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幕毛虫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天幕毛虫防治措施

监测周期
根据天幕毛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确定 合理的监测周期,如每日、每周、每月等。
监测范围
根据天幕毛虫的分布和繁殖特点,确定监测 范围,包括森林、果园等易受天幕毛虫危害 的区域。
05
结论与展望
防治效果总结
01 02
生物防治
研究表明,使用天敌昆虫如寄生蜂和寄生蝇能够有效控制天幕毛虫的数 量。同时,微生物防治方法如白僵菌和苏云杆菌等也被证明对天幕毛虫 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公众教育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天幕毛虫的认识 和防范意识。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傅军. (2009). 天幕毛虫的防治技 术. 现代农业科技, (14), 150151.
王立国. (2012). 天幕毛虫的生物 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河北林业科
技, (3), 45-47.
王海霞. (2010). 天幕毛虫的生物 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安徽农学通
外来物种入侵
天幕毛虫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未来防治策略与建议
加强监测
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控制天幕 毛虫的数量。
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提高森林的自愈能力, 减少天幕毛虫对森林的危害。
综合防治
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 防治,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幼虫
幼虫孵化后,会立刻爬到叶背,并吐 出丝做成天幕状,称为“天幕毛虫” 。
蛹
蛹为被蛹,呈黄绿色,固定在叶片上 。
成虫
成虫为蛾子,翅膀暗灰色,前翅有2 条深色横纹,后翅有2条较浅的横纹 。
繁殖与扩散
天幕毛虫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只雌蛾可产卵100-200粒左右。
浅谈天幕毛虫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浅谈天幕毛虫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摘要】天幕毛虫多年来一直有危害,近年来大面积发生,造成较大损失。
作者经过多年针对其食性进行外业调查,发现其对不同树种的危害程度有明显的区别,若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充分利用各树种的特性,必将有效地预防天幕毛虫的危害。
天幕毛虫在同江1a发生1代,也是城市园林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为害水腊、榆叶梅、月季、刺玫、京桃等。
可采用人工摘除卵块、丝茧,黑光灯诱杀成蛾,药剂等方法进行防治。
【关键词】天幕毛虫;生活习性;防治技术食性;树种特性;预防;危害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Motsch),别名梅毛虫、顶针虫,鳞翅目枯叶蛾科。
天幕毛虫食性杂,幼虫蚕食叶片和嫩芽,在树杈处吐丝结网张幕,群居其中,故名“天幕毛虫”。
危害严重时,全株叶片被吃光,影响花木的正常生长。
在园林方面主要危害水腊、榆叶梅、月季、刺玫、京桃等绿化树种。
1.生活习性天幕毛虫1a发生1代,以卵越冬。
卵灰白色,中央凹入成顶针状,椭圆形。
翌春4月中、下旬,幼虫开始孵化并危害嫩叶。
老熟幼虫体长40~55mm,灰蓝色,体背有黑、白纵条纹。
同一卵块孵出的幼虫为一群。
稍大后,白天潜伏,夜晚外出取食,随着幼虫的长大,食量增大。
天幕也随之扩大,老熟幼虫也开始分散,危害严重。
幼虫共6龄,6月下旬至7月上旬老熟幼虫在叶间吐丝结茧化蛹;7月中、下旬羽化;成虫交尾排卵在当年生的枝条上,卵成块状,一排排横向环形排列。
