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行·野寺分晴树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2024年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年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注释:
野寺(sì)分晴树,山亭过晚霞(xiá)。
野寺:山野中的寺庙。分:分开。晴树:晴空下的树林。这句是说寺庙在树林中间,把林子分开了。过:飘掠,飘过。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松花:又叫松黄,指马尾松开的球形或卵圆形花。
赏析:
此诗吟咏山野春景,描绘了一幅美丽、清幽的'春天日暮的山景图。前两句描写黄昏时刻山野的艳丽景色:山野之中的寺庙为绿树所簇拥,晚霞飘过山亭;后两句写山野之幽静:正是美丽春天却没有游人来欣赏,一路上只有松花在不停地飘落。全诗共四句,句句写景,一、三句静,二、四句寓动于静而愈显其静,手法新巧别致,描写精妙。
翻译: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作者乃北宋著名书画家,其绘画重高写生,以精工通真著称于世。这种手法于此词的景物刻画者也有所体现,尤其上花对杏花的描绘,颇具工笔画的意蕴。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点评
这首词以杏花的美丽易得凋零,抒发作者的身世之感。帝王与俘虏两种生活的对比,使他唱出了家国沦亡的'哀音。上片描绘杏花开放时的娇艳及遭受风雨摧残后的凋零。下片写离恨。抒发内心的故国之思。词中以花喻人,抒写真情实感。百折千回,悲凉哀婉。

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

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

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杜牧《山行》《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欢迎阅读。

杜牧《山行》原文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杜牧《山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行经山麓时所见的景色。

诗人一下笔就用了“远上”二字,描写屈曲蜿蜒,渐远渐高的山路,由路以见出山的高大深远,进而让人体味山里环境的空静,以及诗人一路行来的消兴和幽致。

“石径斜”的“斜”字,又把山的陡峭给刻画了出来。

“远”、“斜”二字前后呼应,从不同角度写出整个山岭的气势。

“寒山”二字,既点明时令季节,同时为烘托枫叶耐寒的特质,埋下了伏笔。

这一句刻画秋岭,没有摄入一件实物,用墨极少,但由于用语精当,组合巧妙,同样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

诗人顺着山路石径向上望去,惊奇地发现“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岭之巅,白云缭绕,几间屋舍忽隐忽现,形成一幅别致的峻岭秋景图。

作者故意把“人家”置于高山之顶,白云之中,这就造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渲染出生意盎然的气氛,从而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第三句写车行至半山,突然下一“停”字,悬念顿起,牵人思绪。

原来,那里有一片鲜红的枫树,显得格外美丽,诗人再也无心仰望那绚烂明丽的高山之顶,无意寻访那令人神往的白云深处的人家,而在不畏秋寒的枫树面前留连忘返。

突出“晚”字,既进一步渲染了枫树的耐寒,又暗示诗人留连之久,并且带出下句,他在遐想,在深思,突然情思勃发,从心底迸发出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原诗及译诗赏析

杜牧《山行》原诗及译诗赏析

杜牧《山行》原诗及译诗赏析[原诗赏析]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

第三句的“晚”字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

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当然,说这是“图”,并不确切,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杜牧《山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到四、五年级,孩子紧张的小升初到来了,看了小升初的试卷,发现古诗文的考题太多了,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引经据典,既体现文采,也往往容易得高分。

那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篇1原文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行经山麓时所见的景色。

诗人一下笔就用了“远上”二字,描写屈曲蜿蜒,渐远渐高的山路,由路以见出山的高大深远,进而让人体味山里环境的空静,以及诗人一路行来的消兴和幽致。

“石径斜”的“斜”字,又把山的陡峭给刻画了出来。

“远”、“斜”二字前后呼应,从不同角度写出整个山岭的气势。

“寒山”二字,既点明时令季节,同时为烘托枫叶耐寒的特质,埋下了伏笔。

这一句刻画秋岭,没有摄入一件实物,用墨极少,但由于用语精当,组合巧妙,同样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

诗人顺着山路石径向上望去,惊奇地发现“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岭之巅,白云缭绕,几间屋舍忽隐忽现,形成一幅别致的峻岭秋景图。

