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之必备知识

合集下载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六单元《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知识点清单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一、重点剖析1. 《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什么?答案: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是一种人生境界。

2. 请梳理《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的写作思路。

答案:文章先从概念界定与道理阐释入手,点明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再从切身体会出发,阐释自己对读书的思考;最后结合当下的阅读现象,强调阅读杰作的重要意义。

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在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时谈到了对巴尔扎克的不同感受,有什么作用?答案:读者在阅读名家经典作品时,可能会因为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差别而有不同的评价,但我们不能因为无法彻底理解经典作品就否定经典作品,而应该对经典作品“不厌百回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们对经典作品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作者意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

4. 如何理解《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结尾“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这句话?答案:“自己的价值”指自己对阅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

阅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具有深远影响、享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否则就难以体会其伟大之处。

同时,这句话也是对前文“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的补充说明。

5. 《上图书馆》一文中,作者“上图书馆”的奇趣有哪些?答案:(1)在“公书林”图书馆翻阅英文小说,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部分地满足了作者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一、新知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个词语分别是什么含义吗?教养、涵养、素养、修养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

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

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

修养: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

怎样获得教养呢?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他们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2.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3.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描述作者对读书场景的描写,感受书籍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朗读课文,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自读文本的方式,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有价值的研究性问题,全班同学交流、讨论,针对作者在文中所提倡的读书观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问题一: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课文第一段: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分析:(1)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明确: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不同点:
1.黑塞的读书启蒙更侧重来源于家庭;王佐良的读 书基本都是由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予以的支持; 2.黑塞的读书过程中有过“曾经不爱读到之后放不 下”的读书经历,涉猎的范围更庞杂,王佐良的读 书经历基本围绕中外文学文化,没有这种起伏跌宕 的读书心得; 3.王佐良曾经因为现实的心境影响读书的心境,黑 塞整体上没有提及。
惊异和心驰神往,符合预感和期望 又美好无比。
英文小说,斯蒂文生的《宝岛》
获得最初翻阅英文小说的快乐。
英文杂志《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 丽的屋子》 柏拉图《对话》、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 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
英文的古本
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 也学到了一些英文。
让我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 新世界, 一片灿烂。
示例五:“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 豁然开朗了。”
参考分析:写国内战争胜利后,“我”的心情由 担心变得喜悦的过程,含蓄地写出即使身在异国他乡, 作为读书人,“我”始终心系国家。
情境任务二
示例六:“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 词……”
参考分析:借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中的台 词,讴歌人类创造的知识和理性如此伟大辉煌。
参考分析:这是作者读书观的一部分,他认为读 书就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 声誉的杰作。
情境任务二
示例三:“……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 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 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 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 值。”
情境任务三 你有过哪些难忘的读书经历,说一说你的读书故事。
余华 路遥
《活着》 《平凡的世界》
人生是一个宏大而沉重的话题, 巧妙地寓诸生活,这正是《活 着》力量的源泉。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 孜不倦地阅读,一坐就是几个 钟头。
巴尔扎克小说
黑 塞 《老子》《论语》
《庄子》《孟子》 《吕氏春秋》《中 国民间童话》、中 国抒情诗歌和通俗 小说
曾经期待充满狂热与纠 葛的故事,却失落于详 细的财务状况,很久之
读书要认清自我,过去的自己 读不了,现在的自己放不下。
后重新发现其价值。
通过父亲的指点,开始 阅读《老子》,并逐渐 由转译本到德译本,并 从《老子》到各种中国 文学书籍
体会到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 洲之意义,自然与精神,宗 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 各得其所,让人振奋与感动。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史蒂文生的小说
在“公书林”找寻翻阅,只是看 看封面、目录和插图。
③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 ③聚焦光亮的描写
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 特色。多用引用和
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细节描写的方法。
异同 《书:目的和前提》感受
同 都是从猎奇开始的。
《上图书馆》感受
异 一波三折。
始终都是愉悦。
作者在最初阅读时对绝大多数 作者在“公书林”
书一点也不感兴趣,一开始只 读书是愉悦的,那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心灵闪烁着爱的 光辉,让生命散发出教养的芬芳。高中阶段是阅 读的黄金时期,让我们徜徉书海,撷取知识的浪 花,采集智慧的珠贝,洗去少年的懵懂和世俗的 尘垢。让我们远离浮世的喧嚣,走进经典,与大 师交流,使心灵变得更加富有。
随笔介绍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兼有议论和抒情两 种特性,通常篇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形式多样。
是喜欢有插图的书,读巴尔扎 里优雅洁净的环境
克更是让作者厌烦,许多年也 令“我”感到舒适,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写作背景
《上图书馆》 王佐良在武昌就读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南迁,进 入西南联大,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 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作者在文 中主要记叙了这段生活的读书经历。王佐良 先生受到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启示,写下 此文。遵循时间顺序,按照成长过程来写与 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梳理自己在不同阶段、 不同地方的读书选择、感受与思考。
作者主张阅读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的教育”,他真正倡导的是 获得“爱的阅读”。 作者同时也极力主张读书人一定要有那种 对爱的强烈期望,要有高远志向,也要有对圣贤学问的敬重。
深入分析文本
《读书:目 的和前提》
(3)作者所谓“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 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有何意义?
我们学习不能只掌握了一些僵死的书本内容,而始 终不能到达自身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识与全面了解, 也就无法真正贴近到实际的生活,这样,学习反被其 误,对整个人生都是很不利的。
深入分析文本
《上图书馆》
示例二: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 的灯全灭了。
此时作者心情不言而喻。运用象征手法,描写含蓄生动,暗示日 寇侵华惨无人道,罪恶罄竹难书,表达了无限憎恶痛恨之情。“暗 淡”“全灭”两词,以视觉角度的动态描述,把灾难和痛恨写得有形 有色。清华图书馆在19岁的作者心上投下了温情和XXX的光,使他进 入了一个知识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然而,“七七事变” 使其内心感 到无限伤感。
示例一: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 年的心上投下了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进入了一 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清华图书馆高台灯温情和XXX的光,是作者心境的写照:作者在 书山文海中受到丰富的知识滋养,获得灵魂对话、情感共鸣。这表达 了作者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爱好之情,又引起下文,前后呼应,结构严 谨。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愉快的回忆之地——公书林
图 书 馆
上图书馆的经历 我的一大恩师——清华图书馆 (4-9)
英国图书馆的阅读经历
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10)
2、梳理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示例:《鲁滨逊漂流记》 灰色的的大海里也可以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孜不
《一千零一夜》
拓展延伸
读书犹如采金 。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
石成金,随手翻翻, 便成巨富。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
的 。从一 个人的 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一个在阅读 和沉
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 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
当然有着完 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
----周国平《论读书》
拓展延伸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 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 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 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 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杨绛《读书苦乐》
评:
读书目的 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1-2) 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之一

