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进展

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进展

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进展生态学是指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各个方面。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进展。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生态学理论框架、生态学研究进展和生态学的意义。

一、生态学理论框架生态学是立足于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它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生态学的基础和核心,指的是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群落和环境条件之间不断发生的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作用和循环。

其中,物质循环主要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能量循环则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界中能量不断进行转化和转移。

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群落—环境”,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 生物学多样性理论生物学多样性理论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和不同种类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其中包括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深刻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掌握生态系统规律。

3. 应用生态学理论应用生态学理论则更多地涉及到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其研究包括环境污染、生态修复和气候变化等方面。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应用生态学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凸显。

二、生态学研究进展生态学研究进展一般参考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三个方面。

1. 物种多样性研究近年来,人们对物种多样性研究越来越深入,一些热点问题得到了深刻的解决。

如食物链、生态位和协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使我们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更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2. 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其稳定性和演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生态系统演化的规律和生态系统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广泛应用于物种多样性、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

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
2.3高新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特征
(1)整体协同性
高新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由创新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机构以及政府等主体群落与文化、经济、资源以及科技等环境要素构成,各主体要素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主体群落与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各主体群落要素与环境要素只有相互协同作用才能实现良好的创新绩效。
2.1.2种间相互作用理论
在生态学中,关键的种间相互作用主要有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种间正相互作用是指种群间的合作和共生,负相互作用是指种群之间的竞争。种间竞争就是两个或者更多物种的种群,因竞争对它们的增长和存活所产生的负效应。种间正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种群间的互利共生。生态学的种间相互作用原理是本文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主体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依据。
2.2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理论
2.2.1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特征
区域创新生态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网络系统,不仅具有创新网络的特点,还具有一些区别于其它网络的重要特征:
(1)系统的整体性
区域创新生态体系不是系统内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要素的有机结合,其存在的目标、方式、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要素是系整体性的基础,系统内的一些关键要素存在问题或者缺失会影响系统整体性的发挥。如果系统内的创新主体处于缺乏创新动力的状态下,那么系统的创新活力就会比较低下。第二,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具有的整体性,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在创新要素相互联系、制约和作用下,具有了不同于各创新要素在单独状态下的新的属性、功能和运动规律。
(2)创新生态位分离
创新生态位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创新组织对各类创新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总和。创新生态位分离是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立的基础,系统内的每个创新主体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创新主体占据生态位的多少决定着系统内竞争的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创新生态位的分离程度主要取决于创新主体间的竞争程度。系统内创新主体的创新资源、生产产品的类别和市场环境相似程度越高,其竞争越激烈,生态位分离程度越高。当两个创新主体占有相同的环境变量或者创新资源时,创新主体间就会产生竞争。而且由于不同的创新主体不能同时占据相同的生态位,因此创新主体在进行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时必须考虑竞争者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优势竞争力,实现创新生态位的分离。创新生态位的分离在降低竞争的同时,还为系统内创新主体间的功能耦合提供良好的条件。

生态学基础理论 PPT课件

生态学基础理论 PPT课件

按时间
演替类型
按起始条件 按主导因素 按代谢特征
世纪演替 长期演替 快速演替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内因性演替 外因性演替 自养性演替 异养性演替
原 生 演 替
次 生 演 替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 会发生变化,功能也随之发生变 化。 乔木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苔藓植物阶段 地衣植物阶段
4.为谁生产?(产品分配问题)
第三节 系统论和热力学定律
一、系统论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起来 的具有某种或几种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宇宙万物,虽然本质上差别 很大,但都以系统形式存在着。
1.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系统的结构性原理 系统中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一切联 系方式的总和,叫做系统的结构。 结构对元素进行制约,使元素的性 质和功能,不同于它们在孤立存在 时的性质和功能。
第二节 经济学理论
一、资源是稀缺性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如果人类能无限量地生产出各种物品, 人类的欲望能够完全得到满足,那么 个人就不必为生计而担忧;企业就不 必为成本和利润而犯愁;政府也不必 税收和支出而斗争;也没有人会关心 不同人或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中,所有的物品都是 免费的,就象沙漠中的沙、海洋中 的水、大气层中的空气,价格和市 场互不相关,这样,经济学就没有 存在的必要。但是任何社会都不可 能达到物品是无限的这种情况,因 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 需求是无限的。因此经济学发展成 为一门重要的科学。
O2,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以及排泄
废物、分解等)主动地影响环境,改
造环境。
热带雨林,有“地 球的肺”之美誉, 对于调节气候、维 持空气O2和CO2的 平衡、保持水土有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学原理具体内容

