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环境日照实验
建筑物理热工参数和日照实验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建筑物理实验室2012年11月实验日期:2012年10月29日小组成员:xx、xx、xx、xx、xx学生成绩:实验题目(一):建筑热工参数测定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热工参数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2、掌握温度、湿度、风速的测试方法,达到独立操作水平;3、利用仪器测量建筑墙体内外表面温度场分布,检验保温设计效果;4、测定建筑室内外地面温度场分布;可通过对室外环境的观测,针对住宅小区或校园内地形、地貌、生物生活对气候的影响,进而研究在这个区域内的建筑如何应用有力的气候因素和避免不利的气候影响实验内容:1.测定建筑室内外热工参数2.测定建筑墙体内外表面温度,检验保温效果。
3.测定建筑室内外地面温度场分布。
4.测定住宅小区或校园内建筑环境气候。
实验测试表格及简单说明:日期:2012年10月29日地点: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实验楼天气:雪建筑周围环境描述:该建筑为弧形平面,建筑四周有绿化,位置处在校园圆形建筑群之中。
建筑材质说明:该建筑室外墙面为深咖色贴砖,室内墙面为白色墙面。
室外地面为灰色面砖铺路砖,室内地面为浅色光滑地砖。
空气温湿度及风速数据表表面温度数据表地点室外地面与墙距离外墙距地高0 0.5 1 1.5 0 0.5 1 1.5 +-+-+-+-+-+-+-+-表面温度3.7 2.8 5.0 2.7 4.7 2.6 4.3 2.4 3.7 2.8 3.6 3.3 3.4 2.9 3.0 2.7 3.6 2.9 4.9 2.5 4.6 2.8 4.5 2.3 3.6 2.9 3.4 3.1 3.6 2.8 2.9 2.8 3.7 3.0 4.9 2.8 4.8 2.7 4.4 2.4 3.7 2.8 3.3 2.9 3.7 2.7 2.9 3.0备注+:阳面 -:阴面单位:米表面温度数据表地点教室地面与墙距离教室墙面距地高0 0.5 1 1.5 0 0.5 1 1.5 +-+-+-+-+-+-+-+-表面温度15.7 8.4 16.4 8.9 16.2 9.0 15.9 9.1 15.7 8.4 16.0 9.1 16.4 10.3 16.8 10.114.9 8.7 17.3 8.7 16.7 9.5 15.8 9.5 15.9 8.7 16.1 9.3 16.7 10.0 16.7 10.115.5 9.0 16.9 8.6 16.4 9.3 15.8 9.4 16.1 9.1 15.8 9.3 16.8 10.2 16.6 10.2备注+:阳面 -:阴面单位:米地点室外阳面室外阴面一廊二廊三廊四廊阳面教室阴面教室气温9.3 5.8 11.6 15.9 15.6 16.4 16.4 15.7 湿度36.8 47.4 32.2 28.5 27.1 33.1 45.5 33.6 风速0.35 0.44 0.32 0.26 0.07 0.06 0.03 0.05 备注一、二、三、四廊分别为一、二、三、四层的廊道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空气气温数据表空气湿度数据表空气风速数据表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1.建筑室内风速明显小于室外风速,是由于建筑的墙体、屋顶等构件的遮挡作用。
《建筑物理》实验

•实验设备 照度计
实验四 亮度测试实验
•实验目 检验教室内亮度分布
•实验内容 测试大连民族学院金石滩校区综合楼教室亮度分布。
•实验设备 亮度计
实验五 表面光反射比测试实验
•实验目的 掌握表面光反射比的测试方法
•实验内容 测试教室内书桌及书柜等表面的光反射比。
•实验设备 照度计
实验六 噪声测量实验
《建筑物理》实验
实验一 建筑日照实验
•实验目的
进一步理解建筑日照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建筑 日照模拟试验方法。
•实验设备 三参数日照仪、平行光源
•实验内容与方法 (1)棒影图绘制 (2)模型测试
•测试内容 自选所关注的日期、地点进行测试。
实验二 室内外环境测试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室内外热环境参数测定的基
•实验目的 掌握噪声测量的方法
•实验内容
测量室内及室外噪声及累积分布声级
•实验设备 声级计
本内容,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测试原理及操作 使用方法,经过测试对热环境进行评价。
•实验内容 1、室内外环境温度测试; 2、室内外环境空气相对湿度测试; 3、室内外环境气流速度测试;
•实验设备: NK5400手持式气象站
实验三 照明实验
•实验目的 检验教室照明效果
•实验内容 测试大连民族学院金石滩校区综合楼教室照
日照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与要求:住宅区在不同纬度, 季节条件下的日照环境模拟。
熟练应用cad以及天正软件。
并做出正确的多点分析以及阴影轮廓模拟。
理解分析结果并作出最后结论。
方法、步骤:1.选一个小区作为实验对象,并得到其cad平面图。
2.利用cad中的多段线,将其平面图的轮廓描出。
3.运用天正软件确定其建筑高度,定其高度为100m。
4.随后进行多点分析,输入参数。
根据不同的气候区输入不同的时间,如深圳为8点至16点,并且分为大寒与春分两种情况。
5.进行阴影轮廓分析,同理输入相关数据,得到北京与深圳两地的阴影图像。
6.通过理解分析结果,得到最终的结论7.对比《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之规定,得出结论。
实验过程及内容:在CAD里用闭合的多段线PLINE绘制出其轮廓。