读书第一要务是认识自我,走喜爱之路
:

获得教养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

读书前提 应该如何阅读杰作

(3-7) 少年时代初读书(感性)

若干年后读译书(理性)

阅读杰作 读杰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8)
上图书馆之乐 (1-3)
《读书:目的与前提》以议论为主,《上图书馆》以 记叙为主,都表达了对图书馆的礼赞和读书价值的思考, 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洗尽铅华, 娓娓议论自己对读书的看法。《上图书馆》的第一段就开 宗明义地表达了作者对图书馆的“钟情”,观照其在图书 馆的读书求学经历,就能描绘出他的成长、成才轨迹。从 时空角度谋篇布局,于细节描写中蕴含深情。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第1课时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随笔知识2.比较《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异同(重点)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学习运用作者以自身为例论证观点的方法(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田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不管怎么说,文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

孤独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热爱生活,心里充满怨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平和,心胸狭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心胸宽广那我们要怎样读书,选择什么样的书呢?下面我们就看看黑塞和王佐良的观点吧!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随笔知识2、比较《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异同(重点)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学习运用作者以自身为例论证观点的方法(难点)三、自学指导,紧扣教材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阅读课本2-3页,通过自学,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点,你认为哪些是重点、难点、困惑点?谁来回答一下?(一)自学指导一:(时间:5分钟)1.自主阅读《3·2》“结识作者”“探寻背景”“文化常识”部分,圈点勾画,完成下列各题。

(1)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黑塞黑塞(1877—1962),作家、诗人。

生于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小说充满了彷徨、孤独、感伤、梦幻以及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主义气息。