天幕毛虫在此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
次年春季孵出幼虫,初期吐丝做巢,群居生活,同一卵块孵出的幼虫为一群,稍大以后,于枝杈间结成大的丝网群居。
白天潜伏,夜间外出取食。
老龄向各处分散,危害严重。
2.发生状况近年来,同江市的气候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冬季气温升高,春季干旱严重,这种气候条件极有利于虫害的发生。
加之城镇绿化树种主要为水腊、黄刺玫、小桃红等,这又为害虫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通过对同江市2005-2010年的虫害调查来看,气候条件的变化与虫害的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天幕毛虫防治措施

天幕毛虫防治措施天幕毛虫是一种会对树木造成极大破坏的害虫。
它会不断啃食树叶,使得树木光合作用受到干扰,导致树木逐渐失去健康状态,最终死亡。
为了防止天幕毛虫给树木造成损害,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农业措施1. 捕捉:天幕毛虫成虫会在夜间飞行,可以设置灯塔,萤光灯和白色布带等捕捉它们,以减少幼虫数量。
2. 空间策略:在树木上安装一些障碍物、网或细麻绳,防止天幕毛虫将卵产在气候适宜的树上。
3. 疏林调穗:将树林或林下清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应天幕毛虫的生长环境。
4. 落叶清扫:避免积压落叶,减少一些天幕毛虫的苗床。
5. 病害预防:维护树木的健康,并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天幕毛虫发生的机会。
二、机械措施机械防治主要是切断和捕捉。
1. 割除枯叶:割掉萎缩叶,减少呼吸空间和水分蒸发,营造干燥的生活环境。
2. 清除种群:对重灾区的树木进行手工清除,以防止它们进一步扩散到周围区域。
3. 捕捉:在树皮上涂上粘性物质,并将树干裹上布带,以捕捉上爬的幼虫。
三、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的生物因素对天幕毛虫进行防治,包括利用昆虫、病菌、病毒等生物对其进行攻击。
1. 天敌控制:通过引入一些捕食天幕毛虫的天敌,如巨头Fox, C. parasitoid-eating Ladybird 等,可以有效遏制其繁殖和生长。
2. 病菌防治:通过在环境中释放一些能够杀死天幕毛虫或抑制其繁殖的微生物,如病菌、细菌等来防治天幕毛虫。
四、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或其他化学物质来对天幕毛虫进行防治。
1. 农药喷洒:使用一些能够抑制天幕毛虫的药剂进行喷洒,以达到杀灭或阻止其繁殖的目的。
但是要注意使用药剂的安全性和毒性,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2. 多角度综合治理:综合运用以上所有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和农业措施,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同时,要不断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天幕毛虫的症状,避免它们在大面积的环境中暴发。
天幕毛虫防治措施

天幕毛虫防治措施桲、梅,及杨、榆、柳、栎等植物,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江苏、浙江、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进入五月份,该虫在东北地区开始大量发生,园林养护人员要做好防治工作。
现将详细的情况介绍如下:[为害特点]常在刚孵化幼虫群集于一枝,吐丝结成网幕,食害嫩芽、叶片,随生长渐下移至粗枝上结网巢,白天群栖巢上,夜出取食,5龄后期分散为害,严重时全树叶片吃光(郑州兴农网)。
如在辽西地区曾于60年代初大发生,闾山梨区受害株率几乎达100%,约上万株梨树叶片被吃光,绥中梨区平均每树有越冬卵块达4~6个。
目前,仅发生在管理粗放的梨园。
[形态特征]成虫形态特征:雌雄差异很大。
雌虫体长18~20mm,翅展约40mm,全体黄褐色。
触角锯齿状。
前翅中央有1条赤褐色宽斜带,两边各有1条米黄色细线;雄虫体长约17mm,翅展约32mm,全体黄白色。
触角双栉齿状。
前翅有2条紫褐色斜线,其间色泽比翅基和翅端部的为淡。
卵形态特征:圆柱形,灰白色,高约1.3mm。