点击天正软件菜单里的建筑高度按钮,赋予楼层高度。
阴影轮廓参数设置建筑外轮廓深圳大寒阴影图北京大寒阴影图深圳春分阴影图北京春分阴影图多点分析深圳大寒多点分析北京大寒多点分析深圳春分多点分析北京春分多点分析实验结论: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得知:深圳属于IV气候区,北京属于II气候区。
通过对比可以得知:深圳大寒多点分析此住宅在深圳的大寒时期,8点至16点,日照时数基本≥3小时,由图中可以得出,主要集中在住宅楼之间,因为建筑物形态遮挡原因日照时数≤3小时。
大部分区域基本上不符合国家标准。
所以这样的大纵深的建筑形态是不利于采光日照的。
北京大寒多点分析此住宅在北京大寒时期,9点至15点,日照时数基本上≥2小时,但是在局部的凹部分日照时间不住,这是由建筑的形态导致的。
同时,由图中可以得出,在住宅区的临近片区,日照时数因为建筑物的遮挡没有达到标准,但是周边地区基本符合了国家标准。
日照实验报告doc2024

引言概述本文是关于日照实验报告doc(二)的详细内容阐述。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日照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结论和进一步的讨论。
通过对日照实验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日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为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机制提供参考。
正文内容1.日照实验的目的1.1研究日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1.1探究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1.1.2分析日照对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1.2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1.2.1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形态特征1.2.2评估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2.日照实验的方法2.1材料准备2.1.1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生长介质2.1.2提供适当的灯光设备和控制系统2.2实验设计2.2.1随机分组设计不同光照处理组和对照组2.2.2控制其他环境因素的一致性2.3数据采集与分析2.3.1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变化2.3.2测量植物生物量的变化情况2.3.3统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3.日照实验的结果及其分析3.1形态特征的变化3.1.1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叶片颜色和大小3.1.2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根系生长情况3.2生物量的变化3.2.1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干重和湿重3.2.2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4.日照实验的结论4.1日照对植物形态特征有明显影响4.1.1光照强度对植物叶片颜色和大小的影响4.1.2光照时间对植物根系生长的调控作用4.2日照对植物生物量有重要影响4.2.1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速度和干湿重的影响4.2.2光照周期对植物叶绿素合成的调节作用5.进一步的讨论5.1光合作用的机制研究5.1.1进一步探究日照对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5.1.2分析光合作用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5.2光照条件的优化5.2.1通过调节光照强度和周期提高植物生长质量5.2.2利用日光温室等技术改善光照条件总结本文从研究日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出发,通过日照实验的设计与执行,揭示了日照对植物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的调控作用。
建筑物理热工学建筑日照与遮阳课件

02
建筑日照原理
日照的基本概念
日照是指太阳光照射 到地面的时间,通常 以小时为单位计算。
日照时数受到地理位 置、季节、气候等因 素的影响。
日照时数和日照质量 是衡量一个地区太阳 辐射能量的重要指标 。
日照的获取与利用
在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日照 的获取与利用,以实现节能、环
保和舒适的目的。
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对建筑进行 日照分析,可以预测建筑在不同 季节、不同时间段的日照情况。Leabharlann 建筑外观的协调性和美观性。
遮阳设施的安装与维护
安装遮阳设施
根据设计要求,正确安装遮阳设 施,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定期检查和维护
定期检查遮阳设施的完好程度, 及时修复损坏部分,清理灰尘和 污垢,以保证其正常运转和使用 效果。
04