黑塞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________颇有研究。

中国的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其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1王佐良(1916- 1995) 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生活中,书籍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亚于粮食,所以书籍被人们 比喻为精神食粮。高尔基甚至把书籍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了 书籍,我们的生活才能充实;有了书籍,我们的生活才能精彩;有了 书籍,我们的生活才能快乐;有了书籍,我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 古代先贤崇尚读书,“书不可一日不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都是古人爱书的真实写照,他们读起书来可以手不释卷、废寝忘 食,可见先贤们对读书的重视。三国时期,诸葛亮能运筹帷幄,决 胜千里,安邦治国,就源自他年轻时从书中汲取的知识;一代伟人 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是跟 他博览群书、学贯古今分不开的。
作家黑塞有关读书的随笔,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本文 是翻译家杨武能先生从中节译而出,发表在1990年第4期的《读 书》杂志上。
《上图书馆》节选自《王佐良全集》第十卷。该卷所收文 章大多是王佐良先生1980年以后写的,少数带学术研究性质,如 《白体诗里的想象世界》,多数则是阐释性的,也有综述、序言、 书评、剧评,以及讨论会上的发言纲要等。
议论文论点应该做到: ①正确、鲜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一目了然。 ②新颖。有自己的看法,不要总重复别人的观点。 ③深刻。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有现实意义。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亟须解决 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范文1]
青春,永不褪色
江苏一考生
2.《上图书馆》主要记述了作者在图书馆读书的经历,请仔
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时间
地点
图书馆特点
收获
中学时期
武昌文华图书科学校 宽敞、舒服, 的“公书林”图书馆 环境优雅
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养 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大学时期 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之必备知识一、黑塞1.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

生于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1962年8月8日,脑溢血逝世于蒙塔纽拉。

8月9日,出版诗集《一根断枝的呻吟》。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2.阅读资料由于反战,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

1916年初,他的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而不得不住院治疗。

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于是,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开始了分析性心理治疗。

在1916~1917年间,朗昂为黑塞共做了72次心理分析,基本上是每周一次,每次3个小时。

开始的时候,黑塞的抑郁症非常明显,并且流露出自杀的倾向。

朗昂的分析性心理治疗十分有效,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且引起了黑塞对心理分析的兴趣。

1923年,黑塞放弃了其德国国籍,不久也与分居了的妻子正式离婚。

黑塞自己不仅深受坐骨神经病痛和风湿病的折磨,而且也深受抑郁和自杀情绪的影响。

从1925年开始,黑塞重新找朗昂做分析性心理治疗,前后持续了2年左右。

实际上,这也是黑塞创作其《荒原狼》的时期。

孤独与乡愁是荒原狼的呐喊,也是黑塞的挣扎;自杀与寻求生路是荒原狼的彷徨,也是黑塞的迷惘。

在此期间,黑塞所经历的心理分析具有多重的意义。

对于黑塞来说,朗昂不仅仅是他的心理医生,也是他的知心朋友,而且是他在经受像狼一样“冬季荒原之流浪”时的坐标和向导。

黑塞在其《荒原狼》的“出版者序言”中说:“我觉得这个人有病,是某种精神病或忧郁症,是性格病,我是以健康的本能在抵御它。

”同时,黑塞也说:“我认识到,哈勒是一个能忍受痛苦的天才,按照尼采的某些说法,他在自己身上已经培养了一种天才的、无限的、可怕的承受痛苦的能力。

”黑塞所要表达的是,尽管荒原狼的故事叙述的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治疗和治愈。

在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中,治疗和治愈也意味着发展,意味若心性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黑塞将与荣格和朗昂的心理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治愈与发展性体验充分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其中有在黑暗中的求索,有内在心灵意象的指引,也有超越与整合的个性化经历。

3.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

4.作文中的运用【1】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簸,苦难的渡口总会有帮你度过苦难的渡船,而这渡船便是以坚持为桨,以信念为舵,以成熟之姿飞跃苦难的海洋。

成熟之姿,便是前往,无论前路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成熟之姿,便是阳光,穿越苦难温暖的照在人的心上。

就如黑塞所言“人一生唯一的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然后在心底坚守其一生。

”而坚守的信念,便是以成熟之姿。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生如逆旅,不如以成熟之姿,努力飞翔。

(《以成熟之姿》)【2】无论有字无字,眼见耳闻,终归是要落实于心。

再多的有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不过是附庸风雅地卖弄墨水,再多的无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也只落得“海归”变“海龟”般尴尬境地。

黑塞的一句话如同黄钟大吕,“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恰恰是通往自己的道路”。

翻开心灵之书,是近乎严酷的自省,是修剪不必要的枝枝蔓蔓,增添来自有字和无字之书的吸纳与内化,是冷静地直面内心,与自我对话的过程。

“吾日三省吾身”,不妨说日阅心灵之书。

这是一个更需要勇气与意志的过程:带着剜肉补疮的决绝,携着刮骨疗伤的清醒,将如附骨之疽般的狭隘、嫉妒、自私悉数斩断,成就“心如明镜台”。

在信息与行动严重不对等的时代,科技经济等理性力量逐渐占领人文关怀的当下,我们更要以书本和大地浇灌心灵。

这位作家的话,无疑振聋发聩。

(《在书本与大地中浇灌心灵》)【3】同样,伟大的心灵亦有益于个人对“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理解。

