP协议中的逻辑实体 (4)5.3.1. UA (4)5.3.2. Proxy (5)5.3.3. B2BUA (5)5.4. 会话、对话和事务 (6)5.5. SIP路由机制 (6)5.5.1. 请求消息的路由 (6)5.5.2. 响应消息的路由 (6)6. SIP协议在CM-IMS中的应用 (6)6.1. CM-IMS体系结构 (6)6.2. SIP协议相关的CM-IMS接口和网元 (8)6.2.1. 接口 (8)6.2.1.1. Gm接口 (8)6.2.1.2. Mw接口 (9)6.2.1.3. ISC接口 (9)6.2.1.4. Ma接口 (9)6.2.1.5. Mi接口 (9)6.2.1.6. Mj接口 (9)6.2.1.7. Mg接口 (9)6.2.1.8. Mx接口 (9)6.2.1.9. Cr接口 (9)6.2.2. 网元 (10)7. SIP的能力集和支持的CM-IMS业务 (10)7.1. 能力集 (10)7.2. SIP协议支持的业务 (11)8. 编制历史 (11)前言本标准依据IETF、3GPP以及ITU-T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行业标准和中国移动相关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而制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核心网设备、接入设备及终端设备的研发、引入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W-028-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第一版)NMS Port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版本号 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引用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系统概述与建设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总部-省”两级架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组网与设备配置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系统功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单点登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1 基本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2 具备4A的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3 对于未接入4A的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 接入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1 B/S与C/S应用统一接入..............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2 公网接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壹期工程统壹信息平台业务规范(v1.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目录1总则11.1.概述11.2.适用范围11.3.起草单位21.4.解释权22目标和原则32.1.目标32.2.原则33统壹信息平台总体说明53.1.俩级架构53.2.统壹信息平台组成53.2.1.应用系统63.2.2.展示平台73.2.3.网络和接入平台73.2.4.安全管理平台74应用系统84.1.基本业务系统84.2.统计查询系统84.3.网上教育系统84.4.OA核心应用84.5.OA扩展应用84.6.电子招投标95展示平台105.1.业务功能105.1.1.访问安全控制105.1.2.个性化展现管理105.1.3.内容应用聚集115.2.内容组织规划115.2.1.规划原则115.2.1.1.资源组织规划原则115.2.1.2.内容展现原则125.2.1.3.色调风格原则135.2.2.页面布局135.2.2.1.系统区135.2.2.2.个性化内容区145.2.3.个性化146网络和接入平台156.1.广域传输网络156.2.内部局域网156.3.接入平台157安全管理平台177.1.网络安全管理177.1.1.网络管理177.1.2.网络安全177.2.系统安全管理177.2.1.系统管理177.2.2.系统安全177.3.数据安全管理187.4.防病毒188集团公司和省公司的互连互通互访191 总则1.1.概述目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已成为世界第壹大GSM移动电话运营商,且已经从提供话音和基本数据业务的单壹业务运营者逐步转变为提供话音、数据、Internet及未来多媒体业务的综合业务运营商。

中国移动于企业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确立以BOSS、NMS、MIS为核心的IT架构,于企业的运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壹期工程建设首先要加强现有应用系统的推广和新应用系统的建设,使企业信息化水平上壹个新的台阶。

4、中国移动IMS CE局规范(华为)V1.0

4、中国移动IMS CE局规范(华为)V1.0

中国移动IMS 统一站点 CE 局数据规范-华为版本号:1.0.0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网络部╳╳╳╳-╳╳-╳╳发布╳╳╳╳-╳╳-╳╳实施文档说明:本规范为中国移动IMS统一站点CE局数据指导性规范。

编号说明:(本文档编号依照以下原则进行:x.y.z x: 大版本更新,文档结构变化y: 具体方案的更改,部分内容的修正z: 文字修改,奇数为包含对上一版修改记录的稿子偶数为对上修改稿的定稿)文档修改历史目录目录3 11移动IMS配套CE组网概述 (4)1.1设计内容4 1.2目标组网422软硬件版本说明 (5)33局数据规范 (6)3.1协议及参数要求6 3.2关键字说明6 3.3CE-AR、CE-CE局数据规范7 3.4路由与VPN 1344 CE-业务设备配置规范 (16)4.1IMS CE-信令设备配置模板16 4.2IMS CE-媒体设备配置模版19 4.32G CE-信令设备配置模版23 4.42G CE-媒体设备配置模版23 4.5IMS CE-SBC2300配置模版24 4.6IMS CE-SBC2600配置模版26 4.7IMS CE-SBC2600配置模版(媒体捆绑)27 4.8IMS CE-AS业务区配置模版2955网管与安全配置 (30)5.1未使用端口30 5.2SYSLOG配置30 5.3SNMP配置30 5.4安全设置31 5.5CE连接网管DCN接口32 5.6配置本地帐号32 5.7配置远程访问331移动IMS配套CE组网概述1.1 设计内容中国移动IMS项目配套CE工程主要承载移动IMS业务,本文档旨在说明CE设备与AR,CE设备与各IMS业务设备的配置规范。

