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篇文言文比较阅读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与对比 新人教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与对比 新人教版

专题训练(十三) 文言文阅读与对比◇课外文言文单篇阅读或课内对比◇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4分).曾从龙传曾从龙,字君锡,左仆射公亮四世从孙。

初名一龙,庆元五年,擢进士第一,始赐今名。

授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嘉定六年秋,阴雨,乞放系囚进对言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

帝善其言。

七年,知贡举。

疏奏:“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

比来循习成风,文气不振,学不务根祇,辞不尚体要,涉猎未精,议论疏陋。

愿下臣此章,风厉中外,澄源正本,莫甚于斯。

”诏从之。

端平元年,授资政殿大学士。

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

未几言验。

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枢密院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

疏言:“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阃。

”诏许之,专畀江淮,以荆襄属魏了翁。

朝论边用不给,诏从龙、了翁并领督府。

及从龙卒,赠少师。

(节选自《宋史·曾从龙传》)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3分)乞放系囚进对言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擢.进士第一擢:(2)策以观.其才观:(3)议论疏陋.陋:(4)授.资政殿大学士授:3.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

(2)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

4.作者在上文中记叙了人物的哪些事件?(3分)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

清静亡为,少耆①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②之储,晏如也。

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雄尝好辞赋。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

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③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2.古诗阅读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宋)范成大玉雪飘零贱似泥,惜花还记赏花时。

专题09古诗词阅读之比较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09古诗词阅读之比较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专题09 古诗词阅读之比较阅读★[考点概述]所谓古诗词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

这类题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度高,已成为一个新的考查热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鉴赏的区别:一是阅读对象数量上有差别;二是比较阅读多了一道“作对比”的程序。

未来几年的中考,可能出现的新考法是: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比较两首古诗的异或同。

1.严格按题目要求进行比较审题时应明确:试题要求我们从哪方面展开对比,是内容、情感,还是意象、意境;是语言赏析,还是手法、技巧。

此外,题目有无其他特殊的规定或限制。

只有审清题意,看清了比较点,作答时才能有的放矢。

2.紧扣原作比同析异面对古诗词比较阅读题,在审清题干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的基础上,还要认认真真细读原作,尤其应遵循试题导引,反复琢磨不同作品中构成比较的那些诗句。

★[设问方式]诗歌比较鉴赏的命题方式通常有: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书法的情感有何不同?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甲、乙两诗在内容上的异同。

4、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应对策略】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

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答题应该不难。

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其次读注解。

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验证。

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辨别异同,知同辨异。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江行[宋]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 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解析】【分析】(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

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

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故答案为:⑴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⑵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

考生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3)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3)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答案】(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

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

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

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

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

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Ⅰ【积累迁移法】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__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________之意。

Ⅱ【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Ⅲ【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________之意。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C. 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D. 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六)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六)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六)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选自《贞观政要》)【乙】建安二十二年,疠气①流行。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或阖门而殪②,或覆族而丧。

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③之子,荆室蓬户④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⑤之家,重貂⑥累蓐⑦之门,若是者鲜焉。

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

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选自《三国全文》,有删改) 【注释】①疠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

②殪(yì):死亡。

③茹藿:以橡实为饭,豆叶为羹,喻饮食粗劣。

④荆室蓬户:用荆条搭建的房子,用蓬草做的门。

形容居所简陋,家境贫寒。

⑤鼎食:列鼎而食。

⑥重貂: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

⑦累蓐:厚褥。

1.下列对【甲】、【乙】两文中蝗灾、疠气造成的危害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危害到老百姓B.侵蚀唐太宗心灵C.有的全族灭亡D.遇难的穷人居多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鲜”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分)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古代汉语词典》“鲜”的义项:①鲜鱼。