抗战时曾有文人说自己当年读宋人著作不知国破家亡之苦,只有到了抗战时国家陷于危难,方得与宋人同情。

赫尔曼·黑塞在谈及读书时,也说自己阅读歌德的《亲和力》时,由于误读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书。

由此可见,真正伟大的心灵会以知识和阅历审视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拥有“读书”更加聪慧的耳目。

(《人生三读》)【4】“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

我们出生,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一起进入学校让心灵得到教化。

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正如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指出的: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

譬如前些年的“药家鑫案件”及“复旦投毒案”,他们的学识毋庸置疑,但他们却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遵循的准则。

(《善读心灵之书》)二、王佐良1.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1995年1月19日),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2.王佐良先生学生时期就写诗,并有英文诗发表,又有中篇小说《昆明居》为世人所知。

五十年代起以双向翻译从事文化交流和文学研究,把中国戏剧文学名著《雷雨》等作品译成英文,把英诗多种移译为中文,主张以诗译诗,存原诗风貌;研究英国文学的中英文论著,以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诗歌两个领域为主。

集诗人、翻译家、研究工作者于一身而各有成就。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

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的贡献,已有不少文章做过回忆和论述。

3.王佐良谈英语学习方法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性能,看到英语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该特别注意或警惕的地方。

因为英语一方面不难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过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满了陷阱。

4.《上图书馆》①跌宕起伏的叙述线索《上图书馆》一文是作者以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提及的法国国立图书馆为引言,主要叙述了他求学时代,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在4个图书馆的阅读体验。

②阶段分明的选材特点在不同学习阶段获得的阅读收获,使得其对阅读体验的回忆,在选材上有了斟酌取舍。

他在不同学习阶段去图书馆阅读书刊体验的直接书写梳理出来,非常有意思。

③聚焦光亮的描写特色本文最有特色的,应该是对光亮(也包括与之对比的暗淡、昏暗)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如,灯光、书本之光等。

5.相关作文读书三部百年前海宁王先生有读书三境,而今日吾辈读书亦有三部,一曰读书佳文或曰腹中的“有字之书”,正如古人所语“行万里路”而“读万卷书;二曰包容人情世故、伪善交互的“无字之书”,古云“啼笑具不敢,方知做人难”;三曰省悟人何以为人的“心灵之书”,追溯本原,属“道可道,非常道”的最高境界。

读好这三部书,人生圆满而无憾,东坡精晓诗书,其文独步天下,投身官场,形迹天涯,融儒道佛三家于一体,临终“勉强想便错了”,一语似是识尽了人生;李叔同少习考据,青年看破红尘,一袭袈裟亦留下富有哲思的语录。

吾辈固然不可为子瞻第二,弘一第二,然而此人物的阅历精神,可深为习究、模仿。

此三本书亦决然不同于王国维的读书三境。

有字、无字、心灵,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甚至循环往复。

不消说我们从《颜氏家训》《传习录》中知晓社交之礼仪、为人之谦敬,或许还领略人生之须臾与永恒之道德的之美;亦不消说从社会大浪里体悟的本原精神,更促进对有字之书的了解,如西人米兰·昆得拉所言,人照上确有字符,只不知其语法罢了。

而清夜扪心,精神与理想,幻灭与虚荣里翻阅“心灵之书”的同时,理解更深。

因此这三部书不仅是读书人的书,亦是芸芸众生寻求生命意义的奇书。

同时,这三者密不可分。

不读有字之书,则不知礼仪,不识知论,不晓技术,是无异于市井之屠夫,山野之草民;不读无字之书,则会清高自傲,不可一世,譬如东汉祢衡,北美罗德曼之流,头脑发热,不能善终;不读心灵之书,则流于世俗,浑噩不知,吾们当中多数沉溺虚拟世间者当为共鉴。

由是观之,读此三部实为大义。

而社会上出了问题,也可以判断是哪一部出了问题。

前日曼彻斯特的一声爆炸,我们不能不怀疑是其人性沦丧,未识心灵之书之缘故;未来我辈踏上社会,则不免多方掣肘,难言是已阅无字之书。

书与书之间的衡量、比较、共进,不乏从现实利益出发,然而此中精义仍是要吾侪以人为本,以人类共同之精神为参照,同时以史为鉴,察人可以知己,观宇宙可知人心。

该作者之三书理论实为精妙,颇具博采众长之特性。

然吾人知之而不取之,则独有精妙,无得裨益。

因之天下之大,以三部书为始。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均是梦”,便是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