每200~300粒紧密粘结在一起环绕在小枝上,如“顶针”状。
幼虫形态特征:低龄幼虫身体和头部均黑色,4龄以后头部呈蓝黑色。
末龄幼虫体长50~60mm,背线黄白色,两侧有橙黄色和黑色相间的条纹,各节背面有黑色瘤数个,其上生许多黄白色长毛,腹面暗褐色。
腹足趾钩双序缺环。
蛹形态特征:初为黄褐色,后变黑褐色,体长17~20mm,蛹体有淡褐色短毛。
化蛹于黄白色丝质茧中。
[发生规律]在辽西产区,于5月上、中旬,幼虫转移到小枝分杈处吐丝结网,白天潜伏网中,夜间出来取食。
幼虫经4次蜕皮,于5月底老熟,在叶背或树木附近的杂草上、树皮缝隙、墙角、屋檐下吐丝结茧化蛹。
蛹期12天左右。
1年发生1代。
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
第二年果树发芽后,幼虫孵出开始为害。
成虫发生盛期在6月中旬,羽化后即可交尾产卵。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在冬剪时,注意剪掉小枝上的卵块,集中烧毁。
柞树叶芽害虫天幕毛虫的发生与防治

柞树叶芽害虫天幕毛虫的发生与防治摘要总结了柞树叶芽主要害虫天幕毛虫的分布与为害、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柞树叶芽害虫;天幕毛虫;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措施天幕毛虫,别名黄褐天幕毛虫、带枯叶蛾,俗称顶针虫、戒指虫、春粘虫、毛毛虫等。
属鳞翅目,枯叶蛾科。
1 分布与为害天幕毛虫是柞树的主要叶芽害虫,国内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以及西南等地区。
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美国等国家。
天幕毛虫以幼虫为害辽东栎、蒙古栎、槲、麻栎、栓皮栎等柞树,梨、苹果、桃、杏、李子、山楂、葡萄等果树,杨、柳、榆、桦、榛、槐等林业树木的芽叶,是柞蚕业、林果业的大敌。
在柞蚕场内,1龄幼虫啃食刚萌动的辽东栎和蒙古栎的冬芽。
1个芽苞上常有几十头幼虫,直至把芽苞蛀食空,致使成片柞枝不能发芽。
2~3龄幼虫吐丝将枝梢包裹于丝幕内,取食嫩叶。
4龄后迁移为害,4~5龄为暴食期,常几日内就将树叶吃光,从而严重危害柞蚕放养。
2 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约21 mm,翅展约45 mm。
虫体枯褐色,前翅中央具一深枯褐色的宽阔横带;后翅枯褐色,近体端半部色淡;腹部肥粗。
雄虫体长约19 mm,翅展约32 mm,体色淡黄,前翅中部具2条深枯褐色的横纹;后翅近外缘部亦具有1条深枯褐色横纹,并与前翅近外缘的1条横纹相连接,腹部瘦细。
卵:椭圆形,表面灰白色,长径约1.0 mm,中央稍凹入。
卵粒排列整齐,常数百粒集合成1个卵块,呈“顶针”状环绕于细枝上,故有“顶针虫”之称。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0~55 mm。
头部暗蓝色,散布黑点,在颅顶两侧各生一大型黑斑。
前胸背板及臀板皆为暗蓝色,其上各具2个黑斑。
背中线黄色或黄白色;亚背线较宽,呈橙黄色;两线中间夹1条黑色纵线;气门上线暗蓝色;在气门线和气门上线之间有1条细窄的橙黄色纵线。
胴部各节背面两侧各具一黑瘤,第8节上的黑瘤在背中央,大而显著,每个黑瘤上均生有黑色长毛。
气门线以下,密生黄白色的细长毛。
天幕毛虫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

2 生 物 学 特 性
天 幕 毛 虫 通 常 一 年 发 生 1 代 . 以 完 成 胚 胎 发 育 的 幼 虫 在 卵 壳 内 或 者 以 卵 在 小 枝 上 越 冬 ,卵 呈 顶 针 状 ,又 称 “顶 针 虫 ”. 每 年 4 月 末 树 木 展 叶 时 ,幼 虫 破 壳 而 出 吐 丝 作 巢 ,先 群 集 在 卵 块 附 近 的 小 枝 上 危 害 嫩 芽 、幼 叶 , 后到枝杈处吐丝结成网幕,稍长大在枝杈间结丝网群集一起,似天幕,由此得 名 天 幕 毛 虫.幼 虫 白 天 潜 伏 于 幕巢内,夜间出巢取食,于5月下旬开始严重危害.3龄前喜群居,3龄后 则 脱 离 网 幕,分 散 到 全 树 暴 食.近 老 熟 时 吐 丝 卷 叶 或 到 树 干 缝 隙 及 杂 草 丛 中 隐 蔽 处 结 茧 化 蛹 ,幼 虫 期 45d 左 右 ,蛹 期 10~15d.6 月 下 旬 羽 化 , 羽 化 后 即 交 尾 产 卵 ,卵 多 产 于 被 害 树 的 当 年 生 小 枝 条 梢 端 ,卵 完 成 胚 胎 发 育 后 ,以 幼 虫 在 卵 壳 内 越 冬 .