生态学原理具体内容

生态学原理具体内容生态学原理是系统论生态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探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调控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关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机制的研究对象。

近年来,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平。

1、生态学的定义和内容生态学是一门探讨环境、社会、经济与生物之间关系、规律及其影响的科学,具体来说,它主要研究地球上各种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它涉及以下内容:生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生态学与自然资源管理、社会生态学等。

2、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各学科的基本原理是它们研究对象的基石,也是对对象的解释与归纳的基础。

生态学也不例外,它有自身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生态平衡原理、统计原理、驱动力原理、尺度原理、限界原理等。

(1)生态平衡原理:也称“整体系统稳态原理”,指的是在某种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各元素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关系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2)统计原理:也称“统计大数定律”,其基本思想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由大量随机事件的累积作用形成的,其结果可以用统计学前景表达。

(3)驱动力原理:指的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在某种时空尺度下具有独特的排列结构和功能,这一结构和功能是由某种内外因素驱动,而这种内外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4)尺度原理:指的是研究生态学时,必须把握整体系统和部分系统之间的尺度差异,以便正确理解物种的特征和环境的关系。

(5)限界原理:也称“极限原理”,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某个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系统的全局作用极大地改变,因此在调控环境因素时,要注意控制变化不能超过系统的限界。

3、生态学应用现在,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研究学科,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学理论中的几个重要原理,如平衡原理、统计原理、驱动力原理、尺度原理等,为资源调控、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中国生态学的思想源流和基本概念

中国生态学的思想源流和基本概念

中国生态学的思想源流和基本概念张正春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万物,也没有人类,渺渺茫茫之中,唯有盘古。

不知过了多久,盘古醒了,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满目混沌,不辨东西,此时南北未分,上下一体,盘古感到非常困惑和压抑。

他舒展四肢、伸张躯体,站立起来!当盘古站起: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这就形成了“天地”!然而“天”和“地”之间强大的引力牢牢地互相吸引,眼看天地又要重合,盘古用力支撑,脚踩大地,手举苍天,使劲把天地分开!如此反复,不知坚持了多久,天地终于分开了,盘古却因劳累而死了。

盘古死后,眼睛变化成日(左)月(右),其息为风,其声为雷,须发为星辰,骨骼牙齿为金银铜铁玉石宝藏,手脚四肢变成山脉,血液化为江河,汗水化为雨露,皮肉为土壤,筋脉为道路,其毫毛变为草木等植物,其精灵化为鱼虫鸟兽等动物,于是万物始生。

这一神话传说反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生态学思想:宇宙万物的统一起源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盘古神话形象而又生动地揭示了中国生态学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

又不知过了多久,伏羲、女娲应运而生,见天地之间举目无亲,倍感寂寞,于是,女娲“抟土造人”,才有了人类。

为了帮助人们改善生活,提高认识世界和分辨事物的能力,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研究草木、鸟兽的生活习性,根据宇宙万物的自身性质和变化规律,“一画开天”,分阴分阳,创立了“八卦”,教导人们识别天、地、水、火、山、泽、风、雷这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创立了集中反映动物生态习性的“龙”、“凤”模型,帮助人们驯化“六畜”:牛、马、猪、羊、鸡、狗。

阴阳八卦,模型简明,万物之理,一目了然。

辨别是非,趋吉避凶,顺利创造,预防灾害。

女娲以“水土”造人,伏羲以八卦说理,创立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模型:阴阳八卦模型。

由于伏羲、女娲是“人首龙身”,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从盘古到伏羲、女娲,这一古老的传说,是“三皇”文化传说的基本原型。

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发展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发展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发展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破坏自身的生存环境。

因此,生态学在当代人类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发展生态学。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发展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并探讨如何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相互作用和干扰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演化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主要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大方面,旨在揭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最大贡献是将生态学从个体物种、种群、群落的层级推广到生态系统的层级,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生态环境的功能和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它涉及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之间、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过程的循环运转。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闭合性和有限性,一旦受到污染或者过度捕捞、采矿等活动的影响,就会对生态系统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表征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转换过程。