②新鲜。

③少。

④献。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5.唐太宗和曹植认为灾祸发生的原因各是什么?表现了他们怎么样的品质?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4分)答案1.下列对【甲】、【乙】两文中蝗灾、疠气造成的危害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解析:由“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可知,“蚀我心”只是太宗对蝗虫的祷告,并非真的侵蚀了唐太宗的心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专题复习《课内古诗文阅读》精讲精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专题复习《课内古诗文阅读》精讲精练(含答案)

课内古诗文阅读专题浦东新区(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6-9题(12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欢迎关注【语文在堂】,获取更多语文资料6.【甲】“由此观之”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的“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翻译: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B. 今齐地方千里(翻译: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C. 欲报之于陛下也(翻译: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D. 不宜妄自菲薄(翻译:不要狂妄自大,也不应看轻自己)8.上面两段文字都在叙述“臣子向君王劝谏”;其劝谏目的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劝谏方式不同,具体表现在:【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诸葛亮从国家危急存亡时刻着手,分析利弊形式,劝后主“开张圣听”。

(4分)9.结合全文,简要说说邹忌(或诸葛亮)身上的闪光点。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课内)(12分)6. (2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1分)兴复汉室(1分)7. D (3分)欢迎关注【语文在堂】,获取更多语文资料8. (4分)广开言路(2分)【甲】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将自己和齐威王的地位和受到的蒙蔽放在一起比较,进而达到劝齐威王广开言路,以改良政治(2分)9.(3分)【答题要点】邹忌:善于反思、
敢于进谏、以国为重等诸葛亮:忠君爱国,牢记职责,鞠躬尽瘁,有政治才能和抱负等宝山区(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8题(12分)【甲】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篇:文言文比较阅读综合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注释]①比:连续,接连。

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

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语。

(1)才美不外见()(2)愿子还而视之()△ △(3)不以千里称也()(4)去而顾之()△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真不知马也。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3. [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 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5. 从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

完成第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出淤泥而不染.()(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3)陶后鲜有闻.()(4)待.到山花烂漫时()2. 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3. 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4. 【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5. 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7题。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策.之不以其道()(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执策而临.之()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二)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

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

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②亟:急忙。

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④呼备:叫人准备。

⑤赍(jī):携带。

5.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从.师读()(2)以袜实.米()(3)负.以致师()6.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7. 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四、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5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以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之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瞑.(2)将舐.其喉(3)信.不诬哉(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 然野心..力拉崩倒之声..不过遁逸耳 B. 中间C. 叫嚣..两毙..乎东西,突乎南北 D. 而顷刻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B. 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C. 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者D. 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5. 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1~4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

是时恒楚亡在泽中。

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

”守曰:“诺。

”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

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

③籍:项籍。

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

④睨:斜眼看。

1.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素②比.至陈比③使公即恒楚将.将④广故数言欲亡.亡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3.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4.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答:古诗文阅读篇:文言文比较阅读综合练习参考答案一、1. (1)通“现”,显现(2)您(你)(3)用(4)代“骏马”2. (1)(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2)连续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过。

3. [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乙]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 有才能的人。

或人才5. 说明要善于发现人才,善于选用人才;说明权威的重要;不可盲目崇拜权威,要注重实践等。

二、7. (1)沾染;污染(2)我(3)听说(4)等待;等8. 莲,是花中的君子。

9.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 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11. 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三、(一)1. (1)通“饲”,喂养(喂)(2)鞭打(驾驭)(3)通晓(知道、明白、懂得)(4)面对2. 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4.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二)5. (1)跟从(跟)(2)装满(装)(3)背(背着)6. 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7. 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

(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

)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四、1. (1)闭眼(2)咬(3)确实、的确(4)遗留、留下、招致2. B3. D4. (1)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意思正确即可,关键词“去”“犬”“阳”“阴”译错酌情扣分)5. 阴险、狡猾、奸诈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五、1. ①素:向来②比:等到③将:统帅,率领④亡:逃亡2.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服。

3.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

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

4.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

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