天幕毛虫(Malacosomaneustriatestacea Motsch)属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是 东北地区杨树主要食叶害虫.天幕毛虫 具 有 分 布 广、食 性 杂、繁 殖 力 强 等 特 点,危 害 严 重 时,全 部 叶 片 被 吃 光,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甚至造成树木枯死,给林业生产和经济造成严重的 损 失.目 前 国 内 外 对 天 幕 毛 虫 的 防 治 技 术 大 多 选 择 生 物 防 治 ,既 达 到 了 有 效 控 制 虫 害 大 发 生 危 害 的 目 的 ,又 实 现 了 对 生 态 环 境 的 保 护 . 本 文 详 细 介 绍 了 天 幕 毛 虫 的 形 态 特 征 和 生 物 学 特 性 ,探 讨 符 合 林 业 生 产 特 点 的 防 治 技 术 措 施 ,为 进 一 步 做 好 天 幕毛虫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天幕毛虫在李树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后 即可 交尾 产 卵 , 卵于 当年生 小 枝上 。每一雌 蛾一 产 般 产 一 个 卵块 , 每个 卵 块 内含 有 16 5 0粒 卵 , 有 4~2 也
蛹羽 化成 成 虫至 完成 产 卵约 7 雄 成 虫 体 长 约 1mm, 展 长 为 2 ~ 2 5 翅 4 3 mm, 全体 部 分 雌蛾 产 2个 卵块 ,
幼 虫 共 5龄 , 熟幼 虫体 长 5 ~ 5 m, 部 灰蓝 树 取 食 . 老 0 5r 头 a 阴天 有时亦 不 下树 而继 续取 食 。老熟 幼虫食
在 色, 顶部 有 两个 黑 色 的 圆斑 。体 侧有 鲜 艳 的蓝 灰 色 、 量 大增 , 短 期 内常暴 食成 灾甚 至 吃光 全树 叶片 。管
的幼虫 . 可振 树捕 杀 :
32 物 理 防 治 .
籼
1
可 另 烧 毁 . 认真 执 行 , 如 收效 显 著 。春 季幼 虫 在树 上 结 的 烂 加 以 喷施 , 扩 大 该 虫 感 病 率 ; 外 是 保 护 鸟类 。
1 形 态 特 征 与 发 生规 律
‘
旬 6月上 旬 是 为害 盛期 ,同期开 始 陆 续老 熟 后 于树
石缝 、 枝落 叶层 下 , 茧 化蛹 。从 幼虫 钻 出 枯 结 天幕 毛 虫 为枯 叶蛾 科 的 一 属 ,全 世 界 约 5 O余 干基 部 、
0 5 种 。中国有 1 O种 , 要 的有 5种 。 害黑 龙江 省李 树 卵壳 至老 熟 化蛹 约 3 d左 右 。蛹 期 约 1 d后 开 始 羽 重 危 7月 羽 成虫 羽 化 的主要 是 黄 褐 天幕 毛 虫 . 名 天幕 枯 叶蛾 , 称 为 顶 化 , 为 成虫 盛 发期 , 化 成虫 晚 间活 动 , 又 俗 针虫。
天幕毛虫防治实施方案

天幕毛虫防治实施方案
天幕毛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它会危害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防治实施方案,来减少天幕毛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首先,我们需要对天幕毛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进行深入了解。
天幕毛虫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多躲藏在作物叶片下或土壤中。
它们以叶片为食,对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在繁殖方面,天幕毛虫的幼虫期较长,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滋养成长。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来控制天幕毛虫的数量。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来控制天幕毛虫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微生物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来对天幕毛虫进行防治。
这些生物防治的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农作物和人体造成危害,是一种可持续的防治方式。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取物理防治的方法来控制天幕毛虫的数量。