建筑物理热工学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住宅楼的日照与遮阳设计
总结词
合理利用日照,降低能耗
热对流
总结词
热对流是指由于物质中不同部分的温度差导致密度差,进而引起物质流动,使热量传递 的过程。
详细描述
热对流主要发生在流体中,如空气、水和油等。当流体的温度不均匀时,密度会发生变 化,产生密度梯度,导致流体的流动。在建筑环境中,热对流可以影响室内温度分布和 通风效果。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气流组织来调节室内环境,例如利用自然通风来
详细描述
某住宅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日照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和窗户设计,确保冬季有足够的阳光进入, 夏季则能有效遮挡阳光,减少空调能耗。同时,采用了遮阳设施,如百叶窗、遮阳板等,进一步降低 夏季室内温度,提高居住舒适度。
案例二:某商业大厦的节能设计
总结词
创新技术应用,实现绿色节能
建筑物理光学实验报告建筑物理采光实验2024年

建筑物理光学实验报告建筑物理采光实
验
引言概述:
建筑物理光学实验是为了研究建筑室内光照条件而进行的实验。
本实验报告介绍了建筑物理光学实验中的采光实验一,通过对建筑室内光照进行量化和分析,为建筑设计和改善室内照明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该实验内容。
正文:
1.实验目的
1.1 了解建筑物理光学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1.2 知晓采光实验的目的和应用场景
2.实验原理
2.1 介绍光的自然特性和传播规律
2.2 解释光的入射、反射、折射和散射等基本现象
2.3 介绍光照度和照度计的原理及其测量方法
3.实验步骤
3.1 准备实验器材和场地
3.2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测量参数和位置
3.3 进行实验测量,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3.4 对实验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和评估
3.5 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找出问题和改进方法
4.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展示实验测量数据和图表
4.2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室内光照质量
4.3 探讨测量误差和不确定性
5.实验总结
5.1 总结实验目的和主要内容
5.2 评估实验结果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5.3 探讨可能的改进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总结:。
建筑日照分析实验报告

建筑日照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日照对于建筑造型技术和建筑的使用功能,都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建筑方案设计更要重视建筑日照的设计,通过正投影日照图,对天津大学新园村进行日照遮挡分析。
二.实验仪器
鱼眼镜头、单反相机、指南针。
三.实验原理
根据太阳运行规律绘制出天津地区的正投影日照图,通过将鱼眼镜头所拍摄的180度视角成像照片,与正投影日照图叠加,获得该地点的日照遮挡情况。
四.实验内容
根据已绘制的天津地区的正投影日照图,分析在天津大学新园村春秋分,冬夏至的日照遮挡情况。
五.实验步骤
1.抵达天津大学新园村小区,在小区中心区域选择合适拍摄点。
2.使用焦距为8mm的鱼眼镜头,安装在单反相机上。
3.强相机水平放置,根据指南针判断方向,对天空方向进行拍摄。
4.更换不同位置进行拍摄,记录多张照片。
5.根据照片视角与拍摄效果选择较好一张进行分析,将照片与天津正投影日照图进行叠加,根据太阳运行轨迹,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建筑物理实验指导书

实验1:室内热环境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测量热环境各参数(温度、湿度、风速、辐射)的仪器原理 2.使用仪器测量热环境各参数3.计算比较不同室内环境的热舒适度PMV二、实验原理1.温度的测量 : 采用精密热敏电阻作为测量温度的敏感元件,2.相对湿度的测量:采用集成化湿敏电容式相对湿度传感器,3.室内风速、风向的测量风速计的头部玻璃球,球内绕有镍铬丝线圈和两个串联的热电偶。
热电偶的冷端连接在支柱上并直接暴露于气流中。
当一定大小的电流通过镍铬丝线圈时,玻璃球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的程度反映在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经校正后用气流速度在电表上表示出来,就可用它直接来测量气流速度。
4.平均辐射温度测量平均辐射温度即室内对人体辐射热交换有影响的各表面温度的平均值。
用黑球温度计测定来自周围物体平均辐射温度, 5.热舒适度PMVPMV(Predicted Mean Vote)预期平均热舒适度,它是以人体热平衡方程式为基础,考虑心理、生理学,综合影响人体热感觉的主要因素。
使用环境参数综合测量仪6401可以测量空气参数并计算PMV 。
4568102030406080-2.0 -1.5 -1.0 -0.5 0 0.5 1.0 1.5 2.0()不满意百分率(%))}(1.12566.1])273()273[(566.11096.3)34(0014.0)29.4867.5(1073.1)15.58(42.005.3{]0275.0ex p303.0[4482036.0a ci a r ci a Mt t V t t t M M W M W M PMV -⨯-+-+⨯⨯---⨯-⨯------⨯+=----ϕM: 人体能量代谢率,静坐时取1.2met 。