1.2 目标组网图1 IMS站点接入目标组网图该文档作为IMS核心网组网技术和工程设计的重要部分,对IMS方案中应用的数通设备的组网设计,包括IMS核心网设备IP组网配置、组网所涉及的VLAN划分、IP地址规划、VRRP协商参数以及IGP路由协议、防火墙的安全策略和可靠性配置等做出明确指导。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文档编号:中国移动PTN故障智能辅助定位功能需求规范书文档版本:Version 1.0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本技术规范根据中国移动PTN网络维护效能提升管理需求而制定,随着网络管理需求的不断深化,本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将会修改和完善。

本技术规范的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技术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早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集团公司:邓春胜、邓宇省公司:党志俊、娄文科、田志坚、黄垣森、杨彬、张剑、夏志超、李勇、梁静海、张跃明、彭鹏刖言 (2)目录 (3)1•概述 (4)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2.1术语和定义 (4)2.2缩略语 (4)3.功能需求 (5)3.1 告警相关性分析 (5)3.1.1告警根源性分析 (5)3.1.2告警相关性原则 (6)3.2业务相关性分析 (6)3.3故障辅助分析及定位 (6)3.3.1用户界面 (7)3.3.2故障定位手段 (7)3.3.3故障定位结果 (8)1 •概述研究各种典型场景下PTN网络故障诊断定位方法,包括业务故障、光缆故障、设备故障、时钟故障、DCN故障、业务性能劣化等,开发出故障智能辅助定位工具,实现一键式故障智能诊断及故障原因智能输出,并给出常见故障处理建议,提高运维人员现场维护效率及能力。

该辅助定位功能具备以下模块:—告警相关性分析—业务相关性分析—故障智能分析和定位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2.1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网元管理系统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简称EMS,由设备供应商提供,是为了管理一个或多个传送网网元所使用的软硬件系统。

网元管理系统管理由单一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网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v1.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目录1 总则 (1)1.1. 概述 (1)1.2. 适用范围 (1)1.3. 起草单位 (2)1.4. 解释权 (2)2 应用体系架构 (3)2.1. 两级架构 (3)2.2. 统一信息平台的组成 (4)2.3. 总体技术要求 (5)3 展示平台 (6)3.1. 域名规则 (6)3.2. 登录流程 (7)3.3.访问安全控制 (7)3.3.1. ......................................................... 认证83.3.2. ......................................................... 加密93.3.3. ......................................................... 授权93.4.个性化展现管理 (9)3.5.内容应用聚集 (10)3.6.系统性能要求 (11)4 网络和接入平台 (12)4.1.全国互联广域网组织结构 (12)4.1.1. ..................... 全国互联广域网拓扑结构124.1.2. ................. 广域网互联承载网络的选择134.1.3. ......................... 全国互联广域网的路由144.1.4. ................. 全国互联广域网的网络安全144.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4 4.2.1. ............. 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44.2.2. ................. 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64.3.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 (17)4.3.1. ................. 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74.3.2. ..................... 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94.4.I P地址规划 (20)4.4.1. .................................... I P地址规划原则204.4.2. .................................... I P地址规划方法224.4.3. .................................... I P地址规划要求235安全管理平台 (24)5.1.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 (24)5.1.1. ......................................... 网络系统管理245.1.2. ................................................. 网络安全245.2.系统管理及系统安全 (25)5.2.1...................................................... 系统管理255.2.2. ................................................. 系统安全265.2.3. ..................................... 数据管理和安全285.2.4. ..................................................... 防病毒296系统和环境要求 (30)6.1.系统要求 (30)6.1.1. ................................................. 主机设备306.1.2. ................................................. 操作系统316.1.3. ......................................... 存储备份设备316.1.4. ................................................. 网络设备326.1.5. ..................................................... 数据库346.1.6. ......................................... 展示平台软件366.1.7. ................................................. 开发工具376.1.8. ................................................. 系统文档376.2.机房环境要求 (38)6.2.1. ......................................... 机房环境条件386.2.2. ................................................. 接地要求396.2.3. ............................................. 空调及电源401 总则1.1. 概述目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GSM移动电话运营商,并已经从提供话音和基本数据业务的单一业务运营者逐步转变为提供话音、数据、Internet及未来多媒体业务的综合业务运营商。