可以在作物周围设置粘虫板,吸引并捕捉天幕毛虫,减少其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捕捉的方式,手工清除作物上的天幕毛虫,有效控制其数量。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农田的管理和保护,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通过调整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其自身的抗病能力,减少天幕毛虫的侵害。
此外,还可以选择抗虫品种,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减少天幕毛虫的危害。
总的来说,天幕毛虫的防治需要综合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加强农田管理等多种手段,才能有效控制其数量,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实施方案,才能有效减少天幕毛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天幕毛虫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摘要】天幕毛虫多年来一直有危害,近年来大面积发生,造成较大损失。
作者经过多年针对其食性进行外业调查,发现其对不同树种的危害程度有明显的区别,若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充分利用各树种的特性,必将有效地预防天幕毛虫的危害。
天幕毛虫在同江1a发生1代,也是城市园林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为害水腊、榆叶梅、月季、刺玫、京桃等。
可采用人工摘除卵块、丝茧,黑光灯诱杀成蛾,药剂等方法进行防治。
【关键词】天幕毛虫;生活习性;防治技术食性;树种特性;预防;危害
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Motsch),别名梅毛虫、顶针虫,鳞翅目枯叶蛾科。
天幕毛虫食性杂,幼虫蚕食叶片和嫩芽,在树杈处吐丝结网张幕,群居其中,故名“天幕毛虫”。
危害严重时,全株叶片被吃光,影响花木的正常生长。
在园林方面主要危害水腊、榆叶梅、月季、刺玫、京桃等绿化树种。
1.生活习性
天幕毛虫1a发生1代,以卵越冬。
卵灰白色,中央凹入成顶针状,椭圆形。
翌春4月中、下旬,幼虫开始孵化并危害嫩叶。
老熟幼虫体长40~55mm,灰蓝色,体背有黑、白纵条纹。
同一卵块孵出的幼虫为一群。
稍大后,白天潜伏,夜晚外出取食,随着幼虫的长大,食量增大。
天幕也随之扩大,老熟幼虫也开始分散,危害严重。
幼虫共6龄,6月下旬至7月上旬老熟幼虫在叶间吐丝结茧化蛹;7月中、下旬羽化;成虫交尾排卵在当年生的枝条上,卵成块状,一排排横向环形排列。
天幕毛虫在此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
次年春季孵出幼虫,初期吐丝做巢,群居生活,同一卵块孵出的幼虫为一群,稍大以后,于枝杈间结成大的丝网群居。
白天潜伏,夜间外出取食。
老龄向各处分散,危害严重。
2.发生状况
近年来,同江市的气候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冬季气温升高,春季干旱严重,这种气候条件极有利于虫害的发生。
加之城镇绿化树种主要为水腊、黄刺玫、小桃红等,这又为害虫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通过对同江市2005-2010年的虫害调查来看,气候条件的变化与虫害的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尤其2007年,同江地区5-7月份累计降雨15d,降雨量为107mm,平均降雨量为96.9mm,与历年平均降雨量相比少24.8%,为干旱年。
黄刺玫受害率达95%以上,水腊受害率为75%以上,其他绿化树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给市区的绿化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3.调查方法
线路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
在调查区域内选择代表性强的工作路线,工作路线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林分和复杂的地段。
在工作路线上用目测的方法调查害
虫分布特点、林木被害率、被害程度,并确定详查地点。
详查地点尽量设置在树种较多、地被物和下木丰富的林分,在此基础上设置标准地。
进行详查时主要是分种类调查各种植物的受害程度,以进行该虫对不同食物喜好程度的比较。
4.结果与分析
多年来,在除原始林区外的大部分林业局共设踏查线417条,标准地162块,对该地区的柞树、黑桦、杨树、柳树、榆树、山丁子、毛榛子、刺玫、山杏、落叶松等树种受天幕毛虫危害程度的进行调查。
调查天幕毛虫对不同树种的喜好程度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1)柞树平均有虫株数462头,树叶被食81%。