(69w/m 2),W: 人体所做的机械功,静坐时取0 w/m 2,ψ:相对湿度,t a : 空气温度,℃,t ci : 衣服外表面温度,℃,t r : 平均辐射温度,℃,V a : 风速,m/s三、主要实验设备仪器1、ZRQF-D10φJ 风速仪(1)把仪器测杆放直,测点朝上、滑套向下压紧,保证测头在零风速下校准仪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物理环境日照实验
建筑1201马晓U201215265
建筑1202郭豪U201215280
建筑1202李树宽U201215279
建筑1202张文韬U201215276
2014年6月11日
一、实验目的:
日照对于建筑造型技术、建筑使用功能、卫生条件等都有密切关系。
建筑设计工作者应重视建筑日照的设计。
通过测量同一建筑在不同季节的一天里的日影变化情况,从而了解不同情况下光影对此建筑的采光等方面的影响大小,从而为建筑的改造或其他建造工程提供资料支持。
二、测量仪器:
建规学院模型室三参数日照仪
三、实验原理:
1.日照仪:
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规律设计的。
由于地轴和黄道面约成66°33′的交角进行运行,使太阳光线直射地球的范围一年中在南北纬23°27′之间作周期变化,可以用太阳光线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表示,称赤道角d。
赤道角从赤道面算起,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所以夏至点赤纬为+23°27′冬至点赤纬为﹣23°27′,春秋分为0°。
因此计算日期时,以春分3月21日~22日,秋分9月22日~23日为零度,并可粗略地认出赤纬分度每度为四天来计算日期。
2.平行光源:
试验中以大型探照灯作为光源,射出平行光线,并放在日照仪正方运作太阳。
3.工作原理:
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太阳的高度角与方位角取决于地理纬度、赤纬度及时角3个参数。
而当太阳的高度角及方位角确定后,棒与影的关系也就可以确定,故在三参数日照仪上的建筑物模型,在模拟的太阳光照射下,就可直接观察。
日照仪盘I为赤道平面,根据太阳光线与地球赤道面所夹的圆心角为赤道角的定义,显然旋转赤道平面盘I与太阳光线所形成的角极为赤纬角。
并从赤道面算起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即I向下倾斜23°27′为冬季,向上倾斜23°27′为夏至。
日照仪盘Ⅱ中心端有一轴绕地轴旋转。
显然,盘Ⅱ为时间度盘,中12时为正南,顺时针为正,反时针为负。
盘Ⅲ为地平面,根据从地平面作垂线与赤道面所形成的平角为纬度的定义,所以当盘Ⅲ放平时为90°模拟南、北极,盘Ⅲ放垂直时模拟赤道。
若日照仪未装置纬度盘,可按照春秋分日中午12点时,太阳的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式决定。
Ψ=90°—hs
Ψ——地理纬度;
hs——太阳高度角。
赤纬、地理纬度和事件组成了日照计算的三大因素,具备了这三参数测量条件的日照仪,称为“三参数日照仪”。
四、实验结果:
1.冬至日:
测试时间:08:00am-17:00pm 间隔30分钟
09:00 09:30
11:00 11:30
13:00 13:30
15:00 15:30
17:00
2.夏至日:
测试时间:06:00am-17:30pm 间隔30分钟
6:00 6:30
7:00 7:30
8:00 8:30
9:00 9:30
10:00 10:30
11:00 11:30
12:00 12:30
13:00 13:30
14:00 14:30
15:00 15:30
16:00 16:30
17:00 17:30
3.把建筑由北纬30度移至北纬60度,夏至冬至正午日影:
冬至日:夏至日:
五、实验过程
1.将模型固定在三参数日照仪上
2.调整赤纬及纬度
3.将圆盘转动至不同时刻并对日
影逐个拍照
4.组内讨论评估结果:
由冬至日和夏至日一天内建筑日影变化可以看出,南四楼层高、各楼间距的设置有些不合理。
主楼许多房间以及教室的日照都受到临栋建筑的影响,个别房间日照时间极少,直到半下午时才有阳光照射。
除此之外,在冬季,南二楼的日照也受到了南四楼的较大影响。
由实验3可以看出,如果把建筑移动至较高纬度,则太阳高度角变小,阴影范围更大。
所以应当进一步拉大建筑物间距,适当降低建筑高度以获取更多日照。
六、计算机模拟对比:
冬至日照时间:
夏至日照时间:
全年日照时间:
冬至日10:00 冬至日12:00
冬至日15:00 夏至日09:00
夏至日12:00 夏至日17:00
七、实验感想:
日照时影响整栋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了包括采光照明以及热工性能等多方面设计思路,所以本次实验研究的建筑日照实验让我们更加准确系统地了解了南四楼(本次实验对象)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以及一天中的各个时间段的日照和日影的情况,一方面让我们更科学地了解分析了现有建筑形体开窗等设计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也向我们提供了对正在进行设计阶段的建筑形体科学性的思考方向,可以让我们利用本次的实验设备对现有构思的建筑制作模型实验分析,帮助我们摆脱以往天马行空的、毫无逻辑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在设计建筑时更多地考虑日照对建筑的影响,为我们设计建筑提供了一条更加系统而科学的思维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