能量的来源主要是来自太阳能,能量的传递通常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级别。

由于能量不可逆转,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实践中,生态系统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评价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干扰机制,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生态系统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估和质量评估两种。

定量评估主要是通过系统模型等方法来定量评估生态系统,例如利用营养盐平衡模型、碳循环模型等定量评价系统的稳定性,了解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趋势。

质量评估主要是评价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和空气质量等因素,以评价该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生物入侵的定义:指一种生物从其自然分布区进入另一个地区,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过程
生物入侵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生物入侵的影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和繁衍,甚至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
生物入侵的防治: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强监测、限制引进、人工清除等
物质循环的重要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生物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来源:阳光、化学能等
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持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
能量平衡:输入与输出、储存与释放
能量传递:食物链、食物网
能量消耗:生长、繁殖、活动
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3
生物种群与群落
水: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通过进化和适应来应对环境的变化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的活动和代谢产物对环境产生影响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物入侵及其影响
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
模型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关系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信息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来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
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措施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水质保护、水生生物保护、水环境治理等方面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态学、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三个方面。

首先是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撑。

生态学强调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关系,认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学的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家儒家、道家等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天道自然的观念,认为人要顺应天道,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则提倡无为而治,推崇顺势而为,以达到与自然的调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生态学、环境科学、气候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为我国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支撑。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思想要求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指导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思想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倡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绿色低碳城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这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和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作者:张正春 | 2005年08月21日15时41分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创立中国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它既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必然,又会推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革命,这是研究和挖掘中国古代生态学的重大意义。

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

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张正春按照E.P.Odum的意见,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甚至于“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

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complexity)已经引起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所谓“通常是超越了人类大脑所能理解的范围”(蔡晓明,2002),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的研究(Jorgensen,1992)和生物多样性研究(Schulz,1993)代表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

整体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相对比,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始终一贯的整体论,整体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特点,如中医中的整体论思想等。

我们把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给予提炼和总结,形成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供大家讨论改正。

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

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一、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思想。

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都在气中。

气聚则生,气散则亡。

充塞宇宙之间者,气也。

元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

从热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来看,中国古代的“元气”概念类似于能量的基态,是万物起源的基础(万物之母),是从无到有、有生于无的物理条件。

“气”是不同形式的能量活动,“元气”则是宇宙能量的基本形式和原始组成。

“气”的概念是与“形”的概念相对应而产生的,“气”是功能状态,“形”是形态结构,“气”是动态概念,“形”是静态概念。

一切物质能量的功能性活动都表现为“气”。

如:“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大意: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是生命的本质问题,生命的本质和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是“阴阳”(内外),人体九窍与体外相通,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通道)“气”与“形”相对应,气是不可见的,形是可见的。

《黄帝内经》对“气”与“形”的关系有一个经典论述:“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大意:天阳运动为无形的气态能量,地阴聚积为有形的物质形态,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作用就产生了万事万物。

……能量的多少,形体的大小,异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吸引,显示出自然界的变化,揭示出变化的内在原因和运动机理)这里所论述的“形气理论”与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和物质代谢过程是相符合的,与物理化学反应过程也是相符合的。

《黄帝内经》用元气论解释宇宙的结构和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惚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大意:广阔无垠的宇宙太空,是物质生化的本元,决定万物的发生和生命的起源,五行变化周而复始,合乎天道,宇宙真元之气的运行(天道的规律性活动),统驭着大地万物的生长与演化的性质,九星悬朗的宇宙,七曜(日、月及金、木、水、火、土星)的周期性运动,导致了自然界万物的阴阳变化规律和刚柔不同的性质,昼夜交替、寒暑往来,是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机制、规律和原因,这就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千差万别的物种)“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是“大气举之”,相当于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向引力和离心力的平衡,“气”则类似于“力”。

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和“气血理论”就是元气论的具体应用。

按中医,“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气”为血液的功能活动和代谢机能。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黄帝内经》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我们把《黄帝内经》的思想应用到整个生态系统,一切生物和人一样,都是由“天地之气生”。

T.H.Odum(1983)在《系统生态学》中,以能量活动为纽带建立统一的生态系统的符号体系,建立统一的生态学理论,这一思想与“元气论”是不谋而合的。

E.P.Odum把系统生态学誉为“生态学中的革命”,可见,从能量变化的角度研究生态系统的统一规律是多么重要。

元气论之所谓“元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性,因此,元气论自然成为解释宇宙万物的统一理论了。