(2)杨树平均有虫株数247头,树叶被食68%。
(3)柳树平均有虫株数184头,树叶被食63%。
(4)刺玫平均有虫株数67头,树叶被食65%。
(5)黑桦平均有虫株数79头,树叶被食37%。
(6)白桦平均有虫株数85头,树叶被食34%。
(7)榆树平均有虫株数83头,树叶被食39%。
(8)山丁子平均有虫株数55头,树叶被食29%。
(9)山杏平均有虫株数43头,树叶被食27%。
(10)毛榛子平均有虫株数39头,树叶被食25%。
(11)落叶松平均有虫株数0头,树叶被食0%。
根据调查结果将天幕毛虫对不同树种的喜好程度分为以下四类喜好程度树种,最喜好柞树。
喜好杨树、柳树、刺玫、黑桦、白桦、榆树较喜好山丁子、山杏、毛榛子。
不喜好落叶松。
在调查中发现天幕毛虫对不同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喜欢的食物被吃光之前很少危害其他树种,并且在调查过程中未见一例危害针叶树的行为。
5.防治技术
(1)加强检疫:在调运苗木时,严格检疫,是预防天幕毛虫发生的主要措施。
(2)园艺防治:结合疏枝,秋冬季节剪除有卵块的枝条;幼虫期可剪除丝茧,歼灭幼虫。
(3)物理防治:悬挂黑光灯,诱杀成蛾。
(4)药剂防治:防治天幕毛虫常用的方法为药剂防治,常用的药剂有20%杀灭菊酯乳油、50%杀螟松乳油、50%辛硫磷乳油、4.5%氯氰菊酯乳油。
防治效果为:防治2-3龄幼虫,20%杀灭菊酯乳油1500倍液防治效果达60%、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防治效果达68%、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防治效果达75%、4.5%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防治效果达98%;防治4-5龄幼虫,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防治效果达55%、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防治效果达55%、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防治效果达58%、4.5%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防治效果达80%。
6.施药技术及型剂的正确选择
常规的喷雾施药方法存在弊端,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50%能沉淀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沉淀在靶标害虫上,只有不足0.05%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
尽管我们通常使用化学防治中喷雾施药方式加以除治,虽说农药是高效的,也有一定效果,但存在着药液浪费、污染环境、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和成本过高等缺点,尤其是对高大树木的喷药防治,困难重重。
不仅浪费了农药,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目标环境中,导致人畜中毒。
植株茎部施药方法:将农药以一定的方式施于植株茎部,使其进入植株体内并随体液输送至各个部位,从而起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可采取绑扎杀灭菊酯乳油毒绳的方法加以防治,成本低、效果好、无污染。
方法是选用 2.5%杀灭菊酯乳油,用药量375g/hm,按农药:机油=1:9(体积比),将农药加入机油中搅拌均匀,在将纸绳侵入药液15-20min,装入塑料袋中封口待用。
制作时间在使用前3-5d,存放时间不宜超过1d。
根部施药:结合不同的施药技术,选用不同作用方式的不同剂型,如粒剂、胶悬剂、乳油等,有针对性地防治园林病虫害,切实可行。
化学防治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可通过正确选择农药使用技术及剂而逐步得到解决,保证城市园林植保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7.讨论
天幕毛虫食性复杂,危害多种阔叶树,常常造成灾害。
化学防治虽然快捷有效,但也容易污染环境并使昆虫产生抗药性。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天幕毛虫对不同树种的喜好程度有较大区别,由于食物充足与否对昆虫种群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天幕毛虫对各树种的喜好程度不同的特性对其种群的扩展进行限制。
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培育和营造混交林将是达到目的的一条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