作者故意把“人家”置于高山之顶,白云之中,这就造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渲染出生意盎然的气氛,从而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第三句写车行至半山,突然下一“停”字,悬念顿起,牵人思绪。

原来,那里有一片鲜红的枫树,显得格外美丽,诗人再也无心仰望那绚烂明丽的高山之顶,无意寻访那令人神往的白云深处的人家,而在不畏秋寒的枫树面前留连忘返。

杜牧《山行》译文 《山行》鉴赏及赏析

杜牧《山行》译文 《山行》鉴赏及赏析

杜牧《山行》译文《山行》鉴赏及赏析《山行》是杜牧所创作的,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生处一作:深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山行》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译文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争议:是“深”还是“生”?原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仍就存在争议。

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积尘》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

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

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行》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山行即事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翻译浮云在万里澄碧的晴空上来往飘荡,似乎在把天气的阴晴酝酿。

微雨轻敲着荷叶,发出细碎急促的声响,不一会也洒湿了衣裳;从水面浮萍间飘来的和风吹拂着衣袖,带来一阵清凉。

忽而雨过天晴,喜鹊喳喳喧闹,迎接朝阳;鸥鸟也在风平浪静的水面尽情游翔。

经过风吹雨洗之后,山色更加明净秀丽,它虽然不言不语,却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气爽。

注释空碧:即“碧空”。

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

指沿途有荷花,下的雨不大。

蘋风: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

喧:声音大而嘈杂。

是说喜鹊对日出的喜悦。

狎:亲热、玩乐的意思。

是说水鸥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尽情地玩乐。

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这里指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赏析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极精采。

两句诗应连起来读、连起来讲:飘浮的云朵在碧空里你来我往,忙于“议”,“议”什么?“议”究竟是“阴”好,还是“晴”好。

“议”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着便具体描写“山行”的经历和感受:“荷雨酒衣湿”,下起雨来了;“鹊声喧日出”,太阳又出来了。

浮云议论不定,故阴晴也不定。

宋人诗词中往往用拟人化手法写天气,姜夔《点绛唇》中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尤有名。

但比较而言,王质以浮云“议阴晴”涵盖全篇,更具匠心。

“荷雨”一联承“阴”。

先说“荷雨”,后说“酒衣湿”,见得先听见雨打荷叶声而后才意识到下雨,才感觉到“衣湿”。

这雨当然比“沽衣欲湿杏花雨”大一点,但大得也有限。

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酒湿,反而凉爽些。

“蘋风”是从浮萍之间吹来的风,说它“吹袖清”,见得那风也并不狂。

雨已湿衣,再加风吹,其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表明如果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鹊声”一联承“晴”。

喜鹊喜干厌湿,所以叫“干鹊”。

雨过天晴,喜鹊“喧”叫,这表现了鹊的喜悦,也传达了人的喜悦。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品多篇)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品多篇)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品多篇)《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山行朝代:唐代戴叔伦原文: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

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

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

译文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争议:是“深”还是“生”?原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仍就存在争议。

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积尘》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

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

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2、(宋)洪迈编,(明)赵宦光、黄习远整,刘卓英校点.万首唐人绝句:文献出版社出版,1983:766.3、四库全书·万首唐人绝句·七言·二十六卷.山行篇二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亦可译为直到夜幕降临),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山行·山行分曙色》古诗_作者戴叔伦_古诗山行·山行分曙色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山行·山行分曙色》古诗_作者戴叔伦_古诗山行·山行分曙色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

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

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

《山行》译文及注释译文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山行》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山行·野寺分晴树翻译赏析
《山行·野寺分晴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施闰章。

其古诗全文如下: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翻译】山野寺庙把林子分开了,山亭好像从晚霞中间穿过去。

春已经深了,可是从没有客人到来;一路走来,仿佛听到了松花落地的声音。

【鉴赏】山上的树绿绿的,拥抱着山野中的寺庙,红红的晚霞从山亭顶上掠过,绿绿的树、红红的晚霞相互映衬,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山间小道上,作者一个人一边闻着路边飘落的松花的香味,一边欣赏山中的美景。

诗中有动有静,有情有景,写得自然、别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