中国移动在企业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确立以BOSS、NMS、MIS为核心的IT架构,在企业的运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首先要加强现有应用系统的推广和新应用系统的建设,使企业信息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与此同时,还必须进行应用系统平台的集中化和WEB化改造,实现接入的多元化,通过基础网络建设为扩展的应用提供更好的网络承载。

在此基础上,考虑目前由于不同的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的不同管理方向而形成企业的信息孤岛问题,需要进行企业IT应用和信息在表现层和应用层的重整;同时为了使企业的领导和员工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完成各自的工作,需要进行企业IT能力和资源面向使用者角色的重构。

以上这些工作的完成将使中国移动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目前的OA 系统升级改造成为统一信息平台,为进一步扩展成为企业门户打下基础。

本规范是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技术依据,用于宏观规范和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的统一信息平台建设,保障系统建设的一致规范性。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

1.3. 起草单位本业务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负责起草。

1.4. 解释权本规范的增补、修订及解释权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如中国移动在此之前的文件与本规范有矛盾,按此规范执行。

2 应用体系架构2.1. 两级架构中国移动的统一信息平台是移动企业员工访问内部资源内容的渠道与桥梁。

鉴于目前中国移动IT 系统大多采用两级结构,各省公司的管理相对独立,中国移动的统一信息平台分为集团公司系统和省公司系统两级,各级系统既要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建设,又要遵守相同的技术规范,共同构成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

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广域网(数据通信网)。

第一级第二级图 1统一信息平台两级架构2.2. 统一信息平台的组成统一信息平台包括:应用系统、展示平台、网络和接入平台、安全管理平台几个部分组成。

详见业务规范。

展示平台访问安全控制个性化展现管理内容应用聚集安全管理平台台式机、便携机、PDA 、移动电话等领导、员工、合作伙伴基本业务管理网上教育财务人力资源统计查询项目管理网络和接入平台统一信息平台OA 扩展应用资源预定OA核心应用电子报销办公用品申领文档管理搜索引擎电子招投标图 2统一信息平台组成2.3. 总体技术要求1、系统集中化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将遵照集中化的建设原则。

各省公司以省公司为单位集中建设与管理。

已经采取分散方式建设的省公司进行集中化改造。

2、平台WEB化统一展示平台和各个应用系统统一采用WEB方式建设。

对于已经建成的基于C/S结构的系统,各级移动公司应完成将C/S系统转变为B/S 系统的改造。

3、接入多元化各级移动公司应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为用户提供GPRS、WLAN等多元化的接入方式,扩展信息访问的时效性,真正实现信息的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对统一信息平台的访问。

3 展示平台3.1. 域名规则中国移动域名系统包括内部网的域名系统和外部网的域名系统。

为CMCC在NIC注册的唯一官方使用的外部域名,其解析由CMNET负责。

中国移动展示平台采用多级域名来标识。

根域名定义为cmcc。

省公司域名为:应用名.省份编码.cmcc省份的编码如下表:省(区、市)编码省(区、市)编码省(区、市)编码北京bj 浙江zj 贵州gz上海sh 安徽ah 云南yn天津tj 福建fj 西藏xz河北he 江西jx 陕西sn山西sx 山东sd 甘肃gs内蒙古nm 河南ha 青海qh辽宁ln 湖北hb 宁夏nx吉林jl 湖南hn 新疆xj黑龙江hl 广东gd 海南hi重庆cq 广西gx江苏js 四川sc集团公司域名为:应用名. hq.cmcc。

各省公司需要增加对集团公司的域名解析,集团需要增加对31个省公司的域名解析。

3.2. 登录流程用户的登录过程如下图:开始用户输入要访问的展示平台域名DNS解析,将请求指向对应的展示平台失败认证成功个性化展现管理、加载桌面员工与统一信息平台交互员工退出系统结束图 3 展示平台登录流程3.3.访问安全控制中国移动的企业展示平台的目标用户是集团公司和省公司的内部员工,而展示平台所承载的应用与内容信息大多数都是企业敏感信息,安全传输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基于互联网/内联网的网络应用安全问题,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而展示平台的设计与部署,也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设计从而确保展示平台的应用层系统安全。

3.3.1.认证安全方面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身份的伪装,即一些人伪装成信息的发送者或接受者。

如果在通讯之前,强制验证对方的身份,那么别人伪装的机会就大为减少。

在本期展示平台的建设中,为支持集团公司和省公司之间的互访,使用者访问展示平台采用静态密码的认证方式,主要包括下列手段:▪LDAP。

展示平台利用外部的目录服务系统作为本身的认证机制,如果用户通过了外部目录服务的认证,展示平台则认为此用户认证通过,允许进入展示平台。

这种认证的好处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认证系统,投资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