根据元气论的思想,我们在中国生态学中还提出了“气象”和“形势”的概念来描述生态系统的状况。

所谓“气象万千”和“形势盛大”正是大型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

另外,“气势”反映动态特征,“气氛”反映环境状况。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整体,是一个全能的开放系统,在有无、虚实之间,在动静、刚柔之际,“元气论”是大有作为的。

在中国生态学中,“气”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一个基本概念。

“气”具有模糊性的动态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联系,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之间、天人之间,都是“气”的伟大作用。

《易传》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提出了“精”与“气”相对应的概念,“精”市精微物质,“气”是无形的能量,二者相互作用产生千变万化的过程谓之“游魂”。

这里所谓“精气”概念与中医的“气血”概念相似,是一阴一阳、相对而言的关系。

另外,“精气”概念与“精神”概念是有联系的,“神气”也者,功能状态之谓也。

二、道统论《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是宇宙万物内在的本质性的统一规律。

古人把有序性称之为“有道”,把无序性称之为“无道”。

可见,“道”是指整体性原理。

无论宇宙万象、天地万物,“整体性原理”是主宰一切的基本原理,牛顿万有引力可为之旁证。

现代生态学以“整体性原理”为基本原理,“整体性”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

道统论就是研究整体性原理的理论,研究万物的统一性规律,建立统一的理论基础。

T.H.Odum在《系统生态学》的最后一章中讲道:"人类的重大理论知识只有很少一部分被统一起来。

“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生态学,建立统一理论都是科学家最大的理想。

道统论不仅可以解释整体性原理,而且可以揭示“整体性”的形成机制和运动规律(一阴一阳),这是中国生态学的重大使命。

(具体祥见“阴阳理论”部分论述)E.P.Odum在其《生态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Ecology)中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概念放在了生态学的中心地位。

整体性原理是现代生态学的第一原理,是把握生态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韩愈和朱熹把历代圣人“薪火相传”的统一的思想理论称为“道”和“道统”,特指统一天下、治国安邦的学问。

对于中华民族这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而言,研究其整体性原理,维护其整体性活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其中的道统理论可以为我们建立中国生态学的道统论提供支持。

“道统论”与“元气论”密切相关,“道统论”以“元气论”为基础。

把“元气论”和“道统论”的思想合起来就是“道气”学说。

“元气”是万物的共同起源,“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道气学说”就是研究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的学说。

整体性(holism)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这就是“道统论”所谓的“道”。

生态系统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结合而成的统一体。

这个系统一旦形成,就不再是结合前各个生态因子的分散状态,而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是整体性(道)。

整体性(道)不仅赋予整个系统以新的性质,而且改变了各组成因子的原有性质。

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离的,一旦分离,系统就会崩溃,各部分的功能也会发生改变,原有的性能即不复存在。

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性的影响是通过各个生态因子间的互相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中庸》)《中庸》的这个论断正是对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道)的最佳说明。

举例来说,男女组成家庭,就有了夫妇之道(阴阳之理),家庭的系统功能产生了,男女的性质改变了,单身男女转变为承担家庭责任的夫妇,生活方式的改变,生儿育女的功能,子孙万代相连续,有限的生命体(时间上的不完整)“得道”以后就成为无限的生命体(时间上的整体性),都是整体性的功能体现。

“道者,一也”,“道者,气也”,这是道家的立论基础,也是宋代理学的基本观点。

“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

道统万物,是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的中文定义。

蔡晓明(2002)把生态系统概括为三个必要的部分:1、有两个以上的要素(component),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2、各成分与其环境(environment)相结合,系统的外界事物是系统的环境,系统与环境不可分割;3、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structure),形成一个整体。

生态系统可分为三个生态亚系统,即生产者亚系统,消费者亚系统和分解者亚系统。

我们说“道统论”就是“整体论”,整体性原理就是“道”。

那么,“道”的概念对于整体性原理有什么贡献呢?首先,“道”的概念比整体性原理有更丰富的思想内涵,“道”是整体性原理,也是本体性原理,而且直观地反映了整体性规律,揭示了整体性原理的产生机制和结构特征。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的“天机”(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和动态机理)。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

“道”的概念有几点重要意义:“道”的概念体现了一个动态的整体论,“道”的概念揭示了阴阳互动机制,“道”的概念体现了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